晨光像融化的蜜蜡,先把天际晕染成朦胧的橘粉,再渐渐沉淀为温润的淡金。
第一缕阳光穿透疏朗的林叶,在青石铺就的官道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细碎的光斑落在湿润的石缝间,竟真如铺了层碾碎的金箔,连昨夜残留的露水都沾染上细碎的光泽。
陈则宏往手心哈了口热气,指尖掠过身边蜷缩的小小身影,轻轻推了推小花的肩膀:“小花,醒醒,天透亮了,咱们该赶路了。”
小花的睫毛颤了颤,像沾了晨露的蝶翼,她揉着惺忪的睡眼坐起身,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粗布外套滑落肩头 —— 那是陈则宏的旧衣,领口还带着他身上淡淡的草木香与烟火气,余温透过布料暖着她的后背。
“爹……”
她含混地应了一声,目光扫过旁边的行囊,立刻清醒了大半,手脚麻利地起身帮忙。
布包的绳结要打双层的十字结才够牢靠,这是陈则宏教她的;装香料的小竹篮得用细麻绳系在手腕上,防止赶路时磕碰;就连昨夜垫着睡觉的粗布帕子,也得叠得方方正正塞进包侧的夹层。
陈则宏看着她熟练的动作,眼底泛起柔光,伸手替她拢了拢额前凌乱的碎发,两人收拾停当,便踏着晨光往永安府的方向走去。
官道两旁的合抱大树郁郁葱葱,枝桠在头顶交织成天然的绿伞,晨风吹过,树叶 “沙沙” 作响,偶尔有熟透的野果 “咚” 地砸在草丛里,惊起几只早起的麻雀。
它们扑棱着翅膀在枝头跳跃,叽叽喳喳的鸣叫混着青草与泥土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深吸一口,连胸腔都觉得透亮。
小花忍不住伸手去够垂到眼前的树叶,指尖刚触到叶片上的绒毛,就被陈则宏轻轻拉住:“专心走路,前头有段路石子多。”
话音刚落,远处就传来 “嗒嗒” 的马蹄声,起初还很模糊,像隔着层棉絮,片刻后便混着 “轱辘轱辘” 的车轮声愈发清晰,连地面都能感觉到细微的震动。
陈则宏牵着小花往路边靠了靠,抬眼望去 —— 一支商队正顺着官道缓缓驶来。
五辆骡马车排成整齐的队列,每辆车上都堆着一人多高的货物,用油布盖得严严实实,边角处还用麻绳捆了三道,车辕上插着的杏黄色旗子在风里招展,“张记货行” 四个黑色大字绣得规整有力,针脚细密。
车夫们都穿着统一的青色短褂,领口磨得有些发白,腰间系着粗麻绳,绳头还别着把小巧的镰刀,想来是防备路上割草喂牲口用的。
他们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握着缰绳的手指关节突出,赶着骡马的动作娴熟利落,每走几步就会侧耳听一听车厢里的动静,一看就是常年走南闯北的老手。
“爹,是商队!”
小花的眼睛瞬间亮了,像被阳光照透的琉璃珠,她用力拉了拉陈则宏的衣袖,声音里满是压抑不住的惊喜,
“咱们问问能不能一起走好不好?昨天晚上你还说,单独走官道怕遇到野兔子惊着我,有商队在肯定安全多了!”
她踮着脚尖往商队方向望,小脸上满是期待,手指不自觉地绞着衣角 —— 上次在青石镇外,她就见过独行商人被山匪抢了货物,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陈则宏笑着点头,他早有此意。
商队不仅能提供安全保障,路上的水源、扎营地点也更有经验,对他们父女俩来说再好不过。
他拉着小花站到路边的土坡下,等商队行至近前,才上前两步,对着领头的中年汉子拱手行礼。
那汉子骑着匹棕红色的马,显然是商队首领,陈则宏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诚恳温和:“在下陈则宏,带着小女前往永安府投奔亲友,路途遥远,不知能否叨扰贵队同行?我们父女俩虽无甚本事,但照看货物、生火做饭都还能干,绝不给各位添麻烦。”
说话时,他特意挺了挺脊背,眼神坦荡,让对方能看清自己并无歹意。
商队首领勒住马缰,骡马打了个响鼻,前蹄在地上轻轻刨了两下。
他约莫四十岁年纪,留着寸许长的短须,风霜在他脸上刻下细密的纹路,面色黝黑得像涂了层桐油,眼神却格外温和。
他上下打量了陈则宏父女一番:陈则宏穿着浆洗得发白的粗布长衫,虽然旧却干净平整,身形挺拔,双手虎口处有薄茧,看着就是踏实干活的人;小花穿着打了补丁的布裙,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用根木簪固定着,脸上带着天真的笑容,怀里还紧紧抱着那个小布包,两人的行囊都捆得整整齐齐,确实不像是歹人。
首领忍不住笑了,声音洪亮如钟:“同行无妨!永安府还有三天路程,多个人多份照应。我们正好缺个帮着看货的,晚上扎营也能多个人守夜,你们跟在车队后面就行。”
就这样,两人加入了商队。
白天赶路时,陈则宏总能精准地预判路况,看到前方路面有坑洼,就提前提醒车夫减速;遇到逆风天气,他会快步跑到车厢侧面,按住被风吹得掀起的油布,用石块压住边角。
有次路过一段碎石路,最前面的马车颠簸得厉害,他干脆伸手扶住车辕,跟着马车走了半里地,直到路面平缓才松开手,掌心都磨出了红印。
小花则像只灵巧的小蝴蝶,围着做饭的厨娘转前转后。那厨娘姓王,大家都叫她王婶,小花一口一个 “王婶” 叫得甜,择菜时能把菜根上的泥都剔得干干净净,烧火时总能把火苗控制得不大不小,连洗碗都能把瓷碗擦得发亮。
这天中午扎营做饭,她悄悄从布包里拿出两包用棉纸包好的五香粉,递到王婶手里:“王婶,这是我和爹做的香料,炖肉时放一小勺,香味能飘出半里地,您试试嘛。”
王婶接过纸包,放在鼻尖闻了闻,只觉得一股浓郁的辛香扑面而来,比市集上买的香料醇厚多了,但还是有些半信半疑。
等到炖肉时,她犹豫着挖了一小勺放进去,不过片刻,肉香就混着五香粉的独特香气弥漫开来,连远处看货的车夫都抽着鼻子问:“王婶今天炖的什么好东西?香得勾魂!”
开饭时,陶碗刚递到大家手里,就有人忍不住夸赞:“王婶,你这手艺真是越发好了!这肉香得能把舌头咽下去!”
王婶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到了一起,指着旁边的小花:“可不是我手艺好,是小花姑娘给的香料地道!这五香粉比咱们在县城买的强十倍,到了永安府我可得多买几包。”
商队的人很快就
第一缕阳光穿透疏朗的林叶,在青石铺就的官道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细碎的光斑落在湿润的石缝间,竟真如铺了层碾碎的金箔,连昨夜残留的露水都沾染上细碎的光泽。
陈则宏往手心哈了口热气,指尖掠过身边蜷缩的小小身影,轻轻推了推小花的肩膀:“小花,醒醒,天透亮了,咱们该赶路了。”
小花的睫毛颤了颤,像沾了晨露的蝶翼,她揉着惺忪的睡眼坐起身,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粗布外套滑落肩头 —— 那是陈则宏的旧衣,领口还带着他身上淡淡的草木香与烟火气,余温透过布料暖着她的后背。
“爹……”
她含混地应了一声,目光扫过旁边的行囊,立刻清醒了大半,手脚麻利地起身帮忙。
布包的绳结要打双层的十字结才够牢靠,这是陈则宏教她的;装香料的小竹篮得用细麻绳系在手腕上,防止赶路时磕碰;就连昨夜垫着睡觉的粗布帕子,也得叠得方方正正塞进包侧的夹层。
陈则宏看着她熟练的动作,眼底泛起柔光,伸手替她拢了拢额前凌乱的碎发,两人收拾停当,便踏着晨光往永安府的方向走去。
官道两旁的合抱大树郁郁葱葱,枝桠在头顶交织成天然的绿伞,晨风吹过,树叶 “沙沙” 作响,偶尔有熟透的野果 “咚” 地砸在草丛里,惊起几只早起的麻雀。
它们扑棱着翅膀在枝头跳跃,叽叽喳喳的鸣叫混着青草与泥土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深吸一口,连胸腔都觉得透亮。
小花忍不住伸手去够垂到眼前的树叶,指尖刚触到叶片上的绒毛,就被陈则宏轻轻拉住:“专心走路,前头有段路石子多。”
话音刚落,远处就传来 “嗒嗒” 的马蹄声,起初还很模糊,像隔着层棉絮,片刻后便混着 “轱辘轱辘” 的车轮声愈发清晰,连地面都能感觉到细微的震动。
陈则宏牵着小花往路边靠了靠,抬眼望去 —— 一支商队正顺着官道缓缓驶来。
五辆骡马车排成整齐的队列,每辆车上都堆着一人多高的货物,用油布盖得严严实实,边角处还用麻绳捆了三道,车辕上插着的杏黄色旗子在风里招展,“张记货行” 四个黑色大字绣得规整有力,针脚细密。
车夫们都穿着统一的青色短褂,领口磨得有些发白,腰间系着粗麻绳,绳头还别着把小巧的镰刀,想来是防备路上割草喂牲口用的。
他们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握着缰绳的手指关节突出,赶着骡马的动作娴熟利落,每走几步就会侧耳听一听车厢里的动静,一看就是常年走南闯北的老手。
“爹,是商队!”
小花的眼睛瞬间亮了,像被阳光照透的琉璃珠,她用力拉了拉陈则宏的衣袖,声音里满是压抑不住的惊喜,
“咱们问问能不能一起走好不好?昨天晚上你还说,单独走官道怕遇到野兔子惊着我,有商队在肯定安全多了!”
她踮着脚尖往商队方向望,小脸上满是期待,手指不自觉地绞着衣角 —— 上次在青石镇外,她就见过独行商人被山匪抢了货物,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陈则宏笑着点头,他早有此意。
商队不仅能提供安全保障,路上的水源、扎营地点也更有经验,对他们父女俩来说再好不过。
他拉着小花站到路边的土坡下,等商队行至近前,才上前两步,对着领头的中年汉子拱手行礼。
那汉子骑着匹棕红色的马,显然是商队首领,陈则宏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诚恳温和:“在下陈则宏,带着小女前往永安府投奔亲友,路途遥远,不知能否叨扰贵队同行?我们父女俩虽无甚本事,但照看货物、生火做饭都还能干,绝不给各位添麻烦。”
说话时,他特意挺了挺脊背,眼神坦荡,让对方能看清自己并无歹意。
商队首领勒住马缰,骡马打了个响鼻,前蹄在地上轻轻刨了两下。
他约莫四十岁年纪,留着寸许长的短须,风霜在他脸上刻下细密的纹路,面色黝黑得像涂了层桐油,眼神却格外温和。
他上下打量了陈则宏父女一番:陈则宏穿着浆洗得发白的粗布长衫,虽然旧却干净平整,身形挺拔,双手虎口处有薄茧,看着就是踏实干活的人;小花穿着打了补丁的布裙,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用根木簪固定着,脸上带着天真的笑容,怀里还紧紧抱着那个小布包,两人的行囊都捆得整整齐齐,确实不像是歹人。
首领忍不住笑了,声音洪亮如钟:“同行无妨!永安府还有三天路程,多个人多份照应。我们正好缺个帮着看货的,晚上扎营也能多个人守夜,你们跟在车队后面就行。”
就这样,两人加入了商队。
白天赶路时,陈则宏总能精准地预判路况,看到前方路面有坑洼,就提前提醒车夫减速;遇到逆风天气,他会快步跑到车厢侧面,按住被风吹得掀起的油布,用石块压住边角。
有次路过一段碎石路,最前面的马车颠簸得厉害,他干脆伸手扶住车辕,跟着马车走了半里地,直到路面平缓才松开手,掌心都磨出了红印。
小花则像只灵巧的小蝴蝶,围着做饭的厨娘转前转后。那厨娘姓王,大家都叫她王婶,小花一口一个 “王婶” 叫得甜,择菜时能把菜根上的泥都剔得干干净净,烧火时总能把火苗控制得不大不小,连洗碗都能把瓷碗擦得发亮。
这天中午扎营做饭,她悄悄从布包里拿出两包用棉纸包好的五香粉,递到王婶手里:“王婶,这是我和爹做的香料,炖肉时放一小勺,香味能飘出半里地,您试试嘛。”
王婶接过纸包,放在鼻尖闻了闻,只觉得一股浓郁的辛香扑面而来,比市集上买的香料醇厚多了,但还是有些半信半疑。
等到炖肉时,她犹豫着挖了一小勺放进去,不过片刻,肉香就混着五香粉的独特香气弥漫开来,连远处看货的车夫都抽着鼻子问:“王婶今天炖的什么好东西?香得勾魂!”
开饭时,陶碗刚递到大家手里,就有人忍不住夸赞:“王婶,你这手艺真是越发好了!这肉香得能把舌头咽下去!”
王婶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到了一起,指着旁边的小花:“可不是我手艺好,是小花姑娘给的香料地道!这五香粉比咱们在县城买的强十倍,到了永安府我可得多买几包。”
商队的人很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