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着那名自称萧府侍从的青年,程知行穿行在南华郡的街巷之中。
越往城西,市井的喧嚣便愈发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渐深的静谧与清幽。
青石板路被打扫得一尘不染,两旁高墙大院林立,偶有枝叶探出墙头,投下斑驳的影。
“听竹苑”并非坐落于繁华之地,而是隐在一片茂密修竹之后,白墙青瓦,门庭看似朴素,但细节处无不彰显着内敛的奢华与格调。
门前并无寻常富贵人家常见的石狮,只有两名与引路青年气质相似的护卫静立,目光如电,扫过程知行时,带着审视,却并无敌意。
青年上前低声通传,朱漆大门无声地开启一道缝隙。
程知行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心绪,迈步而入。
门内别有洞天。
曲径通幽,廊腰缦回,清泉潺潺流过嶙峋的假山,空气中弥漫着竹叶的清香与一种清雅的檀香气。
侍从引着程知行穿过几重院落,沿途所见仆从皆步履轻缓,神态恭谨,行动间悄无声息,显示出极高的规矩。
最终,他们在一处临水的敞轩外停下。
轩外碧波荡漾,几尾锦鲤悠游其间,轩内布置清雅,紫檀木的桌椅,墙上挂着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博古架上陈列着几件看似古朴的瓷器。
侍从在轩外止步,躬身道:“主人,程公子到了。”
“请进。”一个清朗温和,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威仪的声音从轩内传出。
程知行定了定神,迈步走入敞轩。
只见临窗的紫檀木榻上,坐着一位身着月白色常服的年轻公子。
他约莫二十出头年纪,面容俊雅,眉宇间带着几分书卷气,但那双眼睛却明亮深邃,顾盼之间自有股渊渟岳峙的气度。
他并未刻意摆出什么姿态,只是随意地坐在那里,手持一卷书册,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整个空间的中心。
程知行心中再无怀疑,此人身份尊贵,远非郡守之流可比。
他依照记忆中的古礼,不卑不亢地躬身行了一礼:“草民程知行,见过萧先生。”
他没有点破对方可能的身份,以“先生”相称,既是尊重,也保留了余地。
三皇子萧景琰(化名萧先生)放下手中书卷,目光落在程知行身上,带着几分审视,也带着几分纯粹的好奇。
他微微一笑,指了指旁边的座位:“程公子不必多礼,请坐。冒昧相邀,还望勿怪。”
他的态度很随和,但那种久居人上所形成的无形气场,依旧弥漫在空气中。
程知行依言坐下,姿态从容,背脊挺直,既无谄媚之态,也无寒酸之窘。
他这份镇定,让萧景琰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
“早闻南华郡人杰地灵,不想竟有程公子这般妙人。”萧景琰开口,声音温和,“我游历至此,偶然听闻市井间流传‘琉璃仙露’之名,言其香气殊异,持久非凡,更兼制作之法颇具传奇,心生好奇,故特邀程公子前来一叙,唐突之处,还请见谅。”
他说话条理清晰,用词文雅,直接将话题引向了“琉璃仙露”及其制作传奇上。
“萧先生过誉了。”程知行微微欠身,“不过是些微末技艺,机缘巧合之下所得,能入先生之耳,实属侥幸。”
“哦?机缘巧合?”萧景琰身体微微前倾,显得兴趣更浓,“不知是何等机缘?我听闻市井传言,神乎其神,竟与文曲星君有关?程公子可否为我解惑?”
他目光清澈,带着探究,却并无刘记那种贪婪与逼迫,更像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纯粹好奇与学术般的探讨。
程知行心念电转,知道关键时刻到来。
他面色不变,将早已准备好的说辞,用一种平和而笃定的语气缓缓道来:
“不敢隐瞒先生。前些时日,草民身染重疾,久治不愈,昏沉之际,确有一番奇遇。”他目光微微放远,仿佛陷入回忆,“恍惚间,神魂似离体而去,飘荡至一处云雾缭绕之地,见得一座白玉牌坊,上书‘琅嬛秘府’四字。府中有一青衣童子,自称奉文曲星君之命,看守府库。童子言,星君感念……感念草民平日偶有善举,合乎天道(他隐去了救狐的具体细节,以免节外生枝),又怜我沉疴缠身,家业难继,故特赐下《天工格物秘要》残卷观览片刻。”
他顿了顿,继续道:“那残卷中所载,光怪陆离,多是闻所未闻之理,所见所记,不过万一。这‘琉璃仙露’与那‘雪晶盐’的粗浅制法,便是其中印象较深的两种。待草民醒来,病体竟奇异好转,脑中于那制法细节,却记忆犹新,故而尝试,侥幸成功。”
程知行这番说辞,真假掺半,将超自然奇遇与自身(理工男)的理解能力结合,既抬高了技术来源,又解释了为何是他(有善举、有机缘)能掌握,同时暗示了自己可能只懂皮毛(残卷,万一),降低了对方的期望值和潜在的贪婪。
萧景琰听得十分专注,手指无意识地在紫檀木榻的扶手上轻轻敲击着。
他并未立刻质疑这听起来荒诞不经的故事,反而若有所思。
“琅嬛秘府……文曲星君……”他轻声重复,眼中闪过一丝奇异的光芒,“程公子此番际遇,确实非凡。难怪那‘仙露’能如此不凡,竟是沾染了星君文气。”
他话锋一转,忽然问道:“依程公子看,那《天工格物秘要》所载,是偏向于奇技淫巧,还是经世致用之学?”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水平,直接指向了技术的本质和价值。
程知行心中微凛,知道这是在考校他了。
他沉吟片刻,谨慎答道:“回先生,依草民愚见,秘府所载,包罗万象,恐难简单归类。其理甚微,其用甚博。小可怡情养性,如这‘仙露’;大可利国利民,若那‘雪晶盐’若能普惠百姓,亦可强身健体,减少疾患。关键在于,持此技者,心术如何,用之何方。”
他没有空谈高大上的理论,而是结合已有的成果,给出了一个务实且充满可能性的回答,同时再次强调了“持技者”的心性重要性。
萧景琰眼中赞赏之色更浓。
他见过太多人在他面前要么夸夸其谈,要么畏缩不敢言,像程知行这样既能自圆其说其“神异”来历,又能对技术本身有清晰认知和务实态度的人,实属罕见。
“好一个‘关键在于持技者心术’!”萧景琰抚掌轻笑,看向程知行的目光彻底不同,带着一种发现人才的欣喜,“程公子不仅身负奇缘,见识亦是不凡。今日一晤,果然不虚此行。”
他并未再深入追问配方的具体细节,反而与程知行聊起了格物之理,偶尔引经据典,程知行皆能凭借远超这个时代的科学素养和逻辑能力,结合古人之言,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解读。
一番交谈下来,萧景琰心中已定。
此人,绝非池中之物!
其言谈举止,所学所思,皆非寻常书生或匠人可比。
初步的赏识,已然建立。
一条通往权力核心的细线,就在这临水敞轩的清谈中,悄然连接。
(第96章 收)
越往城西,市井的喧嚣便愈发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渐深的静谧与清幽。
青石板路被打扫得一尘不染,两旁高墙大院林立,偶有枝叶探出墙头,投下斑驳的影。
“听竹苑”并非坐落于繁华之地,而是隐在一片茂密修竹之后,白墙青瓦,门庭看似朴素,但细节处无不彰显着内敛的奢华与格调。
门前并无寻常富贵人家常见的石狮,只有两名与引路青年气质相似的护卫静立,目光如电,扫过程知行时,带着审视,却并无敌意。
青年上前低声通传,朱漆大门无声地开启一道缝隙。
程知行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心绪,迈步而入。
门内别有洞天。
曲径通幽,廊腰缦回,清泉潺潺流过嶙峋的假山,空气中弥漫着竹叶的清香与一种清雅的檀香气。
侍从引着程知行穿过几重院落,沿途所见仆从皆步履轻缓,神态恭谨,行动间悄无声息,显示出极高的规矩。
最终,他们在一处临水的敞轩外停下。
轩外碧波荡漾,几尾锦鲤悠游其间,轩内布置清雅,紫檀木的桌椅,墙上挂着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博古架上陈列着几件看似古朴的瓷器。
侍从在轩外止步,躬身道:“主人,程公子到了。”
“请进。”一个清朗温和,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威仪的声音从轩内传出。
程知行定了定神,迈步走入敞轩。
只见临窗的紫檀木榻上,坐着一位身着月白色常服的年轻公子。
他约莫二十出头年纪,面容俊雅,眉宇间带着几分书卷气,但那双眼睛却明亮深邃,顾盼之间自有股渊渟岳峙的气度。
他并未刻意摆出什么姿态,只是随意地坐在那里,手持一卷书册,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整个空间的中心。
程知行心中再无怀疑,此人身份尊贵,远非郡守之流可比。
他依照记忆中的古礼,不卑不亢地躬身行了一礼:“草民程知行,见过萧先生。”
他没有点破对方可能的身份,以“先生”相称,既是尊重,也保留了余地。
三皇子萧景琰(化名萧先生)放下手中书卷,目光落在程知行身上,带着几分审视,也带着几分纯粹的好奇。
他微微一笑,指了指旁边的座位:“程公子不必多礼,请坐。冒昧相邀,还望勿怪。”
他的态度很随和,但那种久居人上所形成的无形气场,依旧弥漫在空气中。
程知行依言坐下,姿态从容,背脊挺直,既无谄媚之态,也无寒酸之窘。
他这份镇定,让萧景琰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
“早闻南华郡人杰地灵,不想竟有程公子这般妙人。”萧景琰开口,声音温和,“我游历至此,偶然听闻市井间流传‘琉璃仙露’之名,言其香气殊异,持久非凡,更兼制作之法颇具传奇,心生好奇,故特邀程公子前来一叙,唐突之处,还请见谅。”
他说话条理清晰,用词文雅,直接将话题引向了“琉璃仙露”及其制作传奇上。
“萧先生过誉了。”程知行微微欠身,“不过是些微末技艺,机缘巧合之下所得,能入先生之耳,实属侥幸。”
“哦?机缘巧合?”萧景琰身体微微前倾,显得兴趣更浓,“不知是何等机缘?我听闻市井传言,神乎其神,竟与文曲星君有关?程公子可否为我解惑?”
他目光清澈,带着探究,却并无刘记那种贪婪与逼迫,更像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纯粹好奇与学术般的探讨。
程知行心念电转,知道关键时刻到来。
他面色不变,将早已准备好的说辞,用一种平和而笃定的语气缓缓道来:
“不敢隐瞒先生。前些时日,草民身染重疾,久治不愈,昏沉之际,确有一番奇遇。”他目光微微放远,仿佛陷入回忆,“恍惚间,神魂似离体而去,飘荡至一处云雾缭绕之地,见得一座白玉牌坊,上书‘琅嬛秘府’四字。府中有一青衣童子,自称奉文曲星君之命,看守府库。童子言,星君感念……感念草民平日偶有善举,合乎天道(他隐去了救狐的具体细节,以免节外生枝),又怜我沉疴缠身,家业难继,故特赐下《天工格物秘要》残卷观览片刻。”
他顿了顿,继续道:“那残卷中所载,光怪陆离,多是闻所未闻之理,所见所记,不过万一。这‘琉璃仙露’与那‘雪晶盐’的粗浅制法,便是其中印象较深的两种。待草民醒来,病体竟奇异好转,脑中于那制法细节,却记忆犹新,故而尝试,侥幸成功。”
程知行这番说辞,真假掺半,将超自然奇遇与自身(理工男)的理解能力结合,既抬高了技术来源,又解释了为何是他(有善举、有机缘)能掌握,同时暗示了自己可能只懂皮毛(残卷,万一),降低了对方的期望值和潜在的贪婪。
萧景琰听得十分专注,手指无意识地在紫檀木榻的扶手上轻轻敲击着。
他并未立刻质疑这听起来荒诞不经的故事,反而若有所思。
“琅嬛秘府……文曲星君……”他轻声重复,眼中闪过一丝奇异的光芒,“程公子此番际遇,确实非凡。难怪那‘仙露’能如此不凡,竟是沾染了星君文气。”
他话锋一转,忽然问道:“依程公子看,那《天工格物秘要》所载,是偏向于奇技淫巧,还是经世致用之学?”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水平,直接指向了技术的本质和价值。
程知行心中微凛,知道这是在考校他了。
他沉吟片刻,谨慎答道:“回先生,依草民愚见,秘府所载,包罗万象,恐难简单归类。其理甚微,其用甚博。小可怡情养性,如这‘仙露’;大可利国利民,若那‘雪晶盐’若能普惠百姓,亦可强身健体,减少疾患。关键在于,持此技者,心术如何,用之何方。”
他没有空谈高大上的理论,而是结合已有的成果,给出了一个务实且充满可能性的回答,同时再次强调了“持技者”的心性重要性。
萧景琰眼中赞赏之色更浓。
他见过太多人在他面前要么夸夸其谈,要么畏缩不敢言,像程知行这样既能自圆其说其“神异”来历,又能对技术本身有清晰认知和务实态度的人,实属罕见。
“好一个‘关键在于持技者心术’!”萧景琰抚掌轻笑,看向程知行的目光彻底不同,带着一种发现人才的欣喜,“程公子不仅身负奇缘,见识亦是不凡。今日一晤,果然不虚此行。”
他并未再深入追问配方的具体细节,反而与程知行聊起了格物之理,偶尔引经据典,程知行皆能凭借远超这个时代的科学素养和逻辑能力,结合古人之言,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解读。
一番交谈下来,萧景琰心中已定。
此人,绝非池中之物!
其言谈举止,所学所思,皆非寻常书生或匠人可比。
初步的赏识,已然建立。
一条通往权力核心的细线,就在这临水敞轩的清谈中,悄然连接。
(第96章 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