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丰收喜悦还未散去,一封来自南国的加急电报,再次打破了双河堡子的宁静,将“北匠合作社”的目光引向了更遥远的远方。电报是香港“雅集堂”的梁先生发来的,内容简短却分量十足:
“山河社长钧鉴:欣闻贵社发展稳健,业绩斐然。现有重要商机,欧洲一重要艺术基金会,拟于本年十月在法国巴黎举办‘东方生活美学’大型主题展览,旨在推介亚洲顶尖手工艺。经我方力荐,基金会策展人对贵社作品极感兴趣,特邀参展,并有意向签订长期代理协议。此乃进军欧洲高端市场之良机,意义重大。盼请阁下携核心工匠,于八月中旬抵港,共商参展事宜及样品审定。详情面谈。梁。”
巴黎!欧洲!艺术基金会!
这几个词,像几道闪电,在合作社上空炸响。如果说之前的广交会、香港之行是打开了面向世界的一扇窗,那么这次巴黎展览的邀请,则像是直接推开了一扇通往国际艺术殿堂的大门!其规格之高、影响力之大,远非以往任何一次商业活动可比。
消息传开,合作社内部再次沸腾,但这次的兴奋中,夹杂着更多的不安、忐忑甚至一丝惶恐。
“我的老天爷……巴、巴黎?法国?”王老蔫拿着电报的手有点抖,“那得多远啊?说的话都听不懂!这……这能行吗?”
“艺术基金会?那是啥单位?比友谊商店还厉害?”石根既兴奋又困惑。
李杏枝则立刻开始心算费用:“出国啊!这路费、住宿、样品运输……得花多少钱?咱们账上的钱够不够?”
连一向见惯风浪的郑怀古,也捏着电报反复看了几遍,眉头紧锁,闷头抽烟,半晌才嘟囔一句:“洋人的地盘……规矩大着呢。”
焦虑和不确定性,在蔓延。出国,对这群祖祖辈辈生活在黑土地上的农民工匠来说,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语言、习俗、展览规则、作品要求,一切都是未知数。
陈山河的心也怦怦直跳,但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这不仅是荣耀,更是一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硬仗!机会稍纵即逝,退缩意味着将巨大的市场拱手让人。
他立刻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会上,他没有空谈意义,而是坦诚布公地分析了机遇与挑战。
“同志们!”陈山河扬了扬电报,“梁先生给咱指了条通天路!去巴黎参展,成了,咱‘北匠’的牌子,就能在全世界最讲究的地方挂上号!以后,咱们的家具,就能摆进欧洲的艺术馆、博物馆、大人物的家里!这是几辈子修不来的福气!”
他话锋一转,语气凝重:“可这条路,不好走!咱们要过的关,太多了!第一,样品关:拿什么去?普通的货色不行,得是能代表咱最高水平、能让洋人专家眼前一亮的‘硬货’!第二,语言关:咱谁也不会说外国话,怎么跟人交流?第三,规矩关:国外的展览有啥讲究?咱不懂,会不会闹笑话?第四,费用关:出趟国,花费巨大,这钱,花得值不值?”
台下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听着。
“但是!”陈山河提高声音,“难关再多,也得闯!为啥?因为咱有这个底气!”他指着车间,“咱有郑师傅这手绝活!有咱们这帮实心眼的匠人!有咱们独一无二的好木头好手艺!洋人没见过这个,这就是咱的本钱!”
他提出了应对策略:
1. 样品攻关: 立即成立“巴黎参展项目组”,由郑怀古总负责,石根、赵小满、李秀兰为核心成员,集中全社最优资源,打造一套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榫卯技艺精髓,又符合现代审美和国际环保标准的“标杆级”作品系列,主题暂定“中国智慧·木韵新生”。
2. 对外联络: 由李杏枝负责,立刻与梁先生详细沟通参展要求、流程、预算,同时通过省外贸局,咨询出国手续、寻找翻译人才。
3. 内部动员: 做好资金预算,该花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选拔参展人员(初步定陈山河、郑怀古、石根,配一名翻译),进行必要的礼仪和外语简单培训。
4. 生产保障: 确保参展期间,合作社正常运转,由王老蔫、马永贵等留守骨干负责。
“这是一场大考!”陈山河最后斩钉截铁地说,“考的是咱‘北匠’的真本事!考的是咱有没有胆子走向世界!咱们要让人家看看,咱中国东北黑土地上的匠人,是啥成色!”
会议结束后,合作社像一台加满燃料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郑怀古带着项目组,一头扎进工作室,开始构思设计方案;李杏枝忙着拨电话、发电报;石根清点库存,寻找最极品的木料……
远方的召唤,既带来不安,也激发出无穷的斗志。逆袭的路上,最大的机遇,往往伴随着最大的挑战。这一次,“北匠合作社”将不再仅仅是产品的输出者,更要成为中国文化、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播者。巴黎,这座遥远的艺术之都,即将迎来一批来自东方黑土地的、带着木头清香和匠心温度的使者。一段新的传奇,即将开启。
“山河社长钧鉴:欣闻贵社发展稳健,业绩斐然。现有重要商机,欧洲一重要艺术基金会,拟于本年十月在法国巴黎举办‘东方生活美学’大型主题展览,旨在推介亚洲顶尖手工艺。经我方力荐,基金会策展人对贵社作品极感兴趣,特邀参展,并有意向签订长期代理协议。此乃进军欧洲高端市场之良机,意义重大。盼请阁下携核心工匠,于八月中旬抵港,共商参展事宜及样品审定。详情面谈。梁。”
巴黎!欧洲!艺术基金会!
这几个词,像几道闪电,在合作社上空炸响。如果说之前的广交会、香港之行是打开了面向世界的一扇窗,那么这次巴黎展览的邀请,则像是直接推开了一扇通往国际艺术殿堂的大门!其规格之高、影响力之大,远非以往任何一次商业活动可比。
消息传开,合作社内部再次沸腾,但这次的兴奋中,夹杂着更多的不安、忐忑甚至一丝惶恐。
“我的老天爷……巴、巴黎?法国?”王老蔫拿着电报的手有点抖,“那得多远啊?说的话都听不懂!这……这能行吗?”
“艺术基金会?那是啥单位?比友谊商店还厉害?”石根既兴奋又困惑。
李杏枝则立刻开始心算费用:“出国啊!这路费、住宿、样品运输……得花多少钱?咱们账上的钱够不够?”
连一向见惯风浪的郑怀古,也捏着电报反复看了几遍,眉头紧锁,闷头抽烟,半晌才嘟囔一句:“洋人的地盘……规矩大着呢。”
焦虑和不确定性,在蔓延。出国,对这群祖祖辈辈生活在黑土地上的农民工匠来说,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语言、习俗、展览规则、作品要求,一切都是未知数。
陈山河的心也怦怦直跳,但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这不仅是荣耀,更是一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硬仗!机会稍纵即逝,退缩意味着将巨大的市场拱手让人。
他立刻召开了全体社员大会。会上,他没有空谈意义,而是坦诚布公地分析了机遇与挑战。
“同志们!”陈山河扬了扬电报,“梁先生给咱指了条通天路!去巴黎参展,成了,咱‘北匠’的牌子,就能在全世界最讲究的地方挂上号!以后,咱们的家具,就能摆进欧洲的艺术馆、博物馆、大人物的家里!这是几辈子修不来的福气!”
他话锋一转,语气凝重:“可这条路,不好走!咱们要过的关,太多了!第一,样品关:拿什么去?普通的货色不行,得是能代表咱最高水平、能让洋人专家眼前一亮的‘硬货’!第二,语言关:咱谁也不会说外国话,怎么跟人交流?第三,规矩关:国外的展览有啥讲究?咱不懂,会不会闹笑话?第四,费用关:出趟国,花费巨大,这钱,花得值不值?”
台下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听着。
“但是!”陈山河提高声音,“难关再多,也得闯!为啥?因为咱有这个底气!”他指着车间,“咱有郑师傅这手绝活!有咱们这帮实心眼的匠人!有咱们独一无二的好木头好手艺!洋人没见过这个,这就是咱的本钱!”
他提出了应对策略:
1. 样品攻关: 立即成立“巴黎参展项目组”,由郑怀古总负责,石根、赵小满、李秀兰为核心成员,集中全社最优资源,打造一套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榫卯技艺精髓,又符合现代审美和国际环保标准的“标杆级”作品系列,主题暂定“中国智慧·木韵新生”。
2. 对外联络: 由李杏枝负责,立刻与梁先生详细沟通参展要求、流程、预算,同时通过省外贸局,咨询出国手续、寻找翻译人才。
3. 内部动员: 做好资金预算,该花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选拔参展人员(初步定陈山河、郑怀古、石根,配一名翻译),进行必要的礼仪和外语简单培训。
4. 生产保障: 确保参展期间,合作社正常运转,由王老蔫、马永贵等留守骨干负责。
“这是一场大考!”陈山河最后斩钉截铁地说,“考的是咱‘北匠’的真本事!考的是咱有没有胆子走向世界!咱们要让人家看看,咱中国东北黑土地上的匠人,是啥成色!”
会议结束后,合作社像一台加满燃料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郑怀古带着项目组,一头扎进工作室,开始构思设计方案;李杏枝忙着拨电话、发电报;石根清点库存,寻找最极品的木料……
远方的召唤,既带来不安,也激发出无穷的斗志。逆袭的路上,最大的机遇,往往伴随着最大的挑战。这一次,“北匠合作社”将不再仅仅是产品的输出者,更要成为中国文化、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播者。巴黎,这座遥远的艺术之都,即将迎来一批来自东方黑土地的、带着木头清香和匠心温度的使者。一段新的传奇,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