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破茧与新生-《科技巅峰:从高考开始》

  第二天清晨,陈奕将所有人召集到实验室的会议室。

  晨光透过窗户,映照在每个人略显疲惫却依然专注的脸上。

  “关于昨天气动布局测试失败的问题,”

  陈奕开门见山,

  “我和楚箫昨晚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问题很可能出在座舱位置。”

  楚箫接过话头,调出三维模型图投屏:

  “没错。原本的设计因为不需要考虑飞行员视野,座舱线条可以完全贴合气动外形。

  但现在修改以后,座舱凸起的高度破坏了整体的流线型,导致在低速状态下产生不稳定的涡流。”

  李婧怡轻轻点头,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昨晚回去后,我也重新检查了整个气动布局,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她将屏幕转向大家,

  “我连夜做了一版初步优化方案,通过降低座舱高度、优化座舱盖曲线来减小对气流的影响。

  不过,这还需要在超算上进行详细的模拟计算和进一步微调。”

  “很好,”

  陈奕赞许地看向李婧怡,“这个优化工作就交给你负责。其他人还有没有发现问题或者建议?”

  会议室里安静片刻,众人都在消化这个结论。

  赵宇若有所思:“也就是说,我们之前太专注于机翼和整体设计,忽略了座舱?”

  “正是如此。”

  陈奕点头,“有时候,最明显的反而最容易在细节中被忽略。”

  会议结束,大家正准备离开时,孙清雪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忧虑:

  “刚刚看到新闻,鹰酱那边进一步加强了对我们的超算芯片禁售。

  从高端处理器到专用加速卡,几乎所有高性能计算芯片都在封锁名单上。

  真不知道我们自己的超算芯片,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研发,乃至超越全世界。”

  实验室内的气氛因这个话题而微微一沉。

  陈奕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同伴,声音坚定而有力:

  “别人越是封锁,我们越要自强!别人越是质疑,我们越要突破!他们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封锁,正是因为他们害怕,害怕我们一旦突破,就将势不可挡!”

  他走到窗前,指着窗外沐浴在朝阳下的校园:

  “看看这里,看看我们。

  从机床到芯片,从发动机材料到飞机设计,哪一项不是在封锁中一步步闯出来的?

  封锁从来困不住真正的攀登者,它只会让我们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定!”

  “说得好!”

  孙立猛地一拍桌子,“让他们封锁去吧,咱们自己搞出来的,才真正是自己的!”

  这番话语重新点燃了众人眼中的火焰。带着 必胜的决心,团队投入到新一轮的攻坚战中。

  接下来的日子,实验室成了他们真正的“家”。

  每个人都将自己焊在了工作岗位上,吃饭是警卫人员送来的,在实验台边快速解决;

  困了,就趴在桌上小憩片刻,或者干脆在角落里打个地铺;

  只有实在需要好好洗漱时,才会偶尔回一趟宿舍,往往也只是匆匆洗完澡,稍微躺一会儿恢复精力,便又立刻返回实验室。

  工作强度极大,失败和调试是家常便饭。

  有时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性,需要反复模拟、计算到深夜;

  有时因为一个传感器的微小误差,整个测试都要推倒重来。

  但没有人抱怨,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着那个共同的目标。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近两个月夜以继日的奋战,时间步入九月,团队终于完成了第二次、也是经过彻底优化的飞机气动布局设计。

  九月八日,一个关键的日子。

  基于新设计的大型铝合金模型再次制作完成。

  有了上一次的教训,这次大家没有急于制作内部布满传感器的中等复杂模型,而是决定先用这个相对简单的模型,在低速风洞中进行验证。

  风洞实验室内,气氛比上一次更加凝重。

  每个人都清楚,这次测试的结果,将直接决定他们这两个月的心血是否白费。

  “准备开始吧。”

  陈奕的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内响起,沉稳依旧,但熟悉他的人能听出其中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李婧怡深吸一口气,亲手将模型安装到风洞天平上,仔细校准每一个角度。她的动作一丝不苟,眼神专注。

  “迎角校准完毕。”

  “侧滑角归零。”

  “数据采集系统准备就绪。”

  …

  一道道准备指令确认后,陈奕按下了启动按钮。

  风洞开始低鸣,气流缓缓加速。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模型和实时反馈数据的屏幕上。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实验室里只有设备运行的声音和偶尔响起的记录指令声。

  五个小时在高度紧张中缓慢流逝。

  当风洞最终停止运转,陈奕从数据终端前抬起头,手中拿着刚刚生成的分析报告。

  他环视了一圈屏息以待的同伴们,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微笑,清晰地说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宣布,第二次低速风洞测试——气动布局,成功!”

  “太好了!”

  “成功了!”

  实验室里瞬间爆发出欢呼声,孙立甚至激动地和旁边的赵宇击掌相庆。

  连续数月的高压工作,在这一刻终于得到了初步的回报。

  陈奕抬手示意大家安静,尽管他自己眼中也带着喜悦:

  “淡定一点,各位。这只是一个开始,是我们迈向目标的第一步突破。接下来,我们要准备着手制造中等复杂模型,那才是真正的考验。”

  喜悦过后是更加严谨的工作。

  第二天中午,内部集成了数百个传感器和测压孔的中等复杂模型制造完毕。

  这个模型将用于在跨音速风洞中进行测试,那是一个更加严苛的环境。

  当这个凝聚了所有人智慧和汗水的精密模型被小心翼翼地送入跨音速风洞实验室时,每个人的心都再次提了起来。

  这一次的测试,关乎着整个气动设计理念的成败,关乎着他们能否获得进入下一阶段——详细设计和部件研发的“通行证”。

  陈奕站在控制台前,最后一次环视他的团队。他看到的是紧张,但更多的是坚定和期待。

  “准备好了吗?”他轻声问道,像是在问大家,也像是在问自己。

  李婧怡站在他身旁,目光紧紧锁定风洞中的模型,轻轻点了点头。

  成败,在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