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样品测试与系统集成-《科技巅峰:从高考开始》

  七月五号晚上八点,北航实验楼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

  陈奕把几人召集到一起,针对最近研发中遇到的各种难点和样品加工问题展开讨论。

  “先说说高温材料的情况。”

  陈奕看向孙立。

  孙立擦了擦头上的汗,打开笔记本:

  “关于极高热流区域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我们尝试了多种化学配比。

  在里面添加了硼化物等稀土元素后,目前耐温性能已经达到了1650摄氏度。”

  他调出一组数据图表投屏到墙上:“对于温度最高的几个点位,我采用了超高温陶瓷,主要是锆、铪碳化物,性能相当稳定。”

  “高温区域呢?”陈奕追问。

  孙立从旁边拿起一块银灰色的样品:

  “这是钛铝基合金,密度比传统镍基合金低了约15%,实现了减重增效。

  经过反复测试,耐高温最高可以达到900摄氏度。”

  陈奕接过样品仔细端详,手指轻轻敲击表面:

  “主体结构适用了。楚箫,你们那边的智能功能集成进展如何?”

  楚箫接过话头:“我和胖子以及清雪几个商量过,高温主体结构是集成智能蒙皮的主要区域。

  我们计划将光纤传感器、分布式应变/温度传感器网络、作动器嵌入复合材料铺层。”

  李婧怡若有所思:“那其他智能系统呢?尤其是极高热流区域。”

  温月拿出一份测试报告:“关于这地方的传感器,我和孙立开发了一种新的基于碳化硅的半导体传感器和配套的金属化线路。”

  “测试过吗?”李婧怡问道。

  孙立点头:

  “经过超过200小时的高温持续测试,结果全部通过,性能衰减在允许范围内。”

  孙清雪补充道:“剩下的共形天线、光纤雷达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都分布在中低温区域,温度压力相对较小。”

  “很好。”

  陈奕满意地点头,

  “大部分技术你们已经完成了验证,接下来就是大面积样品测试了。孙立,你们组接下来重点推进这个。”

  温月翻开另一个文件夹:

  “关于抗荷服,我采用了液冷加压设计,将抗过载功能与热防护功能相结合。

  通过在服装内编织微管路,循环冷却液。

  在过载时,系统可瞬间增加管路内液体压力,对身体施加均匀的体表压力。”

  “设计总体出来了吗?”

  “已经完成了。”

  温月将三维设计图投影到屏幕上,

  “包括微型泵、冷却单元和压力控制模块都做了集成化设计。”

  陈奕仔细查看后说:“那可以送去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进行研发测试了。”

  “明白,等下我去联系陈爷爷协调这件事。”温月记录下来。

  秦璐接着汇报:“关于你提供的新型双模态冲压发动机,燃料我进行了重新配比。

  目前模拟中已经达到了要求,热稳定性和比冲都比原设计提升了12%左右。”

  “现在就在等你的发动机试验机了。”她看向陈奕。

  陈奕计算了一下时间:“目前我正在加工,有些地方需要进行微调。

  估计还有两个月左右第一台试验机可以下线,到时候就可以进行地面测试。”

  李婧怡调出电脑上的模型:“今天已经完成气动布局的3D建模了,我熬点夜就可以利用3D打印完成模型制造。”

  “好,”

  陈奕看向她,

  “今天完成后,明天就开始进行中低速段的风洞测试。

  测试通过后,就开始建造等比例仿真系统模型进行超音速风洞测试。”

  楚箫插话道:“关于控制算法这一块,面对这么复杂的气动布局,我需要重新优化。婧怡、宇哥,我需要你们帮忙。”

  “没问题。”两人异口同声。

  赵宇拍了拍楚箫的肩膀:“让剩下的人有时间帮忙弄一下模型打印吧,人多力量大。”

  “我自己来就行了。”

  陈奕摇头,“你们吃完饭都回去休息吧,最近一直熬大夜都没怎么休息。我这两天休息的时间比你们长,状态还好。”

  孙立揉了揉发红的眼睛:“奕哥说得对,咱们确实该调整下节奏了。要是累垮了,反而耽误进度。”

  温月也打了个哈欠:“是啊,我感觉最近看数据都有重影了。”

  陈奕环视一圈团队伙伴,语气坚定:

  “加油吧,还有大半年的时间,需要我们完成所有的理论验证和样品测试。现在拼的是持久战,不是冲刺跑。”

  “明白。”众人齐声应答。

  “今晚我请客,”

  陈奕笑着收起笔记本,“老地方,校门口那家川菜馆。”

  几人顿时来了精神,迅速收拾好资料和设备。

  实验室里的紧张气氛渐渐被期待晚餐的轻松所取代。

  走在去往校门口的路上,李婧怡轻声对陈奕说:“你刚才安排得很妥当,大家确实需要适当休息。”

  陈奕看着她略显疲惫的侧脸:“你也是,今晚别熬夜太晚,模型打印我可以帮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知道啦。”李婧怡微微一笑,梨涡浅现。

  夜晚的校园里,一群年轻人的身影在路灯下拉得很长。

  尽管肩负着重大的科研任务,但在这一刻,他们仿佛又回到了普通大学生的模样,讨论着刚刚的实验数据,也期待着热腾腾的晚餐。

  “听说他们家最近出了新菜式,”

  孙立兴致勃勃地推荐,“水煮牛肉加大份的!”

  温月好笑地看着他:“胖子,你就知道吃。”

  “科研要搞,饭也要吃嘛。”

  孙立理直气壮地说,“吃饱了才有力气搞研究。”

  陈奕和李婧怡相视一笑,跟着大家走进了那家熟悉的饭店。

  热辣的香气扑面而来,仿佛暂时洗去了一天的疲惫。

  “老板,老位置。”陈奕对迎面走来的老板说道。

  “好嘞,还是靠窗那桌对吧?”

  老板热情地引路,“今天刚进了新鲜的花椒,要不要试试我们的新菜花椒鸡?”

  “行,来一份。”

  陈奕爽快地答应,随后对大家说,“都点自己喜欢的,今天管够。”

  众人纷纷落座,菜单在手中传递。

  在这个平凡的夜晚,这群肩负不平凡使命的年轻人,终于得以在美食和友情中,获得片刻的休憩与温暖。

  “为了明天的测试,”

  陈奕举起茶杯,“也为了我们即将到来的胜利。”

  “干杯!”几只茶杯在空中轻轻相碰,清脆的响声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