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大户-《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

  从封龙山南麓的南龙池下山,三四十名青年紧随张远身后。

  他们多是十七八到二十四五岁的年纪,男女皆有,虽衣着粗布,却个个身姿挺拔,步履稳健得不像寻常山民——

  这些都是张远一手带出来的骨干,经历过流民安置、山地攻防的历练,眉宇间透着一股沉稳干练。

  下山的路陡而窄,张远走在最前,脚下踏碎石如履平地,口中还在细细叮嘱:“这次去井陉,打交道的多是大户,记住,不能一概而论。”

  他侧身避开一根横生的树枝,继续道:“那些积怨太深、百姓背后戳脊梁骨的,该敲打就得敲打,让他们知道厉害,也算给乡邻出口气;

  要是素有仁名、肯给佃户留条活路的,不仅不能动,还要学着打交道——咱们山里缺盐铁、少布匹,正需要和这类人换物资;

  至于那些左右摇摆的,就跟他们算笔账,让他们自己掂量‘资助’些粮草划算,还是被咱们惦记着划算。”

  说到这儿,他停下脚步,目光扫过众人:“最要紧的是,绝不能靠抢大户过日子。

  真那样做了,和山匪有何区别?

  咱们聚在封龙山,是为了让更多人活下去,不是为了做一帮祸害。”

  “先生放心,记下了。”众人齐声应道,声音里透着信服。

  不顾时代背景,不管具体情况,上来就简单粗暴“打土豪分田地”,是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违背客观现实的。

  世家大族、地主豪强肯定是斗争对象。

  但目前,既要斗争,也要团结,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张远又说起百姓的事:“山脚下那些散居的农户,是咱们的根基。

  他们住得偏,官府顾不上,豪强欺负得着,咱们就得护着——帮他们修修农具,教他们种些耐旱的作物,谁家有难处搭把手,慢慢让他们信得过咱们。”

  “至于那些成‘里’的聚居村落,”他顿了顿,“里正要是个好的,就递个话,说咱们想换些粮食布匹,成不成在他,绝不勉强;

  要是里正本身就鱼肉百姓,那也不用客气,该替乡亲出头就得出头。

  总之,交不交朋友,让他们自己选,咱们不逼,也不能让人随便欺负。”

  队伍里一个穿青布短打的青年忽然开口,正是苏义。

  他常年跟着张远探查地形,对周遭山川地理极熟:“这么说,咱们该是往东防守、往西扩张?”

  张远挑眉:“哦?你讲讲。”

  “东边是真定县,一马平川,离郡治近,官府兵多,硬碰硬讨不到好,得稳住;

  西边井陉县不一样,山多,又是冀并交界,官府管得松,流民也多,正好能扎下根。”

  苏义说得条理分明,“前阵子我去井陉探路,见那边有几处废弃的驿站,依山傍水,正好能改造成据点。”

  “说得在理。”

  张远赞许地拍了拍他的肩,“这次往井陉去,就是要看看能不能把西边盘活,让封龙山有个退路。”

  一行人脚程极快,次日午后便到了井陉上安乡。

  张远没急着靠近李家,先派了两个擅长潜行的青年去探虚实。

  傍晚时分,两人回来禀报:李家庄园墙高两丈,四角碉楼里架着弩箭,庄兵足有一百八十人,都是些常年练手的壮汉;

  周边三百多户佃户被李家拿捏着,不仅要交七成租子,还得自带干粮去庄里当差,怨声载道。

  “典型的豪强做派。”张远听完,指尖在膝盖上轻轻敲击,“有地有兵,看着吓人,其实内里虚得很——佃户恨他,周边乡邻怕他,这种人,最怕的就是有人挑头闹事。”

  他对身边一个白净青年道:“写封名帖,就说封龙山张季,特来拜访李庄主。”

  “先生,这太冒险了!”苏义急了,“李家巴不得拿你的人头去官府领赏,这不是送上门吗?”

  张远笑了笑:“我不去他庄园里喝茶,就递张名帖,看他慌不慌。越是心虚的人,越容易露马脚。”

  名帖送到李家庄园时,庄主李万正在堂上算账,听说“封龙山张季”来访,脸色瞬间惨白。

  他这辈子欺压乡邻、克扣粮款的事做了不少,最怕的就是这种不怕死的“贼寇”。

  “快!快把庄门关上!碉楼加派人手!”李万扯着嗓子喊,“让佃户们都到庄外守着,谁敢靠近就放箭!”

  一时间,李家庄园鸡飞狗跳,庄兵们守在墙头,佃户们被鞭子赶着在庄外站成一排,手里握着锄头扁担,个个面有惧色。

  可一连五天,除了那封名帖,再无任何动静。

  庄兵们白天站得腿麻,夜里守得眼涩,渐渐松懈下来;佃户们被折腾得没法下地,暗地里骂声一片;李万更是坐立难安,夜里总梦见张远提着刀闯进卧房。

  第六天夜里,乌云遮月,李家庄园后门悄悄开了道缝。

  李万带着家眷、金银,还有二十个最精锐的庄兵,趁着夜色往县城逃——他打算躲进县衙,再请官府派郡兵来剿山。

  谁知刚走出三里地,前路突然亮起一片火把,将狭窄的山道照得如同白昼。

  张远正负手站在路中央,身后三四十名青年分两侧而立,个个眼神如炬,手里的刀在火光下闪着寒芒。

  “李家主,急着去哪儿啊?”张远的声音不高,却像块石头砸在李万心上。

  李万吓得从马车上滚下来,瘫在地上筛糠:“张……张头领,有话好好说,我……我给你钱,给你粮!”

  “起来说话。”张远指了指路边的青石,“我不是来抢东西的。”

  李万哪敢不从,被架着坐到石头上,冷汗把锦衣都浸透了。

  “知道你庄里的佃户,一年要交多少租子吗?”张远没看他,望着远处的山影问道。

  李万嗫嚅:“七……七成……”

  “知道他们冬天靠什么过冬吗?”

  “……糠……糠麸……”

  “知道你儿子去年强抢的农家女,现在在哪儿吗?”

  李万猛地抬头,脸色白得像纸:“我……我让他送回去了!真的!”

  张远这才转头看他,眼神平静却带着压力:“李家主,你占着上安乡最好的地,养着一百多号人,本该让乡邻日子好过些,可你看看现在——佃户们快饿死了,你粮仓里的米却能放得发霉。”

  他顿了顿,声音沉了些:“这次来,就想跟你说清楚:要么,把租子降到五成,放了那些被你家强占的佃户妻女,往后安安稳稳当个地主;

  要么,我们就替乡亲们讨个公道,到时候你李家,怕是连块埋骨的地都没有。”

  李万浑身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当然,我们也不白占你便宜。”

  张远话锋一转,“封龙山有药材、有木材,你给我们换些盐铁布匹,公平交易。

  最近山里粮紧,你先‘资助’两百石米,二十匹布,算是个诚意。”

  “我给!我给!”李万连忙答应,“租子我降!人我放!只求张头领别……别找我麻烦!”

  “还有件事。”张远看着他,“咱们的交易,不能让外人知道。你要是敢报官,或者跟其他大户串通,下次就不是坐这儿说话了。”

  “不敢!绝对不敢!”李万连连磕头。

  张远挥了挥手:“走吧。三日后,我让人来取东西。”

  李万如蒙大赦,连滚带爬地上了马车,催促着赶车人快些走,连掉在地上的金银都顾不上捡。

  看着车队消失在夜色里,苏义还是不解:“季哥,就这么放他走了?”

  “放他走,比杀了他有用。”张远拍了拍手上的灰,“他欠着咱们的,又怕咱们,往后自然不敢再乱来。真动了手,反倒让其他大户抱成团,得不偿失。”

  他抬头看了看天,乌云正慢慢散去:“走,回山。”

  一行人转身往封龙山去,火把的光在山道上蜿蜒,像一条游动的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