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开学典礼-《三国:从平原开始,三兴炎汉》

  话音刚落,台下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不少孩子激动得小脸通红。

  接着,刘备缓缓起身,走到台前。

  他今日特意穿了一身玄色官服,显得既威严又亲切。

  “孩子们!”

  刘备开口,声音洪亮且温和。

  “看到你们,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他这句话一出,不仅台下的学子,就连台上的官员也都竖起了耳朵。

  谁都知道刘备是汉室宗亲,却很少有人听他提起幼年之事。

  “我少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以织席贩履为生。”

  刘备的声音平静,

  “那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读一天书,认几个字。可是家境贫寒,连饭都吃不饱,哪有余力求学?”

  台下鸦雀无声,所有孩子都屏息凝神地听着。

  “家母变卖家产,助我外出游学,备学习之旅,亦是奔波之旅,居无定所,食不饱腹之时,也曾幻想能有一所书院,在其中终日读书,免受奔波之苦。”

  刘备的目光扫过全场,“在这个书院里,你们将有机会实现我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这是你们的幸运,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希望!”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也许有人会说,乱世之中,读书何用?我要告诉你们:正是因为这天下大乱,我们才更需要读书明理之人,来匡扶社稷,拯救苍生!”

  刘备越说越激动,声音也越发洪亮:

  “今日你们在此求学,他日便要以所学知识,还天下一个太平!让天下再无战乱之苦,让百姓再无流离之痛!要为大汉之崛起而读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抽出腰间双股剑,直指苍穹:

  “我刘备在此立誓,必当竭尽全力,护佑你们安心求学!待你们学成之日,便是这天下重见光明之时!”

  这番掷地有声的讲话,将全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孩子们个个热血沸腾,就连那些向来稳重的教师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为大汉之崛起而读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紧接着,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响彻云霄。

  为了这一刻,李华昨日带着众孩童演练了数百遍!

  呐喊声结束后,乐安书院正式开学。

  刘备、江浩、张飞、郭嘉、赵云、枣袛、李华、糜竺等三十余位师长,神情肃穆地立于学子方阵之前。

  随着一声清越的“正衣冠”响起,师长们缓步走入学子行列之间。

  刘备走到一个衣衫领口有些歪斜的瘦弱男孩面前,轻轻抚平男孩的衣领,又替他正了正有些松垮的头巾。

  男孩仰起头,看着这位名满天下的刘郡守,眼中充满了激动与崇敬。

  刘备对他温和一笑,低声道:“衣冠正,方能心正,身正。好好读书,未来可期。”

  男孩用力地点了点头,小脸因激动而泛红。

  另一边,江浩也在为一个学子整理衣冠。

  他看着眼前这些懵懂而又充满求知欲的脸庞,仿佛看到了大汉未来的无数种可能。

  张飞的动作则显得豪迈许多,他蒲扇般的大手一拍一个学子的后背,声如洪钟:“挺直喽!男儿汉大丈夫,站如松,坐如钟!”

  那学子被他拍得一晃,却立刻吸了口气,将胸膛挺得更高,引得附近的师长们忍俊不禁,又倍感欣慰。

  衣冠整理完毕,学子们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李华再次高呼:“行拜师礼!”

  全体学子转身,面向悬挂在正殿中央的孔子画像。

  那画像上的孔圣人,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正穿越数百年的时空,注视着这群未来的薪火传人。

  “一叩首——感念圣人,有教无类!”

  八百少年齐刷刷躬身下拜,额头轻触地面。

  “再叩首——传承文脉,薪火不绝!”

  第二次叩拜,动作更加整齐划一。

  “三叩首——明德知礼,报效家国!”

  九次叩首,每一次都沉重而真诚,广场上只闻衣袂摩擦与叩首的轻微声响,一种无形且厚重的文化力量在空气中凝聚、升腾。

  江浩望着孔子画像,感慨万分,心绪难平。

  后世儒教成了束缚思想的枷锁,但这笔账,绝不能简单地算在眼前这位“万世师表”头上。

  汉代之前,学问这个东西都是各家私货,鲜有人公然传授,所以当时广收门徒的孔圣人才如此受人尊敬。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孔夫子在教育这一块的贡献,加起来等于其余诸子百家的总和,“有教无类”这种平等的思想对于当时的人来说不亚于是天降福音。

  后来董仲舒为了加强汉朝的“大一统”中央集权,构建了“三纲五常”和“天人感应”理念,儒学走上了为专制服务的歧路。

  在这种理念下,无论所谓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轻易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欺君,亵渎,犯上作乱的罪行。

  这是为了封建统治,倒也没有多大错误,只是后面长歪了,而且越长越歪,成了封建礼教的代名词。

  甚至近现代有打倒孔夫子,破除封建观念的事情发生。

  主要还是儒家那群混蛋继承者,江浩也不记得是哪个B,歪曲解读继承,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开启民智”,

  继承者们,高呼孔夫子万岁,然后干着“愚民”“抑商”“惰民”之举。

  一个祖辈都在同一个地方劳作不息什么都不懂的农民,明显会比一个走南闯北见识广泛的商人来的好统治;

  一个老实巴交连字都不会写的百姓,明显比一个掌握了知识开启了智慧的学士好统治。

  因此愚民抑商。

  因为这个方法曾经见效过,好用,所以就没有想过要转变,或者说根本就不想变,于是就在不断的强调祖宗大法好论调中,懒惰下去,失去了开拓创新的能力和勇气。

  为了保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