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时尚设计周的余温还在发酵,社交媒体上#成长型家居的时尚打开方式#话题热度居高不下,联名款系列的咨询量已经排到了三个月后。苏晚星刚结束和启智教育的课程细节对接会,回到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喝口水,顾砚深就拿着一份市场分析简报走了进来。
“这是刚整理好的时尚教育赛道调研报告,你看看。”顾砚深将文件放在她面前,指尖点了点标题,“设计周结束后,有17家时尚相关机构主动联系我们,其中8家是高校的时尚设计专业,5家是连锁美育机构,还有4家是做成人时尚素养培训的。市场需求比我们预想的更旺盛。”
苏晚星拿起简报,扉页上的核心数据格外醒目:国内青少年美育市场年增长率18%,但兼具“家居适配”与“环保理念”的细分赛道空白率超90%;一线城市家长对孩子“空间审美 实用认知”的培训付费意愿达72%,其中68%的家长明确表示,希望课程能结合真实家居场景。
“空白就是机会。”苏晚星快速翻看着报告,目光停在用户画像部分,“你看,这些付费家长大多是85后、90后,既看重孩子的审美培养,又不忽视环保和实用需求,正好和我们的目标客群高度重合。之前的教育布局聚焦行业人才,现在做时尚教育,刚好能覆盖C端家庭,形成‘行业人才培养 家庭美育渗透’的闭环。”
顾砚深在她对面坐下,补充道:“而且国际时尚设计周上,不少时尚品牌提到,他们的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生活场景化’,比如童装搭配家居、软装呼应穿搭。如果我们能把时尚教育和家居场景结合,不仅能给家庭提供价值,还能为后续和时尚品牌的深度跨界铺路。”
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决定成立“时尚教育专项筹备组”。消息一出,公司内部就掀起了报名热潮,林晓第一时间提交了申请,她在之前的教育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更在设计周期间全程跟进了联名款项目,对时尚与家居的融合有着直观认知。
“苏总、顾总,我想牵头这个项目。”林晓拿着自己做的初步规划方案,眼神里满是笃定,“之前对接江南设计学院时,我发现高校时尚专业普遍缺乏‘场景化应用’课程;和启智教育合作时,又了解到家庭美育的痛点是‘理论脱离实际’。我想把这两者打通,做不一样的时尚教育。”
苏晚星翻看方案,里面详细列出了“高校合作、家庭美育、行业赋能”三个方向,甚至已经梳理了10家潜在合作院校的资料。她抬头看向顾砚深,两人眼中都透着认可。“这个项目就交给你了。”顾砚深开口,“团队成员你自主挑选,预算和资源我们全力支持。”
筹备组很快组建完成,核心成员包括3名校企合作专员、2名市场调研分析师、2名课程研发专员,还有1名从设计周合作团队挖来的时尚行业资深顾问。成立大会上,苏晚星明确了项目核心定位:“我们要做的不是单纯的时尚培训,而是‘环保 实用 审美’三位一体的场景化时尚教育。让学员不管是设计家居、搭配空间,还是选择产品,都能兼顾颜值、环保和成长需求。”
接下来的半个月,筹备组开启了密集的市场调研。林晓带着团队兵分三路,一路走访国内顶尖的时尚设计院校,一路对接连锁美育机构和亲子教育平台,还有一路深入一线城市的高端社区,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家长和孩子的真实需求。
苏晚星和顾砚深也没闲着,他们亲自带队拜访了国内时尚教育领域的标杆院校——东华时尚学院。车子驶入松江校区时,正是春日午后,香樟树的影子被阳光拉得很长,教学楼里不时传来设计软件的操作讲解声,空气中都透着创意的气息。
东华时尚学院的副院长李教授早已在会议室等候,她穿着剪裁利落的白色衬衫,搭配一条墨绿色阔腿裤,气质干练又不失时尚感。“苏总、顾总,你们在国际设计周上的跨界尝试,我们都有关注。”李教授笑着递上一杯茶,“现在时尚行业的趋势就是‘跨界融合’,你们把家居、环保和时尚结合,这个方向非常有前景。”
“我们这次来,就是想向学院取经,更希望能探讨合作办学的可能。”苏晚星开门见山,将筹备组做的市场调研简报递过去,“目前市场上的时尚教育,要么偏向纯艺术设计,要么只注重表面搭配,缺乏和生活场景的结合。我们想和学院合作,开设‘时尚家居设计与美育’专项课程,既培养专业人才,也面向社会普及相关知识。”
李教授翻看简报时,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脸上渐渐露出赞许的神色。“你们说到了点子上。”她抬起头,眼神明亮,“我们学院的时尚设计专业,每年都有学生抱怨‘设计的作品落不了地’。去年有个学生设计了一套儿童时尚家居概念图,拿到了设计大奖,却因为不懂环保材质和承重原理,根本无法量产。如果能和你们合作,把企业的实战经验和环保技术融入课程,正好能解决这个痛点。”
顾砚深补充道:“我们可以共建实训基地,开放我们的工厂、展厅和研发中心,让学生实地了解环保材质的应用、成长型家居的结构设计,甚至参与真实的跨界项目。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借助学院的师资力量,完善时尚美学的课程体系。”
双方越谈越投机,李教授当场让人拿来了学院的课程设置手册,和苏晚星、顾砚深一起梳理合作方向。“我们可以分两步走。”李教授提议,“第一步,在现有时尚设计专业开设选修课,面向大二、大三学生,内容侧重家居与时尚的融合、环保材质的时尚应用;第二步,等时机成熟,联合申报‘时尚家居美育’本科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苏晚星深表认同:“除了高校教育,我们还想面向社会推出系列美育课程。针对青少年,开设‘空间审美与环保家居’体验课;针对家长,推出‘亲子家居时尚搭配’ workshops;针对设计师和行业从业者,打造‘跨界时尚家居设计’进阶营。学院是否愿意派出师资参与这些社会课程的研发和授课?”
“当然愿意。”李教授立刻答应,“这对我们的老师来说,也是接触市场、积累实战经验的好机会。我们可以组建联合教研团队,共同制定课程大纲和考核标准。”
会谈结束时,双方签订了初步合作意向书。走出东华时尚学院的办公楼,林晓忍不住感慨:“有了顶尖院校的支持,咱们的时尚教育项目起点一下子就高了。”
“这只是开始。”苏晚星望着远处的教学楼,“接下来还要对接更多不同类型的院校和机构,覆盖不同的受众群体。而且专业人才的招聘也得抓紧,光靠合作院校的师资不够,我们需要有实战经验的行业专家加入。”
招聘工作同步启动,筹备组在行业内顶尖的时尚媒体、设计平台发布了招聘启事,岗位涵盖时尚教育课程研发总监、资深讲师、跨界项目运营等。要求明确而苛刻:不仅要懂时尚设计或教育,还要熟悉家居行业,认同环保理念,有跨界项目经验者优先。
招聘启事发布一周后,收到了上百份简历,但符合核心要求的寥寥无几。林晓拿着筛选后的简历,有些发愁地走进苏晚星的办公室:“苏总,大部分候选人要么懂时尚但不懂家居和环保,要么懂家居但缺乏教育经验,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太难找了。”
苏晚星接过简历,逐份翻看。其中一份简历引起了她的注意:候选人叫沈曼,曾在意大利马兰戈尼设计学院深造,回国后先后在知名时尚品牌担任设计总监,三年前转型做青少年美育,创办的工作室主打“场景化审美培养”,但因为缺乏稳定的场景支持,规模一直做不大。
“这个沈曼很有意思。”苏晚星指着简历,“有国际时尚视野,有实战经验,还懂青少年美育,正好契合我们的需求。而且她做过场景化美育,应该能理解我们的核心理念。赶紧联系她,安排面试。”
面试定在公司的茶室,苏晚星和顾砚深亲自接待。沈曼穿着一身米色亚麻套装,搭配简约的银饰,长发束成低马尾,气质温婉又专业。刚坐下,她就主动开口:“苏总、顾总,我关注你们品牌很久了,尤其是你们在国际时尚设计周推出的联名款,把环保技术和时尚美学结合得特别好,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方向。”
“那你觉得,时尚教育和家居场景结合,最大的难点是什么?”顾砚深率先发问。
沈曼不假思索地回答:“难点在于平衡‘审美’与‘实用’。很多家长觉得时尚就是‘好看’,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需求和环保安全;而做家居的又容易陷入‘实用至上’的误区,忽视了审美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的想法是,把家居场景变成‘活的教材’,比如通过教孩子搭配窗帘和家具颜色,传递色彩美学;通过选择环保材质的家居,普及绿色理念;通过调整家具布局,培养空间规划能力。”
这番话恰好说到了苏晚星和顾砚深的心坎里。苏晚星补充道:“我们不仅想做面向C端的美育课程,还想培养行业内的跨界人才。比如让时尚设计师懂家居的环保技术,让家居设计师懂时尚趋势,你觉得这个方向可行吗?”
“完全可行!”沈曼眼中闪过亮光,“现在跨界是大趋势,但行业间的壁垒太厚了。我之前和家居品牌合作时,就发现很多时尚设计师根本不懂环保材质的特性,设计出来的产品好看却不实用;而家居设计师对时尚趋势的敏感度不够,产品容易过时。如果能有专门的培训课程,打通这两个行业的认知壁垒,市场需求肯定很大。”
面试进行了两个小时,从课程研发思路到项目运营规划,再到行业未来趋势,双方聊得十分投机。最后,苏晚星直接发出邀请:“沈曼,我们希望你能加入,担任时尚教育项目的课程研发总监,全面负责课程体系的搭建和师资团队的组建。我们给你最大的自主权,也会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
沈曼没有丝毫犹豫,当即答应:“能和你们一起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我非常荣幸。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启动工作了,下周就能到岗。”
沈曼的加入,让筹备组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她入职第一天,就带来了一份详细的课程研发规划,将项目拆分为“高校合作板块”“家庭美育板块”“行业赋能板块”三个核心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目标、受众和落地路径。
在高校合作方面,除了东华时尚学院,沈曼凭借自己在行业内的人脉,又对接了三家知名院校:主打艺术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侧重职业教育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专注青少年教育的南京师范大学。她亲自带队拜访,结合不同院校的特色,定制了差异化的合作方案。
“中央美院侧重艺术创作,我们可以合作开设‘时尚家居艺术设计’研修班,吸引有一定基础的设计师深造;上海工艺美院注重实操,我们可以共建‘时尚家居制作实训基地’,培养技术型人才;南师大的教育专业很强,我们可以联合开发‘青少年家居美育’师资培训课程,为中小学和培训机构输送老师。”沈曼在项目会议上详细介绍,“这样就能形成覆盖艺术创作、技术实操、教育传播的完整高校合作网络。”
顾砚深点头认可:“这个思路很好,不同院校的资源互补,能让我们的教育体系更立体。不过要注意和之前的成长型家居设计实验班区分开,那个侧重环保技术和行业应用,这个侧重时尚美学和跨界融合,两者可以相互联动,但不能重叠。”
家庭美育板块的推进同样顺利。沈曼结合启智教育的渠道资源,设计了三个系列课程:针对3-6岁幼儿的“空间感知与色彩启蒙”,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家居颜色、形状和空间布局;针对7-12岁小学生的“环保家居创意设计”,教孩子使用环保材料制作简易家居模型,培养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针对13-18岁青少年的“时尚家居搭配与规划”,引导孩子自主设计自己的房间,兼顾审美与实用。
为了让课程更具吸引力,沈曼还邀请了国际时尚设计周上合作的时尚博主、儿童心理学家、环保专家加入师资团队。“我们的课程不能只靠自己讲,要整合各方资源,给家长和孩子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沈曼解释道,“比如邀请儿童心理学家讲‘家居布局对孩子性格的影响’,邀请环保专家讲‘如何辨别环保家居’,邀请时尚博主讲‘不同风格家居的搭配技巧’。”
启智教育对课程方案十分满意,双方很快敲定了合作细节:启智教育负责提供教学场地和招生渠道,苏晚星的团队负责课程研发、师资配备和教具供应(包括迷你环保家居模型、材质样本等)。首期课程计划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同步启动,每个城市开设10个班,每班20人。
行业赋能板块则聚焦于跨界人才的培养。沈曼设计了“时尚家居跨界精英训练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侧重基础知识,讲解时尚趋势与家居行业的结合点、环保材质的时尚应用等;中级阶段侧重实操,组织学员参与真实的跨界项目,比如为时尚品牌设计配套家居;高级阶段侧重资源对接,邀请行业大咖授课,为学员提供创业支持和项目合作机会。
训练营的招生信息一经发布,就吸引了大量报名者,其中既有时尚品牌的设计师、家居企业的产品经理,也有独立创业者和自由设计师。首期计划招收50人,结果报名人数突破了800人,不得不增加面试环节筛选。
“没想到行业内的需求这么旺盛。”林晓看着后台的报名数据,有些惊讶,“很多报名者说,早就想做跨界,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渠道,我们的训练营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这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苏晚星笑着说,“不过筛选的时候要严格,优先选择那些真正有跨界意愿、有一定基础的学员,确保课程质量。而且可以把联盟内的企业资源对接给优秀学员,比如让他们参与联盟企业的跨界项目,既给学员提供实战机会,也给联盟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与此同时,团队也在不断完善项目细节。沈曼发现,现有的环保家居材质样本种类不够丰富,无法满足课程教学需求,于是立刻联系技术部,要求补充更多新型环保材质的样本,包括可降解塑料、竹纤维复合材料、再生木材等,并制作成便于携带和展示的教具套装。
技术部的负责人有些犯难:“这些新型材质大多还在研发阶段,批量制作样本需要时间和成本。而且有些材质的特性还不稳定,担心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
“这是必要的投入。”苏晚星当即拍板,“时尚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让学员接触最新的技术和材质,如果我们自己都用着过时的样本,怎么能培养出领先行业的人才?技术部要优先保障教学所需的样本供应,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
得到明确指示后,技术部立刻调整工作优先级,加班加点制作材质样本。半个月后,一套包含20多种环保材质、附带详细说明(包括成分、特性、应用场景、时尚搭配建议)的教具套装顺利完成,沈曼看后赞不绝口:“这套教具太实用了,学员不仅能直观感受材质的质感,还能了解背后的技术原理,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有效得多。”
师资培训也是筹备工作的重点。沈曼组织了为期两周的集中培训,邀请苏晚星、顾砚深、陈教授(江南设计学院)、李教授(东华时尚学院)等行业专家,为师资团队授课。培训内容既包括专业知识(环保技术、时尚趋势、家居设计),也包括教学技巧(如何引导孩子、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组织互动课堂)。
培训过程中,有位来自时尚行业的讲师提出疑问:“我们讲时尚搭配的时候,要不要推荐具体的产品?比如告诉家长哪种品牌的家具更时尚、更环保。”
苏晚星当场明确:“我们的教育项目要保持客观中立,不能变成产品推销。可以介绍环保材质的标准、时尚搭配的原则,但不能推荐具体品牌。如果家长有购买需求,我们可以提供选购指南,让他们自主选择。”
顾砚深补充道:“教育的核心是传递知识和理念,而不是卖产品。只有让家长和学员真正认可我们的理念,感受到课程的价值,他们才会主动选择我们的产品,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就在各项筹备工作接近尾声时,沈曼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我们可以在项目启动时,举办一场‘时尚家居美育节’,邀请高校合作方、教育机构、行业学员、报名家庭共同参与,既展示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教具,也能扩大项目的影响力。”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筹备组立刻开始策划美育节,确定了“自然·时尚·成长”的主题,分为三大展区:高校合作成果展(展示联合研发的课程大纲、学生设计作品)、家庭美育体验区(设置互动游戏、手工制作、课程试听课)、行业跨界交流区(组织大咖论坛、项目对接会)。
为了增加美育节的关注度,沈曼还邀请了国际时尚设计周的合作伙伴、行业媒体、母婴博主参与。铂悦酒店集团主动提出赞助场地,他们刚体验过企业定制内训的效果,对苏晚星团队的教育项目充满信心,希望能借此机会进一步提升亲子酒店的品牌形象。
美育节筹备期间,又一个意外的合作机会找上门来。国内知名的母婴电商平台“宝贝优选”联系到苏晚星,希望成为美育节的官方合作伙伴,并独家线上发售课程配套教具与联名款迷你家居模型。
“宝贝优选”的创始人陈姐亲自带队到访,她穿着简约的棉麻套装,怀里抱着一个印有平台LOGO的帆布包,言谈间满是诚意:“苏总,我们关注你们很久了,从环保家居到教育布局,每一步都踩在了家长的核心需求上。现在平台上有8000万注册用户,其中70%是3-18岁孩子的家长,他们对优质的美育资源和环保产品需求特别强烈。”
陈姐打开平板,展示着平台的用户数据:“去年我们做过一次调研,有65%的家长在平台搜索过‘儿童美育课程’,58%的家长购买过家居相关产品,但很少有能把‘美育课程 环保家居’结合起来的优质内容。你们的时尚教育项目,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苏晚星让林晓拿来课程配套教具样品——一套迷你环保家居模型,包括可变形书桌、模块化衣柜、可拆卸装饰面板,全部采用和实体产品一致的环保材质,还附带了材质科普手册和简易设计图纸。陈姐拿起模型仔细翻看,指尖划过光滑的原木色表面,忍不住赞叹:“这个质感太好了,不仅能当教具,还能当孩子的益智玩具,家长肯定
“这是刚整理好的时尚教育赛道调研报告,你看看。”顾砚深将文件放在她面前,指尖点了点标题,“设计周结束后,有17家时尚相关机构主动联系我们,其中8家是高校的时尚设计专业,5家是连锁美育机构,还有4家是做成人时尚素养培训的。市场需求比我们预想的更旺盛。”
苏晚星拿起简报,扉页上的核心数据格外醒目:国内青少年美育市场年增长率18%,但兼具“家居适配”与“环保理念”的细分赛道空白率超90%;一线城市家长对孩子“空间审美 实用认知”的培训付费意愿达72%,其中68%的家长明确表示,希望课程能结合真实家居场景。
“空白就是机会。”苏晚星快速翻看着报告,目光停在用户画像部分,“你看,这些付费家长大多是85后、90后,既看重孩子的审美培养,又不忽视环保和实用需求,正好和我们的目标客群高度重合。之前的教育布局聚焦行业人才,现在做时尚教育,刚好能覆盖C端家庭,形成‘行业人才培养 家庭美育渗透’的闭环。”
顾砚深在她对面坐下,补充道:“而且国际时尚设计周上,不少时尚品牌提到,他们的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生活场景化’,比如童装搭配家居、软装呼应穿搭。如果我们能把时尚教育和家居场景结合,不仅能给家庭提供价值,还能为后续和时尚品牌的深度跨界铺路。”
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决定成立“时尚教育专项筹备组”。消息一出,公司内部就掀起了报名热潮,林晓第一时间提交了申请,她在之前的教育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更在设计周期间全程跟进了联名款项目,对时尚与家居的融合有着直观认知。
“苏总、顾总,我想牵头这个项目。”林晓拿着自己做的初步规划方案,眼神里满是笃定,“之前对接江南设计学院时,我发现高校时尚专业普遍缺乏‘场景化应用’课程;和启智教育合作时,又了解到家庭美育的痛点是‘理论脱离实际’。我想把这两者打通,做不一样的时尚教育。”
苏晚星翻看方案,里面详细列出了“高校合作、家庭美育、行业赋能”三个方向,甚至已经梳理了10家潜在合作院校的资料。她抬头看向顾砚深,两人眼中都透着认可。“这个项目就交给你了。”顾砚深开口,“团队成员你自主挑选,预算和资源我们全力支持。”
筹备组很快组建完成,核心成员包括3名校企合作专员、2名市场调研分析师、2名课程研发专员,还有1名从设计周合作团队挖来的时尚行业资深顾问。成立大会上,苏晚星明确了项目核心定位:“我们要做的不是单纯的时尚培训,而是‘环保 实用 审美’三位一体的场景化时尚教育。让学员不管是设计家居、搭配空间,还是选择产品,都能兼顾颜值、环保和成长需求。”
接下来的半个月,筹备组开启了密集的市场调研。林晓带着团队兵分三路,一路走访国内顶尖的时尚设计院校,一路对接连锁美育机构和亲子教育平台,还有一路深入一线城市的高端社区,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家长和孩子的真实需求。
苏晚星和顾砚深也没闲着,他们亲自带队拜访了国内时尚教育领域的标杆院校——东华时尚学院。车子驶入松江校区时,正是春日午后,香樟树的影子被阳光拉得很长,教学楼里不时传来设计软件的操作讲解声,空气中都透着创意的气息。
东华时尚学院的副院长李教授早已在会议室等候,她穿着剪裁利落的白色衬衫,搭配一条墨绿色阔腿裤,气质干练又不失时尚感。“苏总、顾总,你们在国际设计周上的跨界尝试,我们都有关注。”李教授笑着递上一杯茶,“现在时尚行业的趋势就是‘跨界融合’,你们把家居、环保和时尚结合,这个方向非常有前景。”
“我们这次来,就是想向学院取经,更希望能探讨合作办学的可能。”苏晚星开门见山,将筹备组做的市场调研简报递过去,“目前市场上的时尚教育,要么偏向纯艺术设计,要么只注重表面搭配,缺乏和生活场景的结合。我们想和学院合作,开设‘时尚家居设计与美育’专项课程,既培养专业人才,也面向社会普及相关知识。”
李教授翻看简报时,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脸上渐渐露出赞许的神色。“你们说到了点子上。”她抬起头,眼神明亮,“我们学院的时尚设计专业,每年都有学生抱怨‘设计的作品落不了地’。去年有个学生设计了一套儿童时尚家居概念图,拿到了设计大奖,却因为不懂环保材质和承重原理,根本无法量产。如果能和你们合作,把企业的实战经验和环保技术融入课程,正好能解决这个痛点。”
顾砚深补充道:“我们可以共建实训基地,开放我们的工厂、展厅和研发中心,让学生实地了解环保材质的应用、成长型家居的结构设计,甚至参与真实的跨界项目。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借助学院的师资力量,完善时尚美学的课程体系。”
双方越谈越投机,李教授当场让人拿来了学院的课程设置手册,和苏晚星、顾砚深一起梳理合作方向。“我们可以分两步走。”李教授提议,“第一步,在现有时尚设计专业开设选修课,面向大二、大三学生,内容侧重家居与时尚的融合、环保材质的时尚应用;第二步,等时机成熟,联合申报‘时尚家居美育’本科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苏晚星深表认同:“除了高校教育,我们还想面向社会推出系列美育课程。针对青少年,开设‘空间审美与环保家居’体验课;针对家长,推出‘亲子家居时尚搭配’ workshops;针对设计师和行业从业者,打造‘跨界时尚家居设计’进阶营。学院是否愿意派出师资参与这些社会课程的研发和授课?”
“当然愿意。”李教授立刻答应,“这对我们的老师来说,也是接触市场、积累实战经验的好机会。我们可以组建联合教研团队,共同制定课程大纲和考核标准。”
会谈结束时,双方签订了初步合作意向书。走出东华时尚学院的办公楼,林晓忍不住感慨:“有了顶尖院校的支持,咱们的时尚教育项目起点一下子就高了。”
“这只是开始。”苏晚星望着远处的教学楼,“接下来还要对接更多不同类型的院校和机构,覆盖不同的受众群体。而且专业人才的招聘也得抓紧,光靠合作院校的师资不够,我们需要有实战经验的行业专家加入。”
招聘工作同步启动,筹备组在行业内顶尖的时尚媒体、设计平台发布了招聘启事,岗位涵盖时尚教育课程研发总监、资深讲师、跨界项目运营等。要求明确而苛刻:不仅要懂时尚设计或教育,还要熟悉家居行业,认同环保理念,有跨界项目经验者优先。
招聘启事发布一周后,收到了上百份简历,但符合核心要求的寥寥无几。林晓拿着筛选后的简历,有些发愁地走进苏晚星的办公室:“苏总,大部分候选人要么懂时尚但不懂家居和环保,要么懂家居但缺乏教育经验,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太难找了。”
苏晚星接过简历,逐份翻看。其中一份简历引起了她的注意:候选人叫沈曼,曾在意大利马兰戈尼设计学院深造,回国后先后在知名时尚品牌担任设计总监,三年前转型做青少年美育,创办的工作室主打“场景化审美培养”,但因为缺乏稳定的场景支持,规模一直做不大。
“这个沈曼很有意思。”苏晚星指着简历,“有国际时尚视野,有实战经验,还懂青少年美育,正好契合我们的需求。而且她做过场景化美育,应该能理解我们的核心理念。赶紧联系她,安排面试。”
面试定在公司的茶室,苏晚星和顾砚深亲自接待。沈曼穿着一身米色亚麻套装,搭配简约的银饰,长发束成低马尾,气质温婉又专业。刚坐下,她就主动开口:“苏总、顾总,我关注你们品牌很久了,尤其是你们在国际时尚设计周推出的联名款,把环保技术和时尚美学结合得特别好,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方向。”
“那你觉得,时尚教育和家居场景结合,最大的难点是什么?”顾砚深率先发问。
沈曼不假思索地回答:“难点在于平衡‘审美’与‘实用’。很多家长觉得时尚就是‘好看’,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需求和环保安全;而做家居的又容易陷入‘实用至上’的误区,忽视了审美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的想法是,把家居场景变成‘活的教材’,比如通过教孩子搭配窗帘和家具颜色,传递色彩美学;通过选择环保材质的家居,普及绿色理念;通过调整家具布局,培养空间规划能力。”
这番话恰好说到了苏晚星和顾砚深的心坎里。苏晚星补充道:“我们不仅想做面向C端的美育课程,还想培养行业内的跨界人才。比如让时尚设计师懂家居的环保技术,让家居设计师懂时尚趋势,你觉得这个方向可行吗?”
“完全可行!”沈曼眼中闪过亮光,“现在跨界是大趋势,但行业间的壁垒太厚了。我之前和家居品牌合作时,就发现很多时尚设计师根本不懂环保材质的特性,设计出来的产品好看却不实用;而家居设计师对时尚趋势的敏感度不够,产品容易过时。如果能有专门的培训课程,打通这两个行业的认知壁垒,市场需求肯定很大。”
面试进行了两个小时,从课程研发思路到项目运营规划,再到行业未来趋势,双方聊得十分投机。最后,苏晚星直接发出邀请:“沈曼,我们希望你能加入,担任时尚教育项目的课程研发总监,全面负责课程体系的搭建和师资团队的组建。我们给你最大的自主权,也会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
沈曼没有丝毫犹豫,当即答应:“能和你们一起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我非常荣幸。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启动工作了,下周就能到岗。”
沈曼的加入,让筹备组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她入职第一天,就带来了一份详细的课程研发规划,将项目拆分为“高校合作板块”“家庭美育板块”“行业赋能板块”三个核心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目标、受众和落地路径。
在高校合作方面,除了东华时尚学院,沈曼凭借自己在行业内的人脉,又对接了三家知名院校:主打艺术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侧重职业教育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专注青少年教育的南京师范大学。她亲自带队拜访,结合不同院校的特色,定制了差异化的合作方案。
“中央美院侧重艺术创作,我们可以合作开设‘时尚家居艺术设计’研修班,吸引有一定基础的设计师深造;上海工艺美院注重实操,我们可以共建‘时尚家居制作实训基地’,培养技术型人才;南师大的教育专业很强,我们可以联合开发‘青少年家居美育’师资培训课程,为中小学和培训机构输送老师。”沈曼在项目会议上详细介绍,“这样就能形成覆盖艺术创作、技术实操、教育传播的完整高校合作网络。”
顾砚深点头认可:“这个思路很好,不同院校的资源互补,能让我们的教育体系更立体。不过要注意和之前的成长型家居设计实验班区分开,那个侧重环保技术和行业应用,这个侧重时尚美学和跨界融合,两者可以相互联动,但不能重叠。”
家庭美育板块的推进同样顺利。沈曼结合启智教育的渠道资源,设计了三个系列课程:针对3-6岁幼儿的“空间感知与色彩启蒙”,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家居颜色、形状和空间布局;针对7-12岁小学生的“环保家居创意设计”,教孩子使用环保材料制作简易家居模型,培养动手能力和环保意识;针对13-18岁青少年的“时尚家居搭配与规划”,引导孩子自主设计自己的房间,兼顾审美与实用。
为了让课程更具吸引力,沈曼还邀请了国际时尚设计周上合作的时尚博主、儿童心理学家、环保专家加入师资团队。“我们的课程不能只靠自己讲,要整合各方资源,给家长和孩子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沈曼解释道,“比如邀请儿童心理学家讲‘家居布局对孩子性格的影响’,邀请环保专家讲‘如何辨别环保家居’,邀请时尚博主讲‘不同风格家居的搭配技巧’。”
启智教育对课程方案十分满意,双方很快敲定了合作细节:启智教育负责提供教学场地和招生渠道,苏晚星的团队负责课程研发、师资配备和教具供应(包括迷你环保家居模型、材质样本等)。首期课程计划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同步启动,每个城市开设10个班,每班20人。
行业赋能板块则聚焦于跨界人才的培养。沈曼设计了“时尚家居跨界精英训练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侧重基础知识,讲解时尚趋势与家居行业的结合点、环保材质的时尚应用等;中级阶段侧重实操,组织学员参与真实的跨界项目,比如为时尚品牌设计配套家居;高级阶段侧重资源对接,邀请行业大咖授课,为学员提供创业支持和项目合作机会。
训练营的招生信息一经发布,就吸引了大量报名者,其中既有时尚品牌的设计师、家居企业的产品经理,也有独立创业者和自由设计师。首期计划招收50人,结果报名人数突破了800人,不得不增加面试环节筛选。
“没想到行业内的需求这么旺盛。”林晓看着后台的报名数据,有些惊讶,“很多报名者说,早就想做跨界,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学习渠道,我们的训练营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这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苏晚星笑着说,“不过筛选的时候要严格,优先选择那些真正有跨界意愿、有一定基础的学员,确保课程质量。而且可以把联盟内的企业资源对接给优秀学员,比如让他们参与联盟企业的跨界项目,既给学员提供实战机会,也给联盟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筹备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与此同时,团队也在不断完善项目细节。沈曼发现,现有的环保家居材质样本种类不够丰富,无法满足课程教学需求,于是立刻联系技术部,要求补充更多新型环保材质的样本,包括可降解塑料、竹纤维复合材料、再生木材等,并制作成便于携带和展示的教具套装。
技术部的负责人有些犯难:“这些新型材质大多还在研发阶段,批量制作样本需要时间和成本。而且有些材质的特性还不稳定,担心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
“这是必要的投入。”苏晚星当即拍板,“时尚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让学员接触最新的技术和材质,如果我们自己都用着过时的样本,怎么能培养出领先行业的人才?技术部要优先保障教学所需的样本供应,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
得到明确指示后,技术部立刻调整工作优先级,加班加点制作材质样本。半个月后,一套包含20多种环保材质、附带详细说明(包括成分、特性、应用场景、时尚搭配建议)的教具套装顺利完成,沈曼看后赞不绝口:“这套教具太实用了,学员不仅能直观感受材质的质感,还能了解背后的技术原理,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有效得多。”
师资培训也是筹备工作的重点。沈曼组织了为期两周的集中培训,邀请苏晚星、顾砚深、陈教授(江南设计学院)、李教授(东华时尚学院)等行业专家,为师资团队授课。培训内容既包括专业知识(环保技术、时尚趋势、家居设计),也包括教学技巧(如何引导孩子、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组织互动课堂)。
培训过程中,有位来自时尚行业的讲师提出疑问:“我们讲时尚搭配的时候,要不要推荐具体的产品?比如告诉家长哪种品牌的家具更时尚、更环保。”
苏晚星当场明确:“我们的教育项目要保持客观中立,不能变成产品推销。可以介绍环保材质的标准、时尚搭配的原则,但不能推荐具体品牌。如果家长有购买需求,我们可以提供选购指南,让他们自主选择。”
顾砚深补充道:“教育的核心是传递知识和理念,而不是卖产品。只有让家长和学员真正认可我们的理念,感受到课程的价值,他们才会主动选择我们的产品,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就在各项筹备工作接近尾声时,沈曼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我们可以在项目启动时,举办一场‘时尚家居美育节’,邀请高校合作方、教育机构、行业学员、报名家庭共同参与,既展示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教具,也能扩大项目的影响力。”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筹备组立刻开始策划美育节,确定了“自然·时尚·成长”的主题,分为三大展区:高校合作成果展(展示联合研发的课程大纲、学生设计作品)、家庭美育体验区(设置互动游戏、手工制作、课程试听课)、行业跨界交流区(组织大咖论坛、项目对接会)。
为了增加美育节的关注度,沈曼还邀请了国际时尚设计周的合作伙伴、行业媒体、母婴博主参与。铂悦酒店集团主动提出赞助场地,他们刚体验过企业定制内训的效果,对苏晚星团队的教育项目充满信心,希望能借此机会进一步提升亲子酒店的品牌形象。
美育节筹备期间,又一个意外的合作机会找上门来。国内知名的母婴电商平台“宝贝优选”联系到苏晚星,希望成为美育节的官方合作伙伴,并独家线上发售课程配套教具与联名款迷你家居模型。
“宝贝优选”的创始人陈姐亲自带队到访,她穿着简约的棉麻套装,怀里抱着一个印有平台LOGO的帆布包,言谈间满是诚意:“苏总,我们关注你们很久了,从环保家居到教育布局,每一步都踩在了家长的核心需求上。现在平台上有8000万注册用户,其中70%是3-18岁孩子的家长,他们对优质的美育资源和环保产品需求特别强烈。”
陈姐打开平板,展示着平台的用户数据:“去年我们做过一次调研,有65%的家长在平台搜索过‘儿童美育课程’,58%的家长购买过家居相关产品,但很少有能把‘美育课程 环保家居’结合起来的优质内容。你们的时尚教育项目,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苏晚星让林晓拿来课程配套教具样品——一套迷你环保家居模型,包括可变形书桌、模块化衣柜、可拆卸装饰面板,全部采用和实体产品一致的环保材质,还附带了材质科普手册和简易设计图纸。陈姐拿起模型仔细翻看,指尖划过光滑的原木色表面,忍不住赞叹:“这个质感太好了,不仅能当教具,还能当孩子的益智玩具,家长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