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操演惊鸿-《穿越三国:主角比吕布还猛》

  昨日的操演,如同惊鸿一瞥,已让周瑜窥见了龙鳞军纪之严明、器械之精良。然而,那更像是一场成果的检阅。今日,陆炎为周瑜安排的,则是深入肌理、直指根源的练兵过程展示。他要让这位江东美周郎看到的,不是一堆闪亮的兵器,而是锻造这些兵器,以及使用这些兵器的人,所遵循的一套迥异于当世的法则。

  地点依旧在城西大校场,但氛围与昨日截然不同。没有肃杀的军阵,取而代之的,是数百名刚刚结束晨跑、额角见汗、呼吸悠长而均匀的龙骧营新兵。他们按照不同的营属,分散在校场各处,在基层士官的口令与鞭策下,进行着看似枯燥,却蕴含着至理的基础训练。

  陆炎与周瑜并肩立于观演台,鲁肃、庞统陪同在侧。

  “公瑾兄,强军非一日可成,皆源于点滴积累。今日请公瑾兄看的,便是我龙鳞新兵入营三月,所需历经之基础。”陆炎伸手示意场中。

  周瑜凝神望去,目光如炬。

  第一项,仍是队列。但今日所见,更显严苛。士兵们不再是简单的行进,而是在士官不断变化的口令下,进行着极其复杂的队形转换、原地转向、步速调整。要求的是绝对的整齐划一,如同一人。任何一个人的动作稍慢或稍快,都会引来士官严厉的呵斥乃至小小的惩戒(如增加跑步圈数)。汗水从年轻士兵们的脸颊滑落,但无人敢擦拭,所有人的眼神都紧盯着前方同伴的后脑勺,肌肉紧绷,精神高度集中。

  “《司马法》有云,‘凡战,以力久,以气胜,以形固’。”周瑜缓缓道,“文韬兄此法,练的便是这‘形’与‘气’。令行禁止,如臂使指,方能于万军之中,阵型不乱,士气不泄。然,如此苛求细节,耗时良久,非有恒心毅力与大把钱粮支撑不可为。”他点出了关键,这种练法,效率高,但成本也极高。

  陆炎微笑颔首:“公瑾兄慧眼。然我以为,练百日之形,可省千日之战血。值得。”

  接下来是体能训练。并非简单的举石锁、角力,而是更具针对性的项目。身负三十斤的行囊与武器进行十里越野;攀爬布满绳网的高耸木架;合力扛起巨大的原木进行折返跑;甚至在泥水坑中进行匍匐前进与格斗对抗……每一项都极耗体力,更考验意志。周瑜看到,不少士兵累得几乎虚脱,但在同伴的搀扶和士官的鼓动下,依旧咬牙完成。整个过程中,团队协作被反复强调,一人落后,全队受罚。

  “此法……”周瑜眼中异彩连连,“不仅练其筋骨,更是磨砺其心志,熔铸其团队。使士卒知,非独勇可胜,同心协力方为根本。妙!”

  随后是小组战术协同演练。以“火”(十人左右)为单位,演练各种战场情境。如何利用地形地物交替掩护前进;如何在狭窄巷道内进行清剿;如何以小组对抗骑兵的冲击(使用包了布头的长杆模拟);甚至演练在指挥官阵亡后,如何由军衔次者自动接替指挥,继续完成任务。士兵们彼此间通过简洁的手势和口令沟通,动作干脆利落,充满了实战的硝烟味。

  周瑜的眉头微微蹙起,又缓缓舒展。这种小单位的高度自主性和灵活性,与他所熟悉的,强调大兵团阵型变化的战法截然不同。它似乎更适合复杂地形下的战斗,也更考验基层士兵的素质和士官的能力。

  “文韬兄之练兵,由微见着,由个体及团队,由基础至战法,层层递进,体系俨然。”周瑜感叹道,“观此,方知昨日操演之军容,绝非偶然。”

  陆炎道:“战场瞬息万变,死守阵图,不如授之以渔,使各级将士皆知为何而战,如何而战。”

  上午的基础练兵告一段落,下午,则是一场小规模的、“夜不收”精锐技能的专场展示。地点换到了一处模拟了城镇、山林、水域的复杂训练场。观众仅有陆炎、周瑜等寥寥数人,气氛更为隐秘。

  首先展示的是侦察与渗透。一队五人的“夜不收”斥候,在观察员讲解下,演示了如何利用植被、阴影、地形起伏,在光天化日之下,悄无声息地接近“敌”哨位。他们的动作缓慢而富有节奏,与环境的融合度极高,若非刻意指引,周瑜几乎难以发现他们的踪迹。他们使用反光镜、模仿鸟兽叫声等方式进行通信,精准汇报“敌情”。

  接着是破袭演示。目标是一座模拟的木质哨塔和一段“粮道”。破袭中队队员利用特制的爪钩和绳索,如猿猴般敏捷地攀上哨塔,在塔上守卫反应过来之前,已用木质匕首完成了“抹喉”。同时,另一组队员在“粮道”上快速布设了数种简易却致命的陷阱,并演示了如何使用小型火油罐和延时装置,对物资进行纵火破坏。整个过程快、准、狠,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最后是擒拿格斗与器械使用。数名“夜不收”队员演示了近身无声格杀术,招式狠辣直接,全然不顾及美观,只追求在最短时间内解除敌人战斗力乃至毙命。他们还展示了“惊蛰连弩”在近距离突袭中的恐怖效果,以及吹箭、飞刀等辅助武器的使用。

  周瑜全程沉默,面色平静,但放在膝上的手,指节却不自觉地微微用力。他看到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士兵,而是一群为达成特定战术目的而存在的“战争专家”。他们掌握的技能,或许在堂堂之阵中作用有限,但在侦察、反侦察、破坏、斩首、制造混乱等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足以撬动整个战局。尤其是想到江东境内那些不时作乱的山越,若有这样一支部队进行针对性清剿和斩首……

  展示结束,陆炎挥手让“夜不收”退下,训练场内重归寂静。

  周瑜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仿佛要将胸中的震撼尽数排出。他转向陆炎,目光复杂,既有钦佩,也有深深的忌惮,更有一种面对未知领域时的审慎。

  “文韬兄,”周瑜的声音依旧清越,却多了一丝沉凝,“今日所见,实乃瑜生平未睹之练兵奇术。其法之系统,其要求之严苛,其理念之……超前,令人叹为观止。尤其这‘夜不收’,已非寻常斥候,实乃嵌入敌躯之毒刺,悬于敌首之利刃。瑜,受教了。”

  他顿了顿,诚恳地问道:“不知文韬兄,可愿派遣些许教官,赴江东交流此等练兵之法?当然,江东亦愿以水战操舟之术相酬。”

  陆炎心中了然,周瑜这是看到了现代练兵法的巨大价值,想要借鉴,但又心存顾虑,故而先以交流为名试探。他朗声一笑,坦然道:“公瑾兄所言,正合我意!龙鳞与江东既为盟邦,自当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派遣教官之事,可交由子敬与公瑾兄详商。陆炎亦对江东水师仰慕已久,期盼能有机会登船学习。”

  两人相视一笑,彼此心照不宣。合作的大门进一步打开,但信任的基石,仍需在未来的利益交换与共同行动中,一步步夯实。

  操演虽已落幕,但那高效、严明、乃至带着几分冷酷的现代练兵法,却如同烙印般,深深刻入了周瑜的脑海。他知道,这次龙鳞之行,所见所闻,将彻底改变他对陆炎,乃至对未来天下大势的判断。龙鳞城的崛起,已非江东可以轻易忽视或掌控的力量,如何与这头日渐长大的猛虎共舞,将是孙权和他,必须慎重面对的首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