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的晨雾尚未散尽,凌统带来的江东水战操典已然在校场上化作整齐的号令与桨橹翻飞的节奏。甘宁抱着臂膀,站在旗舰楼船的甲板上,锐利的目光扫过正在演练基础阵型的淮泗营船只。他不得不承认,这些江东教习带来的严整纪律与协同战术,确实将他手下这群由水匪、渔民和悍卒组成的“杂牌”往正规军的路上狠狠推了一把。但在他心底,那股属于锦帆贼的桀骜与对江东隐隐的排斥,并未消散,只是被更强的好奇与竞争心压了下去——主公陆炎,似乎对这群江东来客有着更深沉的盘算。
陆炎并未过多沉浸于水军操演的观摩。他的思绪,早已越过眼前的桨声帆影,投向更基础、也更具有颠覆性的领域。来自现代的灵魂清楚地知道,决定战争潜力的,不仅仅是士兵的勇武和将领的谋略,更是支撑这一切的科技、工程与组织能力。
他信步走入内城核心区域一片新划出的禁地,这里由周仓的亲信卫队严密把守,空气中弥漫着窑火与矿物混合的独特气味。头发花白的陶老正带着几个精心筛选的徒弟,围着一座经过改造的小型竖窑忙碌着,窑火正旺,映照着他们沾满灰烬却眼神炽热的脸庞。
“主公!”陶老见到陆炎,连忙行礼,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按您给的方子,这一窑煅烧的石灰石和黏土配比又调整了,就等熄火后看成果!”
陆炎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旁边几块颜色灰白、质地坚硬的块状物上。那是前几次失败试验的产物,虽然离真正意义上的“水泥”还有差距,但已经展现出远超这个时代普通粘合材料的潜力。他蹲下身,捡起一块,用手指捻了捻碎末。
“不急,反复试验,记录好每一次的数据,温度、时间、配比,一丝都不能错。”陆炎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记住,我们要的不是偶然得到的坚固,而是可以稳定、大量生产的‘人造石料’。一旦成功,我们筑起的城墙,将不畏水火,我们修建的道路,将坚如磐石。”
陶老重重地点头,他虽不完全理解主公口中那些“化学变化”、“分子结构”的陌生词汇,但他从陆炎那双仿佛能洞悉物性本质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这“水泥”,在老匠人看来,近乎点石成金的神术。
离开窑场,陆炎转向另一处更为隐蔽的营地。这里听不到整齐的号令,只有沉重的喘息、肉体与地面摩擦的声响,以及偶尔响起的、简洁到冷酷的口令。两百名被筛选出来的精锐士卒——被陆炎命名为“夜不收”——正在接受着超越时代的严酷训练。
他们没有穿着厚重的铠甲,而是轻便贴身的深色劲装,脸上涂抹着泥浆炭灰,在障碍物间低姿匍匐,动作迅捷如狸猫。训练科目是龙骧营老兵们闻所未闻的:极限负重下长途奔袭,仅靠绳索与工具攀爬陡峭的崖壁,在冰冷河水中长时间潜泳,学习如何利用环境完美伪装,如何用最简单的工具进行无声击杀,如何小组协同完成渗透与破坏。
陆炎亲自下场,他示范的一个锁喉、扭腰、发力的动作,干净利落地将一名壮硕的假想敌“击毙”,整个过程不到两秒,看得周围的“夜不收”成员瞳孔收缩,既感震撼,又觉热血沸腾。他们学的,不再是战场上堂堂正正的劈砍,而是在阴影中一击致命的技艺,是生存、侦察与破坏的极致艺术。
“你们要记住,你们不是普通的士兵。”陆炎的声音在训练场上回荡,冰冷而清晰,“你们是龙鳞城的眼睛,是耳朵,是黑暗中探出的獠牙。你们将来要执行的任务,可能无关荣耀,但关乎生死,关乎胜负。我要的,是你们能在任何环境下活下去,并把死亡带给指定的敌人。”
这种完全迥异于冷兵器时代战争逻辑的训练方式,让偶尔得以远观的凌统心中凛然。他看不懂那些古怪的战术动作,却能感受到那股凝练到极致的杀意和效率。这陆炎练兵,仿佛不是在培养士兵,而是在锻造一件件人形兵器,其思路与他所知的任何兵家传承都大相径庭。他在发回建业的密报中,除了例行公事地汇报淮泗营进展,特意加重了笔墨描述这支“夜不收”的诡异与陆炎其人的“莫测”,字里行间充满了警惕。
陆炎对此心知肚明,却并不在意。他站在龙鳞城的城头,目光掠过正在恢复生机的田畴、操练正酣的水陆军营,以及那隐蔽处升起的、代表着未来科技的窑烟。他知道,龙鳞城真正的根基,不在于向江东学来了多少阵法,也不在于眼前这一时的安稳。水泥代表的材料革命,与“夜不收”代表的作战理念革新,才是他能在这乱世立足,乃至与曹操、孙权博弈的真正资本。这是跨越千年的知识降维打击,是异土之根,必将在这古老的时代,生长出令人颤栗的果实。北岸的张辽能感觉到南岸气息的变化,却摸不清根源;江东的孙权收到凌统充满疑虑的密报,也只能暗自揣度。而陆炎,已经在这片疮痍之地上,悄然播下了改变时代的种子。
陆炎并未过多沉浸于水军操演的观摩。他的思绪,早已越过眼前的桨声帆影,投向更基础、也更具有颠覆性的领域。来自现代的灵魂清楚地知道,决定战争潜力的,不仅仅是士兵的勇武和将领的谋略,更是支撑这一切的科技、工程与组织能力。
他信步走入内城核心区域一片新划出的禁地,这里由周仓的亲信卫队严密把守,空气中弥漫着窑火与矿物混合的独特气味。头发花白的陶老正带着几个精心筛选的徒弟,围着一座经过改造的小型竖窑忙碌着,窑火正旺,映照着他们沾满灰烬却眼神炽热的脸庞。
“主公!”陶老见到陆炎,连忙行礼,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按您给的方子,这一窑煅烧的石灰石和黏土配比又调整了,就等熄火后看成果!”
陆炎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旁边几块颜色灰白、质地坚硬的块状物上。那是前几次失败试验的产物,虽然离真正意义上的“水泥”还有差距,但已经展现出远超这个时代普通粘合材料的潜力。他蹲下身,捡起一块,用手指捻了捻碎末。
“不急,反复试验,记录好每一次的数据,温度、时间、配比,一丝都不能错。”陆炎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记住,我们要的不是偶然得到的坚固,而是可以稳定、大量生产的‘人造石料’。一旦成功,我们筑起的城墙,将不畏水火,我们修建的道路,将坚如磐石。”
陶老重重地点头,他虽不完全理解主公口中那些“化学变化”、“分子结构”的陌生词汇,但他从陆炎那双仿佛能洞悉物性本质的眼睛里,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这“水泥”,在老匠人看来,近乎点石成金的神术。
离开窑场,陆炎转向另一处更为隐蔽的营地。这里听不到整齐的号令,只有沉重的喘息、肉体与地面摩擦的声响,以及偶尔响起的、简洁到冷酷的口令。两百名被筛选出来的精锐士卒——被陆炎命名为“夜不收”——正在接受着超越时代的严酷训练。
他们没有穿着厚重的铠甲,而是轻便贴身的深色劲装,脸上涂抹着泥浆炭灰,在障碍物间低姿匍匐,动作迅捷如狸猫。训练科目是龙骧营老兵们闻所未闻的:极限负重下长途奔袭,仅靠绳索与工具攀爬陡峭的崖壁,在冰冷河水中长时间潜泳,学习如何利用环境完美伪装,如何用最简单的工具进行无声击杀,如何小组协同完成渗透与破坏。
陆炎亲自下场,他示范的一个锁喉、扭腰、发力的动作,干净利落地将一名壮硕的假想敌“击毙”,整个过程不到两秒,看得周围的“夜不收”成员瞳孔收缩,既感震撼,又觉热血沸腾。他们学的,不再是战场上堂堂正正的劈砍,而是在阴影中一击致命的技艺,是生存、侦察与破坏的极致艺术。
“你们要记住,你们不是普通的士兵。”陆炎的声音在训练场上回荡,冰冷而清晰,“你们是龙鳞城的眼睛,是耳朵,是黑暗中探出的獠牙。你们将来要执行的任务,可能无关荣耀,但关乎生死,关乎胜负。我要的,是你们能在任何环境下活下去,并把死亡带给指定的敌人。”
这种完全迥异于冷兵器时代战争逻辑的训练方式,让偶尔得以远观的凌统心中凛然。他看不懂那些古怪的战术动作,却能感受到那股凝练到极致的杀意和效率。这陆炎练兵,仿佛不是在培养士兵,而是在锻造一件件人形兵器,其思路与他所知的任何兵家传承都大相径庭。他在发回建业的密报中,除了例行公事地汇报淮泗营进展,特意加重了笔墨描述这支“夜不收”的诡异与陆炎其人的“莫测”,字里行间充满了警惕。
陆炎对此心知肚明,却并不在意。他站在龙鳞城的城头,目光掠过正在恢复生机的田畴、操练正酣的水陆军营,以及那隐蔽处升起的、代表着未来科技的窑烟。他知道,龙鳞城真正的根基,不在于向江东学来了多少阵法,也不在于眼前这一时的安稳。水泥代表的材料革命,与“夜不收”代表的作战理念革新,才是他能在这乱世立足,乃至与曹操、孙权博弈的真正资本。这是跨越千年的知识降维打击,是异土之根,必将在这古老的时代,生长出令人颤栗的果实。北岸的张辽能感觉到南岸气息的变化,却摸不清根源;江东的孙权收到凌统充满疑虑的密报,也只能暗自揣度。而陆炎,已经在这片疮痍之地上,悄然播下了改变时代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