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能源之心跳动-《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

  就在张彬与钱思明、王根生等人,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将“灯塔”信号破译出的警示信息向更高层级汇报,并紧急召集相关领域专家,试图评估这语焉不详的警告背后可能隐藏的、关乎文明存续的威胁等级时,另一条战线上,传来了足以驱散部分阴霾、振奋人心的消息。

  位于西南深山某处的“洪荒”计划聚变能源研究基地,代号“燧人氏二号”的实验装置主控室内,空气仿佛凝固了。与“燧人氏一号”那次短暂而不稳定的成功不同,这一次,整个团队经过了数年的技术积累和无数次失败改进,目标直指持续稳定的能量输出。

  巨大的环形装置主体被包裹在层层屏蔽结构之中,数以万计的传感器将每一个细微的参数变化实时传递到主控台。总工程师的声音通过广播系统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最后一次系统自检完成,各单元状态正常。启动最终计数。”

  “十、九、八……注入初始能量……等离子体约束场建立……燃料注入……”

  主屏幕上,代表装置内部温度的曲线开始以近乎垂直的角度向上攀升,瞬间突破千万摄氏度,并且还在持续上升。约束磁场强大的力量将这股人造太阳牢牢束缚在真空环腔内,狂暴的能量在无形的牢笼中奔腾、碰撞。

  “聚变反应确认!中子通量达到阈值!”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最关键的时刻到来——能量输出。

  代表输出功率的曲线,开始艰难地向上爬升,与代表输入功率的曲线赛跑。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两条曲线不断接近。主控室内只能听到设备运行的嗡鸣和人们粗重的呼吸声。

  终于,在某一刻,那条绿色的输出功率曲线,坚定地、持续地超越了红色的输入功率线,并且差距还在逐渐拉大!

  “能量增益因子q值……突破1.0!达到1.05……1.08……稳定在1.1附近!”

  短暂的寂静之后,狂喜的欢呼声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淹没了整个主控室。老教授们互相拥抱,年轻的研究员们跳着,用力拍打着控制台,许多人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持续稳定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这意味着受控核聚变的科学可行性,在这一刻,在这间深藏于山腹的实验室里,被华夏的科研人员亲手证实!

  这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成功。这份报告被迅速送往高层,其蕴含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一旦相关技术走向成熟,实现小型化、稳定化,将其装置在大型飞行器乃至未来可能的星际飞船之上,将彻底解决能源瓶颈,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然而,通往实用化的道路依然漫长而崎岖。欢庆过后,总工程师很快便冷静下来,向赶来的项目负责人和张彬(通过保密线路接入)汇报了后续面临的严峻挑战。

  “装置核心部件的材料,在长时间的高通量中子辐照下,寿命远远达不到实用要求。能量的提取和转换效率也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只是点燃了火种,但要让它成为永不熄灭的太阳,还需要攻克无数的材料学、工程学难题。”他的语气恢复了科研工作者特有的审慎。

  成功的喜悦与未来挑战的艰巨并存,但这里程碑式的突破,无疑为整个“洪荒”计划,乃至国家的未来能源战略,注入了一剂强大的强心针,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石。

  就在实验数据被反复核对确认,团队开始着手分析实验后装置状态时,一份来自异常现象监测小组的报告,被悄然送到了张彬和几位核心负责人的面前。

  报告显示,在“燧人氏二号”实验持续放电期间,布置在基地外围的多台高灵敏度时空扰动监测仪,记录到了与多年前“燧人氏一号”实验时类似的、极其微弱的时空曲率波动。与上一次相比,这次波动的强度有可辨识的提升,尽管其绝对值依然微乎其微,几乎淹没在背景噪声中,但其重复出现和强度变化的模式,引起了监测人员的警惕。

  这一发现,让张彬刚刚因能源突破而稍显轻松的心情,再次蒙上了一层阴影。聚变能量的释放,为何会与时空结构产生如此细微却又确凿的关联?这种关联,与“灯塔”信号可能涉及时空干涉的特性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

  几乎在同一时间,王根生那边也传来了关于全球各方动向的最新情报汇总。

  北美方面,其“星球大战”计划的舆论造势和技术铺垫仍在高调进行,但一些边缘渠道的信息显示,其内部对某些“非常规物理现象”的研究投入似乎在秘密加大。西欧几个传统强国,在聚变研究上同样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似乎并未观测到类似的异常波动报告。

  最值得注意的是“幽影”组织的动向。其关联的资本和掩护机构,在南极和西伯利亚地区的活动频率明显增加,似乎急于在那两片广袤而荒凉的土地上寻找着什么。有未经证实的情报暗示,他们可能也捕获到了“灯塔”信号的某些异常,但解读方向和目的未知。

  山雨欲来风满楼。“燧人氏二号”的成功,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强光,照亮了前路,却也似乎惊动了某些隐藏在迷雾深处的存在。能源之心的强劲跳动,在带来无限希望的同时,仿佛也正以一种人类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轻轻叩动着这个宇宙更深层法则的大门。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耐极端中子辐照复合材料技术。】

  系统的奖励,一如既往地精准,指向了聚变实用化道路上最关键的瓶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