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方俊在军号声中醒来。
一夜未眠,他却感觉不到丝毫疲惫,反而有一种尘埃落定后的奇异平静。
他叠好被子,洗漱完毕,趁着别人还在整理内务,一个人悄悄地溜出了宿舍楼。
清晨的师部大院,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里。方俊走到大院门口那个绿色的邮筒前,停下了脚步。
他从口袋里掏出那两封信,在手里捏了又捏。信封的边角,因为辗转在手里多时,已经微微有些卷曲。他很清楚,只要把这两封信塞进这个铁皮箱子,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就像在战场上,扣动扳机的那一刻。
他不再犹豫,抬起手,将两封信一前一后,塞进了邮筒那黑洞洞的口子里。“哐当”,一声轻微的回响,像是给他过去某种可能的人生,关上了一扇门。
做完这一切,方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脚步也变得轻快起来。
回到办公室,刘建国和马驰已经到了。刘科长正用一块湿抹布仔仔细细地擦着自己的搪瓷茶缸,马驰则在给窗台上的那盆吊兰浇水。
办公室里的一切,都和昨天一样,井然有序,波澜不惊,仿佛方俊内心经历的那场海啸,对这个世界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小方,来啦?今天气色不错嘛,精神头很足!”刘建国笑呵呵地打了个招呼。
“是,科长。”方俊应了一声,也拿起抹布开始擦自己的桌子。
“来,别忙活了。”刘建国擦完茶缸,泡上一杯乌龙茶,把方俊叫了过去,“你来了也快一个礼拜了,对机关的规章制度也看了个大概。今天,给你派个活儿,练练手。”
说着,他从文件柜里抱出一摞厚厚的稿纸,放在方俊桌上。
“这是咱们师内部报纸《战斗前线》下一期刊登的备选稿件,都是下面各个连队、各个科室投上来的。写得嘛……水平参差不齐。”
刘建国拿起最上面的一份稿子,用手指弹了弹,“你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稿件都看一遍,整理一下,把里面那些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都给改了,该删的删,该减的减。最后,整合成一份清晰的清样稿给我。怎么样,没问题吧?”
“保证完成任务!”方俊一听是跟文字打交道,顿时来了精神。这可是他的老本行,总比跟人情世故打交道来得简单。
“好,有这股劲头就好!”刘建国满意地点点头,“慢慢来,别着急,不懂的就问。”
说完,他就端着茶缸,慢悠悠地看报纸去了。
方俊拿起钢笔,又郑重地拿起那摞稿纸,就像侦察兵拿到了一份新的作战地图。他憋着一股劲儿,想要把这第一个任务干得漂漂亮亮,让科长看看,他方俊不光能打仗,笔杆子也一样硬!
可他刚看了第一篇,眉头就拧成了个疙瘩。
这是一篇来自师部通信连的稿子,题目叫《在无声的战线上永当尖兵》。文章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多字,翻来覆去就是“思想觉悟高”、“精神面貌好”、“工作热情足”这些空话套话,具体干了什么事,一件没说清楚。
方俊换上一支红水钢笔,大刀阔斧地删改起来。在他看来,宣传稿就跟侦察报告一样,要的是精准、简洁、直击要害。那些虚头巴脑的形容词,就像战场上的伪装网,一旦战火打响,除了碍事,屁用没有。
“唰唰唰”,他笔走龙蛇,半个钟头不到,一篇三千字的长文,就被他精炼成了一段八百字的通讯消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他长舒一口气,颇有成就感。
然而,越往下看,他的眉头锁得越紧。这些稿子,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有的稿子,把“艰苦奋斗”的“奋”写成了“粪便”的“粪”;有的稿子,一句长达两百字的话里,愣是找不到主语;还有的,通篇都是“在领导的英明指挥下”、“在同志们的热情帮助下”,好像离了领导和同志,写稿的这个人就啥也干不成。
方俊的红笔,就像一把上了刺刀的步枪,杀得“尸横遍野”。冗长的段落被砍掉,空洞的口号被划去,病句被一一修正。他完全沉浸在这种“拨乱反正”的快感中,丝毫没有注意到,一旁的小马看他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崇拜,变成了一丝……担忧。
“方哥……”马驰终于忍不住凑了过来,压低声音说,“你这……改得也太狠了吧?”
“狠吗?”方俊抬起头,有些不解,“你看这篇,后勤科的老邱写的,讲他们怎么节约用煤的。写了五大段,全是废话,什么‘煤是工业的粮食’,‘节约闹革命’,这些谁不知道?我把它浓缩成了一段新闻简讯,一百来字,事儿说清楚不就行了?”
马驰听得直咧嘴,脸上的表情跟见了鬼似的:“我的哥,你把邱科长的稿子给改成了一百字?他可是亲自动笔写的,写了整整一个礼拜,科里开会讨论了三遍才交上来的!”
“那又怎么样?”方俊一脸的理所当然,“写得不好,就得改。咱们是宣传科,登出去的文章,代表的是师部的脸面,能马虎吗?”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马驰还想说什么,却被方俊打断了。
“别可是了,小马,我知道你是好心。”方俊拍了拍他的肩膀,自信地笑了笑,“放心吧,刘科长把任务交给我,就是信任我的业务能力。我这是对工作负责。”
看着方俊那副浑然不觉的样子,马驰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他这位战功赫赫的“方哥”,在战场上或许是只威风凛凛的猛虎,可到了机关这个“动物园”里,他连最基本的生存法则都还没搞懂。
下午,就在方俊即将“大功告成”的时候,办公室的电话铃突然急促地响了起来。
刘科长出去开会了,马驰接了电话。
“喂,您好,宣传科……哦,邱科长您好……”
刚说了两句,马驰的脸色就变了,他拿着听筒,不停地“是是是”“您别生气”,额头上渗出了一层细汗。
挂了电话,他哭丧着脸对方俊说:“方哥,你……你闯祸了!”
“什么祸?”方俊一愣。
“后勤科的邱科长,上午你不在时,他来我们科看到了你改的稿子,现在正往咱们这儿来呢,说是要找改稿子的人……理论理论!”
“理论就理论,我怕他?”方俊梗着脖子,一股火气也上来了。他在战场上连生死都置之度外,还怕一个后勤机关科长?
话音刚落,办公室的门就被人“砰”的一声给推开了。
一个矮胖敦实、满脸通红的中年干部,像一辆小坦克似的冲了进来,手里捏着一张被红笔改得面目全非的稿纸,气得浑身发抖。
“谁是方俊?!”他吼了一嗓子,声音震得窗户玻璃都嗡嗡作响。
方俊站起身,不卑不亢地说道:“我就是。邱科长,有事吗?”
邱科长三步并作两步冲到他面前,把那张稿纸狠狠地拍在桌子上,手指头几乎要戳到方俊的鼻尖上:“有事吗?我问你!这是你改的?!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把我的稿子改成这个样子?!我辛辛苦苦写的五大段,你给我删得就剩这么一小撮儿?你这是修改吗?你这是对我们后勤科全体同志劳动成果的彻底否定!是对我们科领导集体智慧的公然践踏!”
一连串的大帽子扣下来,直接把方俊给砸蒙了。
他完全没想到,一篇稿子,竟然能上升到“否定劳动成果”和“践踏集体智慧”的高度。他只是想把文章改得更精炼,没想到却捅了这么大一个马蜂窝。
他涨红了脸,争辩道:“邱科长,我只是根据新闻写作的要求,做了些技术性修改……”
“技术性修改?!”邱科长的嗓门又高了八度,“我们后勤科不需要你这种脱离实际的技术!我告诉你,我这稿子里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那句‘煤是工业的粮食’,是我们王助理员的提议!那句‘节约闹革命’,是我们刘副科长加上的!你笔一挥全给删了,你把我们科的同志都放在哪里了?!”
方俊彻底傻眼了。他这才明白,他修改的哪里是一篇稿子,分明是一张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他每一笔删掉的,不仅仅是一个词、一句话,更是某个领导的“智慧结晶”,是某个同志的“工作业绩”。
他像一头误入瓷器店的公牛,浑身是劲,却不知该往何处使。在战场上,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炮弹的落点不会因为谁的官大就偏离一寸。可在这里,一篇掰不开揉不碎的稿子,却比敌人的碉堡还要坚固。
他站在那里,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嘴唇翕动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那颗在战场上淬炼出的、坚硬如铁的自尊心,在这一刻,被办公室里这莫名其妙的规矩,撞得粉碎。
一夜未眠,他却感觉不到丝毫疲惫,反而有一种尘埃落定后的奇异平静。
他叠好被子,洗漱完毕,趁着别人还在整理内务,一个人悄悄地溜出了宿舍楼。
清晨的师部大院,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里。方俊走到大院门口那个绿色的邮筒前,停下了脚步。
他从口袋里掏出那两封信,在手里捏了又捏。信封的边角,因为辗转在手里多时,已经微微有些卷曲。他很清楚,只要把这两封信塞进这个铁皮箱子,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就像在战场上,扣动扳机的那一刻。
他不再犹豫,抬起手,将两封信一前一后,塞进了邮筒那黑洞洞的口子里。“哐当”,一声轻微的回响,像是给他过去某种可能的人生,关上了一扇门。
做完这一切,方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脚步也变得轻快起来。
回到办公室,刘建国和马驰已经到了。刘科长正用一块湿抹布仔仔细细地擦着自己的搪瓷茶缸,马驰则在给窗台上的那盆吊兰浇水。
办公室里的一切,都和昨天一样,井然有序,波澜不惊,仿佛方俊内心经历的那场海啸,对这个世界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小方,来啦?今天气色不错嘛,精神头很足!”刘建国笑呵呵地打了个招呼。
“是,科长。”方俊应了一声,也拿起抹布开始擦自己的桌子。
“来,别忙活了。”刘建国擦完茶缸,泡上一杯乌龙茶,把方俊叫了过去,“你来了也快一个礼拜了,对机关的规章制度也看了个大概。今天,给你派个活儿,练练手。”
说着,他从文件柜里抱出一摞厚厚的稿纸,放在方俊桌上。
“这是咱们师内部报纸《战斗前线》下一期刊登的备选稿件,都是下面各个连队、各个科室投上来的。写得嘛……水平参差不齐。”
刘建国拿起最上面的一份稿子,用手指弹了弹,“你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稿件都看一遍,整理一下,把里面那些错别字、不通顺的句子都给改了,该删的删,该减的减。最后,整合成一份清晰的清样稿给我。怎么样,没问题吧?”
“保证完成任务!”方俊一听是跟文字打交道,顿时来了精神。这可是他的老本行,总比跟人情世故打交道来得简单。
“好,有这股劲头就好!”刘建国满意地点点头,“慢慢来,别着急,不懂的就问。”
说完,他就端着茶缸,慢悠悠地看报纸去了。
方俊拿起钢笔,又郑重地拿起那摞稿纸,就像侦察兵拿到了一份新的作战地图。他憋着一股劲儿,想要把这第一个任务干得漂漂亮亮,让科长看看,他方俊不光能打仗,笔杆子也一样硬!
可他刚看了第一篇,眉头就拧成了个疙瘩。
这是一篇来自师部通信连的稿子,题目叫《在无声的战线上永当尖兵》。文章洋洋洒洒写了三千多字,翻来覆去就是“思想觉悟高”、“精神面貌好”、“工作热情足”这些空话套话,具体干了什么事,一件没说清楚。
方俊换上一支红水钢笔,大刀阔斧地删改起来。在他看来,宣传稿就跟侦察报告一样,要的是精准、简洁、直击要害。那些虚头巴脑的形容词,就像战场上的伪装网,一旦战火打响,除了碍事,屁用没有。
“唰唰唰”,他笔走龙蛇,半个钟头不到,一篇三千字的长文,就被他精炼成了一段八百字的通讯消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他长舒一口气,颇有成就感。
然而,越往下看,他的眉头锁得越紧。这些稿子,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有的稿子,把“艰苦奋斗”的“奋”写成了“粪便”的“粪”;有的稿子,一句长达两百字的话里,愣是找不到主语;还有的,通篇都是“在领导的英明指挥下”、“在同志们的热情帮助下”,好像离了领导和同志,写稿的这个人就啥也干不成。
方俊的红笔,就像一把上了刺刀的步枪,杀得“尸横遍野”。冗长的段落被砍掉,空洞的口号被划去,病句被一一修正。他完全沉浸在这种“拨乱反正”的快感中,丝毫没有注意到,一旁的小马看他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崇拜,变成了一丝……担忧。
“方哥……”马驰终于忍不住凑了过来,压低声音说,“你这……改得也太狠了吧?”
“狠吗?”方俊抬起头,有些不解,“你看这篇,后勤科的老邱写的,讲他们怎么节约用煤的。写了五大段,全是废话,什么‘煤是工业的粮食’,‘节约闹革命’,这些谁不知道?我把它浓缩成了一段新闻简讯,一百来字,事儿说清楚不就行了?”
马驰听得直咧嘴,脸上的表情跟见了鬼似的:“我的哥,你把邱科长的稿子给改成了一百字?他可是亲自动笔写的,写了整整一个礼拜,科里开会讨论了三遍才交上来的!”
“那又怎么样?”方俊一脸的理所当然,“写得不好,就得改。咱们是宣传科,登出去的文章,代表的是师部的脸面,能马虎吗?”
“道理是这个道理,可……”马驰还想说什么,却被方俊打断了。
“别可是了,小马,我知道你是好心。”方俊拍了拍他的肩膀,自信地笑了笑,“放心吧,刘科长把任务交给我,就是信任我的业务能力。我这是对工作负责。”
看着方俊那副浑然不觉的样子,马驰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他这位战功赫赫的“方哥”,在战场上或许是只威风凛凛的猛虎,可到了机关这个“动物园”里,他连最基本的生存法则都还没搞懂。
下午,就在方俊即将“大功告成”的时候,办公室的电话铃突然急促地响了起来。
刘科长出去开会了,马驰接了电话。
“喂,您好,宣传科……哦,邱科长您好……”
刚说了两句,马驰的脸色就变了,他拿着听筒,不停地“是是是”“您别生气”,额头上渗出了一层细汗。
挂了电话,他哭丧着脸对方俊说:“方哥,你……你闯祸了!”
“什么祸?”方俊一愣。
“后勤科的邱科长,上午你不在时,他来我们科看到了你改的稿子,现在正往咱们这儿来呢,说是要找改稿子的人……理论理论!”
“理论就理论,我怕他?”方俊梗着脖子,一股火气也上来了。他在战场上连生死都置之度外,还怕一个后勤机关科长?
话音刚落,办公室的门就被人“砰”的一声给推开了。
一个矮胖敦实、满脸通红的中年干部,像一辆小坦克似的冲了进来,手里捏着一张被红笔改得面目全非的稿纸,气得浑身发抖。
“谁是方俊?!”他吼了一嗓子,声音震得窗户玻璃都嗡嗡作响。
方俊站起身,不卑不亢地说道:“我就是。邱科长,有事吗?”
邱科长三步并作两步冲到他面前,把那张稿纸狠狠地拍在桌子上,手指头几乎要戳到方俊的鼻尖上:“有事吗?我问你!这是你改的?!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把我的稿子改成这个样子?!我辛辛苦苦写的五大段,你给我删得就剩这么一小撮儿?你这是修改吗?你这是对我们后勤科全体同志劳动成果的彻底否定!是对我们科领导集体智慧的公然践踏!”
一连串的大帽子扣下来,直接把方俊给砸蒙了。
他完全没想到,一篇稿子,竟然能上升到“否定劳动成果”和“践踏集体智慧”的高度。他只是想把文章改得更精炼,没想到却捅了这么大一个马蜂窝。
他涨红了脸,争辩道:“邱科长,我只是根据新闻写作的要求,做了些技术性修改……”
“技术性修改?!”邱科长的嗓门又高了八度,“我们后勤科不需要你这种脱离实际的技术!我告诉你,我这稿子里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那句‘煤是工业的粮食’,是我们王助理员的提议!那句‘节约闹革命’,是我们刘副科长加上的!你笔一挥全给删了,你把我们科的同志都放在哪里了?!”
方俊彻底傻眼了。他这才明白,他修改的哪里是一篇稿子,分明是一张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他每一笔删掉的,不仅仅是一个词、一句话,更是某个领导的“智慧结晶”,是某个同志的“工作业绩”。
他像一头误入瓷器店的公牛,浑身是劲,却不知该往何处使。在战场上,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炮弹的落点不会因为谁的官大就偏离一寸。可在这里,一篇掰不开揉不碎的稿子,却比敌人的碉堡还要坚固。
他站在那里,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嘴唇翕动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那颗在战场上淬炼出的、坚硬如铁的自尊心,在这一刻,被办公室里这莫名其妙的规矩,撞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