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技术中台-《服装品牌主理人》

  人身上,手脚要协调,得靠神经和大脑传递信号。企业也一样。业务前端(电商、微商、线下店)好比是手和脚,扑腾得再欢,要是中间神经堵塞,大脑糊涂,那迟早得摔跟头,要么左手打右手,要么顺拐走路。

  业务板块多了,手脚也多了。电商、微商、线下体验店,加上私域社群,好几条线并行。表面看,兵强马壮,热热闹闹。可我心里头,老有种说不出的别扭劲。就像指挥一个交响乐团,拉小提琴的、吹号的、敲鼓的,个个都是高手,但乐谱不统一,指挥棒跟不上,各吹各的调,听起来就不是个味儿。

  最典型的,就是“数据打架”。开月度经营会,经常出现这种场面:

  刘春宇拿着微商后台的数据,信誓旦旦:“汪总!根据数据反馈,这款国风卫衣绝对是爆款潜质,得让云飞快备料!”

  云飞皱着眉头,打开网批系统:“不对啊,春宇。网批这边数据显示,这款卫衣在二三线市场的批发商那里反响平平,订货量不大。我要是按你说的备料,压库存了谁负责?”

  吴永浪插话:“可我这边公众号后台看,这篇讲国风穿搭的文章阅读量超高,评论区都在问这件卫衣!”

  南希更头疼:“财务对账才要命!微商的款走微信支付,网批的款走对公账户,淘宝店又是支付宝,线下店是现金和poS机。月底对账,财务部得加班好几天,还容易出错。想算清楚一个客户总共在咱们这儿花了多少钱,比登天还难!”

  钟旭的技术团队,更是疲于奔命。电商一套系统,微商一套系统,线下店一套poS系统,各自独立,数据格式都不一样。想打通?接口对不上,数据导不出来,或者导出来一堆乱码。业务部门想要个跨渠道的用户画像,技术部就得当“人肉交换机”,手动整理数据,效率低还容易错。

  我感觉,公司像个身体在快速长大,但血管(数据流)和神经(信息流)却没跟上,有点“巨人症”的前兆了。再这么下去,规模越大,内耗越严重,决策全靠猜,迟早得出大问题。

  我把钟旭叫到办公室,他头发都快被这些问题薅秃了。我没跟他绕弯子,直接指着电脑上几个各自为政的系统界面说:“钟旭,咱们这身体,四肢发达,但经脉不通,有点半身不遂的迹象了。得做个大手术,打通任督二脉!”

  钟旭推了推眼镜,眼神疲惫但闪着光:“汪总,您是说……建数据中台?”

  “对!就是中台!”我一拍桌子,“不能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了!咱们得建个‘数字大脑’,建个‘中央厨房’!把所有业务线的数据,像面粉、蔬菜、肉一样,集中到一个大厨房里,洗干净、切好、配好菜。前台业务部门,不管是做电商包子还是微商饺子,需要什么馅儿,直接来厨房取,又快又标准!不能再让每个部门自己垒灶台、自己种菜了!”

  钟旭一听,兴奋了,但随即面露难色:“汪总,这想法太好了!我早就想干!可这是个大工程,投入巨大,而且……而且会动到现有流程,阻力肯定小不了。”

  我知道他的顾虑。建中台,意味着要把各部门视若命根子的数据权限收上来,意味着工作习惯要改变,意味着巨大的投入和不确定的回报。肯定有人不乐意,觉得是技术部在“夺权”,或者觉得是“瞎折腾”。

  但我态度坚决:“困难我知道!但这事关公司未来还能不能高效地跑下去,必须干!阻力我来顶!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你的任务,就是给我把这个‘中央厨房’建起来,要保证食材(数据)新鲜、流程顺畅、出菜要快!”

  我立刻召集了所有核心部门负责人开会,没商量,是“宣贯”。

  会上,我画了张图:下面画了几个互不相连的圆圈,代表电商、微商、线下等业务。上面画了一个大云朵,标上“技术中台”。

  “兄弟们,”我开门见山,“从今天起,咱们要启动公司有史以来最重磅的一个技术项目——打造属于我们SUdU的‘技术中台’!”

  下面一片安静,有人迷茫,有人皱眉。

  我继续解释:“说人话就是,以前咱们各个部门,像几个独立的小家庭,自己记自己的小账本,吃自己的小灶。结果呢?想串个门借点东西都费劲,想算算整个大家族的总收入,得把几个账本摊开算半天,还算不明白。”

  “中台是啥?就是咱们给整个SUdU家族,盖一个大食堂,设一个总账房!以后,所有业务产生的数据——用户信息、订单记录、商品信息、钱款流水——全部统一交到‘总账房’(数据中台)来记账、整理。‘大食堂’(业务中台)则根据这些统一的‘食材’(数据服务),快速给各个业务部门‘做菜’,比如提供用户画像、精准营销、智能补货这些服务。”

  我看着大家:“这么干,好处是啥?第一,数出一门,心里有底。以后我说要看一个客户的全貌,总账房瞬间就能告诉我,他在网批、微商、线下店分别买过啥,花了多少钱,喜欢什么风格。决策再也不用拍脑袋!第二,高效协同,力出一孔。春宇你想搞个跨渠道的营销活动,不用再求爷爷告奶奶找各个部门要数据了,直接去‘大食堂’点菜,它给你配好!第三,快速创新,船小好调头。以后想开发个新业务,比如搞个跨境电商,不用再从零搭系统,直接调用中台的能力,像搭积木一样快!”

  尽管我讲得口干舌燥,阻力还是来了。网批的负责人嘀咕:“我们系统用得好好的,数据都在这,挺安全,折腾啥?”微商那边也有人担心:“数据都交上去,我们业务还有没有自主性?”

  我早料到会这样,态度强硬:“这事没得商量!必须干!这不是技术部的事,是公司战略!谁不配合,就是拖公司后腿!安全性和自主性问题,中台会设计权限管理,该谁看的数据谁看,不会搞成大锅饭!但数据必须打通!”

  我让钟旭牵头,成立“中台项目组”,各个业务部门必须派核心骨干加入,深度参与。项目代号——“通脉行动”!

  接下来半年,是技术部最苦最累的半年,也是公司内部磨合最激烈的半年。钟旭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爬数据”(从老系统导出数据)、“洗数据”(统一格式、去重补全)、“接数据”(开发接口打通系统)。过程那叫一个痛苦,老系统像一个个倔强的老古董,接口不开放,数据格式千奇百怪。业务部门也各种不适应,觉得增加了工作量。

  但我和钟旭死咬着牙关,顶住压力,一步步推进。每打通一个系统,就像打通了一条堵塞的经脉,虽然过程痛苦,但通了之后,那种顺畅感,无以言表。

  半年后,“SUdU数字中台”1.0版本,成功上线!

  这玩意儿一上线,效果简直是立竿见影,像给公司换了个“智能大脑”。

  首先,用户变成“透明人”了。以前,一个客户可能在网批平台是张先生,在微商小程序是“mike张”,在线下店办会员又成了“张某某”。中台通过手机号、微信Id等信息,能自动识别这是同一个人!瞬间,这个客户的形象立体了:他是个在杭州开服装店的老板(网批客户),也是个喜欢潮牌的年轻人(微商客户),还偶尔带朋友去线下店打卡(线下客户)。我们终于可以真正地“认识”我们的客户了!

  其次,营销变成“精确制导”了。比如,我们想搞个“感恩回馈老客户”活动。以前得各个系统筛名单,还怕重复或遗漏。现在,中台瞬间就能拉出“全渠道年消费过万”的客户名单,通过企微、短信、小程序,精准推送专属优惠券。转化率飙升!吴永浪团队做内容,也能根据用户的全渠道行为偏好,推送他真正感兴趣的内容,阅读率和互动率大大提高。

  第三,供应链变成“先知”了。云飞乐坏了。中台把全渠道的销售数据、浏览数据、甚至天气数据整合分析,能给出更精准的销售预测。哪个款在哪个区域可能爆,该备多少料,生产计划排得更科学了。库存周转速度明显提升,滞销风险大大降低。

  第四,管理变成“驾驶舱”了。我最满意的是那个“总裁驾驶舱”大屏。打开它,公司关键经营数据实时跳动:全渠道GmV、订单量、用户增长、热销商品top10、区域销售分布…… 一目了然。决策再也不用等下面报报表,看数据做决策,心里踏实多了。

  这次中台建设,就像给SUdU这艘不断扩编的舰队,装上了统一的“数据雷达”和“协同作战系统”。每条船(业务线)还能独立作战,但能共享情报,协同攻击,指挥效率天壤之别。

  企业小的时候,跑得快就行;企业大了,必须解决“协同”问题。技术中台,就是解决大规模协同的“基础设施”。它投下去的时候是成本,但用起来后是效率,是竞争力,是未来发展的基石。

  数据是石油,但只有炼油厂(中台)才能把它变成汽油。散落的数据是负担,打通、治理好的数据才是资产。中台就是那个关键的炼油厂。

  老板可以不懂技术细节,但必须懂技术战略。在关键时刻,要敢于在基础设施上投入,要能顶住压力推动变革。中台这类项目,是一把手工程,老板不拍板、不坚持,根本做不成。

  “通脉行动”的成功,让SUdU完成了一次关键的“数字进化”。我们不再是一个被业务拖着走的公司,而是一个开始用数据智能驱动前行的现代企业。这条内功修好了,再练什么外家拳法,都感觉底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