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呐,有时候就得信一句老话:老天爷给你关上一扇门,指定会给你再打开一扇窗。关键是,门关上的时候,你别光顾着在门口捶胸顿足,得赶紧扭头去找那扇新开的窗在哪儿。
2016年开年,咱们就明显感觉那扇叫“朋友圈图文”的老门,吱呀呀地要关上了。以前无往不利的九宫格产品图 精心编排的文案,就像用了太多次的旧鱼饵,扔进水里,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了。用户审美疲劳了,这玩意儿就跟流行歌曲似的,再好的歌,大街小巷天天放,人也听腻歪了。
就在咱们为这事儿有点犯愁的时候,一阵新风,顺着年轻人手里的手机,悄没声地吹进来了。这阵风,叫短视频。
那会儿,4G网络是真普及开了,流量费也降下来了,年轻人刷手机,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抠抠搜搜算计着几兆流量了。于是,像美拍、秒拍这些个短视频App,蹭一下就火了起来。十几秒、几十秒的小视频,有点剧情,带点音乐,或者就纯粹记录个有意思的瞬间,看得人轻松、解压,还上头。
吴永浪这小子,到底年轻,嗅觉灵敏。他自个儿就是个短视频重度用户,没事就抱着手机刷。刷着刷着,他脑子就活络开了。有一天,他兴冲冲地跑来办公室找我,手机直接杵到我眼前:
“汪总!快看这个!有戏!绝对有戏!”
我接过手机一看,屏幕上是个年轻人在跳街舞,动作帅气,穿的裤子挺潮,背景音乐咚咚响,最后镜头定格在那裤子的Logo上。也就十五秒,看完还挺带劲。
“这啥意思?”我一时没完全反应过来。
“汪总,这是咱们的机会啊!”吴小浪眼睛发光,语速快得像打机关枪,“你看啊,朋友圈发图,那是死的!但视频是活的!咱们的衣服,特别是SUdUhood这种潮牌,穿在身上是啥效果?走路啥感觉?风吹过来布料咋摆动?这些光靠图片和文字,说破大天也感受不到啊!但视频能!动态展示,视觉冲击力强,配上音乐,氛围感直接拉满!这简直就是为咱们量身定做的新渠道!”
我听着,心里一动。是啊!服装这东西,归根结底是穿在活人身上才有灵魂。以前我们费老劲拍静物图、修图,不就是想尽量还原那种“动感”吗?可再怎么还原,也比不上真动起来看一眼啊!
“而且,”吴永浪趁热打铁,“现在年轻人,谁还乐意看长篇大论啊?都喜欢这种短平快、有意思的内容。咱们得跟上啊!不能再抱着老黄历不放了!”
我琢磨了一下,这话在理。形势比人强,内容的形式,得跟着用户的习惯变。你不能指望用户迁就你,得咱们去适应用户。这就像以前卖货靠吆喝,后来有了广播靠说书,再后来有了电视靠广告,现在到了手机时代,就得靠这种短小精悍的视频了。
“干!”我一拍桌子,“永浪,这个思路对!你牵头,成立个短视频小组,拨给你一笔预算,去买点好点的手机稳定器、麦克风,需要人就招!咱们也玩玩这新花样!”
“得令!”吴永浪兴奋地一蹦三尺高,立马跑去张罗了。
说干就干。可一开始,真是“眼高手低”。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咱们这帮人,习惯了写文案、拍静物图,突然要拍会动的、还有情节的视频,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第一次尝试,简直是一场灾难。吴永浪找了个公司里长得还行的小伙子,穿上咱们的新款卫衣,在办公室白墙前面,让他来回走几步,镜头晃得跟地震似的。然后永浪自己配音,介绍面料怎么好,设计怎么棒,语气干巴巴的,像念说明书。拍了五分钟,剪成三十秒,看完之后,全体沉默。怎么说呢,味儿不对,太像电视购物了,还是低配版的。
“不行不行,这玩意儿没人爱看。”连拍摄的小伙子自己都直摇头。
吴永浪有点受打击。我把他叫过来,没批评,反而鼓励他:“失败怕什么?谁生下来就会跑?关键是得找到感觉。别老想着是在卖货,你得想着怎么拍出点有意思的东西。咱们的衣服,是给人增添光彩的,是生活的一部分。你得把它放到生活场景里去!”
这话点醒了吴永浪。他调整思路,不再闭门造车。他带着小组,扛着设备,直接走上了杭州的街头、创意园区、音乐节现场。他们不去摆拍,就去抓拍。看到穿搭有型、气质符合SUdUhood调性的潮人,就主动上前沟通,征得同意后,拍一段他们走路的镜头、和朋友说笑的瞬间、或者就是简单地靠在墙边听音乐的样子。背景是真实的城市街景,人物是活生生的年轻人,音乐用的是当时流行的节奏感强的曲子。
视频的主题也变了,不再硬邦邦地讲产品,而是围绕穿搭和生活场景:
“一件工装裤的三种周末打开方式” —— 分别搭配出露营、逛街、看展三种风格。
“杭州潮人街拍日记” —— 快速闪现十几个不同风格的年轻人穿着SUdUhood的镜头,节奏明快。
“穿搭避雷小教程” —— 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演示常见穿搭误区和对的正确示范。
这么一搞,味道立马不一样了!视频短了,最长的也就一分钟,但信息量足了,好看了,更像是一个有趣的时尚小贴士,或者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片段,商业气息淡了,但品牌调性反而凸显了。
他们把制作好的短视频,发到美拍、秒拍平台,也剪辑成更短的版本,放到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以前发九宫格图片,点赞评论寥寥无几。现在发短视频,播放量轻松过万,点赞、评论、转发明显增多。评论区也热闹了:
“哇!这个小哥哥穿的卫衣好看!求链接!”
“原来这件外套可以这么搭!学到了!”
“这是在杭州哪儿拍的?背景好看!”
“这才叫潮牌宣传片嘛!比干巴巴的图片强多了!”
这些充满活力的视频,就像一股新鲜空气,给SUdU的品牌形象注入了年轻的动能。它不仅吸引了一批新的、更喜欢视觉化内容的年轻粉丝,也让老客户看到了SUdUhood更生动、更生活化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巧妙地绕开了朋友圈那种令人反感的硬广刷屏,用一种更柔软、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把品牌和产品信息传递了出去。
吴永浪团队士气大振,不断学习剪辑技巧、研究平台算法、优化内容选题,视频质量越来越高。虽然初期投入了不少精力,效果也没法像以前爆款文章那样直接带来巨大销量,但我心里清楚,这笔投资值!这是在开拓一个新的、未来的流量阵地,是在用户心里种下品牌的种子。
这次尝试的成功,让整个团队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内容创业,载体必须随时代而变。从早期的论坛帖,到微博,到微信公众号图文,再到现在的短视频,用户的注意力在哪里,内容的形式就要跟到哪里。拥抱变化,不断学习新工具、新玩法,才能不被时代甩下。
这扇叫“短视频”的新窗户,被我们推开了。虽然刚探进去半个身子,还有点陌生,但窗外的风景,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可能。
企业对新生事物,要有一种“轻度过敏”体质。不能等潮流席卷而过了才后知后觉,得在苗头初起时,就敢于小成本去试错。短视频在2016年还不是最大的风口,但它的苗头已经显现了。
内容的核心是“共情”,载体只是工具。从图文到视频,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要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这个内核。视频的优势在于,它能更立体、更直观地传递情绪和体验,这是冷冰冰的图文无法比拟的。
转型的勇气,往往来自基层的敏感和上层的支持。吴永浪的敏锐建议和我的果断拍板,缺一不可。老板要敢于给年轻人试错的空间,而年轻人要用行动证明新方向的价值。这次短视频试水,为后来我们全力拥抱抖音、快手等更大平台,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2016年开年,咱们就明显感觉那扇叫“朋友圈图文”的老门,吱呀呀地要关上了。以前无往不利的九宫格产品图 精心编排的文案,就像用了太多次的旧鱼饵,扔进水里,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了。用户审美疲劳了,这玩意儿就跟流行歌曲似的,再好的歌,大街小巷天天放,人也听腻歪了。
就在咱们为这事儿有点犯愁的时候,一阵新风,顺着年轻人手里的手机,悄没声地吹进来了。这阵风,叫短视频。
那会儿,4G网络是真普及开了,流量费也降下来了,年轻人刷手机,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抠抠搜搜算计着几兆流量了。于是,像美拍、秒拍这些个短视频App,蹭一下就火了起来。十几秒、几十秒的小视频,有点剧情,带点音乐,或者就纯粹记录个有意思的瞬间,看得人轻松、解压,还上头。
吴永浪这小子,到底年轻,嗅觉灵敏。他自个儿就是个短视频重度用户,没事就抱着手机刷。刷着刷着,他脑子就活络开了。有一天,他兴冲冲地跑来办公室找我,手机直接杵到我眼前:
“汪总!快看这个!有戏!绝对有戏!”
我接过手机一看,屏幕上是个年轻人在跳街舞,动作帅气,穿的裤子挺潮,背景音乐咚咚响,最后镜头定格在那裤子的Logo上。也就十五秒,看完还挺带劲。
“这啥意思?”我一时没完全反应过来。
“汪总,这是咱们的机会啊!”吴小浪眼睛发光,语速快得像打机关枪,“你看啊,朋友圈发图,那是死的!但视频是活的!咱们的衣服,特别是SUdUhood这种潮牌,穿在身上是啥效果?走路啥感觉?风吹过来布料咋摆动?这些光靠图片和文字,说破大天也感受不到啊!但视频能!动态展示,视觉冲击力强,配上音乐,氛围感直接拉满!这简直就是为咱们量身定做的新渠道!”
我听着,心里一动。是啊!服装这东西,归根结底是穿在活人身上才有灵魂。以前我们费老劲拍静物图、修图,不就是想尽量还原那种“动感”吗?可再怎么还原,也比不上真动起来看一眼啊!
“而且,”吴永浪趁热打铁,“现在年轻人,谁还乐意看长篇大论啊?都喜欢这种短平快、有意思的内容。咱们得跟上啊!不能再抱着老黄历不放了!”
我琢磨了一下,这话在理。形势比人强,内容的形式,得跟着用户的习惯变。你不能指望用户迁就你,得咱们去适应用户。这就像以前卖货靠吆喝,后来有了广播靠说书,再后来有了电视靠广告,现在到了手机时代,就得靠这种短小精悍的视频了。
“干!”我一拍桌子,“永浪,这个思路对!你牵头,成立个短视频小组,拨给你一笔预算,去买点好点的手机稳定器、麦克风,需要人就招!咱们也玩玩这新花样!”
“得令!”吴永浪兴奋地一蹦三尺高,立马跑去张罗了。
说干就干。可一开始,真是“眼高手低”。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咱们这帮人,习惯了写文案、拍静物图,突然要拍会动的、还有情节的视频,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第一次尝试,简直是一场灾难。吴永浪找了个公司里长得还行的小伙子,穿上咱们的新款卫衣,在办公室白墙前面,让他来回走几步,镜头晃得跟地震似的。然后永浪自己配音,介绍面料怎么好,设计怎么棒,语气干巴巴的,像念说明书。拍了五分钟,剪成三十秒,看完之后,全体沉默。怎么说呢,味儿不对,太像电视购物了,还是低配版的。
“不行不行,这玩意儿没人爱看。”连拍摄的小伙子自己都直摇头。
吴永浪有点受打击。我把他叫过来,没批评,反而鼓励他:“失败怕什么?谁生下来就会跑?关键是得找到感觉。别老想着是在卖货,你得想着怎么拍出点有意思的东西。咱们的衣服,是给人增添光彩的,是生活的一部分。你得把它放到生活场景里去!”
这话点醒了吴永浪。他调整思路,不再闭门造车。他带着小组,扛着设备,直接走上了杭州的街头、创意园区、音乐节现场。他们不去摆拍,就去抓拍。看到穿搭有型、气质符合SUdUhood调性的潮人,就主动上前沟通,征得同意后,拍一段他们走路的镜头、和朋友说笑的瞬间、或者就是简单地靠在墙边听音乐的样子。背景是真实的城市街景,人物是活生生的年轻人,音乐用的是当时流行的节奏感强的曲子。
视频的主题也变了,不再硬邦邦地讲产品,而是围绕穿搭和生活场景:
“一件工装裤的三种周末打开方式” —— 分别搭配出露营、逛街、看展三种风格。
“杭州潮人街拍日记” —— 快速闪现十几个不同风格的年轻人穿着SUdUhood的镜头,节奏明快。
“穿搭避雷小教程” —— 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演示常见穿搭误区和对的正确示范。
这么一搞,味道立马不一样了!视频短了,最长的也就一分钟,但信息量足了,好看了,更像是一个有趣的时尚小贴士,或者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片段,商业气息淡了,但品牌调性反而凸显了。
他们把制作好的短视频,发到美拍、秒拍平台,也剪辑成更短的版本,放到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以前发九宫格图片,点赞评论寥寥无几。现在发短视频,播放量轻松过万,点赞、评论、转发明显增多。评论区也热闹了:
“哇!这个小哥哥穿的卫衣好看!求链接!”
“原来这件外套可以这么搭!学到了!”
“这是在杭州哪儿拍的?背景好看!”
“这才叫潮牌宣传片嘛!比干巴巴的图片强多了!”
这些充满活力的视频,就像一股新鲜空气,给SUdU的品牌形象注入了年轻的动能。它不仅吸引了一批新的、更喜欢视觉化内容的年轻粉丝,也让老客户看到了SUdUhood更生动、更生活化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巧妙地绕开了朋友圈那种令人反感的硬广刷屏,用一种更柔软、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把品牌和产品信息传递了出去。
吴永浪团队士气大振,不断学习剪辑技巧、研究平台算法、优化内容选题,视频质量越来越高。虽然初期投入了不少精力,效果也没法像以前爆款文章那样直接带来巨大销量,但我心里清楚,这笔投资值!这是在开拓一个新的、未来的流量阵地,是在用户心里种下品牌的种子。
这次尝试的成功,让整个团队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内容创业,载体必须随时代而变。从早期的论坛帖,到微博,到微信公众号图文,再到现在的短视频,用户的注意力在哪里,内容的形式就要跟到哪里。拥抱变化,不断学习新工具、新玩法,才能不被时代甩下。
这扇叫“短视频”的新窗户,被我们推开了。虽然刚探进去半个身子,还有点陌生,但窗外的风景,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可能。
企业对新生事物,要有一种“轻度过敏”体质。不能等潮流席卷而过了才后知后觉,得在苗头初起时,就敢于小成本去试错。短视频在2016年还不是最大的风口,但它的苗头已经显现了。
内容的核心是“共情”,载体只是工具。从图文到视频,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要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这个内核。视频的优势在于,它能更立体、更直观地传递情绪和体验,这是冷冰冰的图文无法比拟的。
转型的勇气,往往来自基层的敏感和上层的支持。吴永浪的敏锐建议和我的果断拍板,缺一不可。老板要敢于给年轻人试错的空间,而年轻人要用行动证明新方向的价值。这次短视频试水,为后来我们全力拥抱抖音、快手等更大平台,埋下了重要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