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幽砚从喵居回来,许是昨日醉酒的后遗症尚存,她走路还有些轻飘飘的,但精神头却极好,脸上带着餍足而轻松的笑意,连带着照料麟儿时都格外耐心温柔,倒让那小神兽受宠若惊,蹭着她的手心不肯离开。
踏入桃源居书房,却见谢珩并未像往常一样埋首公文,而是手持一份材质特殊、隐隐泛着玄黑光泽的卷宗,眉头微蹙,似在沉思。那卷宗上的字迹铁画银钩,透着一股法家的严谨与冷厉,幽砚认得,那是李斯的手笔。
“使君,是李斯先生又有何新的律法建言吗?”幽砚好奇地凑上前。
谢珩将卷宗递给她,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你自己看吧。是李斯所写不假,但内容,却是始皇陛下的请求。”
幽砚接过,仔细阅读起来。报告行文极其规范,先是以臣子口吻简要陈述,言及陛下近日于千工苑钻研陶俑烧造之法,偶于三世楼翻阅后世文献,得知唐代有一种名为“唐三彩”的低温铅釉陶器,釉色绚丽斑斓,造型生动饱满,心向往之。陛下曾询及通衢宝阁范蠡,然范氏虽神通广大,却坦言此物年代、地域限制颇严,且多为随葬冥器,流通于世者极少,他亦苦无稳定门路获取。故而,陛下特命李斯上书,恳请谢使君,能否施以援手,往唐代一行,为其寻访、购置若干唐三彩精品,以供研究鉴赏。
报告最后,还附了一份嬴政亲笔书写的、对所需唐三彩器型、釉色的具体要求清单,字迹霸气道劲,透着一股志在必得的气势。
幽砚看得目瞪口呆。千古一帝嬴政,竟然会对唐三彩这种“玩物”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还如此正式地让李斯写报告申请?这画面想想都有些……奇异。但转念一想,嬴政对机关造物、工艺技术的痴迷是出了名的,连兵马俑那等恢宏巨制都能构想出来,对代表另一个陶瓷工艺高峰的唐三彩产生好奇,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使君,这……”幽砚抬头,看向谢珩。
谢珩揉了揉眉心,叹道:“始皇陛下所求,虽看似个人喜好,然其于工艺一道的探索,往往暗合大道。且陛下开口,岂能轻易回绝?范蠡既无门路,此事少不得需你我亲自走一遭了。”他目光落在幽砚身上,“正好,你昨日不是嫌忘川单调?今日便随我去那开元盛世的洛阳城逛逛吧。”
“真的?太好了!”幽砚一听又能前往阳世,还是以繁华着称的唐代东都洛阳,昨日那点残存的醉意瞬间飞到九霄云外,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脸上绽放出比窗外彼岸花还要明艳的笑容。
谢珩看着她雀跃的模样,也不禁莞尔。他取下束发玉簪上的乾坤镜,指尖仙力流转,镜面清光大盛,将二人周身笼罩。光芒流转间,幽砚只觉身上官袍一变,已成了一套唐时仕女常见的襦裙装扮——上身是浅碧色的窄袖短襦,下身系着一条石榴红的曳地长裙,裙腰高系,更显身姿窈窕,肩上还搭着一条柔软的泥金银绘披帛,头发也梳成了俏皮的双环望仙髻,簪着几朵小巧的绢花。再看谢珩,则是一身青色的圆领窄袖袍衫,头戴黑色软脚幞头,腰系革带,悬着一枚玉佩,俨然一位风度翩翩的士人。
“记住,”谢珩再次叮嘱,声音在清光缭绕中清晰传来,“此次目标明确,乃是寻访唐三彩。此物在当世多为冥器,寻常市肆难觅精品,需往专营此道的作坊或与墓葬有关的隐秘渠道打听。开元年间,洛阳城内有名的陶瓷作坊多在城南一带,尤其靠近伊水、洛水流域,或有收获。我等身份,便是游历至此、喜好收集古玩奇物的士人。”
“是!使君!幽砚明白!”幽砚用力点头,小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披帛,既紧张又兴奋。
清光渐敛,忘川桃源居的景象被一片截然不同的喧嚣与繁华所取代。
一股混合着泥土、河水、香料、炊烟以及无数人声气息的热浪扑面而来。幽砚定睛一看,发现自己与谢珩已站在一条宽阔无比的青石板街道上。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旌旗招展,车马如龙,行人如织。男子多着各色袍衫,女子则衣裙鲜艳,梳着高髻,佩戴着各式首饰,笑语喧哗,摩肩接踵。空气中弥漫着胡饼的焦香、酒肆里传来的醇厚酒气、脂粉铺的浓郁香气,还有道旁槐树散发的淡淡清香,各种味道交织,构成了一幅鲜活、生动、充满生命力的盛世画卷。
这就是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的东都洛阳。其繁华鼎盛,远非上次所见的清乾隆北京城所能比拟,街道更宽,人流更密,建筑更加宏大华丽,处处透着一股自信开放、海纳百川的气象。
“使君,这里……好热闹啊!”幽砚忍不住惊叹,眼睛都快不够用了。她看到有高鼻深目的胡商牵着骆驼走过,驼铃叮当;看到身着异域服装的僧侣在街头宣讲佛法;看到杂耍艺人在空地上表演,引来阵阵喝彩;还有那鳞次栉比的酒肆、客栈、金银铺、绸缎庄……一切都让她感到无比新奇。
谢珩神色从容,目光扫过街边的店铺招牌,低声道:“此地乃是洛阳南市,最为繁华之所。陶瓷作坊多在更南边的洛水沿岸。我们边走边问。”
二人融入熙攘的人流。谢珩看似随意闲逛,实则灵识微展,捕捉着关于“陶坊”、“三彩”的讯息。他先是带着幽砚走进一家规模颇大的“集贤书肆”,假意浏览典籍,实则与掌柜攀谈,旁敲侧击地问及洛阳城内知名的陶瓷匠人与作坊。
那掌柜见谢珩气度不凡,谈吐文雅,便也热心相告:“郎君若是寻访上好陶器,城南洛水旁的‘吕家窑’、‘刘家窑’皆是老字号,烧造的器皿颇受士人青睐。不过……”掌柜压低了声音,“若论新奇绚丽,近来倒是有些作坊专烧那种以黄、绿、白三色为主的低温釉陶,多是……咳咳,墓里用的明器,寻常店铺不摆,得去作坊里直接寻看,或者找那些专做‘阴司买卖’的牙人。”
谢珩心中了然,道谢后,便带着幽砚往城南洛水方向行去。
越往南走,市井的喧嚣渐渐被一种工业区的忙碌所取代。空气中开始弥漫着窑火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沿河可见不少冒着袅袅青烟的陶窑,工匠们赤着上身,忙碌地搬运陶坯、添加柴火、控制火候。
他们首先找到了掌柜提到的“吕家窑”。作坊规模不小,院子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陶坯,有碗、盘、罐、壶等日常生活器皿,胎质坚硬,釉色以青、白为主,风格质朴实用。谢珩表明来意,想寻访一些釉色更为鲜艳奇特的陶器。
作坊主是个精瘦的中年人,闻言打量了谢珩一番,摇头道:“郎君说的可是那‘三彩釉’?那是新近才兴起的玩意儿,釉料配方复杂,烧成不易,且多是作为冥器,买主也多是些……有特殊需求的人家。小店主营日用陶器,不做那个。”他指了指河下游方向,“郎君若真想看,不妨去更下游的‘张家窑’问问,他们近来似乎在鼓捣这个。”
谢珩与幽砚依言前往。这张家窑位置更为偏僻,靠近一片树林,作坊也显得简陋些。一走进去,便看到角落里有几个刚出窑不久的三彩器物——一匹釉色流淌自然、造型矫健的骏马,一只引颈嘶鸣的路驼,还有几个形态各异、表情生动的胡人俑。那黄、绿、白、褐等釉色交织融合,在阳光下流淌出斑驳陆离、富丽堂皇的光泽,果然绚烂夺目,与之前看到的青瓷白瓷风格迥异。
幽砚看得眼睛发亮,小声对谢珩道:“使君,这唐三彩果然名不虚传,真好看!始皇陛下一定会
踏入桃源居书房,却见谢珩并未像往常一样埋首公文,而是手持一份材质特殊、隐隐泛着玄黑光泽的卷宗,眉头微蹙,似在沉思。那卷宗上的字迹铁画银钩,透着一股法家的严谨与冷厉,幽砚认得,那是李斯的手笔。
“使君,是李斯先生又有何新的律法建言吗?”幽砚好奇地凑上前。
谢珩将卷宗递给她,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无奈:“你自己看吧。是李斯所写不假,但内容,却是始皇陛下的请求。”
幽砚接过,仔细阅读起来。报告行文极其规范,先是以臣子口吻简要陈述,言及陛下近日于千工苑钻研陶俑烧造之法,偶于三世楼翻阅后世文献,得知唐代有一种名为“唐三彩”的低温铅釉陶器,釉色绚丽斑斓,造型生动饱满,心向往之。陛下曾询及通衢宝阁范蠡,然范氏虽神通广大,却坦言此物年代、地域限制颇严,且多为随葬冥器,流通于世者极少,他亦苦无稳定门路获取。故而,陛下特命李斯上书,恳请谢使君,能否施以援手,往唐代一行,为其寻访、购置若干唐三彩精品,以供研究鉴赏。
报告最后,还附了一份嬴政亲笔书写的、对所需唐三彩器型、釉色的具体要求清单,字迹霸气道劲,透着一股志在必得的气势。
幽砚看得目瞪口呆。千古一帝嬴政,竟然会对唐三彩这种“玩物”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还如此正式地让李斯写报告申请?这画面想想都有些……奇异。但转念一想,嬴政对机关造物、工艺技术的痴迷是出了名的,连兵马俑那等恢宏巨制都能构想出来,对代表另一个陶瓷工艺高峰的唐三彩产生好奇,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使君,这……”幽砚抬头,看向谢珩。
谢珩揉了揉眉心,叹道:“始皇陛下所求,虽看似个人喜好,然其于工艺一道的探索,往往暗合大道。且陛下开口,岂能轻易回绝?范蠡既无门路,此事少不得需你我亲自走一遭了。”他目光落在幽砚身上,“正好,你昨日不是嫌忘川单调?今日便随我去那开元盛世的洛阳城逛逛吧。”
“真的?太好了!”幽砚一听又能前往阳世,还是以繁华着称的唐代东都洛阳,昨日那点残存的醉意瞬间飞到九霄云外,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脸上绽放出比窗外彼岸花还要明艳的笑容。
谢珩看着她雀跃的模样,也不禁莞尔。他取下束发玉簪上的乾坤镜,指尖仙力流转,镜面清光大盛,将二人周身笼罩。光芒流转间,幽砚只觉身上官袍一变,已成了一套唐时仕女常见的襦裙装扮——上身是浅碧色的窄袖短襦,下身系着一条石榴红的曳地长裙,裙腰高系,更显身姿窈窕,肩上还搭着一条柔软的泥金银绘披帛,头发也梳成了俏皮的双环望仙髻,簪着几朵小巧的绢花。再看谢珩,则是一身青色的圆领窄袖袍衫,头戴黑色软脚幞头,腰系革带,悬着一枚玉佩,俨然一位风度翩翩的士人。
“记住,”谢珩再次叮嘱,声音在清光缭绕中清晰传来,“此次目标明确,乃是寻访唐三彩。此物在当世多为冥器,寻常市肆难觅精品,需往专营此道的作坊或与墓葬有关的隐秘渠道打听。开元年间,洛阳城内有名的陶瓷作坊多在城南一带,尤其靠近伊水、洛水流域,或有收获。我等身份,便是游历至此、喜好收集古玩奇物的士人。”
“是!使君!幽砚明白!”幽砚用力点头,小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披帛,既紧张又兴奋。
清光渐敛,忘川桃源居的景象被一片截然不同的喧嚣与繁华所取代。
一股混合着泥土、河水、香料、炊烟以及无数人声气息的热浪扑面而来。幽砚定睛一看,发现自己与谢珩已站在一条宽阔无比的青石板街道上。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旌旗招展,车马如龙,行人如织。男子多着各色袍衫,女子则衣裙鲜艳,梳着高髻,佩戴着各式首饰,笑语喧哗,摩肩接踵。空气中弥漫着胡饼的焦香、酒肆里传来的醇厚酒气、脂粉铺的浓郁香气,还有道旁槐树散发的淡淡清香,各种味道交织,构成了一幅鲜活、生动、充满生命力的盛世画卷。
这就是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的东都洛阳。其繁华鼎盛,远非上次所见的清乾隆北京城所能比拟,街道更宽,人流更密,建筑更加宏大华丽,处处透着一股自信开放、海纳百川的气象。
“使君,这里……好热闹啊!”幽砚忍不住惊叹,眼睛都快不够用了。她看到有高鼻深目的胡商牵着骆驼走过,驼铃叮当;看到身着异域服装的僧侣在街头宣讲佛法;看到杂耍艺人在空地上表演,引来阵阵喝彩;还有那鳞次栉比的酒肆、客栈、金银铺、绸缎庄……一切都让她感到无比新奇。
谢珩神色从容,目光扫过街边的店铺招牌,低声道:“此地乃是洛阳南市,最为繁华之所。陶瓷作坊多在更南边的洛水沿岸。我们边走边问。”
二人融入熙攘的人流。谢珩看似随意闲逛,实则灵识微展,捕捉着关于“陶坊”、“三彩”的讯息。他先是带着幽砚走进一家规模颇大的“集贤书肆”,假意浏览典籍,实则与掌柜攀谈,旁敲侧击地问及洛阳城内知名的陶瓷匠人与作坊。
那掌柜见谢珩气度不凡,谈吐文雅,便也热心相告:“郎君若是寻访上好陶器,城南洛水旁的‘吕家窑’、‘刘家窑’皆是老字号,烧造的器皿颇受士人青睐。不过……”掌柜压低了声音,“若论新奇绚丽,近来倒是有些作坊专烧那种以黄、绿、白三色为主的低温釉陶,多是……咳咳,墓里用的明器,寻常店铺不摆,得去作坊里直接寻看,或者找那些专做‘阴司买卖’的牙人。”
谢珩心中了然,道谢后,便带着幽砚往城南洛水方向行去。
越往南走,市井的喧嚣渐渐被一种工业区的忙碌所取代。空气中开始弥漫着窑火的气息和泥土的芬芳。沿河可见不少冒着袅袅青烟的陶窑,工匠们赤着上身,忙碌地搬运陶坯、添加柴火、控制火候。
他们首先找到了掌柜提到的“吕家窑”。作坊规模不小,院子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陶坯,有碗、盘、罐、壶等日常生活器皿,胎质坚硬,釉色以青、白为主,风格质朴实用。谢珩表明来意,想寻访一些釉色更为鲜艳奇特的陶器。
作坊主是个精瘦的中年人,闻言打量了谢珩一番,摇头道:“郎君说的可是那‘三彩釉’?那是新近才兴起的玩意儿,釉料配方复杂,烧成不易,且多是作为冥器,买主也多是些……有特殊需求的人家。小店主营日用陶器,不做那个。”他指了指河下游方向,“郎君若真想看,不妨去更下游的‘张家窑’问问,他们近来似乎在鼓捣这个。”
谢珩与幽砚依言前往。这张家窑位置更为偏僻,靠近一片树林,作坊也显得简陋些。一走进去,便看到角落里有几个刚出窑不久的三彩器物——一匹釉色流淌自然、造型矫健的骏马,一只引颈嘶鸣的路驼,还有几个形态各异、表情生动的胡人俑。那黄、绿、白、褐等釉色交织融合,在阳光下流淌出斑驳陆离、富丽堂皇的光泽,果然绚烂夺目,与之前看到的青瓷白瓷风格迥异。
幽砚看得眼睛发亮,小声对谢珩道:“使君,这唐三彩果然名不虚传,真好看!始皇陛下一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