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在忘川住下已有数日。金戈馆深处那处独立院落,仿佛自成一方天地,连流转的灵气靠近时都会变得滞涩几分。他平日深居简出,并无任何滋扰之举,甚至可以说是异常安静。然而,那股如同实质般萦绕不散的酷烈杀伐之气,却让金戈馆的其他名士始终无法真正放松下来,仿佛枕畔始终悬着一柄未曾出鞘的利刃。
这一日,谢珩例行巡查至金戈馆,远远便看见白起负手立于他那院落的门口,并未穿着全套戎甲,只是一身玄色劲装,但那股沙场统帅的威严与身经百战淬炼出的煞气,却比任何甲胄都更具压迫感。他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血色的眸光平静地落在走近的谢珩身上。
“谢使者。”白起的声音依旧沙哑低沉,如同金铁摩擦。
“武安君。”谢珩停下脚步,神色如常,“住在此处可还习惯?若有任何需求,但说无妨。”
白起微微颔首,算是回应了关于习惯的询问,随即开门见山,说出了他踏入忘川后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明确的需求:“身为将帅,岂可手无寸铁?昔日佩剑,已不堪用。吾需一柄兵刃。”
他的话语简洁直接,没有任何客套与迂回,仿佛在陈述一个如同需要空气和水般自然的事实。那柄因承受不住他自身煞气而崩断的佩剑,显然已无法再用。而他这样的存在,寻常兵刃恐怕入手即毁,根本无法承载其力量与气息。
谢珩闻言,面上不显,心下却是一沉。他早该料到会有此一问。他抬手,用修长的食指和拇指轻轻揉了揉眉心,这个细微的动作几乎成了他面对忘川这些“不凡”名士们带来的棘手问题时,一个习惯性的姿态。
“武安君,”谢珩斟酌着词句,语气平和,“忘川乃魂灵安栖之地,汇聚的是文华才气、英魂执念,并非阳世王朝,更无军工作坊。此地,并无工匠能为您锻造兵刃。”
他略作停顿,观察着白起的反应。白起面色不变,只是那血色的眼眸深处,仿佛有暗流涌动,周遭的空气似乎又冷冽了几分。
谢珩继续道:“若需一柄足够强大的兵刃,唯有一途。需先往阳世,寻得一柄本身材质、工艺皆属上乘,且有足够‘潜力’的凡铁作为基材。而后,我再以仙力将其淬炼、强化,或可铸成一柄能承受君之煞气、随君征战之兵。”
他看向白起:“然,阳世历朝历代,对兵刃管制皆有法度。能合法、且相对容易获取优质兵刃的时期,寥寥无几。”
白起沉默地听着,并未插言,但那股无形的压力却始终笼罩着谢珩,催促着他给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君可先回住处静候,此事关乎时空秩序,不可轻动,容我细细思量,寻一稳妥之策。”谢珩最终说道。
白起深深地看了谢珩一眼,那目光仿佛能穿透皮囊,直视神魂。片刻后,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微微颔首,转身便回了那煞气弥漫的院落,院门无声合拢。
谢珩轻轻吐出一口气,并未离开,而是信步走到金戈馆内一处供人休憩的凉亭中坐下,陷入了长久的沉思。阳光透过亭角的藤蔓,在他紫色的官袍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但他的内心却远不如表面这般平静。
为白起寻找兵刃,绝非易事。他首先排除了春秋时代。那时虽已有铁器,但技术远未成熟,名匠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传说色彩过于浓厚,难以寻觅真实可靠的精品,且年代过于久远,时空干扰的风险不小。
战国时代,尤其是中后期,冶铁技术已有长足进步,各国武库中不乏利器。但……白起本人便是战国末期最为耀眼的将星,长平之战更是决定天下走向的关键节点。若在那个时代取走一柄可能关联甚大的兵刃,引发的因果链条恐怕会瞬间失控,后果不堪设想。此路,近乎绝路。
秦朝?始皇帝一统天下后,“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镳”,民间藏匿兵器皆为重罪,想合法获取一把像样的兵刃,难度极大,且风险同样高昂。
汉代,尤其是武帝时期,军功授爵,若能投身军旅,凭借战功获取朝廷赏赐的兵器,倒是一条路子。卫青、霍去病他们的兵刃或许便是如此得来。但……改变历史的巨大风险依然存在。任何一次微小的战役改变,都可能像蝴蝶效应般,导致后世格局天翻地覆。谢珩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唐朝,府兵制转向募兵制的过程中,兵器管理相对宽松,但同样涉及军事行动,风险可控性低。宋朝以降,对兵器的管控日趋严格,民间私藏甲胄、弩、长兵器皆为重罪,想要合法获得一把足够强大的兵刃,难度陡增。元、明、清三朝,情况大同小异,非军籍、无特许,想要获得优质兵刃,几乎不可能。
一个个朝代在谢珩脑海中掠过,又一个个被排除。时空的脆弱性与历史的既定轨迹,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的选择。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就在思绪几乎陷入僵局之时,一个被他险些忽略的朝代,如同黑暗中划过的一道微光,闪现于他的脑海——魏晋南北朝。
这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也是民族融合、文化碰撞的时期。战乱频仍,武风盛行,尤其是北方,由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保留了浓厚的部落尚武遗风。在那个时代,拥有一把好刀、一柄利剑,对于许多阶层的人来说,并非难事,甚至是身份和能力的象征。
谢珩倏然起身,步履匆匆,不再停留于金戈馆,而是直接回到了桃源居,桃源居里有三世楼收藏的所有图书,百家书院里的是三世楼收藏的那一份,桃源居作为谢珩处理公务以及日常休息的场所,也有这些典籍图书。
他径直走向标注着“魏晋南北朝”的区域,指尖拂过一排排或竹简、或帛书、或纸质书册,最终停留在一批关于北朝历史的典籍上。他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卷材质特殊、泛着淡淡灵光的帛书,上面以古老的笔触记载着北魏王朝的兴衰变迁。
北魏,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统一北方,国力强盛。谢珩的目光快速扫过那些记载着制度、风俗的篇章。他要找的,是一个相对稳定,能够合法、合理地获取兵刃,同时又远离白起所处时代、因果牵连较弱的时期。
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汉化日深,各项制度趋于完善,对兵器的管制或许也会随之严格起来。那么,改革之前呢?
他的目光最终定格在一段记载上: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公元424年-452年)。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期间东征西讨,北击柔然,西灭北凉,南慑刘宋,统一了北方。其时,北魏保持着浓厚的鲜卑旧俗,举国上下崇尚武力,军功至上。无论是中央的宿卫军,还是地方镇戍的府兵、部落兵,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都是常态。甚至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的市集之中,亦有专门交易兵刃甲胄的场所,对于有身份、有财力,或是有门路的人而言,获取一柄优质的兵刃,并非难事。
“太武帝时期……平城……”谢珩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决断。这个时期,北魏国力鼎盛,尚武之风浓郁,获取兵刃的途径相对宽松。且距离白起所在的战国末期已有数百年,时空因果的牵连已大为减弱,风险可控。更重要的是,此时正值北魏崛起之初,历史走向的韧性较强,只要不介入关键的历史事件,仅仅获取一柄兵刃,应当不会引发不可预料的剧变。
就是这里了。
决定已下,谢珩不再犹豫。他收起帛卷,取下发簪上的乾坤镜。
谢珩深吸一口气,双手掐动法诀,体内仙力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注入镜中。镜面上的星光开始加速旋转,逐渐化作一道漩涡,漩涡中心,隐约可见山川起伏、城池轮廓的景象在飞速变幻,最终定格在一座充满胡汉交融气息的北方雄城之上——北魏平城。
镜面荡漾如水波,散发出柔和而强大的吸力。谢珩最后看了一眼镜中那陌生的景象,一步踏出,身影没入那流光溢彩的漩涡之中,消失不见。
桃源居内,只余下那乾坤镜镜面的光华缓缓平复,最终恢复成古朴深邃的模样,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而一场为杀神白起寻觅兵刃的时空之旅,已然开启。
这一日,谢珩例行巡查至金戈馆,远远便看见白起负手立于他那院落的门口,并未穿着全套戎甲,只是一身玄色劲装,但那股沙场统帅的威严与身经百战淬炼出的煞气,却比任何甲胄都更具压迫感。他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血色的眸光平静地落在走近的谢珩身上。
“谢使者。”白起的声音依旧沙哑低沉,如同金铁摩擦。
“武安君。”谢珩停下脚步,神色如常,“住在此处可还习惯?若有任何需求,但说无妨。”
白起微微颔首,算是回应了关于习惯的询问,随即开门见山,说出了他踏入忘川后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明确的需求:“身为将帅,岂可手无寸铁?昔日佩剑,已不堪用。吾需一柄兵刃。”
他的话语简洁直接,没有任何客套与迂回,仿佛在陈述一个如同需要空气和水般自然的事实。那柄因承受不住他自身煞气而崩断的佩剑,显然已无法再用。而他这样的存在,寻常兵刃恐怕入手即毁,根本无法承载其力量与气息。
谢珩闻言,面上不显,心下却是一沉。他早该料到会有此一问。他抬手,用修长的食指和拇指轻轻揉了揉眉心,这个细微的动作几乎成了他面对忘川这些“不凡”名士们带来的棘手问题时,一个习惯性的姿态。
“武安君,”谢珩斟酌着词句,语气平和,“忘川乃魂灵安栖之地,汇聚的是文华才气、英魂执念,并非阳世王朝,更无军工作坊。此地,并无工匠能为您锻造兵刃。”
他略作停顿,观察着白起的反应。白起面色不变,只是那血色的眼眸深处,仿佛有暗流涌动,周遭的空气似乎又冷冽了几分。
谢珩继续道:“若需一柄足够强大的兵刃,唯有一途。需先往阳世,寻得一柄本身材质、工艺皆属上乘,且有足够‘潜力’的凡铁作为基材。而后,我再以仙力将其淬炼、强化,或可铸成一柄能承受君之煞气、随君征战之兵。”
他看向白起:“然,阳世历朝历代,对兵刃管制皆有法度。能合法、且相对容易获取优质兵刃的时期,寥寥无几。”
白起沉默地听着,并未插言,但那股无形的压力却始终笼罩着谢珩,催促着他给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君可先回住处静候,此事关乎时空秩序,不可轻动,容我细细思量,寻一稳妥之策。”谢珩最终说道。
白起深深地看了谢珩一眼,那目光仿佛能穿透皮囊,直视神魂。片刻后,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微微颔首,转身便回了那煞气弥漫的院落,院门无声合拢。
谢珩轻轻吐出一口气,并未离开,而是信步走到金戈馆内一处供人休憩的凉亭中坐下,陷入了长久的沉思。阳光透过亭角的藤蔓,在他紫色的官袍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但他的内心却远不如表面这般平静。
为白起寻找兵刃,绝非易事。他首先排除了春秋时代。那时虽已有铁器,但技术远未成熟,名匠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传说色彩过于浓厚,难以寻觅真实可靠的精品,且年代过于久远,时空干扰的风险不小。
战国时代,尤其是中后期,冶铁技术已有长足进步,各国武库中不乏利器。但……白起本人便是战国末期最为耀眼的将星,长平之战更是决定天下走向的关键节点。若在那个时代取走一柄可能关联甚大的兵刃,引发的因果链条恐怕会瞬间失控,后果不堪设想。此路,近乎绝路。
秦朝?始皇帝一统天下后,“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镳”,民间藏匿兵器皆为重罪,想合法获取一把像样的兵刃,难度极大,且风险同样高昂。
汉代,尤其是武帝时期,军功授爵,若能投身军旅,凭借战功获取朝廷赏赐的兵器,倒是一条路子。卫青、霍去病他们的兵刃或许便是如此得来。但……改变历史的巨大风险依然存在。任何一次微小的战役改变,都可能像蝴蝶效应般,导致后世格局天翻地覆。谢珩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唐朝,府兵制转向募兵制的过程中,兵器管理相对宽松,但同样涉及军事行动,风险可控性低。宋朝以降,对兵器的管控日趋严格,民间私藏甲胄、弩、长兵器皆为重罪,想要合法获得一把足够强大的兵刃,难度陡增。元、明、清三朝,情况大同小异,非军籍、无特许,想要获得优质兵刃,几乎不可能。
一个个朝代在谢珩脑海中掠过,又一个个被排除。时空的脆弱性与历史的既定轨迹,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的选择。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就在思绪几乎陷入僵局之时,一个被他险些忽略的朝代,如同黑暗中划过的一道微光,闪现于他的脑海——魏晋南北朝。
这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也是民族融合、文化碰撞的时期。战乱频仍,武风盛行,尤其是北方,由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保留了浓厚的部落尚武遗风。在那个时代,拥有一把好刀、一柄利剑,对于许多阶层的人来说,并非难事,甚至是身份和能力的象征。
谢珩倏然起身,步履匆匆,不再停留于金戈馆,而是直接回到了桃源居,桃源居里有三世楼收藏的所有图书,百家书院里的是三世楼收藏的那一份,桃源居作为谢珩处理公务以及日常休息的场所,也有这些典籍图书。
他径直走向标注着“魏晋南北朝”的区域,指尖拂过一排排或竹简、或帛书、或纸质书册,最终停留在一批关于北朝历史的典籍上。他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卷材质特殊、泛着淡淡灵光的帛书,上面以古老的笔触记载着北魏王朝的兴衰变迁。
北魏,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统一北方,国力强盛。谢珩的目光快速扫过那些记载着制度、风俗的篇章。他要找的,是一个相对稳定,能够合法、合理地获取兵刃,同时又远离白起所处时代、因果牵连较弱的时期。
孝文帝改革之后,北魏汉化日深,各项制度趋于完善,对兵器的管制或许也会随之严格起来。那么,改革之前呢?
他的目光最终定格在一段记载上: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公元424年-452年)。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期间东征西讨,北击柔然,西灭北凉,南慑刘宋,统一了北方。其时,北魏保持着浓厚的鲜卑旧俗,举国上下崇尚武力,军功至上。无论是中央的宿卫军,还是地方镇戍的府兵、部落兵,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都是常态。甚至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的市集之中,亦有专门交易兵刃甲胄的场所,对于有身份、有财力,或是有门路的人而言,获取一柄优质的兵刃,并非难事。
“太武帝时期……平城……”谢珩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决断。这个时期,北魏国力鼎盛,尚武之风浓郁,获取兵刃的途径相对宽松。且距离白起所在的战国末期已有数百年,时空因果的牵连已大为减弱,风险可控。更重要的是,此时正值北魏崛起之初,历史走向的韧性较强,只要不介入关键的历史事件,仅仅获取一柄兵刃,应当不会引发不可预料的剧变。
就是这里了。
决定已下,谢珩不再犹豫。他收起帛卷,取下发簪上的乾坤镜。
谢珩深吸一口气,双手掐动法诀,体内仙力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注入镜中。镜面上的星光开始加速旋转,逐渐化作一道漩涡,漩涡中心,隐约可见山川起伏、城池轮廓的景象在飞速变幻,最终定格在一座充满胡汉交融气息的北方雄城之上——北魏平城。
镜面荡漾如水波,散发出柔和而强大的吸力。谢珩最后看了一眼镜中那陌生的景象,一步踏出,身影没入那流光溢彩的漩涡之中,消失不见。
桃源居内,只余下那乾坤镜镜面的光华缓缓平复,最终恢复成古朴深邃的模样,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而一场为杀神白起寻觅兵刃的时空之旅,已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