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丹青界11-《快穿:从落笔惊鸿开始》

  赵学士那声“前途不可限量”的赞誉,如同投入林府深潭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远比林曦棠想象中更为深远。

  最直接的变化,便是她拥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丹青小筑。

  这原本是紧邻西跨院的一间闲置书房,位置僻静,窗外正对着几丛翠竹和一小片芭蕉。

  王氏一声令下,仆役们迅速将其打扫出来。笨重的家具被移走,换上了更适合孩童身量的矮书案和绣墩。靠墙立起了暂时空着的素色书架,窗边添置了宽大的画桌,上面整齐摆放着刘嬷嬷亲自送来的、品质明显提升的文房四宝:

  几支大小不同的兼毫、狼毫笔,两块色泽温润的端砚,数锭上好的油烟墨和松烟墨,还有一刀质地细腻、隐现帘纹的上等宣纸。

  墙角的高几上,摆着一个素雅的青瓷大画缸,用来存放画卷。窗明几净,阳光透过竹影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点,空气中弥漫着新木料和墨锭混合的清新气息。

  “姑娘,以后这里就是你的画室了!”春桃抱着林曦棠走进来,声音里充满了激动和喜悦,“看这桌子,多宽敞!这纸,多好!”

  林曦棠挣脱春桃的怀抱,迈着小短腿,新奇地在这个完全属于她的空间里转了一圈。小手摸摸光滑的桌面,碰碰冰凉的砚台,又踮脚看看窗外摇曳的竹影。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创作欲在她心中涌动。她不再是蜷缩在卧房矮榻或廊下石板上涂鸦的孩子了,她有了自己的“领地”。

  更让她惊讶的还在后面。开蒙次日,王氏身边的刘嬷嬷再次登门,身后跟着两个捧着锦盒的丫鬟。

  “三姑娘安好。”刘嬷嬷脸上挂着比以往更真切几分的笑容,“夫人念姑娘用心向学,特让老奴送些东西来。”

  锦盒打开。

  第一个盒子里,是几卷泛着古旧光泽的画轴。

  “这是夫人年轻时临摹的几幅前朝花鸟小品,”刘嬷嬷介绍道,“虽非名家手笔,但笔法工稳,设色清雅,于初学之人观摹形神,颇有裨益。”

  王氏此举,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送真迹太过贵重且易遭非议,送自己的临摹习作,既显得用心,价值也适中,更符合教导初学者的身份。

  第二个盒子里,则是一些五颜六色的矿石块和几小包粉末,装在精致的琉璃小瓶中,还有一套小巧的白玉研钵和碾杵。

  “这是夫人吩咐寻来的几种基础矿物颜料。”

  刘嬷嬷指着介绍,“石青、石绿、赭石、朱砂。夫人说,丹青之道,墨分五色是根基,但若想更上层楼,终需识得‘随类赋彩’之理。姑娘可先观其色,识其性,待日后腕力足够,再学研磨调色之法。”

  这礼物就显出王氏作为主母的长远眼光了。不急于求成让她立刻使用以免糟蹋东西或伤身,而是引导她提前接触和认识颜料本源,为未来铺路。同时,琉璃瓶和白玉研钵的精致,也彰显了林府的气派和对她的“重视”。

  林曦棠看着这些礼物,尤其是那些色彩纯净的矿石和粉末,乌黑的眼睛亮得惊人。前世的美术学习让她深知色彩的重要性,在这个以水墨为尊的丹青界,王氏能主动送她颜料启蒙,这份见识和气度,让她对这位嫡母的观感又提升了几分。她郑重地向刘嬷嬷行了个礼:“谢母亲厚赐,棠儿定当用心。”

  刘嬷嬷笑着应了,又叮嘱春桃好生保管使用,便告辞离去。

  丹青小筑里只剩下林曦棠和春桃、翠儿。两个丫鬟看着满室“新装备”,兴奋得不知如何是好。

  “姑娘,夫人对您可真好!”翠儿拿起一块深蓝色的石青矿石,对着阳光看,“这石头真漂亮!”

  “是啊,还有这些画,夫人真是用心了。”春桃也感慨,小心地展开其中一幅王氏临摹的工笔荷花图。画风确实工稳细致,设色淡雅,虽少些灵动,但对初学者而言,是极好的范本。

  林曦棠没说话。她走到画桌前,伸出小手,轻轻拿起一块赭红色的赭石矿石。矿石表面粗糙冰凉,带着大地深处的厚重感。她又打开一个琉璃瓶,里面是细腻如沙的朱砂粉末,那浓烈、正红的色彩,仿佛凝固的火焰,灼灼生辉。

  她小心翼翼地倒出一点点朱砂粉在掌心,指尖轻轻捻动。粉末细腻柔滑,带着一种独特的质感。前世她用过管状颜料,却从未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过矿物颜料的原始形态。这种与“本源”接触的感觉,让她心中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春桃,水。”她指着笔洗。

  春桃连忙用白瓷小碟盛了些清水过来。

  林曦棠用指尖蘸了点水,滴在掌心的朱砂粉上,然后慢慢捻动。朱砂粉遇水并未立刻溶解,而是形成一种浓稠的、带着颗粒感的红色浆体。

  她用指尖沾了一点,在备用的草纸上轻轻一抹。一道鲜艳夺目的红痕立刻显现出来,比墨色更加跳脱,带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她又如法炮制,试了试石青、石绿。石青是深邃的天空蓝,石绿是鲜嫩的春草色,同样需要研磨调和水胶,暂时没有胶,只用水调,颜色附着性差,但显色已足够惊艳。看着草纸上出现的蓝、绿、红三色,再对比旁边浓淡不一的墨色,林曦棠的小脸上露出了无比专注和兴奋的神情。色彩的王国,向她敞开了大门的一角!

  接下来的日子,丹青小筑成了林曦棠最快乐的天地。周娘子的教导依旧温和而系统,从基础的用笔、构图,到简单的花鸟虫鱼写生。

  林曦棠学得如鱼得水,进步飞快。她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