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玄站在高台边缘,手指从检测仪的屏幕上移开。他合上仪器,放进腰间的包里,动作很轻。营地安静,只有机关齿轮转动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他抬起头,看向夜空。星星很亮,一眨不眨。
他站了很久。下面的队伍已经整列完毕,护盾发生器摆在每个人身边,攻击仪编号清晰。他们没有说话,也没有动。有些人低头检查装备,有些人望着远处的山影。陈玄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这一战能不能赢?这些机器真的有用吗?我们是不是在用外物骗自己?
他走下台阶,脚步很稳。走到空地中央时,他停下,没有开启扩音机关,只是运起真气,声音传了出去。
“我知道你们在怕。”他说,“怕自己不够强,怕拖累别人,怕明天倒下。”
人群微微一动。
“我也怕。”他继续说,“我怕算错一个数,调错一个频率,让所有人白死。我怕我的理论只是纸上谈兵,到了战场上,根本挡不住魔渊教主的一击。”
有人抬头看他。
“但我现在明白了。”他的声音低了一些,“科学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让人瞬间变强,也不能替我们战斗。但它能告诉我们,哪些事是对的,哪些路是通的。它让我们不再靠猜,不再靠命,而是靠理解去走下一步。”
他停顿了一下。
“我们为什么要打这一仗?不是为了争谁更强,不是为了门派荣辱。是为了人族还能活下去。是为了以后的孩子不用再被魔气侵蚀,不用再看着亲人变成傀儡尸。是为了让每一个普通人,哪怕不会修行,也能有尊严地活着。”
一名年轻弟子的手在发抖。陈玄走过去,蹲下来帮他重新绑紧护盾的肩带。那弟子没敢抬头。
“机器会坏。”陈玄说,“人也会倒。但我们选择站在这里,就不许退。”
他站起来,环视四周。
“你们当中,有人来自太一阁,有人来自南岭剑宗,有人是药王谷的医修,也有人是机关城的工匠。你们以前可能没见过面,甚至听都没听过对方的名字。但现在,你们站在一起。不是因为血脉,不是因为师承,是因为我们都明白一件事——不能再让蒙昧继续下去了。”
他抽出背后的符笔,在空中划出一道光痕。那光像公式的第一笔,又像阵法的起始点。
“理道不是要推翻修行。它是要把修行变成可以被理解的东西。不是只有天才能够突破境界,不是只有古老世家才掌握真理。只要你想学,只要你愿意试,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他指向西南方的枯松林方向。
“那边有九处祭坛,每一处都连着魔渊教主的力量。只要激活九个节点,空间就会崩解,灵气潮汐将吞噬整个大陆。这不是传说,是我用数据算出来的结果。七日内必须阻止,否则一切都会重来。”
他收回符笔,声音沉了下来。
“明天若有人问我,理道到底有什么用?你们就告诉他——它让我们凡人,也敢直面神魔。”
没有人说话。风轻轻吹过,旗帜微动。一名老修士缓缓抬起手,行了一个礼。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越来越多的人举起手,或握拳贴胸,或执剑垂地。兵器轻鸣,汇成一片肃穆之声。
陈玄没有回应这个礼。他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们,看了一圈又一圈。
然后他转身,走回高台。云昭已经在那儿等他。她没说话,只是把霜魄剑插进地面,站到他身旁半步的位置。
两人并肩而立,望着整支军队。
“你刚才讲的话。”云昭终于开口,“不只是说给他们听的吧?”
陈玄点头。“也是说给我自己听的。我一直以为,只要把公式写对,把设备调准,就能赢。我以为问题都在外面,在魔渊教主,在那些祭坛,在死气传播的速度。”
“可人心不是电路。”云昭说。
“你说得对。”他笑了笑,“但人心也不是不可知的混沌。它需要理由,需要希望,需要一个能相信的方向。我以前只想着怎么让他们听懂科学,现在才明白——我要让他们愿意相信。”
云昭侧头看他。“那你信了吗?”
“信了。”他说,“我不再只是那个躲在仪器后面的人了。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我和他们一样,背负着同样的恐惧和期待。我只是多了一点知识,多了一些工具。但真正能打赢这场仗的,不是我,是我们所有人。”
远处,一名弟子不小心碰倒了护盾支架,发出一声轻响。那人立刻弯腰去扶,动作慌张。旁边的人伸手帮忙,两人低声说了句什么,然后一起笑了。
这笑声不大,但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楚。
陈玄看着那一幕,嘴角也跟着动了一下。
“你知道吗?”他说,“最开始的时候,我连一个简单的灵气导流模型都要验算三遍。我怕出错,怕被人笑话,怕被人赶出太一阁。那时候我觉得,只要藏好青铜鼎的秘密,把数据做准,就够了。”
“现在呢?”
“现在我知道,光做准数据没用。你得让人愿意去看数据,愿意相信数据背后的意义。你得让他们觉得,这件事值得拼一次命。”
云昭把手放在剑柄上,目光投向 horizon。
“你会成功的。”她说。
陈玄没有回答。他只是抬起右手,向全体将士致礼。
那一刻,所有弟子同时回礼。兵器齐鸣,声浪如潮。
夜风拂过营地,吹动了中央的旗帜。旗面上画着一个复杂的符号——那是陈玄亲手设计的理道徽记,由三个交错的圆环组成,代表观测、推演与实践的循环。
云昭依旧站着,手搭剑柄,眼神平静。
陈玄收手,站在原地不动。
远处高地的机关装置忽然发出一声短促的提示音。公输衍做的自检系统正在运行。绿色指示灯依次亮起,最后一盏卡了一下,才缓缓点亮。
陈玄的目光扫过那片灯光。
他转头对云昭说:“所有设备在线。”
云昭点头。
“我们准备好了。”
他站了很久。下面的队伍已经整列完毕,护盾发生器摆在每个人身边,攻击仪编号清晰。他们没有说话,也没有动。有些人低头检查装备,有些人望着远处的山影。陈玄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这一战能不能赢?这些机器真的有用吗?我们是不是在用外物骗自己?
他走下台阶,脚步很稳。走到空地中央时,他停下,没有开启扩音机关,只是运起真气,声音传了出去。
“我知道你们在怕。”他说,“怕自己不够强,怕拖累别人,怕明天倒下。”
人群微微一动。
“我也怕。”他继续说,“我怕算错一个数,调错一个频率,让所有人白死。我怕我的理论只是纸上谈兵,到了战场上,根本挡不住魔渊教主的一击。”
有人抬头看他。
“但我现在明白了。”他的声音低了一些,“科学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让人瞬间变强,也不能替我们战斗。但它能告诉我们,哪些事是对的,哪些路是通的。它让我们不再靠猜,不再靠命,而是靠理解去走下一步。”
他停顿了一下。
“我们为什么要打这一仗?不是为了争谁更强,不是为了门派荣辱。是为了人族还能活下去。是为了以后的孩子不用再被魔气侵蚀,不用再看着亲人变成傀儡尸。是为了让每一个普通人,哪怕不会修行,也能有尊严地活着。”
一名年轻弟子的手在发抖。陈玄走过去,蹲下来帮他重新绑紧护盾的肩带。那弟子没敢抬头。
“机器会坏。”陈玄说,“人也会倒。但我们选择站在这里,就不许退。”
他站起来,环视四周。
“你们当中,有人来自太一阁,有人来自南岭剑宗,有人是药王谷的医修,也有人是机关城的工匠。你们以前可能没见过面,甚至听都没听过对方的名字。但现在,你们站在一起。不是因为血脉,不是因为师承,是因为我们都明白一件事——不能再让蒙昧继续下去了。”
他抽出背后的符笔,在空中划出一道光痕。那光像公式的第一笔,又像阵法的起始点。
“理道不是要推翻修行。它是要把修行变成可以被理解的东西。不是只有天才能够突破境界,不是只有古老世家才掌握真理。只要你想学,只要你愿意试,你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他指向西南方的枯松林方向。
“那边有九处祭坛,每一处都连着魔渊教主的力量。只要激活九个节点,空间就会崩解,灵气潮汐将吞噬整个大陆。这不是传说,是我用数据算出来的结果。七日内必须阻止,否则一切都会重来。”
他收回符笔,声音沉了下来。
“明天若有人问我,理道到底有什么用?你们就告诉他——它让我们凡人,也敢直面神魔。”
没有人说话。风轻轻吹过,旗帜微动。一名老修士缓缓抬起手,行了一个礼。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越来越多的人举起手,或握拳贴胸,或执剑垂地。兵器轻鸣,汇成一片肃穆之声。
陈玄没有回应这个礼。他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们,看了一圈又一圈。
然后他转身,走回高台。云昭已经在那儿等他。她没说话,只是把霜魄剑插进地面,站到他身旁半步的位置。
两人并肩而立,望着整支军队。
“你刚才讲的话。”云昭终于开口,“不只是说给他们听的吧?”
陈玄点头。“也是说给我自己听的。我一直以为,只要把公式写对,把设备调准,就能赢。我以为问题都在外面,在魔渊教主,在那些祭坛,在死气传播的速度。”
“可人心不是电路。”云昭说。
“你说得对。”他笑了笑,“但人心也不是不可知的混沌。它需要理由,需要希望,需要一个能相信的方向。我以前只想着怎么让他们听懂科学,现在才明白——我要让他们愿意相信。”
云昭侧头看他。“那你信了吗?”
“信了。”他说,“我不再只是那个躲在仪器后面的人了。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我和他们一样,背负着同样的恐惧和期待。我只是多了一点知识,多了一些工具。但真正能打赢这场仗的,不是我,是我们所有人。”
远处,一名弟子不小心碰倒了护盾支架,发出一声轻响。那人立刻弯腰去扶,动作慌张。旁边的人伸手帮忙,两人低声说了句什么,然后一起笑了。
这笑声不大,但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楚。
陈玄看着那一幕,嘴角也跟着动了一下。
“你知道吗?”他说,“最开始的时候,我连一个简单的灵气导流模型都要验算三遍。我怕出错,怕被人笑话,怕被人赶出太一阁。那时候我觉得,只要藏好青铜鼎的秘密,把数据做准,就够了。”
“现在呢?”
“现在我知道,光做准数据没用。你得让人愿意去看数据,愿意相信数据背后的意义。你得让他们觉得,这件事值得拼一次命。”
云昭把手放在剑柄上,目光投向 horizon。
“你会成功的。”她说。
陈玄没有回答。他只是抬起右手,向全体将士致礼。
那一刻,所有弟子同时回礼。兵器齐鸣,声浪如潮。
夜风拂过营地,吹动了中央的旗帜。旗面上画着一个复杂的符号——那是陈玄亲手设计的理道徽记,由三个交错的圆环组成,代表观测、推演与实践的循环。
云昭依旧站着,手搭剑柄,眼神平静。
陈玄收手,站在原地不动。
远处高地的机关装置忽然发出一声短促的提示音。公输衍做的自检系统正在运行。绿色指示灯依次亮起,最后一盏卡了一下,才缓缓点亮。
陈玄的目光扫过那片灯光。
他转头对云昭说:“所有设备在线。”
云昭点头。
“我们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