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初成收获·科学试炼展曙光-《科学证道:我在洪荒悟宇宙》

  远处鸟鸣两声,间隔七秒,与孢子闪烁节奏一致。陈玄收起薄绢,握紧符笔,身影没入浓雾。雾中枝叶交错,前方三十步处倒伏一株古木,树干中空,内壁残留金属锈味。

  他靠近时,右手滑向机关箱侧面按钮,取出磷粉薄绢铺于地面。符笔尖端蘸取微量荧光孢子,在绢上重新勾勒交战轨迹。昨夜洞穴突围的每一步都被拆解为可量化的节点:翻滚五尺对应钟乳石阴影覆盖角,低频震动传导速度依岩体密度推算,高频脉冲激发时机精确到呼吸周期的第四个半拍。

  灵气检测仪读数稳定,敌方未启用远程传讯。这说明三人小队独立行动,无后援接应。他调出机关箱内置记录板,将战斗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声源误导、平衡干扰、闪避修正、结构破坏、视觉遮蔽。每一阶段的数据均需与物理模型匹配。

  第一步,粉尘漩涡形态还原。他以流体力学方程反推气流走向,设定空气黏滞系数为0.018,初始风速1.2丈/息。计算结果显示,高频震荡下粉尘形成环状气流的时间为0.9息,实际遮蔽效果持续1.1息,误差源于岩壁反射造成的涡流叠加。此参数可优化——下次释放追踪灵粉时,应提前0.2息启动声波扰动模块。

  第二步,三维受力建模。右耳廓刺痛位置距颅骨边缘三寸二分,风刃掠过角度为37度偏左。结合黑袍者出手高度与风刃成型速度,推演出其法术施放延迟为0.4息。此延迟来自印诀偏移三寸导致的灵力回流。若能预判此类偏差,可在符文亮起前0.3息完成闪避动作。

  第三步,铃舌残片分析。材质非金非石,表面纹路呈螺旋状排列,间距0.7毫厘。用放大镜观察断面,晶体结构呈现六方晶系特征,推测为陨铁淬炼而成。将其置于检测仪下扫描,共振频率响应峰值出现在8.4kHz区间。这意味着声波干扰器在该频段效率最高,但能耗增加32%。需调整充能策略,在关键节点集中输出。

  三项优化参数逐一录入记录板:①高频脉冲最佳作用时长定为0.7息,超过则引发敌人代偿反应;②角动量调整偏移七度为闪避极限值,再大则重心失控;③震波模块触发宜提前0.2息预判,配合刻痕位置可提升碎石坠落精准度。

  他合上记录板,取出昨日采集的符灰样本。拓印自地下侦测阵的符纹经青铜鼎解析后,已转化为一组数学表达式。其中包含一个闭环积分公式,描述的是空间扭曲率与灵气梯度的关系。这与他在山林入口遭遇的隐身符阵原理相通。若将“追踪灵粉”与“声波共振”结合使用,理论上可穿透此类隐匿机制。

  验证方式已有雏形:先以磁性灵粉标记目标代谢波动,再用特定频率声波激发其体内微粒共振,从而暴露真实位置。此前幻狐现身即为此法初效。问题在于,当前设备无法实时计算共振频率,仍需手动调试。下一步应设计自动调频模块,接入检测环数据流。

  他从仪器包取出止痛膏,涂抹于右肩伤口。毒素已被中和,肌肉纤维正在修复。这得益于“理道·锻骨原液”中的星纹草成分,其分子结构可加速细胞再生。科学修行体系已初步成型——从炼体液配方到战斗推演,皆以可观测、可重复、可验证为准则。

  云昭曾质疑他是否过度依赖器械。但他清楚,真正的力量不在符笔或机关箱,而在构建这些工具背后的逻辑链条。每一个公式都是对洪荒规则的叩问,每一次实验都是对未知领域的拓荒。

  孢子信号仍在闪烁,频率未变。这表明追踪路径依然有效。他重新校准检测环,确认方位无误。机关箱侧面新增了一个微型接口,用于连接未来可能研发的自动分析装置。此刻它还空着,但方向已明。

  起身时,符笔尾部轻敲地面一次,测试泥土湿度。脚印残留时间会因含水量变化而不同,这是判断追兵距离的重要依据。他记下当前数值,纳入环境变量库。

  前行十步,雾气渐稀。前方地势微倾,落叶层厚达三寸,踩踏无声。他放缓脚步,检测仪显示空气中灵气浓度略有下降,波动周期延长至八秒一次。这种节奏不同于自然潮汐,更像是某种被动监测场的存在。

  他停下,在树根凹陷处打开机关箱底层隔板,取出一枚未启用的共振片。将其贴于耳侧,调整接收频段至812埃波段。片刻后,微弱脉冲传来,与凝露草残留波动不同,却与C号玉针管符印裂痕出现时的信号吻合。

  这不是巧合。

  两次信号出现间隔恰好是九个时辰。

  同一源头?

  还是被人为操控?

  他将共振片收回,未做进一步探测。当前任务不是追查信号源,而是完成山林试炼的数据闭环。所有异常都应归档,待条件成熟再行分析。

  继续前行。步伐沉稳,呼吸均匀。腰间仪器包完好无损,各项设备处于待命状态。他不再仅仅依靠直觉应对危机,而是建立起以数据驱动的应战框架。每一次遭遇战都被转化为可存储、可调用、可迭代的知识模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理道之路,始于解构,成于重构。

  过去他用科学翻译洪荒,如今他要用洪荒验证科学。

  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同一规律在不同时空的显现。

  前方雾色转青,林木疏朗。地表出现细密爪痕,间距一致,深度递减,显示某物曾在此拖行后离去。他蹲身测量,爪痕宽一寸八分,前端略尖,底部有横向刮擦纹。非兽类自然留下,更像是某种机械构造的移动痕迹。

  他从机关箱取出一枚标记钉,插入爪痕起点。随即展开一张新绢布,绘制路线图。标记钉内置微型感应器,可远程反馈周围灵气变化。若后续有人经过此处,信号将自动传回检测环。

  收起工具,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前方林隙,那里有一条隐约可见的小径,通向更深的山谷。据太一阁古图记载,该区域曾有上古修士设立试炼场,用于检验弟子应变能力。

  他的脚步没有迟疑。

  科学的本质不是规避风险,而是理解风险之后依然前行。

  危险不可怕,模糊才致命。

  只要数据足够,就没有不可破解的困局。

  孢子信号再次亮起,蓝光微闪。

  他抬起左手,确认检测环同步响应。

  右手握紧符笔,笔尖寒光隐现。

  身形向前一倾,踏入小径。

  树影切割光线的瞬间,机关箱内部响起轻微滴答声。

  那是记录板自检完成的提示音。

  所有战斗数据已归档,三项优化参数标红锁定。

  新的推演模型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