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环的频谱回溯界面在眼前缓缓熄灭,陈玄指尖轻压侧槽,将共振片完全收拢。他没有抬头,只是用指节敲了敲机关箱边缘,确认所有仪器均已归位。右手悄然滑向符笔底部,保险扣无声松开,笔尖微露寸许寒光。
孢子仍在掌心闪烁,节奏稳定,每七秒一次,像某种计时信号。他不动声色地合上竹简,转身时脚步略显迟滞,仿佛仍在思索方才讲授的内容。三名修者正低头对照羊皮纸上的坐标系,无人察觉他已悄然调整呼吸频率。
行至十步外,他蹲身取出一枚普通荧光粉,洒于地面枯叶之上。粉末落地即亮,呈扩散状光晕,模拟出持续探测的假象。随即借一棵三人合抱的古树遮蔽身形,猛然提速,沿孢子指引方向疾行三十丈。
空气骤然沉闷。岩壁阴影处,一道窄缝隐于藤蔓之后,几乎与山体融为一体。靠近时,他嗅到一丝金属锈味混杂着潮湿苔藓的气息。俯身细察,半截追踪灵粉残迹被人为抹去,残留部分则被引向洞口内侧,在微弱光线下泛着极淡的蓝灰光泽——这是磁性灵粉与荧光孢子混合后的特有反应,唯有特定角度才能辨识。
他退后两步,从机关箱夹层取出微型灵气检测仪,贴于鼻下。读数平稳,空气中游离灵气浓度低于正常值三成,无能量流动迹象。再取一枚低频震感石置于洞口地面,静候片刻,未见共振反馈。说明内部暂无大型机关运转或生命体活动。
陈玄抽出符笔,笔尾接上一段铜管,组成简易声波探针。他将笔尖轻抵洞壁,注入一丝灵气,激发短促脉冲。声波在岩体中传导,回音延迟0.6息,表明内部空间纵深约二十丈,顶部距地四尺以上,具备通行条件。
他收起设备,单膝跪地,以指腹摩挲地面碎屑。一抹浅白粉末黏附于指甲缝中,送至鼻端轻嗅,带有微弱苦杏仁味。这不是天然矿物残留,而是经过提纯处理的“蚀骨灰”——常用于掩盖足迹或干扰追踪类法器感应。对方不仅动过灵粉,还刻意设障阻断后续追查。
洞口倾斜向下,仅容一人侧身通过。他卸下机关箱背带,将其固定于背后,左手握住微型声波干扰器,缓步进入。
内部通道狭窄而曲折,岩壁湿滑,布满纵向刻痕,似曾经历高温灼烧。前行十余丈后,视野豁然开阔。一座不规则石室呈现眼前,长约八步,宽五步,顶部垂落数根钟乳石,其中一根断裂,断面平整,非自然形成。
他的目光落在正对入口的石壁上。
那里刻满了交错符号,深浅不一,线条粗细有致。部分纹路由左至右延伸,末端呈螺旋收束;另一些则环绕中心点呈环形排列,间隔均匀,如同齿轮咬合前的待发状态。这些符号的构型曾在青铜鼎解析过的某份残卷中出现过,属于一种名为“锁元禁制”的外围标记体系,通常用于封印高阶灵物或隔绝空间波动。
但眼前的排列方式异常。常规阵法讲究对称与能量闭环,而这组符文却呈现出明显的单向传导特征,主脉自上而下贯穿,分支呈斜角放射,更接近机械传动中的力矩分配结构。若按此推演,其功能或许并非单纯封印,而是作为某种触发机制的前置装置。
他退后三步,从袖中取出一张涂有磷粉的薄绢,铺展于地面。随后取出符笔,轻敲石壁三次,力度控制在足以引发微震却不致松动岩石的程度。
磷粉表面开始浮现细微波纹,集中在符文下方区域,呈同心圆扩散状。这表明石壁后存在空腔,深度约两尺,形状规整,极可能是人工凿刻的暗格。若强行破拆,可能触发联动机关。
正欲进一步探测,耳侧共鸣片忽有震颤。
不是来自体内仪器,而是皮肤表层的细微压迫感——空气流动发生了变化。
他立即收手,将薄绢卷起塞入袖中,符笔归鞘,仅留左手可随时启动声波干扰器。目光扫视四周,确认无其他藏身之处后,锁定符文石壁左侧一道凹槽。
那是一处天然形成的岩隙,深约三尺,高不过四尺,勉强容一人蜷缩。边缘覆盖厚层苔藓,颜色与周围岩壁几无差别,若非此前敲击时发现其回音略空,极易忽略。
脚步声由远及近,踏在洞外碎石上,节奏错落却步伐统一,间距始终保持在七寸之内,显然是训练有素的组合行进。三人,修为均在炼气后期以上,步伐沉稳,落地无声,仅凭鞋底与碎石摩擦的微响便可判断其行动谨慎且目标明确。
陈玄屏息,迅速跃入凹槽,背部紧贴岩石,双膝微屈,全身轮廓尽可能贴合阴影。他撕下一小块苔藓,轻轻覆于面部与颈部裸露皮肤,利用植物蒸发散热原理降低体表温度辐射。同时将呼吸频率降至每分钟一次,胸腔起伏近乎停滞。
第一道人影踏入洞口。
黑袍裹身,头戴斗篷,腰间悬挂一枚青铜铃铛,行走时铃舌静止,显然已被施加静音符。其右手搭在腰际兵刃之上,拇指轻抵护手边缘,处于随时拔出的状态。
第二人紧随其后,身形稍矮,肩扛一具折叠式弩机,弩弓未上弦,但箭匣已预装三支短矢,矢尖泛着幽蓝光泽,疑似淬毒。
第三人立于洞口中央,未进洞内,反而转身面向外界,右手抬起,做出“警戒”手势。随后低声开口,声音压得极低,但仍清晰传入:
“标记已清除,灵粉残留销毁,伪造痕迹完成。”
“洞内无人?”第一人问,语调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审视。
“三刻钟前最后一次巡查,无异动。”第三人答,“但孢子信号中断位置偏移了十二步,需确认是否有人察觉。”
第一人缓步走入石室,目光直指符文石壁。他伸出左手,掌心浮现出一团灰白色雾气,缓缓贴近刻痕。雾气触及符号瞬间,边缘微微扭曲,随即恢复平静。
“未激活。”他说,“但有人触碰过岩体,震动频率残留未散。”
第二人放下弩机,从怀中取出一块晶石,贴于地面。晶石表面浮现淡淡红光,扫描范围覆盖整个石室。光斑扫过凹槽时,稍稍凝滞了一瞬。
陈玄闭眼,心跳同步放缓至极限。
红光移开。
“无生命反应。”第二人收起晶石,“热源分布正常。”
第一人点头,走向石壁,从袖中取出一枚玉简,对准中心符文轻轻一按。玉简边缘闪过一道暗金流光,随即消隐。
“明日子时,启阵。”他说,“九黎那边已准备好祭品,只等我们打开通路。”
孢子仍在掌心闪烁,节奏稳定,每七秒一次,像某种计时信号。他不动声色地合上竹简,转身时脚步略显迟滞,仿佛仍在思索方才讲授的内容。三名修者正低头对照羊皮纸上的坐标系,无人察觉他已悄然调整呼吸频率。
行至十步外,他蹲身取出一枚普通荧光粉,洒于地面枯叶之上。粉末落地即亮,呈扩散状光晕,模拟出持续探测的假象。随即借一棵三人合抱的古树遮蔽身形,猛然提速,沿孢子指引方向疾行三十丈。
空气骤然沉闷。岩壁阴影处,一道窄缝隐于藤蔓之后,几乎与山体融为一体。靠近时,他嗅到一丝金属锈味混杂着潮湿苔藓的气息。俯身细察,半截追踪灵粉残迹被人为抹去,残留部分则被引向洞口内侧,在微弱光线下泛着极淡的蓝灰光泽——这是磁性灵粉与荧光孢子混合后的特有反应,唯有特定角度才能辨识。
他退后两步,从机关箱夹层取出微型灵气检测仪,贴于鼻下。读数平稳,空气中游离灵气浓度低于正常值三成,无能量流动迹象。再取一枚低频震感石置于洞口地面,静候片刻,未见共振反馈。说明内部暂无大型机关运转或生命体活动。
陈玄抽出符笔,笔尾接上一段铜管,组成简易声波探针。他将笔尖轻抵洞壁,注入一丝灵气,激发短促脉冲。声波在岩体中传导,回音延迟0.6息,表明内部空间纵深约二十丈,顶部距地四尺以上,具备通行条件。
他收起设备,单膝跪地,以指腹摩挲地面碎屑。一抹浅白粉末黏附于指甲缝中,送至鼻端轻嗅,带有微弱苦杏仁味。这不是天然矿物残留,而是经过提纯处理的“蚀骨灰”——常用于掩盖足迹或干扰追踪类法器感应。对方不仅动过灵粉,还刻意设障阻断后续追查。
洞口倾斜向下,仅容一人侧身通过。他卸下机关箱背带,将其固定于背后,左手握住微型声波干扰器,缓步进入。
内部通道狭窄而曲折,岩壁湿滑,布满纵向刻痕,似曾经历高温灼烧。前行十余丈后,视野豁然开阔。一座不规则石室呈现眼前,长约八步,宽五步,顶部垂落数根钟乳石,其中一根断裂,断面平整,非自然形成。
他的目光落在正对入口的石壁上。
那里刻满了交错符号,深浅不一,线条粗细有致。部分纹路由左至右延伸,末端呈螺旋收束;另一些则环绕中心点呈环形排列,间隔均匀,如同齿轮咬合前的待发状态。这些符号的构型曾在青铜鼎解析过的某份残卷中出现过,属于一种名为“锁元禁制”的外围标记体系,通常用于封印高阶灵物或隔绝空间波动。
但眼前的排列方式异常。常规阵法讲究对称与能量闭环,而这组符文却呈现出明显的单向传导特征,主脉自上而下贯穿,分支呈斜角放射,更接近机械传动中的力矩分配结构。若按此推演,其功能或许并非单纯封印,而是作为某种触发机制的前置装置。
他退后三步,从袖中取出一张涂有磷粉的薄绢,铺展于地面。随后取出符笔,轻敲石壁三次,力度控制在足以引发微震却不致松动岩石的程度。
磷粉表面开始浮现细微波纹,集中在符文下方区域,呈同心圆扩散状。这表明石壁后存在空腔,深度约两尺,形状规整,极可能是人工凿刻的暗格。若强行破拆,可能触发联动机关。
正欲进一步探测,耳侧共鸣片忽有震颤。
不是来自体内仪器,而是皮肤表层的细微压迫感——空气流动发生了变化。
他立即收手,将薄绢卷起塞入袖中,符笔归鞘,仅留左手可随时启动声波干扰器。目光扫视四周,确认无其他藏身之处后,锁定符文石壁左侧一道凹槽。
那是一处天然形成的岩隙,深约三尺,高不过四尺,勉强容一人蜷缩。边缘覆盖厚层苔藓,颜色与周围岩壁几无差别,若非此前敲击时发现其回音略空,极易忽略。
脚步声由远及近,踏在洞外碎石上,节奏错落却步伐统一,间距始终保持在七寸之内,显然是训练有素的组合行进。三人,修为均在炼气后期以上,步伐沉稳,落地无声,仅凭鞋底与碎石摩擦的微响便可判断其行动谨慎且目标明确。
陈玄屏息,迅速跃入凹槽,背部紧贴岩石,双膝微屈,全身轮廓尽可能贴合阴影。他撕下一小块苔藓,轻轻覆于面部与颈部裸露皮肤,利用植物蒸发散热原理降低体表温度辐射。同时将呼吸频率降至每分钟一次,胸腔起伏近乎停滞。
第一道人影踏入洞口。
黑袍裹身,头戴斗篷,腰间悬挂一枚青铜铃铛,行走时铃舌静止,显然已被施加静音符。其右手搭在腰际兵刃之上,拇指轻抵护手边缘,处于随时拔出的状态。
第二人紧随其后,身形稍矮,肩扛一具折叠式弩机,弩弓未上弦,但箭匣已预装三支短矢,矢尖泛着幽蓝光泽,疑似淬毒。
第三人立于洞口中央,未进洞内,反而转身面向外界,右手抬起,做出“警戒”手势。随后低声开口,声音压得极低,但仍清晰传入:
“标记已清除,灵粉残留销毁,伪造痕迹完成。”
“洞内无人?”第一人问,语调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审视。
“三刻钟前最后一次巡查,无异动。”第三人答,“但孢子信号中断位置偏移了十二步,需确认是否有人察觉。”
第一人缓步走入石室,目光直指符文石壁。他伸出左手,掌心浮现出一团灰白色雾气,缓缓贴近刻痕。雾气触及符号瞬间,边缘微微扭曲,随即恢复平静。
“未激活。”他说,“但有人触碰过岩体,震动频率残留未散。”
第二人放下弩机,从怀中取出一块晶石,贴于地面。晶石表面浮现淡淡红光,扫描范围覆盖整个石室。光斑扫过凹槽时,稍稍凝滞了一瞬。
陈玄闭眼,心跳同步放缓至极限。
红光移开。
“无生命反应。”第二人收起晶石,“热源分布正常。”
第一人点头,走向石壁,从袖中取出一枚玉简,对准中心符文轻轻一按。玉简边缘闪过一道暗金流光,随即消隐。
“明日子时,启阵。”他说,“九黎那边已准备好祭品,只等我们打开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