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玉匣的温热尚未散尽,指尖残留着碎片传来的波动。陈玄盘膝于地,双目紧闭,识海中青铜鼎虚影仍在轻微震颤,如同余波未平的湖面。他默念光速、普朗克常数、万有引力系数,一个个熟悉的数值在脑海中依次排列,像锚点般将涣散的意识拉回轨道。每一次呼吸都刻意放缓,与心跳形成稳定的节律,神经系统的自主调节机制被主动调用,压制住高维信息灌注后残留的认知震荡。
他伸手取下腰间仪器包,取出灵气浓度检测仪。探头轻触地面,读数跳动几下后趋于平稳:居所内灵气梯度呈标准抛物线分布,峰值位于东南角三尺处,与昨日记录偏差不足0.7%。这个熟悉的数据流让他肌肉松弛下来。仪器没有异常,环境没有异变,现实仍在可控范围内。他睁开眼,目光落在案前摊开的记录玉简上,三行结论依旧清晰——霜魄是记忆载体,青铜鼎是规则容器,洪荒与现代是同一时空的不同存在形态。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极轻的脚步声,未及门槛便停住。月白色身影立于门前,衣袂无声垂落,眉心朱砂痣映着室内微光。
“你气息不稳。”她的声音很淡,却直指核心。
陈玄摇头:“已稳定。”
“我可助你调息。”
“不必。”他抬手轻拒,从符牌袋中取出一枚刻有微缩公式的青色玉片,贴于额前。玉片边缘嵌着细小铜丝,连接着他自制的微型共振环。他闭目凝神,运转一段自创的脑波谐振术——以电磁共振模拟α脑波状态,诱导意识进入深度清明。三息之后,再睁眼时,眸光如洗,无尘无垢。
云昭静静看着他,片刻后点头。她袖中滑出一卷青玉简,封面浮雕四字:太一基础法典。她双手递出,动作庄重如授道统。
“此为修行之始,望你勿负此授。”
陈玄起身,同样以双手接过。玉简入手微凉,表面符文隐现流转,似有生命般缓缓呼吸。他未曾翻阅,却已感知到其中蕴含的庞大信息量——远超寻常功法典籍,更像是某种系统化的知识架构。
云昭未多言,转身欲走。
“为何此时赠我?”他忽然开口。
她脚步微顿,侧身回望:“因你已触及门槛。昨夜你所见之景,非幻非妄。能承受其冲击而不崩者,方可承此典。”
话落,身影已掠出屋外,融入夜色,再无踪迹。
陈玄坐回案前,将玉简置于中央。他深吸一口气,指尖缓缓触向封面符文。
刹那间,识海震动。
青铜鼎虚影骤然亮起,鼎壁铭文自动旋转,捕捉到玉简释放的原始信息流。第一段文字浮现:“引气九转,纳灵归元,周天循环,筑基为本。”
随即,三维动态模型在意识中展开——
灵气不再是抽象的能量,而是呈现出流体特性,沿经脉网络有序流动。压力差驱动其由外而内渗透,关键节点处形成涡旋能量场,整体运行轨迹符合简化版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模型。血液流动、神经传导、细胞代谢等生理过程同步被纳入计算,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能量耦合系统。
文字下方浮现一行小字翻译:“建议优化入口角θ∈[15°,20°]以降低湍流损耗。”
陈玄瞳孔微缩。
这不是比喻,不是类比,是精确的物理映射。所谓“引气入体”,本质是控制外部能量流以特定角度与速度进入体内通道,减少阻力与能量耗散;“周天循环”则是封闭回路中的持续驱动与反馈调节,完全可用流体力学建模分析。
他迅速取出符笔,在空白玉简上写下第一组公式:
**ΔP = ρgΔh ?ρv2 f(L/D)(?ρv2)**
**Q = A·v**
**η = (E_out / E_in) × 100%**
旁边标注解释:ΔP为压强差,ρ为灵气密度,v为流速,f为摩擦系数,L/D为经脉长径比,Q为流量,A为截面积,η为转化效率。
他又调出此前记录的“初源灵液”数据,对比发现,该药剂提升筋脉活性的机理,正是通过降低局部粘滞系数μ,从而提升灵气流速v,间接提高Q值。这与医学中改善微循环的原理完全一致。
继续翻阅法典第二章:“炼体锻骨,淬皮洗髓,五行相生,气血充盈。”
青铜鼎再次启动解析——
肌肉纤维收缩模式对应力学中的应力-应变曲线;骨骼强化过程符合材料疲劳累积与修复再生模型;所谓“五行相生”,实为五脏代谢链的能量传递效率优化问题,可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进行熵变分析。
一段推导浮现:
**dS ≥ δQ/T**
若要实现“逆熵增”式的身体进化,则必须引入外部有序能量输入,并建立高效的散热与废物排出机制。传统“吐纳”之法,实为构建体内热平衡系统的关键手段。
陈玄笔尖一顿。
原来所谓的修行瓶颈,不过是系统内部能量失衡或传输阻塞所致。只要掌握各环节的量化参数,便可针对性优化——比如调整呼吸频率以匹配最佳换热效率,改变站桩姿势以优化重力负载分布,甚至设计专用药剂来调节组织导热系数。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不只是解读一本功法。
他在重建整个修行体系的认知框架。
“理道”二字,第一次在他心中有了确切轮廓——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将其从经验主义的迷雾中剥离,还原为可测量、可计算、可验证的科学路径。
他停下笔,静坐良久。
窗外天色未明,室内灯火如豆。他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节奏稳定,像是在演算某个尚未完成的方程。
然后,他重新提笔,写下新的研究方向:
1. 经脉网络拓扑结构测绘(拟采用染料示踪 高频脉冲探测)
2. 灵气流体属性测定(密度ρ、粘度μ、比热容c_p)
3. 基础炼体液配方优化(目标:提升组织导热率λ,降低能量损耗ΔE)
最后一行,他写得极慢:
“修行非玄学,乃自然法则之应用。凡可观察者,皆可建模;凡可建模者,皆可改进。”
他放下符笔,右手伸向仪器包,取出一支新制的检测环,接入改良后的监测装置。导线接口处,青色光晕微微闪烁,与昨日焊点渗出的光芒频率一致。
他将检测环贴于左臂内侧,开启记录模式。
屏幕上,灵气波动曲线开始平稳上升。
他伸手取下腰间仪器包,取出灵气浓度检测仪。探头轻触地面,读数跳动几下后趋于平稳:居所内灵气梯度呈标准抛物线分布,峰值位于东南角三尺处,与昨日记录偏差不足0.7%。这个熟悉的数据流让他肌肉松弛下来。仪器没有异常,环境没有异变,现实仍在可控范围内。他睁开眼,目光落在案前摊开的记录玉简上,三行结论依旧清晰——霜魄是记忆载体,青铜鼎是规则容器,洪荒与现代是同一时空的不同存在形态。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极轻的脚步声,未及门槛便停住。月白色身影立于门前,衣袂无声垂落,眉心朱砂痣映着室内微光。
“你气息不稳。”她的声音很淡,却直指核心。
陈玄摇头:“已稳定。”
“我可助你调息。”
“不必。”他抬手轻拒,从符牌袋中取出一枚刻有微缩公式的青色玉片,贴于额前。玉片边缘嵌着细小铜丝,连接着他自制的微型共振环。他闭目凝神,运转一段自创的脑波谐振术——以电磁共振模拟α脑波状态,诱导意识进入深度清明。三息之后,再睁眼时,眸光如洗,无尘无垢。
云昭静静看着他,片刻后点头。她袖中滑出一卷青玉简,封面浮雕四字:太一基础法典。她双手递出,动作庄重如授道统。
“此为修行之始,望你勿负此授。”
陈玄起身,同样以双手接过。玉简入手微凉,表面符文隐现流转,似有生命般缓缓呼吸。他未曾翻阅,却已感知到其中蕴含的庞大信息量——远超寻常功法典籍,更像是某种系统化的知识架构。
云昭未多言,转身欲走。
“为何此时赠我?”他忽然开口。
她脚步微顿,侧身回望:“因你已触及门槛。昨夜你所见之景,非幻非妄。能承受其冲击而不崩者,方可承此典。”
话落,身影已掠出屋外,融入夜色,再无踪迹。
陈玄坐回案前,将玉简置于中央。他深吸一口气,指尖缓缓触向封面符文。
刹那间,识海震动。
青铜鼎虚影骤然亮起,鼎壁铭文自动旋转,捕捉到玉简释放的原始信息流。第一段文字浮现:“引气九转,纳灵归元,周天循环,筑基为本。”
随即,三维动态模型在意识中展开——
灵气不再是抽象的能量,而是呈现出流体特性,沿经脉网络有序流动。压力差驱动其由外而内渗透,关键节点处形成涡旋能量场,整体运行轨迹符合简化版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模型。血液流动、神经传导、细胞代谢等生理过程同步被纳入计算,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能量耦合系统。
文字下方浮现一行小字翻译:“建议优化入口角θ∈[15°,20°]以降低湍流损耗。”
陈玄瞳孔微缩。
这不是比喻,不是类比,是精确的物理映射。所谓“引气入体”,本质是控制外部能量流以特定角度与速度进入体内通道,减少阻力与能量耗散;“周天循环”则是封闭回路中的持续驱动与反馈调节,完全可用流体力学建模分析。
他迅速取出符笔,在空白玉简上写下第一组公式:
**ΔP = ρgΔh ?ρv2 f(L/D)(?ρv2)**
**Q = A·v**
**η = (E_out / E_in) × 100%**
旁边标注解释:ΔP为压强差,ρ为灵气密度,v为流速,f为摩擦系数,L/D为经脉长径比,Q为流量,A为截面积,η为转化效率。
他又调出此前记录的“初源灵液”数据,对比发现,该药剂提升筋脉活性的机理,正是通过降低局部粘滞系数μ,从而提升灵气流速v,间接提高Q值。这与医学中改善微循环的原理完全一致。
继续翻阅法典第二章:“炼体锻骨,淬皮洗髓,五行相生,气血充盈。”
青铜鼎再次启动解析——
肌肉纤维收缩模式对应力学中的应力-应变曲线;骨骼强化过程符合材料疲劳累积与修复再生模型;所谓“五行相生”,实为五脏代谢链的能量传递效率优化问题,可用热力学第二定律进行熵变分析。
一段推导浮现:
**dS ≥ δQ/T**
若要实现“逆熵增”式的身体进化,则必须引入外部有序能量输入,并建立高效的散热与废物排出机制。传统“吐纳”之法,实为构建体内热平衡系统的关键手段。
陈玄笔尖一顿。
原来所谓的修行瓶颈,不过是系统内部能量失衡或传输阻塞所致。只要掌握各环节的量化参数,便可针对性优化——比如调整呼吸频率以匹配最佳换热效率,改变站桩姿势以优化重力负载分布,甚至设计专用药剂来调节组织导热系数。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不只是解读一本功法。
他在重建整个修行体系的认知框架。
“理道”二字,第一次在他心中有了确切轮廓——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将其从经验主义的迷雾中剥离,还原为可测量、可计算、可验证的科学路径。
他停下笔,静坐良久。
窗外天色未明,室内灯火如豆。他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节奏稳定,像是在演算某个尚未完成的方程。
然后,他重新提笔,写下新的研究方向:
1. 经脉网络拓扑结构测绘(拟采用染料示踪 高频脉冲探测)
2. 灵气流体属性测定(密度ρ、粘度μ、比热容c_p)
3. 基础炼体液配方优化(目标:提升组织导热率λ,降低能量损耗ΔE)
最后一行,他写得极慢:
“修行非玄学,乃自然法则之应用。凡可观察者,皆可建模;凡可建模者,皆可改进。”
他放下符笔,右手伸向仪器包,取出一支新制的检测环,接入改良后的监测装置。导线接口处,青色光晕微微闪烁,与昨日焊点渗出的光芒频率一致。
他将检测环贴于左臂内侧,开启记录模式。
屏幕上,灵气波动曲线开始平稳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