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玄将乌木令牌在掌心翻转一次,边缘的刻痕刮过皮肤,留下细微的麻刺感。他没有立刻离开偏殿,而是解开仪器包,取出微型记录仪,按下回放键。屏幕上浮现出三日前那场炼体实验的数据曲线——心率峰值突兀地跃升,肌肉震颤频率在第十七分钟达到临界点,紧接着是右肩肌群信号断层。
他盯着那段断裂的波形,指尖轻点屏幕,调出青铜鼎解析的《基础筋骨经》残文译本。文字逐行浮现:“三息归元,九动循脉。”下方自动标注现代术语:节奏性负荷调节机制,周期性恢复窗口,灵气传导延迟补偿。
“不是公式错了。”他低声说,“是变量缺了。”
研习室墙上嵌着聚灵阵,微光流转。他拿起符笔,在石面划下第一道线。线条延伸,分化为六个等距区间,每个标有“12呼吸”。上方写:周期加载。下方列出三项修正参数:灵气活性系数α=0.78(本地实测)、经络延迟Δt=1.3秒、组织应力松弛率η=0.45。
他停下笔,从包中取出一块铜板,表面蚀刻着简易流体力学模型图。这是昨夜根据非牛顿流体理论重绘的肌肉响应示意图。当灵力注入时,洪荒肉身并非线性受力,而是在阈值前保持稳定,一旦突破则骤然硬化——如同凝胶遇冲击变刚体。
“梯度加载。”他自语,“不能一口吃成通脉境。”
他起身,脱去外袍,仅着短褐。检测仪贴于左胸,另一台绑在右臂肌群处。六枚标准铜片按方位贴附脊柱两侧,用于监测灵气导入路径。他深吸一口气,启动计时。
第一周期开始。
十二个呼吸内,完成三组俯卧撑,每组九次。动作标准,节奏均匀。灵气通过手太阴肺经缓缓渗入,速率控制在预设的5%。检测仪显示血氧波动平稳,皮温上升0.3度,无异常放热。
静息三分钟。
他坐下,闭目,手指搭在腕部,感受脉搏跳动频率。同时调取肩部旧伤区域数据:微血管扩张程度12%,乳酸积累值低于警戒线。安全。
第二周期。
强度提升至10%。动作增至四组,每组十二次。至第三组中途,左肩深处传来一丝滞涩感,似有纤维粘连处被牵拉。他立即收势,未继续。
检测仪读数跳出警告:局部气血流速下降19%。
他解下肩部贴片,改用点压法。拇指依次按压肩井、天宗、秉风三穴,同时以低功率震荡灵气渗透,频率设定为8Hz——接近人体自然修复共振频段。十五分钟后,再测血流速度,回升至基准值。
重启训练,首阶段输出降至3%。
第三周期顺利完成。第四周期增至15%,仍可控。第五周期加入深蹲与引体向上组合,腿部经络反应灵敏,股四头肌灵气吸收效率高出上肢22%。第六周期仅做收尾拉伸,配合逆向导引术,将残余灵力沿足少阳胆经排出体外。
全程耗时两个时辰。
结束时,全身毛孔渗出灰黑色油状物,气味腥浊。体温升高0.8度,但无疼痛或灼烧感。他用湿布擦拭身体,换上干净衣物,重新启动检测仪进行机能评估。
握力测试:右手由原68公斤提升至80公斤,增幅17.6%。
纵跳高度:从原89厘米增至110厘米,净增21厘米。
皮肤韧性测试:以标准针尖施压,穿透阈值由3.2牛顿升至4.7牛顿,抗穿刺能力显着增强。
他在竹简上记录完最后一项数据,提笔写下结论:
“科学方法有效,但必须嵌入本地生态参数。知识迁移≠照搬复制。”
窗外天色已暗,藏经阁方向灯火渐稀。他收起仪器,将《科学炼体操作规程·初版》誊写至新竹简,封入防水玉匣。随后关闭聚灵阵,熄灭长明灯。
走出研习室前,他回头看了眼墙上的草图。那些线条尚未擦去,像一幅未完成的工程蓝图。
回到居所后,他将玉匣置于案头,打开笔记翻至空白页。上方标题尚未书写,只有一行小字备注:“待实战检验”。
次日清晨,他提前半个时辰起身,未带符笔,也未穿麻衣外袍,仅着练功服前往附属练功区。此处空旷无人,地面铺有青石板,边缘设有试力桩与负重石墩。
他站定,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缓缓抬起,如抱气球。呼吸调整为腹式,节奏严格遵循“三息归元”。灵气自涌泉穴导入,沿督脉上行,至百会略停,再顺任脉而下,形成小周天循环。
这是昨日规程中的热身程序。
三个周期完成后,他开始正式训练。动作简洁,无多余花哨。每一次发力都对应体内灵气的精确推送,每一组间歇都有数据支撑的恢复时长。
一名执事路过,见其动作古怪,既不像传统吐纳,也不似常规打熬,驻足片刻,摇头离去。
至午时,第六周期结束。他收势站立,额头微汗,气息平稳。检测仪最后一次扫描显示:全身经络通畅度提升9%,细胞代谢废物清除率提高34%。
他拆下背部贴片,发现原本因旧伤导致的信号盲区,已有微弱电流通过。虽未完全修复,但传导功能正在重建。
“可以了。”他说。
这不是自言自语,而是对某种内在确认的回应。
当晚,他在研习室石桌上摊开全套数据图表,用红笔圈出几个关键节点:第二周期中断点、肩部血流恢复时间、第六周期末期能量利用率峰值。
然后,他取出一张空白符纸,铺在桌角。
这不是为了画符。
而是准备测试下一阶段计划——将炼体模型与微型符阵结合,实现“结构化强化”。具体构想是:在身体发力瞬间,激活贴附于关节处的微型符阵,提供瞬时支撑力矩,相当于外骨骼辅助。
他还没动手绘制,识海中的青铜鼎忽然轻轻一震。
一道新纹路浮现,形似断裂的函数曲线,却在末端出现拐点。紧接着,一段记忆碎片渗入意识:
“观测……必须独立。”
他皱眉,这句碎片化的信息曾出现在昨日。但此刻,它与当前实验设计产生某种共鸣。
“独立?”他喃喃,“是指排除干扰变量?还是……不允许外部观测者介入?”
他没再深想,将符纸收起,决定明日再试。
临走前,他最后检查了一遍仪器包。所有设备归位,唯有检测仪屏幕残留一行未清除的数据:左肩肌群活性恢复进度:41.7%。
他合上包扣,熄灯出门。
走廊幽深,脚步声被石壁吸收。远处传来钟鸣,报时晚课将至。
他走向居所,背影融入暮色。
他盯着那段断裂的波形,指尖轻点屏幕,调出青铜鼎解析的《基础筋骨经》残文译本。文字逐行浮现:“三息归元,九动循脉。”下方自动标注现代术语:节奏性负荷调节机制,周期性恢复窗口,灵气传导延迟补偿。
“不是公式错了。”他低声说,“是变量缺了。”
研习室墙上嵌着聚灵阵,微光流转。他拿起符笔,在石面划下第一道线。线条延伸,分化为六个等距区间,每个标有“12呼吸”。上方写:周期加载。下方列出三项修正参数:灵气活性系数α=0.78(本地实测)、经络延迟Δt=1.3秒、组织应力松弛率η=0.45。
他停下笔,从包中取出一块铜板,表面蚀刻着简易流体力学模型图。这是昨夜根据非牛顿流体理论重绘的肌肉响应示意图。当灵力注入时,洪荒肉身并非线性受力,而是在阈值前保持稳定,一旦突破则骤然硬化——如同凝胶遇冲击变刚体。
“梯度加载。”他自语,“不能一口吃成通脉境。”
他起身,脱去外袍,仅着短褐。检测仪贴于左胸,另一台绑在右臂肌群处。六枚标准铜片按方位贴附脊柱两侧,用于监测灵气导入路径。他深吸一口气,启动计时。
第一周期开始。
十二个呼吸内,完成三组俯卧撑,每组九次。动作标准,节奏均匀。灵气通过手太阴肺经缓缓渗入,速率控制在预设的5%。检测仪显示血氧波动平稳,皮温上升0.3度,无异常放热。
静息三分钟。
他坐下,闭目,手指搭在腕部,感受脉搏跳动频率。同时调取肩部旧伤区域数据:微血管扩张程度12%,乳酸积累值低于警戒线。安全。
第二周期。
强度提升至10%。动作增至四组,每组十二次。至第三组中途,左肩深处传来一丝滞涩感,似有纤维粘连处被牵拉。他立即收势,未继续。
检测仪读数跳出警告:局部气血流速下降19%。
他解下肩部贴片,改用点压法。拇指依次按压肩井、天宗、秉风三穴,同时以低功率震荡灵气渗透,频率设定为8Hz——接近人体自然修复共振频段。十五分钟后,再测血流速度,回升至基准值。
重启训练,首阶段输出降至3%。
第三周期顺利完成。第四周期增至15%,仍可控。第五周期加入深蹲与引体向上组合,腿部经络反应灵敏,股四头肌灵气吸收效率高出上肢22%。第六周期仅做收尾拉伸,配合逆向导引术,将残余灵力沿足少阳胆经排出体外。
全程耗时两个时辰。
结束时,全身毛孔渗出灰黑色油状物,气味腥浊。体温升高0.8度,但无疼痛或灼烧感。他用湿布擦拭身体,换上干净衣物,重新启动检测仪进行机能评估。
握力测试:右手由原68公斤提升至80公斤,增幅17.6%。
纵跳高度:从原89厘米增至110厘米,净增21厘米。
皮肤韧性测试:以标准针尖施压,穿透阈值由3.2牛顿升至4.7牛顿,抗穿刺能力显着增强。
他在竹简上记录完最后一项数据,提笔写下结论:
“科学方法有效,但必须嵌入本地生态参数。知识迁移≠照搬复制。”
窗外天色已暗,藏经阁方向灯火渐稀。他收起仪器,将《科学炼体操作规程·初版》誊写至新竹简,封入防水玉匣。随后关闭聚灵阵,熄灭长明灯。
走出研习室前,他回头看了眼墙上的草图。那些线条尚未擦去,像一幅未完成的工程蓝图。
回到居所后,他将玉匣置于案头,打开笔记翻至空白页。上方标题尚未书写,只有一行小字备注:“待实战检验”。
次日清晨,他提前半个时辰起身,未带符笔,也未穿麻衣外袍,仅着练功服前往附属练功区。此处空旷无人,地面铺有青石板,边缘设有试力桩与负重石墩。
他站定,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缓缓抬起,如抱气球。呼吸调整为腹式,节奏严格遵循“三息归元”。灵气自涌泉穴导入,沿督脉上行,至百会略停,再顺任脉而下,形成小周天循环。
这是昨日规程中的热身程序。
三个周期完成后,他开始正式训练。动作简洁,无多余花哨。每一次发力都对应体内灵气的精确推送,每一组间歇都有数据支撑的恢复时长。
一名执事路过,见其动作古怪,既不像传统吐纳,也不似常规打熬,驻足片刻,摇头离去。
至午时,第六周期结束。他收势站立,额头微汗,气息平稳。检测仪最后一次扫描显示:全身经络通畅度提升9%,细胞代谢废物清除率提高34%。
他拆下背部贴片,发现原本因旧伤导致的信号盲区,已有微弱电流通过。虽未完全修复,但传导功能正在重建。
“可以了。”他说。
这不是自言自语,而是对某种内在确认的回应。
当晚,他在研习室石桌上摊开全套数据图表,用红笔圈出几个关键节点:第二周期中断点、肩部血流恢复时间、第六周期末期能量利用率峰值。
然后,他取出一张空白符纸,铺在桌角。
这不是为了画符。
而是准备测试下一阶段计划——将炼体模型与微型符阵结合,实现“结构化强化”。具体构想是:在身体发力瞬间,激活贴附于关节处的微型符阵,提供瞬时支撑力矩,相当于外骨骼辅助。
他还没动手绘制,识海中的青铜鼎忽然轻轻一震。
一道新纹路浮现,形似断裂的函数曲线,却在末端出现拐点。紧接着,一段记忆碎片渗入意识:
“观测……必须独立。”
他皱眉,这句碎片化的信息曾出现在昨日。但此刻,它与当前实验设计产生某种共鸣。
“独立?”他喃喃,“是指排除干扰变量?还是……不允许外部观测者介入?”
他没再深想,将符纸收起,决定明日再试。
临走前,他最后检查了一遍仪器包。所有设备归位,唯有检测仪屏幕残留一行未清除的数据:左肩肌群活性恢复进度:41.7%。
他合上包扣,熄灯出门。
走廊幽深,脚步声被石壁吸收。远处传来钟鸣,报时晚课将至。
他走向居所,背影融入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