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晚星问:“你有没有认真考虑过,找一个人就躲起来过普通日子?”
我想了两秒,很诚实:“有啊。”
“哪一个?”她问。
“江知夏。”我说。
她翻了一下笔记本:“就是你之前提到的那个——一起加过班的同事?”
“嗯。”我点头,“她是我这辈子为数不多的、认真想过‘要是跟她结婚大概也不错’的那种人。”
“听着好罕见。”顾晚星笑,“说吧,我准备好了。”
——
刚进城里那家公司那会儿,我还处在那种“从县城往上爬”的尴尬阶段。
衣服永远慢半拍:别人开始穿版型好的衬衫,我还在穿县城商场打折的。
说话带口音,开会前要先偷偷在厕所里对着镜子练“普通话版本的自我介绍”。
第一天正式参与项目例会,
我抱着电脑、记事本、眼神慌得像刚进城的小狗。
项目经理从 PPT 翻到“执行时间表”那一页,把激光笔往下面一划:“这块谁负责?”
没人吭声。
我正准备装死,旁边有人轻轻推了我一下。
“林宴,”那人小声说,“你不是做过类似的吗?”
我抬头,看见一个戴细框眼镜的女生,
头发简单扎成低马尾,发圈还是超市卖那种一块钱一把的黑皮筋。
她表情不算热情,但眼神很稳:“你来讲讲。”
我硬着头皮站起来,说了两句。
自己都觉得乱。
会后,那女生叫住我:“你刚刚那段,要是把顺序换一下,会好很多。”
她示范了一遍,把刚刚我那堆乱七八糟的话捋成三点。
说完看我:“再讲一遍。”
我照着她的顺序讲了一次,瞬间顺多了。
“这样,”她说,“别人至少知道你脑子里是有结构的,不是靠蒙的。”
“你叫啥?”我问。
“江知夏。”
“哪个知?”
“知道的知,夏天的夏。”
那天之后,我开始在心里悄悄叫她——“江老师”。
——
她不是那种一眼就炸街的美女。
放在办公室里,就是背景里最稳定的那种人:
衣服颜色不夸张,永远干干净净;
桌面不堆玩偶,只有一杯水、一叠便签、一盆快死快活的小绿植。
但你只要跟她一起加过两次班,就会明白——
这个人,是你愿意在同一间加班屋里待到凌晨两点那种。
加班的时候,别人一边骂一边刷短视频,她一边敲字一边问我:“你那边进度到哪儿了?”
我说:“做到一半。”
她问:“一半是按小时算,还是按你焦虑程度算?”
我:“……”
她笑了一下,“你把你那块发我,我帮你看一眼逻辑。”
有那么几个月,
我们几乎每周都要一起熬一次到凌晨。
夜里十二点以后,办公室就只剩下空调声。
键盘偶尔跟着某人的情绪敲快一点。
她会拿耳机分我一只:“听点东西,不然你脑子里只有‘完蛋了完蛋了’。”
我问:“听啥?”
她打开播放列表:“你随便选。”
我看了一眼,全是不出名的独立乐队和一些老歌。
我随便点了一首,人家唱:“生活嘛,就是重复和一点点不一样的叠加。”
我说:“挺丧的。”
她说:“丧好啊,丧说明你还有力气嫌弃。”
“等你哪天连丧都不想丧了,你就会觉得公司挺好。”
我那会儿不懂,只觉得她说话怪。
现在想想,那就是她对世界的基本态度——
不指望它变好,只指望自己别被它拖死。
——
年会那天,是整个故事的关键节点。
公司搞了个大型颁奖晚会,领导们轮流上台讲话。
舞台上灯光闪得人眼睛疼,台下酒水管够。
我本来是准备混完就走的。
结果领导突然在台上点名:“今年有几个年轻人表现不错,特别是执行部的林宴和策划部的江知夏。”
台下跑起掌来。
我被人推着上台,领了一张印着“优秀员工”的证书和一张购物卡。
灯光照在脸上,我只觉得耳朵嗡嗡的。
往台下一看,江知夏也站在那里,被叫上来,领了一样的奖。
那一刻,心里有点奇怪的默契感——
好像这一年所有的熬夜、互相帮忙,突然被人盖了个章:“你们不是白干。”
酒席散场,时间快到十一点。
公司在酒店楼上订了几个房间给外地同事休息。
电梯口,人来人往。
我跟江知夏一起下楼,准备去前台结账。
电梯门打开,进来的人不多,我们站在靠后的位置。
电梯开始往下走,狭窄的空间里全是酒味和香水味。
我忽然有点眩晕——
不是喝多了,是那种“我好像真的在往上走”的抽离感。
她侧头看了我一眼:“你干嘛?脸白成这样。”
“在想,”我说,“我这种命,要是好好攒钱,说不定几年后也能在城里供得起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早就能。”她说,“你运气那么好。”
“运气算不算资产?”我问。
她笑:“算吧,只要你不把它全拿去买彩票。”
电梯里一时没人说话。
数字从 10 跳到 1。
停顿了一下,没立刻开门。
那几秒,所有声音都被关在外面。
只有心跳和呼吸。
她突然说了一句:“你以后打算怎么办?”
“什么意思?”
“是一直这么拼下去,拼到有一天突然被裁员?”
她语气不重,却很平静,“还是找个地方停一停?”
“停在哪儿?”我问。
她盯着电梯门,声音压得很低:“比如……找个人一起租房子,慢慢混。”
“你是说——”
“我只是举个例子。”她说,“不要紧张。”
电梯“叮”地一声,这次门是真开了。
走廊灯光比电梯里亮一点。
我们并排走出去,我突然觉得手心发热。
有一些话冲到嗓子眼上:
“要不,我们试试?”
这种程度的大逆天台词,在脑子里打了个转。
我甚至能想象她抬头看我的表情:有一点惊讶,有一点好笑,然后很认真地算一算“这条线能不能走”。
电梯外的走廊很安静。
我们走到转角,她停下来,靠在墙边。
“林宴。”她叫了一声。
我“嗯”了一下。
“你有没有考虑过,”她问,“你可以不用这么拼命。”
“你是说——换个工作?”我顺着她的思路去想。
“换种活法。”她说,“比如,你完全可以找个不那么卷的地方,工资少一点,但是不至于每天活在 KPI 和加班表里。”
“你呢?”我问,“你会吗?”
她没马上回答。
抬头看了看天花板,又看了看我。
电梯门在她身后“咣当”关上,我们像被关在一个临时的盒子里。
她突然笑了一下:“要不,我给你个不负责任的建议——”
“你可以找一个愿意跟你一起过普通日子的姑娘,然后——”
她话没说完。
我手机响了。
——
那通电话,是从村里打来的。
显示“爸”。
我下意识接起:“喂?”
那头的背景声很乱,有人说话,有风声,还有一种压抑的哭腔。
“宴子,”我爸声音有点哑,“你现在方便说话吗?”
我说:“在电梯口,你说。”
“村里出事了。”他说,“老吴家那边……孩子送医院了。”
“怎么了?”我心一紧。
“骑车摔了,脑袋撞得不轻。”
他顿一顿,“医生说可能要做手术。”
“费用呢?”
“暂时还扛得住。”
他叹气,“你妈刚刚也在说,不怪谁,就是命不好。”
——
“命不好”这三个字,一出来,我脑子里那点刚刚酝酿的“要不我们试试”瞬间被砸碎。
电梯口的灯光一下子刺眼。
我看着江知夏,她还靠在墙上,手里拎着年会发的小礼物袋。
我对电话那头说:“我明天请假回趟老家。”
“别急,”我爸说,“你现在这边工作要紧,我们先……想办法。”
他这句“你这边工作要紧”,反而让我更难受。
我敷衍了几句挂了电话。
“怎么了?”江知夏问。
“老家那边出点事。”我说,“我要回去一趟。”
“今晚就走?”
“要先回去收拾一下。”我看她,“对不起啊,我可能没法跟你一起去吃宵夜了。”
她笑了一下:“没关系,宵夜天天有吃,老家那种事,错过一次就补不回来了。”
“你不用跟我解释那么多。”
她顿了顿,又说:“你回去的时候,别一个人扛。”
我点头:“嗯。”
其实我知道,她这句话,也是在替她自己说。
她一辈子都在替别人扛情绪,
她最希望的,就是有人能替她扛一回。
可惜那天晚上,我就是那个拿着手机往外跑的人。
不是那个留下来问她:“那你呢?你累不累?”
——
说到这里,我抬头看了一眼山那边的灯火。
“后来呢?”顾晚星问,“你们还有联系吗?”
“有一阵子有。”我说,“我回去那段时间,她偶尔会发消息问一句‘你那边怎么样了’。”
“我就回她:挺好。”
“你这人,”顾晚星吐槽,“最会的就是这两字。”
“后来工作越忙,村里消息也越来越糟,我开始习惯把这些事拆成两部分。城里的同事,只看到我这个‘工作上运气不错的同事’;村里的亲戚,只看到我这个‘出去读书的孩子’。”
“江知夏夹在中间,她既不是纯同事,也不是纯亲戚。”
“这位置太难站了。”我说,“站久了,人会累。”
“所以谁先退?”她问。
“她。”我说。
有一天,我刷朋友圈,看到她发了一张照片。
照片里是一张结婚证,两个本子放在一起。
配文很简单:“以后一起过日子啦。”
下面是一串祝福表情包。
我点了个赞,想了一会儿,没留言。
后来她又陆续发了几条:
婚礼上的合照,搬家后的出租屋,某个周末两个人去菜市场抢特价鸡翅。
再后来,是小孩出生。
小孩照片刚开始只露个脚丫子,后来露了个背影,再后来正脸也露了。
配文从“人生第一次当妈,好紧张”,变成“睡个整觉是奢侈品”。
这一整串东西看下来,我有一种很难形容的感觉——
既不心碎,也不酸,就是一种——
“哦,原来这条路,是可以这样走完的。”
顾晚星问:“你找她说过什么吗?”
“没有。”我说,“人家都已经上岸了,我在岸边喊什么?”
“你可以祝福啊。”
“点了赞。”我说。
她“啧”了一声:“你这个人,活在点赞里。”
“那你现在,还想她吗?”她问。
“偶尔。”我很诚实,“大概一年有一两次吧。”
“什么时候?”
“比如像现在这样,被你逼着回顾人生的时候。”我说。
她笑了一下:“你倒是会甩锅。”
我想了想,“要不是我背这一村子的命,她大概是最适合结婚的那种人。”
“她会记账,会过日子,不幻想暴富,也不要求你每天都浪漫。”
“你只要别出轨,别赌博,别动不动失踪,她就能把日子过成一条稳当的时间线。”
顾晚星听完,沉默了几秒。
“那她躲开你,”她说,“是对的。”
这话挺狠,但我认。
“你这条命,”她说,“注定要被拖来拖去的。跟你在一起的人,要么很疯,要么很铁,要么很会算。”
“她不是那种。”
“她是那种——适合有一个稳定的人,陪她一起逛菜市场的人。”
“你是菜市场吗?”
我笑:“我顶多是菜市场门口那个搞促销抽奖的。”
“有时候能多送两根葱。”我说,“但架不住时不时停电。”
她也笑了出来,笑完又收住。
“那你怪她吗?”她问。
“不怪。”我说,“甚至有点感谢。”
“因为如果那时候她跟我赌了一把,跟着我走了,估计现在就会被你骂:‘典型的感情脑’。”
顾晚星“嗯”了一声,在本子上写下几行字。
我瞟了一眼——
【江知夏:极稳生活代表】
【功能:对照组——如果没有村运债,他的人生可能样子】
【状态:封箱。不做修罗场。】
“你这字有点大。”我说。
“怕以后看不见。”她说。
——
山风吹过来,凉了一点。
系统很应景地弹了一行小字:
【情感线整理进度:白月光支线已完成归档】
【备注:该角色情绪变量将以“普通人生活对照组”形式参与后续决策,不再触发恋爱线任务。】
我看完,心里竟然有点轻松。
“你这系统,”我说,“还挺会说人话。”
“哪句话?”顾晚星好奇。
“‘不再触发恋爱线任务’。”我笑,“人家早就不需要我触发了。”
她合上本子,长出一口气。
“行,”她说,“这一段,我大概知道怎么剪了。”
“怎么剪?”
“你讲她的时候眼神很老实。”顾晚星说,“这是整条情感线里,最不费劲的一段。”
“她本来就是港口。”我说,“问题是——”
“你上不去?”她替我说完。
“也不是上不去,”我摇头,“是我这船底漏得太厉害。刚靠岸,就得掉头回古柳。”
远处村里的灯慢慢点亮,像从山脚往上蹿的小火苗。
我知道,今天讲的这些,
过几年再看,也许会变成另外一种味道。
但此刻,大概就这样。
我想了两秒,很诚实:“有啊。”
“哪一个?”她问。
“江知夏。”我说。
她翻了一下笔记本:“就是你之前提到的那个——一起加过班的同事?”
“嗯。”我点头,“她是我这辈子为数不多的、认真想过‘要是跟她结婚大概也不错’的那种人。”
“听着好罕见。”顾晚星笑,“说吧,我准备好了。”
——
刚进城里那家公司那会儿,我还处在那种“从县城往上爬”的尴尬阶段。
衣服永远慢半拍:别人开始穿版型好的衬衫,我还在穿县城商场打折的。
说话带口音,开会前要先偷偷在厕所里对着镜子练“普通话版本的自我介绍”。
第一天正式参与项目例会,
我抱着电脑、记事本、眼神慌得像刚进城的小狗。
项目经理从 PPT 翻到“执行时间表”那一页,把激光笔往下面一划:“这块谁负责?”
没人吭声。
我正准备装死,旁边有人轻轻推了我一下。
“林宴,”那人小声说,“你不是做过类似的吗?”
我抬头,看见一个戴细框眼镜的女生,
头发简单扎成低马尾,发圈还是超市卖那种一块钱一把的黑皮筋。
她表情不算热情,但眼神很稳:“你来讲讲。”
我硬着头皮站起来,说了两句。
自己都觉得乱。
会后,那女生叫住我:“你刚刚那段,要是把顺序换一下,会好很多。”
她示范了一遍,把刚刚我那堆乱七八糟的话捋成三点。
说完看我:“再讲一遍。”
我照着她的顺序讲了一次,瞬间顺多了。
“这样,”她说,“别人至少知道你脑子里是有结构的,不是靠蒙的。”
“你叫啥?”我问。
“江知夏。”
“哪个知?”
“知道的知,夏天的夏。”
那天之后,我开始在心里悄悄叫她——“江老师”。
——
她不是那种一眼就炸街的美女。
放在办公室里,就是背景里最稳定的那种人:
衣服颜色不夸张,永远干干净净;
桌面不堆玩偶,只有一杯水、一叠便签、一盆快死快活的小绿植。
但你只要跟她一起加过两次班,就会明白——
这个人,是你愿意在同一间加班屋里待到凌晨两点那种。
加班的时候,别人一边骂一边刷短视频,她一边敲字一边问我:“你那边进度到哪儿了?”
我说:“做到一半。”
她问:“一半是按小时算,还是按你焦虑程度算?”
我:“……”
她笑了一下,“你把你那块发我,我帮你看一眼逻辑。”
有那么几个月,
我们几乎每周都要一起熬一次到凌晨。
夜里十二点以后,办公室就只剩下空调声。
键盘偶尔跟着某人的情绪敲快一点。
她会拿耳机分我一只:“听点东西,不然你脑子里只有‘完蛋了完蛋了’。”
我问:“听啥?”
她打开播放列表:“你随便选。”
我看了一眼,全是不出名的独立乐队和一些老歌。
我随便点了一首,人家唱:“生活嘛,就是重复和一点点不一样的叠加。”
我说:“挺丧的。”
她说:“丧好啊,丧说明你还有力气嫌弃。”
“等你哪天连丧都不想丧了,你就会觉得公司挺好。”
我那会儿不懂,只觉得她说话怪。
现在想想,那就是她对世界的基本态度——
不指望它变好,只指望自己别被它拖死。
——
年会那天,是整个故事的关键节点。
公司搞了个大型颁奖晚会,领导们轮流上台讲话。
舞台上灯光闪得人眼睛疼,台下酒水管够。
我本来是准备混完就走的。
结果领导突然在台上点名:“今年有几个年轻人表现不错,特别是执行部的林宴和策划部的江知夏。”
台下跑起掌来。
我被人推着上台,领了一张印着“优秀员工”的证书和一张购物卡。
灯光照在脸上,我只觉得耳朵嗡嗡的。
往台下一看,江知夏也站在那里,被叫上来,领了一样的奖。
那一刻,心里有点奇怪的默契感——
好像这一年所有的熬夜、互相帮忙,突然被人盖了个章:“你们不是白干。”
酒席散场,时间快到十一点。
公司在酒店楼上订了几个房间给外地同事休息。
电梯口,人来人往。
我跟江知夏一起下楼,准备去前台结账。
电梯门打开,进来的人不多,我们站在靠后的位置。
电梯开始往下走,狭窄的空间里全是酒味和香水味。
我忽然有点眩晕——
不是喝多了,是那种“我好像真的在往上走”的抽离感。
她侧头看了我一眼:“你干嘛?脸白成这样。”
“在想,”我说,“我这种命,要是好好攒钱,说不定几年后也能在城里供得起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早就能。”她说,“你运气那么好。”
“运气算不算资产?”我问。
她笑:“算吧,只要你不把它全拿去买彩票。”
电梯里一时没人说话。
数字从 10 跳到 1。
停顿了一下,没立刻开门。
那几秒,所有声音都被关在外面。
只有心跳和呼吸。
她突然说了一句:“你以后打算怎么办?”
“什么意思?”
“是一直这么拼下去,拼到有一天突然被裁员?”
她语气不重,却很平静,“还是找个地方停一停?”
“停在哪儿?”我问。
她盯着电梯门,声音压得很低:“比如……找个人一起租房子,慢慢混。”
“你是说——”
“我只是举个例子。”她说,“不要紧张。”
电梯“叮”地一声,这次门是真开了。
走廊灯光比电梯里亮一点。
我们并排走出去,我突然觉得手心发热。
有一些话冲到嗓子眼上:
“要不,我们试试?”
这种程度的大逆天台词,在脑子里打了个转。
我甚至能想象她抬头看我的表情:有一点惊讶,有一点好笑,然后很认真地算一算“这条线能不能走”。
电梯外的走廊很安静。
我们走到转角,她停下来,靠在墙边。
“林宴。”她叫了一声。
我“嗯”了一下。
“你有没有考虑过,”她问,“你可以不用这么拼命。”
“你是说——换个工作?”我顺着她的思路去想。
“换种活法。”她说,“比如,你完全可以找个不那么卷的地方,工资少一点,但是不至于每天活在 KPI 和加班表里。”
“你呢?”我问,“你会吗?”
她没马上回答。
抬头看了看天花板,又看了看我。
电梯门在她身后“咣当”关上,我们像被关在一个临时的盒子里。
她突然笑了一下:“要不,我给你个不负责任的建议——”
“你可以找一个愿意跟你一起过普通日子的姑娘,然后——”
她话没说完。
我手机响了。
——
那通电话,是从村里打来的。
显示“爸”。
我下意识接起:“喂?”
那头的背景声很乱,有人说话,有风声,还有一种压抑的哭腔。
“宴子,”我爸声音有点哑,“你现在方便说话吗?”
我说:“在电梯口,你说。”
“村里出事了。”他说,“老吴家那边……孩子送医院了。”
“怎么了?”我心一紧。
“骑车摔了,脑袋撞得不轻。”
他顿一顿,“医生说可能要做手术。”
“费用呢?”
“暂时还扛得住。”
他叹气,“你妈刚刚也在说,不怪谁,就是命不好。”
——
“命不好”这三个字,一出来,我脑子里那点刚刚酝酿的“要不我们试试”瞬间被砸碎。
电梯口的灯光一下子刺眼。
我看着江知夏,她还靠在墙上,手里拎着年会发的小礼物袋。
我对电话那头说:“我明天请假回趟老家。”
“别急,”我爸说,“你现在这边工作要紧,我们先……想办法。”
他这句“你这边工作要紧”,反而让我更难受。
我敷衍了几句挂了电话。
“怎么了?”江知夏问。
“老家那边出点事。”我说,“我要回去一趟。”
“今晚就走?”
“要先回去收拾一下。”我看她,“对不起啊,我可能没法跟你一起去吃宵夜了。”
她笑了一下:“没关系,宵夜天天有吃,老家那种事,错过一次就补不回来了。”
“你不用跟我解释那么多。”
她顿了顿,又说:“你回去的时候,别一个人扛。”
我点头:“嗯。”
其实我知道,她这句话,也是在替她自己说。
她一辈子都在替别人扛情绪,
她最希望的,就是有人能替她扛一回。
可惜那天晚上,我就是那个拿着手机往外跑的人。
不是那个留下来问她:“那你呢?你累不累?”
——
说到这里,我抬头看了一眼山那边的灯火。
“后来呢?”顾晚星问,“你们还有联系吗?”
“有一阵子有。”我说,“我回去那段时间,她偶尔会发消息问一句‘你那边怎么样了’。”
“我就回她:挺好。”
“你这人,”顾晚星吐槽,“最会的就是这两字。”
“后来工作越忙,村里消息也越来越糟,我开始习惯把这些事拆成两部分。城里的同事,只看到我这个‘工作上运气不错的同事’;村里的亲戚,只看到我这个‘出去读书的孩子’。”
“江知夏夹在中间,她既不是纯同事,也不是纯亲戚。”
“这位置太难站了。”我说,“站久了,人会累。”
“所以谁先退?”她问。
“她。”我说。
有一天,我刷朋友圈,看到她发了一张照片。
照片里是一张结婚证,两个本子放在一起。
配文很简单:“以后一起过日子啦。”
下面是一串祝福表情包。
我点了个赞,想了一会儿,没留言。
后来她又陆续发了几条:
婚礼上的合照,搬家后的出租屋,某个周末两个人去菜市场抢特价鸡翅。
再后来,是小孩出生。
小孩照片刚开始只露个脚丫子,后来露了个背影,再后来正脸也露了。
配文从“人生第一次当妈,好紧张”,变成“睡个整觉是奢侈品”。
这一整串东西看下来,我有一种很难形容的感觉——
既不心碎,也不酸,就是一种——
“哦,原来这条路,是可以这样走完的。”
顾晚星问:“你找她说过什么吗?”
“没有。”我说,“人家都已经上岸了,我在岸边喊什么?”
“你可以祝福啊。”
“点了赞。”我说。
她“啧”了一声:“你这个人,活在点赞里。”
“那你现在,还想她吗?”她问。
“偶尔。”我很诚实,“大概一年有一两次吧。”
“什么时候?”
“比如像现在这样,被你逼着回顾人生的时候。”我说。
她笑了一下:“你倒是会甩锅。”
我想了想,“要不是我背这一村子的命,她大概是最适合结婚的那种人。”
“她会记账,会过日子,不幻想暴富,也不要求你每天都浪漫。”
“你只要别出轨,别赌博,别动不动失踪,她就能把日子过成一条稳当的时间线。”
顾晚星听完,沉默了几秒。
“那她躲开你,”她说,“是对的。”
这话挺狠,但我认。
“你这条命,”她说,“注定要被拖来拖去的。跟你在一起的人,要么很疯,要么很铁,要么很会算。”
“她不是那种。”
“她是那种——适合有一个稳定的人,陪她一起逛菜市场的人。”
“你是菜市场吗?”
我笑:“我顶多是菜市场门口那个搞促销抽奖的。”
“有时候能多送两根葱。”我说,“但架不住时不时停电。”
她也笑了出来,笑完又收住。
“那你怪她吗?”她问。
“不怪。”我说,“甚至有点感谢。”
“因为如果那时候她跟我赌了一把,跟着我走了,估计现在就会被你骂:‘典型的感情脑’。”
顾晚星“嗯”了一声,在本子上写下几行字。
我瞟了一眼——
【江知夏:极稳生活代表】
【功能:对照组——如果没有村运债,他的人生可能样子】
【状态:封箱。不做修罗场。】
“你这字有点大。”我说。
“怕以后看不见。”她说。
——
山风吹过来,凉了一点。
系统很应景地弹了一行小字:
【情感线整理进度:白月光支线已完成归档】
【备注:该角色情绪变量将以“普通人生活对照组”形式参与后续决策,不再触发恋爱线任务。】
我看完,心里竟然有点轻松。
“你这系统,”我说,“还挺会说人话。”
“哪句话?”顾晚星好奇。
“‘不再触发恋爱线任务’。”我笑,“人家早就不需要我触发了。”
她合上本子,长出一口气。
“行,”她说,“这一段,我大概知道怎么剪了。”
“怎么剪?”
“你讲她的时候眼神很老实。”顾晚星说,“这是整条情感线里,最不费劲的一段。”
“她本来就是港口。”我说,“问题是——”
“你上不去?”她替我说完。
“也不是上不去,”我摇头,“是我这船底漏得太厉害。刚靠岸,就得掉头回古柳。”
远处村里的灯慢慢点亮,像从山脚往上蹿的小火苗。
我知道,今天讲的这些,
过几年再看,也许会变成另外一种味道。
但此刻,大概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