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一条壕堑的拐角处。壕堑似乎是在故乡小镇的西大街上。很杂乱的感觉。我似乎很恍惚,怎么在好好的水泥大街上挖了一条拐弯的沟?像是造房子用的墙基。天色是阴暗的。似乎是天没有黑透的傍晚,或者是天还没有亮的凌晨。一群鸭子从沿河的那一长溜地上走过来,很热闹的景象。到了拐角的那个地方,居然都很自觉地跳进了壕堑中去了。摇摇摆摆地顺着沟走。一只羽毛黑白相间的鸭子跳在了一只肥大的麻鸭背上。很快活的样子。我似乎很清楚,这是一群母鸭。在鸭子前方的沟渠中,突然亮起了两盏灯。呈血红色,很怪异的感觉,鸭子却是毫无顾忌地继续热热闹闹地朝前涌去。我想呼唤,让鸭子们回来,但是,却一丁点的声音也发不出来……
这真是一个很奇怪的梦境。我不知道,是不是被分到劳动监区后,队列行进时,那个带队的警官怪模怪样的“哟嗬哟”口令声触发了我记忆深处的那一份回忆?在故乡小镇的那条小河上,常有放鸭船赶着浩浩荡荡的鸭群经过。放鸭人驾着小舢板,划在鸭群的后面,直着喉咙喊的,便是这种拉长了的号令。每当浩浩荡荡的放鸭群经过,便是父亲最紧张的时候。他必定会喊上我,让我去查看一下,我们家养的那一群白天放养在小河中的鸭子还在不在?有没有被放鸭船一并赶了去?每一次有放鸭船经过,小镇上总有人家走失了家中的鸭子。好在我们家养的鸭群也比较大。又常在小河里结伴觅食。走失一、两只的事情倒是从来没有发生过。
有一次,放鸭船过来时,我正在大街上。看到浩浩荡荡的鸭群正顺着小河过来。我赶紧转身朝我家的那群鸭子跑去。我看见,我家的那群鸭子正在一个长长的石埠边。有欠起屁股在河底觅食的;有将扁嘴在水面上啄食的;也有正警觉地朝传来嘈杂声的方向看的。浩浩荡荡的鸭群过来了。我们家的那群鸭子急急忙忙地跑上了石埠。浩浩荡荡的鸭群经过石埠时,有鸭子想窜上石埠,被正在石埠上避让的我们家的鸭子,三啄两啄便赶下了水。我站在小河的对岸看守着。舢板上的放鸭人,显然想欺侮我是小孩,举着手中的那根撑杆,想去赶石埠上我们家的鸭子。鸭子往上逃。我在河对面喊。放鸭人终于不敢太放肆。
常听说,每次放鸭船经过,小镇人家走失的鸭子,便是合了浩浩荡荡的鸭群走的。到了晚上,放鸭人便会抓住那几只外来的鸭子宰了下酒。等到丢失了鸭子的人家找到放养的这群鸭子,哪里还能觅得见自家鸭子的踪影?
在入监队时,家里来人接见,却引起了警官的不悦。那天,我正在楼上的大厅里,楼下有人在“哇啦哇啦”喊我的名字。那个大组长说:
“喊你接见呢!”
我赶紧跑下楼去,喊我的人早已不见了踪影。我凑近那个值班警官的窗前问:
“刚才谁喊我?”
他问:“你叫xxx吗?喊了半天,你怎么到现在才下来?”
我愣了愣,我才刚听到嘛!怎么说已喊了我半天了?但我又觉得,似乎也不便争辩,便歉意地朝他笑笑。他转身走到了那个前门厅,摸胸卡将铁门打开,让我出去。他站在进门的那个台阶上,对我说:
“你自己去那边吧!”他举手朝那个我们进监狱的那个地道方向指了指,“那边会有警官在等你!”
我毫不犹豫地拔腿就跑。斜穿着跑过广场,跑下那一个台阶,果然有警官站在地道的门厅外等着。我歉意地朝他笑笑,只道是自己的迟钝,耽搁了警官的时间了。他也没说二话,朝我点点头,便带我走进了门厅。过地道,上台阶往左拐,便是接见室。上台阶时,我下意识地朝右侧看了一眼。来时的门已紧闭。
隔着玻璃拿起话筒,妻子的第一句话,让我哭笑不得。妻子说:“咦,剃了光头,也蛮漂亮的!”接见的时间似乎很短,千言万语,还没有说几句话呢,话筒里已经传来了:
“你接见的时间,还有一分钟!”的提醒声。
此时的感觉,一分钟只是即刻而已。接见中,我要求妻子,将她的判决书送来,我得起草她的申诉书。要申诉必须得两人同时申诉。虽然妻子已获自由,但是该申诉的冤屈,总还得申诉。申诉能不能成功是一回事;申诉不申诉却是另一回事。尽管还有许多话要说。时间没有了,却也无奈。接见的电话已被掐断。我只得隔着玻璃与妻子依依惜别。
回到入监队,管教却立即让人叫我。我赶紧跑下楼去。他问我:
“喊了你半天,不见你下来,怎么转眼你已自己跑去接见了?”语气中颇有些指责的意味。 我被问得莫名其妙。只是愣愣地看着他。他又说,“我们刚才到处找你,不见你的人影,我们还以为你逃跑了呢!你不知道,去接见,必须由警官带你去,你自己是不能独自去的吗?”
我说:“我听到喊我时,我便赶紧下来了。到了楼下,一个人也没有。我问了值班的警官,他开了门,让我自己走去那个地道门厅那儿。说是有警官在那儿等我。我过去之后,确实有警官在门口等我。”
“你不要狡辩!”管教似乎有些气恼,“你不要以为你原先是当官的,到了这里,便可以特殊化。到了这里,所有的人都是犯人。没有人可以搞特殊!”
这是哪儿跟哪儿呢?我离开官场已这么久,再说,我从来也没有将我头上曾经的那顶芥籽一般的官帽当一回事!他们自己在工作上没有衔接好,或者他们内部有矛盾,怎么将气撒在我头上?但是,在这种地方,原本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他说你有错,你便有错。哪怕你没有错,也得自认有错!我当然不会承认我有错。但我也不屑于去争辩!有什么可以争辩的呢?我只是将事情的经过陈述了一遍,就说我是在狡辩。如果,再在当官的意识或者有没有特殊化的问题上纠缠,岂不是更落他的口舌。
其实,这件事的发生,有一些智商的人,不问也明白,绝不会是我自作主张自己跑去接见的!我怎么可能自己开启这扇铁门?接见那边没有警官在接引,我怎么可能与我的家人接见?他只是在演戏给与他有矛盾的那个警官看吧!既然,他要演戏,我干脆也当个观众算了!我不再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他。我想看他的戏情发展,他倒是突然无话可说了。他挥了挥手,似乎是特赦了我。
大组长问我,是怎么回事啊?我说:
“能有什么事!问我怎么自己跑去接见了?警官不让我自己去,我能自己跑了去吗!”
“怪不得刚才他们到处找你!我也在奇怪呢!明明叫你下去了,怎么又到处找你!”大组长说,“不过,怎么会让你自己跑去的呢?”
“我怎么知道!”我说,“警官给我开了门,又站在门口,让我自己跑去那个地道门厅那儿。”
“谁来见你了?”他问。
“我妻子,还有我的朋友!”我说。
我没有提我小弟的名字,这显然让他有些失望。其实,我是问了我小弟的,他似乎并没有很在意的表情。小弟与他的关系似乎也很一般。他已将话题扯开:
“一直想跟你聊聊,怎么在商场上做事。”他说,“迟早总要出去的!没有了工作,怎么办呢?看来,总得去做点小生意了。做什么生意好呢?一直在机关工作,又不像你,虽在机关,从事的却是经济工作。对经济这一块自然很熟悉。我可是从来没有涉足过商场,两眼一抹黑呢!”
“你在法院待的时间也不短了吧?商场上总有几个朋友的。到时候请朋友帮衬一下嘛!”我说,“或者干脆到朋友的公司里去找一口饭吃。这个面子,是朋友,总也会给的吧?”
“唉!朋友!”他叹息了一声,摇了摇头,“坐了牢,你就知道,朋友是怎么一回事了!”
那倒也是!这样的感慨,应该我比他更切深一些。在利益场上,哪里有什么朋友可言!
“总还得靠自己!”他说。
“靠自己肯定是根本!”我说,“再好的朋友,也只能帮你一次,不可能帮你一世!”
“你当初是怎么想出来下海的?”他突然转移了话题,“你在官场上,不是一直很顺的嘛!有一次的小城新闻里,还看到你在接受记者采访呢!什么发展农民画!好像是搞了一次大型的文艺活动?”
“那是小城的第一次文艺巡街。那时,我已经在文化体育旅游部门工作了嘛!”我说。
“做得好好的,怎么突然下海了呢?”他问。
“没劲!”我说,“在官场上待得久了,精神上已经很疲惫。自己感觉已经没有了激情。再说,孩子已大了,总得为她争得一份家产吧?趁着自己年轻,余勇可沽哦!就冒冒失失下海了!”
“你怎么会去跟他合作呢?”他说,“这人的口碑不太好呢!如果不下海的话,你也不可能出事吧?”
“不下海,我当然不可能出事!”我说,“在官场上呆了这么多年,风风雨雨也见了不少。我一直很检点。所以,查了我这么多年,不是什么事也没有嘛!”我顿了顿,兀自叹息道,“没想到下海才几年,便被人弄得灰头土脸了!这个人的口碑,我也曾听到过一些不好的传言。我想,他和我毕竟是近三十年的结拜兄弟了。对我,他总不至于如此地下作吧?没想到,他居然对我施出了如此下流的手段!”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他居然也脱口说出了这一句英国的谚语,“在利益面前,自然是你死我活了!”
“我又没有去跟他争什么利益!”我说,“房产公司组建后一切是我在操作!他却只顾自己划钱!起了矛盾了!发生纠纷了,一揽子推在了我身上!现在,倒成了我侵占公司财产!公司的账上,我什么时候擅自动用过一分钱?开发这么大的一个拆迁安置工程,公司的资金只有五百万元。连交土地款也还差二千万元呢!最后,我终于想方设法,用这五佰万元,撬动了两个多亿的项目!眼看着工程将要验收了,要交付使用了。我却被兔死狗烹了!”
“五百万元撬动了两个多亿的项目?”他的眼睛倏地发亮了,显然来了兴趣,“你倒说说看,你是怎么运作的!”
于是,我将项目的情况;土地的挂牌、摘牌之后的矛盾;与委托单位的据理力争;如何赢得财政的支持;工程的如何分期招标和分段招标;如何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如何借人家的钱,做自己的工程;工程实施中矛盾的产生与处理;如何借力打力,如何迫使施工单位实施土建施工?如何保证公司的效益最大化。我不徐不疾地慢慢道来,听得他一愣一愣的,最后他说:
“这商场还真的如同战场呢!”
我说:“是啊,商场上完成一个项目,便是打完一场仗!与战场上不同的是,战场上是有硝烟的,死伤是直接了当的;商场上没有硝烟,却能伤人于无形!在谈笑间,将对方口袋中的钱赚到自己的口袋中来了!”
“你倒确实是一个能经商的人!”他由衷地说,“才短短几年,你便能说得如此地头头是道了!”
“能经商又有什么用啊!”我感慨地说,“能经商而不识人,注定了我今天的出师未捷身先死!”
“是啊,在商场上找人合作,确实得找准对象!”他有所感触地说,“不然,你忙乎了这么长时间,岂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了!”
“为他人做嫁衣裳倒不见得!”我说,“他有办法对我实施浩劫,我也有办法对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你打算出去之后怎么办呢?去找他算账?几年之后,恐怕什么东西都已经事过境迁了!”他说,“最好的办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我说:“山不转水转,总有峰回路转的时候!”
“听说你还在申诉?”他问道,“没用的!你看楼下阅览室里的那一位,申诉了这么多年了,谁理他?谁也不理他!最后吃亏的还是他自己!我在法院工作了这么多年,哪一份申诉材料会引起足够的重视?除非是那些杀了人的案件。侦查,起诉,判决都认为这个人已经被杀了。偏偏判决之后,被杀的那个人又回来了。这样的案件,应该名正言顺地改判了吧!要改判仍然会遇到重重阻力!谁也不愿意去推翻自己铸成的错案!改判一件错案,会牵涉到多少人因此而承担责任!为了一个人的无罪,而让许多人有罪?这是不可能的事!尤其是像你们这样的经济案件,错就错了,又能怎么样呢?明知错了,也不改,你又能怎么办?你还不是得老老实实地在这里认罪服法!你还能翻得了天去!”
我默然。他似是看到了我脸上的不悦,忙将话题扯开:
“女儿读大学了吧?”
“大学毕业了,去年去英国留学了!”我说。
“哦,读硕士学位了吧?”他说,“费用不少吧?”
“一年期,三十万吧!”我说。
“还是你哦!女儿有出息了,你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他说。
“拿到硕士文凭,并不意味她一定学有所成!”我说,“我只希望她踏上社会的第一个台阶,能够高一些!今后的路,还是要靠她自己走!”
“子女能培养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你还想怎么样?你再有能耐,也包不了她一生哦!”他说。
是啊,我能包得了她一生吗?她愿意让我安排她的一生吗?我不知道,我和妻子的这一次出事,给了女儿多少心灵上的创伤!但愿女儿能在父母的磨难中,多少能领悟到一些社会的险恶,人性的险恶。再不要被什么朋友的友情迷惑了双眼。我们吃的这一堑,能让女儿因此长一智。
大组长让我帮入监队的管教写一篇文章。他为难地跟我说,管教让他写这篇文章,已经有些时日了,但他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动笔。我问他,写哪个方面的内容?他说,写在服刑人员中实施连环保甲制度,如何及时发现囚犯思想动态,能将矛盾消弥于萌芽状态。
“‘连环保甲’是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那种连坐制呀?”我问他。
“大致是这一层意思吧!”他说。
实施这样的一种制度,不是在服刑人员中搞得人人自危嘛!我刚入监,对囚犯的现状和思想状态全无概念。好歹曾待过三个看守所,又在监狱呆了一段时间。说不了解这个群体的情况,确实有些故作矜持。但是,毕竟这位大组长自我进入入监队之后,对我帮衬甚多。这个忙好歹我总得帮他一帮!我凭印象,联系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为了加强占领区的管理,采取的那种“连环保甲”制度,和现实社会上,公安机关普遍采取的“线人”制度。形成了一篇差强人意的文章。
认为在监狱实施“连环包夹”,对监狱日常管理的加强是有好处的。在文章中,我特意将“保甲”改成了“包夹”。认为,这样才更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监督,而有区别于户与户之间的原来意义上的连坐。
文章写完之后,我便交给了他。我甚至没有花时间去誊抄一遍。这是在当年区委办公室当秘书科长时,所形成的习惯。一般三千字以内的文章,我不用打草稿。腹稿便是我的草稿。腹稿已成,文章便也已成。至于他是不是满意,或者那位让他写的管教是不是满意,并不是我所关心的。
当他让我帮他将服刑人员的资料分别装入档案袋时,我知道,我们这一批新入监的囚犯将分往劳动大队了。他只是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
“但愿你不要被分配到对面的那个大队去,尤其是不要被分到对面的那个中队去。”
我问:“同是劳动大队,难道大队与大队之间还有区别吗?为什么不要被分到对面的那个中队去?这个中队难道跟其他的中队,又有什么不同?”
他说:“整座监狱,对面的这个大队管理是最严的!在这个管得最严的大队中,对面的那个中队又是管得最严的!被称为‘魔鬼中队’!坐牢已经失去了自由,又被管得死死的,这样的滋味,能让人承受得了吗?”
他的话,给了我许多的忐忑。但是偏偏,我还真的被分配在这个大队。最后,还真的被分配在了那个被称为“魔鬼”的中队。在现实中,我从来没有碰到过魔鬼。所谓的魔鬼,也只是妖魔化了的人而已。我倒要看看这个新去的中队,被妖魔化了的警官,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到底妖魔化到了什么程度?
被送去新的中队,是先到中队生产的厂区。果然便是之前拔草的荒地对面的那间钢构厂房内。这是一间好大的厂房。高大的柱子和平平的吊顶。几乎看不见钢构的实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像泰国的那间巨大无朋的自助餐厅;又像美国拉斯维加斯的那一家巨大的赌场。同样给了我无边无际之下,人头攒动的感觉。所不同的,前者攒动着的人群,都毫无二致地端着餐盘,在寻找自己想品尝的食物;或拿着赌钱的千千万万筹码,在寻觅自己想要下赌注的地方。而眼前却是低着头在踩缝纫机的人。
巨大的厂房内,一片缝纫机的轰鸣声。缝纫机排得挺整齐,成排机器整齐划一,中间是一条一条的走廊。三三两两的穿囚服的人在巡视,应该是在检查生产的情况。在巡视的人,都毫不例外的戴有袖章。他们投来的目光,似乎毫无顾忌。踩缝纫机的穿囚服的人就不同了,他们似乎并不敢抬头张望。只能在拿缝制的料件时,才抬头借机匆匆一瞥。目光是惊慌而好奇的。看来,抬头张望是不被允许的,不然何以如此惊慌?
厂房的四周都是窗户,亮光可以一览无余地投进来。但是厂区内依旧是一片日光灯通明,很壮观的样子。我们这几个新分配去的人,并没有被直接去安排劳动。而是让我们站在那儿,看着劳动的场景。
一边靠窗的地方,隔出了一个小间,应该是警官的值班室。有警官正探头从窗户上朝我们看着。一会儿,一个警官走了出来,示意我们去拿值班室门外的那一排小塑料櫈,让我们坐在那儿。我当时倒并没有感觉到什么。站着和坐着,对新到一地的我们来说,实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一段时日之后,当我也成了埋首干活的其中一员后,看到新分来的囚犯,都毫不例外的站在那儿。我才意识到,我来时,给了我们坐着的待遇,已经算是格外开恩了!
警官值班室外面的墙边,竖着一块指示牌。上面粘贴有这个中队的每一位警员的照片。但距离我坐的地方远了些,不管我如何地聚焦目光,也不能看清上面的字迹。警官的照片倒能看得真切。看来都很年轻哦。有似笑非笑的面容;有不尴不尬的面容;也有一本正经的面容。
一本正经的面容,落在我的眼中,有色厉内荏的感觉;不尴不尬的面容,更多的都是羞愧的神色。我不知道,是他对着镜头的时候突生羞愧,还是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原本在他的心中,是有些愧对世人的?
在警官这个行业中,狱卒历来处于末位。是一个让人看不起的工作。在影视作品中,是那个胸前是一个“狱”字,后背是一个“卒”字的角色。一副狐假虎威的形象。面目猥琐,目光贪婪。实在是一个让人生厌的形象。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水浒》中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进了牢狱的那一刻,也要领教一番“杀威棒”的。这“杀威棒”的风格延续到了今天,便是入监队的集训了。深得异曲同工之妙。回过头来看,假借历史的经验,入监队的那一幕,实在是再正常不过。最让我捉摸不透的,便是这似笑非笑的面容了。是不是看到有这么多人,尽在他的掌控之中,让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让他顿时产生了一种睥睨天下的感觉?但是,落在我的眼中,我怎么看,都有一种笑里藏刀的阴险。我的脸上不由自主地溢出了一丝笑容,有着终于被我识破了的感慨。却不了我的笑容被正斜斜地站在一侧的警官落了个满眼。他悄无声息地走到我的跟前,弯腰俯身轻声问我:
“你在看什么?你笑什么?”
“哦,我看那块公示牌呢!”我回头仰视了他一眼,仍将目光投在那块公示牌上,“都很年轻哦,正当风华正茂好年华!”
我的话肯定带给了他许多的得意,他不禁挺起直了腰板,气宇轩昂地离去。人都喜欢听好话。尤其是带有一些自恋倾向的年轻人,更是如此。可以料想,在监狱这种闭塞的环境中,能听到好话的机会并不多。偶然听到一次的效果,肯定远胜于经常听到所带给人的快活。
收工了。一番杂乱之后,去门外的空地上排队。新来的排在最后,“哟嗬哟”拉长了的口令声,给了我一种似曾相闻的感觉。在队列的末尾紧一步、慢一步地跟着走,倒确实有一种如同被赶的鸭子的感觉。
监舍的格局与入监队相同。我被安排在楼上靠近走廊底的一个监舍中,高低铺,居然安排我睡在上铺!上铺就上铺吧!虽然我的年龄,比同监舍的人大了许多,但我新来乍到,总不能一张口,便要特殊。
“上铺干净一些!”我在心中自己安慰自己。
在这样的环境中,看来,我得好好地发扬一下“阿q”精神了。气喘吁吁地铺好床,爬了下来,坐在底下的铺位上歇力。坐在对面底铺上的人问我,判了几年?
“哦”!他听了之后惊叹了一声,随即叹息道,“我十四年半呢!”
改积会主任也在这一间监舍,他走了过来,说:“既然到了这里,便不要再多想了!多想没有好处!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跟我讲。需要什么,我可以临时接济一下。”
他的话,让我愣了片刻。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才刚来,他似乎已知道了我的案子情况?背负着这样的案子,我能不想吗!看来,警官已经对他有所关照。不然,他怎么会说“不要再多想了”这样的话呢?他已走出监舍去。我问对铺的那一位,改积会主任叫什么名字?他告诉了我名字后又说:
“改积会主任是省城人,原是省城的一家国营大企业的供销科长,因赌博而诈骗。人很不错。”他说,“人很不错。”
但我却很不以为然。对因诈骗犯罪的人,我的排斥感似乎更大一些。在我的印象中,鼓动着如簧的巧舌,虚头巴脑地骗人钱财的人,心术肯定不正。当然,犯了罪,在监狱中服刑的人,如论心术,似乎谁也正不到哪里去。但犯诈骗罪的人,似乎更甚一些。我正寻思着跟人聊天,却又有人通知我说,让我搬去楼下的房间。我刚铺好床铺呢!我心中不免有些嘀咕。改积会主任已踱了进来:
“快去吧!管教在等你!给你换新的棉被。”
嚯!看来,好运还真落在我的头上了!刚进监舍时,丢给了我两床破旧的棉被和垫絮。在铺床叠被时,一股说不出的怪味儿直冲我的鼻孔。我还正在担心呢!盖着这样的被子,垫着这样的垫絮,我怎么能睡得着觉?虽然,这一年多来,我如同一直睡在狗窝中。汗臭,狐臭,脚臭,臭气熏天;磨牙,呓语,呼噜,恶声扰人。但是,接下来的日子,将会相对安定,我总希望能弄得干净一些。
搬去楼下的房间,是走廊的第一间。铺仍然是上铺,只是在窗边的那个角落。棉被是新的,被套也是新的。既然管教已经开口,自有溜须的人。在旁人的羡慕妒嫉恨的目光中,我才将床铺整理好,就已到了就寝的时间。但是,我却不能随大家一起就寝。那个集训班还在等待着我。
这个中队有规矩,新来的囚犯和没有完成生产任务或者生产中出现了差错的囚犯,或者违反了监规纪律的囚犯,都得在集训班中苦熬。这似乎是沿用了毛主席的那句话:
“学习班是个好办法,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学习班上得到解决!”只是将学习两字改成了“集训”而已。所谓的“集训”,其实也只是各自拿着一个矮櫈,没有到就寝的时间时,将矮櫈摆在小院子里的一边,横排着走队列。就寝的时间到了,便拿着那个櫈子在楼下的小厅里静坐。
大厅的一侧是玻璃墙隔开着的阅览室。我从玻璃外望进去,里面有一张椭圆形的大桌子,围放着一圈椅子。靠墙放着书架。书架上倒确实放了一些书。但是比入监队的那间阅览室里,书少了许多。阅览室里灯火通明,却没有一人。不是就寝了,没有人再看书。而是阅览室不太对外开放。作为一个中队,这样的硬件是必须要具备的。这与硬件有没有发挥作用是两回事。
在这样的环境中,从入监队那儿我便已领悟了这样的道理。作为囚徒,你千万不要将墙上张贴的什么制度啦,什么规定啦,当一回事!规定是必须要执行的。制度却是贴给人看的。千万不能当真!谁当真了,谁肯定会倒霉!
管集训班的,也是一个囚犯。瘦瘦高高的个子,很活络的眼神。只是两眼有些外突,似乎患有甲亢病。一问,果然是!我倒不敢贸然去问他是犯了什么罪进来的。他却自报山门,说他是因招摇撞骗罪被判刑的!诈骗的罪名与他的形象很吻合。我很自得我的猜测没错。但是,诈骗在他的嘴中,怎么成了招摇撞骗了?这颇让我感到疑惑。疑惑归疑惑。他似乎很警觉,他在跟我聊天时,会时不时地扭头朝警官办公室的方向看看。
其实,正好有墙角挡着,就算他话说得再多,办公室里的警官也发现不了。他这纯粹是做给我看的。我了解他的苦心,便不再跟他说话。干脆正襟危坐了起来。我将双眼眯缝了起来。我的眼神仍能观察到跟前的一切。眼前的这一切是陌生的,我必须得保持足够的警觉。这是自我保护的最有效手段!在这样的环境中,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是必须的。否则,很可能吃了亏连个诉说的地方也没有。
小厅的大铁门关着。冬天的风却从铁栅栏上无所顾忌地掠了进来。在监狱这样封闭的环境中,最多见的,便是这一根一根,冰冷的铁栅栏。我不知道为什么通往小院子的铁门上部,也装着铁栅栏?是在每时每刻告诉这里的人,这里是监狱,你们是不自由的。小院子只是给了你一小方自由的天空。这一份的自由,只是一个假象。铁栅栏印在人的胸前,印在人的背后,印在人的双腿上,甚至印在人的脚上。譬如冬日里的这一份寒冷,让人彻头彻尾的浑身冰凉。风无所顾忌地在我的脸上施虐,我能抗得住这一份寒冷。虽然,我的心,似乎已经拔凉拔凉的了。但我仍正襟危坐着。
管教来找集训班中的人谈话。好大的架子,被找的人只能蹲在那儿。颇像宠物狗,蹲在地上看它的主人。满脸的讨好。所缺少的,只是那根会摇动的尾巴了。这一幕让我鄙视。
这真是一个很奇怪的梦境。我不知道,是不是被分到劳动监区后,队列行进时,那个带队的警官怪模怪样的“哟嗬哟”口令声触发了我记忆深处的那一份回忆?在故乡小镇的那条小河上,常有放鸭船赶着浩浩荡荡的鸭群经过。放鸭人驾着小舢板,划在鸭群的后面,直着喉咙喊的,便是这种拉长了的号令。每当浩浩荡荡的放鸭群经过,便是父亲最紧张的时候。他必定会喊上我,让我去查看一下,我们家养的那一群白天放养在小河中的鸭子还在不在?有没有被放鸭船一并赶了去?每一次有放鸭船经过,小镇上总有人家走失了家中的鸭子。好在我们家养的鸭群也比较大。又常在小河里结伴觅食。走失一、两只的事情倒是从来没有发生过。
有一次,放鸭船过来时,我正在大街上。看到浩浩荡荡的鸭群正顺着小河过来。我赶紧转身朝我家的那群鸭子跑去。我看见,我家的那群鸭子正在一个长长的石埠边。有欠起屁股在河底觅食的;有将扁嘴在水面上啄食的;也有正警觉地朝传来嘈杂声的方向看的。浩浩荡荡的鸭群过来了。我们家的那群鸭子急急忙忙地跑上了石埠。浩浩荡荡的鸭群经过石埠时,有鸭子想窜上石埠,被正在石埠上避让的我们家的鸭子,三啄两啄便赶下了水。我站在小河的对岸看守着。舢板上的放鸭人,显然想欺侮我是小孩,举着手中的那根撑杆,想去赶石埠上我们家的鸭子。鸭子往上逃。我在河对面喊。放鸭人终于不敢太放肆。
常听说,每次放鸭船经过,小镇人家走失的鸭子,便是合了浩浩荡荡的鸭群走的。到了晚上,放鸭人便会抓住那几只外来的鸭子宰了下酒。等到丢失了鸭子的人家找到放养的这群鸭子,哪里还能觅得见自家鸭子的踪影?
在入监队时,家里来人接见,却引起了警官的不悦。那天,我正在楼上的大厅里,楼下有人在“哇啦哇啦”喊我的名字。那个大组长说:
“喊你接见呢!”
我赶紧跑下楼去,喊我的人早已不见了踪影。我凑近那个值班警官的窗前问:
“刚才谁喊我?”
他问:“你叫xxx吗?喊了半天,你怎么到现在才下来?”
我愣了愣,我才刚听到嘛!怎么说已喊了我半天了?但我又觉得,似乎也不便争辩,便歉意地朝他笑笑。他转身走到了那个前门厅,摸胸卡将铁门打开,让我出去。他站在进门的那个台阶上,对我说:
“你自己去那边吧!”他举手朝那个我们进监狱的那个地道方向指了指,“那边会有警官在等你!”
我毫不犹豫地拔腿就跑。斜穿着跑过广场,跑下那一个台阶,果然有警官站在地道的门厅外等着。我歉意地朝他笑笑,只道是自己的迟钝,耽搁了警官的时间了。他也没说二话,朝我点点头,便带我走进了门厅。过地道,上台阶往左拐,便是接见室。上台阶时,我下意识地朝右侧看了一眼。来时的门已紧闭。
隔着玻璃拿起话筒,妻子的第一句话,让我哭笑不得。妻子说:“咦,剃了光头,也蛮漂亮的!”接见的时间似乎很短,千言万语,还没有说几句话呢,话筒里已经传来了:
“你接见的时间,还有一分钟!”的提醒声。
此时的感觉,一分钟只是即刻而已。接见中,我要求妻子,将她的判决书送来,我得起草她的申诉书。要申诉必须得两人同时申诉。虽然妻子已获自由,但是该申诉的冤屈,总还得申诉。申诉能不能成功是一回事;申诉不申诉却是另一回事。尽管还有许多话要说。时间没有了,却也无奈。接见的电话已被掐断。我只得隔着玻璃与妻子依依惜别。
回到入监队,管教却立即让人叫我。我赶紧跑下楼去。他问我:
“喊了你半天,不见你下来,怎么转眼你已自己跑去接见了?”语气中颇有些指责的意味。 我被问得莫名其妙。只是愣愣地看着他。他又说,“我们刚才到处找你,不见你的人影,我们还以为你逃跑了呢!你不知道,去接见,必须由警官带你去,你自己是不能独自去的吗?”
我说:“我听到喊我时,我便赶紧下来了。到了楼下,一个人也没有。我问了值班的警官,他开了门,让我自己走去那个地道门厅那儿。说是有警官在那儿等我。我过去之后,确实有警官在门口等我。”
“你不要狡辩!”管教似乎有些气恼,“你不要以为你原先是当官的,到了这里,便可以特殊化。到了这里,所有的人都是犯人。没有人可以搞特殊!”
这是哪儿跟哪儿呢?我离开官场已这么久,再说,我从来也没有将我头上曾经的那顶芥籽一般的官帽当一回事!他们自己在工作上没有衔接好,或者他们内部有矛盾,怎么将气撒在我头上?但是,在这种地方,原本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他说你有错,你便有错。哪怕你没有错,也得自认有错!我当然不会承认我有错。但我也不屑于去争辩!有什么可以争辩的呢?我只是将事情的经过陈述了一遍,就说我是在狡辩。如果,再在当官的意识或者有没有特殊化的问题上纠缠,岂不是更落他的口舌。
其实,这件事的发生,有一些智商的人,不问也明白,绝不会是我自作主张自己跑去接见的!我怎么可能自己开启这扇铁门?接见那边没有警官在接引,我怎么可能与我的家人接见?他只是在演戏给与他有矛盾的那个警官看吧!既然,他要演戏,我干脆也当个观众算了!我不再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他。我想看他的戏情发展,他倒是突然无话可说了。他挥了挥手,似乎是特赦了我。
大组长问我,是怎么回事啊?我说:
“能有什么事!问我怎么自己跑去接见了?警官不让我自己去,我能自己跑了去吗!”
“怪不得刚才他们到处找你!我也在奇怪呢!明明叫你下去了,怎么又到处找你!”大组长说,“不过,怎么会让你自己跑去的呢?”
“我怎么知道!”我说,“警官给我开了门,又站在门口,让我自己跑去那个地道门厅那儿。”
“谁来见你了?”他问。
“我妻子,还有我的朋友!”我说。
我没有提我小弟的名字,这显然让他有些失望。其实,我是问了我小弟的,他似乎并没有很在意的表情。小弟与他的关系似乎也很一般。他已将话题扯开:
“一直想跟你聊聊,怎么在商场上做事。”他说,“迟早总要出去的!没有了工作,怎么办呢?看来,总得去做点小生意了。做什么生意好呢?一直在机关工作,又不像你,虽在机关,从事的却是经济工作。对经济这一块自然很熟悉。我可是从来没有涉足过商场,两眼一抹黑呢!”
“你在法院待的时间也不短了吧?商场上总有几个朋友的。到时候请朋友帮衬一下嘛!”我说,“或者干脆到朋友的公司里去找一口饭吃。这个面子,是朋友,总也会给的吧?”
“唉!朋友!”他叹息了一声,摇了摇头,“坐了牢,你就知道,朋友是怎么一回事了!”
那倒也是!这样的感慨,应该我比他更切深一些。在利益场上,哪里有什么朋友可言!
“总还得靠自己!”他说。
“靠自己肯定是根本!”我说,“再好的朋友,也只能帮你一次,不可能帮你一世!”
“你当初是怎么想出来下海的?”他突然转移了话题,“你在官场上,不是一直很顺的嘛!有一次的小城新闻里,还看到你在接受记者采访呢!什么发展农民画!好像是搞了一次大型的文艺活动?”
“那是小城的第一次文艺巡街。那时,我已经在文化体育旅游部门工作了嘛!”我说。
“做得好好的,怎么突然下海了呢?”他问。
“没劲!”我说,“在官场上待得久了,精神上已经很疲惫。自己感觉已经没有了激情。再说,孩子已大了,总得为她争得一份家产吧?趁着自己年轻,余勇可沽哦!就冒冒失失下海了!”
“你怎么会去跟他合作呢?”他说,“这人的口碑不太好呢!如果不下海的话,你也不可能出事吧?”
“不下海,我当然不可能出事!”我说,“在官场上呆了这么多年,风风雨雨也见了不少。我一直很检点。所以,查了我这么多年,不是什么事也没有嘛!”我顿了顿,兀自叹息道,“没想到下海才几年,便被人弄得灰头土脸了!这个人的口碑,我也曾听到过一些不好的传言。我想,他和我毕竟是近三十年的结拜兄弟了。对我,他总不至于如此地下作吧?没想到,他居然对我施出了如此下流的手段!”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他居然也脱口说出了这一句英国的谚语,“在利益面前,自然是你死我活了!”
“我又没有去跟他争什么利益!”我说,“房产公司组建后一切是我在操作!他却只顾自己划钱!起了矛盾了!发生纠纷了,一揽子推在了我身上!现在,倒成了我侵占公司财产!公司的账上,我什么时候擅自动用过一分钱?开发这么大的一个拆迁安置工程,公司的资金只有五百万元。连交土地款也还差二千万元呢!最后,我终于想方设法,用这五佰万元,撬动了两个多亿的项目!眼看着工程将要验收了,要交付使用了。我却被兔死狗烹了!”
“五百万元撬动了两个多亿的项目?”他的眼睛倏地发亮了,显然来了兴趣,“你倒说说看,你是怎么运作的!”
于是,我将项目的情况;土地的挂牌、摘牌之后的矛盾;与委托单位的据理力争;如何赢得财政的支持;工程的如何分期招标和分段招标;如何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如何借人家的钱,做自己的工程;工程实施中矛盾的产生与处理;如何借力打力,如何迫使施工单位实施土建施工?如何保证公司的效益最大化。我不徐不疾地慢慢道来,听得他一愣一愣的,最后他说:
“这商场还真的如同战场呢!”
我说:“是啊,商场上完成一个项目,便是打完一场仗!与战场上不同的是,战场上是有硝烟的,死伤是直接了当的;商场上没有硝烟,却能伤人于无形!在谈笑间,将对方口袋中的钱赚到自己的口袋中来了!”
“你倒确实是一个能经商的人!”他由衷地说,“才短短几年,你便能说得如此地头头是道了!”
“能经商又有什么用啊!”我感慨地说,“能经商而不识人,注定了我今天的出师未捷身先死!”
“是啊,在商场上找人合作,确实得找准对象!”他有所感触地说,“不然,你忙乎了这么长时间,岂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了!”
“为他人做嫁衣裳倒不见得!”我说,“他有办法对我实施浩劫,我也有办法对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你打算出去之后怎么办呢?去找他算账?几年之后,恐怕什么东西都已经事过境迁了!”他说,“最好的办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我说:“山不转水转,总有峰回路转的时候!”
“听说你还在申诉?”他问道,“没用的!你看楼下阅览室里的那一位,申诉了这么多年了,谁理他?谁也不理他!最后吃亏的还是他自己!我在法院工作了这么多年,哪一份申诉材料会引起足够的重视?除非是那些杀了人的案件。侦查,起诉,判决都认为这个人已经被杀了。偏偏判决之后,被杀的那个人又回来了。这样的案件,应该名正言顺地改判了吧!要改判仍然会遇到重重阻力!谁也不愿意去推翻自己铸成的错案!改判一件错案,会牵涉到多少人因此而承担责任!为了一个人的无罪,而让许多人有罪?这是不可能的事!尤其是像你们这样的经济案件,错就错了,又能怎么样呢?明知错了,也不改,你又能怎么办?你还不是得老老实实地在这里认罪服法!你还能翻得了天去!”
我默然。他似是看到了我脸上的不悦,忙将话题扯开:
“女儿读大学了吧?”
“大学毕业了,去年去英国留学了!”我说。
“哦,读硕士学位了吧?”他说,“费用不少吧?”
“一年期,三十万吧!”我说。
“还是你哦!女儿有出息了,你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他说。
“拿到硕士文凭,并不意味她一定学有所成!”我说,“我只希望她踏上社会的第一个台阶,能够高一些!今后的路,还是要靠她自己走!”
“子女能培养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你还想怎么样?你再有能耐,也包不了她一生哦!”他说。
是啊,我能包得了她一生吗?她愿意让我安排她的一生吗?我不知道,我和妻子的这一次出事,给了女儿多少心灵上的创伤!但愿女儿能在父母的磨难中,多少能领悟到一些社会的险恶,人性的险恶。再不要被什么朋友的友情迷惑了双眼。我们吃的这一堑,能让女儿因此长一智。
大组长让我帮入监队的管教写一篇文章。他为难地跟我说,管教让他写这篇文章,已经有些时日了,但他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动笔。我问他,写哪个方面的内容?他说,写在服刑人员中实施连环保甲制度,如何及时发现囚犯思想动态,能将矛盾消弥于萌芽状态。
“‘连环保甲’是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那种连坐制呀?”我问他。
“大致是这一层意思吧!”他说。
实施这样的一种制度,不是在服刑人员中搞得人人自危嘛!我刚入监,对囚犯的现状和思想状态全无概念。好歹曾待过三个看守所,又在监狱呆了一段时间。说不了解这个群体的情况,确实有些故作矜持。但是,毕竟这位大组长自我进入入监队之后,对我帮衬甚多。这个忙好歹我总得帮他一帮!我凭印象,联系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为了加强占领区的管理,采取的那种“连环保甲”制度,和现实社会上,公安机关普遍采取的“线人”制度。形成了一篇差强人意的文章。
认为在监狱实施“连环包夹”,对监狱日常管理的加强是有好处的。在文章中,我特意将“保甲”改成了“包夹”。认为,这样才更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监督,而有区别于户与户之间的原来意义上的连坐。
文章写完之后,我便交给了他。我甚至没有花时间去誊抄一遍。这是在当年区委办公室当秘书科长时,所形成的习惯。一般三千字以内的文章,我不用打草稿。腹稿便是我的草稿。腹稿已成,文章便也已成。至于他是不是满意,或者那位让他写的管教是不是满意,并不是我所关心的。
当他让我帮他将服刑人员的资料分别装入档案袋时,我知道,我们这一批新入监的囚犯将分往劳动大队了。他只是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
“但愿你不要被分配到对面的那个大队去,尤其是不要被分到对面的那个中队去。”
我问:“同是劳动大队,难道大队与大队之间还有区别吗?为什么不要被分到对面的那个中队去?这个中队难道跟其他的中队,又有什么不同?”
他说:“整座监狱,对面的这个大队管理是最严的!在这个管得最严的大队中,对面的那个中队又是管得最严的!被称为‘魔鬼中队’!坐牢已经失去了自由,又被管得死死的,这样的滋味,能让人承受得了吗?”
他的话,给了我许多的忐忑。但是偏偏,我还真的被分配在这个大队。最后,还真的被分配在了那个被称为“魔鬼”的中队。在现实中,我从来没有碰到过魔鬼。所谓的魔鬼,也只是妖魔化了的人而已。我倒要看看这个新去的中队,被妖魔化了的警官,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到底妖魔化到了什么程度?
被送去新的中队,是先到中队生产的厂区。果然便是之前拔草的荒地对面的那间钢构厂房内。这是一间好大的厂房。高大的柱子和平平的吊顶。几乎看不见钢构的实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像泰国的那间巨大无朋的自助餐厅;又像美国拉斯维加斯的那一家巨大的赌场。同样给了我无边无际之下,人头攒动的感觉。所不同的,前者攒动着的人群,都毫无二致地端着餐盘,在寻找自己想品尝的食物;或拿着赌钱的千千万万筹码,在寻觅自己想要下赌注的地方。而眼前却是低着头在踩缝纫机的人。
巨大的厂房内,一片缝纫机的轰鸣声。缝纫机排得挺整齐,成排机器整齐划一,中间是一条一条的走廊。三三两两的穿囚服的人在巡视,应该是在检查生产的情况。在巡视的人,都毫不例外的戴有袖章。他们投来的目光,似乎毫无顾忌。踩缝纫机的穿囚服的人就不同了,他们似乎并不敢抬头张望。只能在拿缝制的料件时,才抬头借机匆匆一瞥。目光是惊慌而好奇的。看来,抬头张望是不被允许的,不然何以如此惊慌?
厂房的四周都是窗户,亮光可以一览无余地投进来。但是厂区内依旧是一片日光灯通明,很壮观的样子。我们这几个新分配去的人,并没有被直接去安排劳动。而是让我们站在那儿,看着劳动的场景。
一边靠窗的地方,隔出了一个小间,应该是警官的值班室。有警官正探头从窗户上朝我们看着。一会儿,一个警官走了出来,示意我们去拿值班室门外的那一排小塑料櫈,让我们坐在那儿。我当时倒并没有感觉到什么。站着和坐着,对新到一地的我们来说,实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一段时日之后,当我也成了埋首干活的其中一员后,看到新分来的囚犯,都毫不例外的站在那儿。我才意识到,我来时,给了我们坐着的待遇,已经算是格外开恩了!
警官值班室外面的墙边,竖着一块指示牌。上面粘贴有这个中队的每一位警员的照片。但距离我坐的地方远了些,不管我如何地聚焦目光,也不能看清上面的字迹。警官的照片倒能看得真切。看来都很年轻哦。有似笑非笑的面容;有不尴不尬的面容;也有一本正经的面容。
一本正经的面容,落在我的眼中,有色厉内荏的感觉;不尴不尬的面容,更多的都是羞愧的神色。我不知道,是他对着镜头的时候突生羞愧,还是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原本在他的心中,是有些愧对世人的?
在警官这个行业中,狱卒历来处于末位。是一个让人看不起的工作。在影视作品中,是那个胸前是一个“狱”字,后背是一个“卒”字的角色。一副狐假虎威的形象。面目猥琐,目光贪婪。实在是一个让人生厌的形象。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水浒》中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进了牢狱的那一刻,也要领教一番“杀威棒”的。这“杀威棒”的风格延续到了今天,便是入监队的集训了。深得异曲同工之妙。回过头来看,假借历史的经验,入监队的那一幕,实在是再正常不过。最让我捉摸不透的,便是这似笑非笑的面容了。是不是看到有这么多人,尽在他的掌控之中,让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让他顿时产生了一种睥睨天下的感觉?但是,落在我的眼中,我怎么看,都有一种笑里藏刀的阴险。我的脸上不由自主地溢出了一丝笑容,有着终于被我识破了的感慨。却不了我的笑容被正斜斜地站在一侧的警官落了个满眼。他悄无声息地走到我的跟前,弯腰俯身轻声问我:
“你在看什么?你笑什么?”
“哦,我看那块公示牌呢!”我回头仰视了他一眼,仍将目光投在那块公示牌上,“都很年轻哦,正当风华正茂好年华!”
我的话肯定带给了他许多的得意,他不禁挺起直了腰板,气宇轩昂地离去。人都喜欢听好话。尤其是带有一些自恋倾向的年轻人,更是如此。可以料想,在监狱这种闭塞的环境中,能听到好话的机会并不多。偶然听到一次的效果,肯定远胜于经常听到所带给人的快活。
收工了。一番杂乱之后,去门外的空地上排队。新来的排在最后,“哟嗬哟”拉长了的口令声,给了我一种似曾相闻的感觉。在队列的末尾紧一步、慢一步地跟着走,倒确实有一种如同被赶的鸭子的感觉。
监舍的格局与入监队相同。我被安排在楼上靠近走廊底的一个监舍中,高低铺,居然安排我睡在上铺!上铺就上铺吧!虽然我的年龄,比同监舍的人大了许多,但我新来乍到,总不能一张口,便要特殊。
“上铺干净一些!”我在心中自己安慰自己。
在这样的环境中,看来,我得好好地发扬一下“阿q”精神了。气喘吁吁地铺好床,爬了下来,坐在底下的铺位上歇力。坐在对面底铺上的人问我,判了几年?
“哦”!他听了之后惊叹了一声,随即叹息道,“我十四年半呢!”
改积会主任也在这一间监舍,他走了过来,说:“既然到了这里,便不要再多想了!多想没有好处!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跟我讲。需要什么,我可以临时接济一下。”
他的话,让我愣了片刻。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才刚来,他似乎已知道了我的案子情况?背负着这样的案子,我能不想吗!看来,警官已经对他有所关照。不然,他怎么会说“不要再多想了”这样的话呢?他已走出监舍去。我问对铺的那一位,改积会主任叫什么名字?他告诉了我名字后又说:
“改积会主任是省城人,原是省城的一家国营大企业的供销科长,因赌博而诈骗。人很不错。”他说,“人很不错。”
但我却很不以为然。对因诈骗犯罪的人,我的排斥感似乎更大一些。在我的印象中,鼓动着如簧的巧舌,虚头巴脑地骗人钱财的人,心术肯定不正。当然,犯了罪,在监狱中服刑的人,如论心术,似乎谁也正不到哪里去。但犯诈骗罪的人,似乎更甚一些。我正寻思着跟人聊天,却又有人通知我说,让我搬去楼下的房间。我刚铺好床铺呢!我心中不免有些嘀咕。改积会主任已踱了进来:
“快去吧!管教在等你!给你换新的棉被。”
嚯!看来,好运还真落在我的头上了!刚进监舍时,丢给了我两床破旧的棉被和垫絮。在铺床叠被时,一股说不出的怪味儿直冲我的鼻孔。我还正在担心呢!盖着这样的被子,垫着这样的垫絮,我怎么能睡得着觉?虽然,这一年多来,我如同一直睡在狗窝中。汗臭,狐臭,脚臭,臭气熏天;磨牙,呓语,呼噜,恶声扰人。但是,接下来的日子,将会相对安定,我总希望能弄得干净一些。
搬去楼下的房间,是走廊的第一间。铺仍然是上铺,只是在窗边的那个角落。棉被是新的,被套也是新的。既然管教已经开口,自有溜须的人。在旁人的羡慕妒嫉恨的目光中,我才将床铺整理好,就已到了就寝的时间。但是,我却不能随大家一起就寝。那个集训班还在等待着我。
这个中队有规矩,新来的囚犯和没有完成生产任务或者生产中出现了差错的囚犯,或者违反了监规纪律的囚犯,都得在集训班中苦熬。这似乎是沿用了毛主席的那句话:
“学习班是个好办法,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学习班上得到解决!”只是将学习两字改成了“集训”而已。所谓的“集训”,其实也只是各自拿着一个矮櫈,没有到就寝的时间时,将矮櫈摆在小院子里的一边,横排着走队列。就寝的时间到了,便拿着那个櫈子在楼下的小厅里静坐。
大厅的一侧是玻璃墙隔开着的阅览室。我从玻璃外望进去,里面有一张椭圆形的大桌子,围放着一圈椅子。靠墙放着书架。书架上倒确实放了一些书。但是比入监队的那间阅览室里,书少了许多。阅览室里灯火通明,却没有一人。不是就寝了,没有人再看书。而是阅览室不太对外开放。作为一个中队,这样的硬件是必须要具备的。这与硬件有没有发挥作用是两回事。
在这样的环境中,从入监队那儿我便已领悟了这样的道理。作为囚徒,你千万不要将墙上张贴的什么制度啦,什么规定啦,当一回事!规定是必须要执行的。制度却是贴给人看的。千万不能当真!谁当真了,谁肯定会倒霉!
管集训班的,也是一个囚犯。瘦瘦高高的个子,很活络的眼神。只是两眼有些外突,似乎患有甲亢病。一问,果然是!我倒不敢贸然去问他是犯了什么罪进来的。他却自报山门,说他是因招摇撞骗罪被判刑的!诈骗的罪名与他的形象很吻合。我很自得我的猜测没错。但是,诈骗在他的嘴中,怎么成了招摇撞骗了?这颇让我感到疑惑。疑惑归疑惑。他似乎很警觉,他在跟我聊天时,会时不时地扭头朝警官办公室的方向看看。
其实,正好有墙角挡着,就算他话说得再多,办公室里的警官也发现不了。他这纯粹是做给我看的。我了解他的苦心,便不再跟他说话。干脆正襟危坐了起来。我将双眼眯缝了起来。我的眼神仍能观察到跟前的一切。眼前的这一切是陌生的,我必须得保持足够的警觉。这是自我保护的最有效手段!在这样的环境中,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是必须的。否则,很可能吃了亏连个诉说的地方也没有。
小厅的大铁门关着。冬天的风却从铁栅栏上无所顾忌地掠了进来。在监狱这样封闭的环境中,最多见的,便是这一根一根,冰冷的铁栅栏。我不知道为什么通往小院子的铁门上部,也装着铁栅栏?是在每时每刻告诉这里的人,这里是监狱,你们是不自由的。小院子只是给了你一小方自由的天空。这一份的自由,只是一个假象。铁栅栏印在人的胸前,印在人的背后,印在人的双腿上,甚至印在人的脚上。譬如冬日里的这一份寒冷,让人彻头彻尾的浑身冰凉。风无所顾忌地在我的脸上施虐,我能抗得住这一份寒冷。虽然,我的心,似乎已经拔凉拔凉的了。但我仍正襟危坐着。
管教来找集训班中的人谈话。好大的架子,被找的人只能蹲在那儿。颇像宠物狗,蹲在地上看它的主人。满脸的讨好。所缺少的,只是那根会摇动的尾巴了。这一幕让我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