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疼过的人,才配当医生-《以医破局》

  那一夜,南境少年再未合眼。

  他蜷缩在冰冷的田埂上,身下的土地仿佛活了过来,那沉稳而有力的脉搏,一声,又一声,竟穿透泥土与骨骼,与他胸腔里的心跳渐渐重合。

  起初是错乱的二重奏,渐渐地,他的心被那无边无际的律动所牵引、同化,仿佛自己成了大地的一部分。

  三更时分,夜最深,寒意最浓。

  少年胸口猛地一沉,像是被一只无形巨手死死摁住,千斤巨石当胸,几乎窒息。

  这不是病痛,而是一种更为恐怖的剥离感——一段被他用十五年时光刻意埋葬的记忆,正破土而出。

  五岁那年,也是这样一个寒夜。

  母亲在他怀里一点点变冷,高烧的身体滚烫如烙铁,最后却冷得像一块冰。

  他疯了般拍遍了全村的门,哭喊,哀求,磕头,可回应他的只有死寂的黑暗和门内传来的、刻意压低的呵斥。

  他抱着母亲冰冷的尸身,在村口坐了一整夜,直到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他忽然“不哭了”。

  不是哭累了,不是绝望了,就是不哭了。

  眼泪流不下来,胸口也感觉不到痛了。

  此刻,那被遗忘的、刺骨的寒意与无助,如决堤的洪水,瞬间冲垮了他用麻木筑起的堤坝。

  他猛然顿悟,原来自己不是天生无情无感,而是在那个绝望的黎明,亲手用麻木把自己活埋了。

  为了不再感受那种被全世界抛弃的痛,他选择杀死了自己的“感觉”。

  “啊——”一声不似人声的嘶吼从他喉咙里挤出,他像一头发狂的幼兽,连滚带爬地冲到哑女的屋前,重重跪下,以头抢地。

  每一次叩首,都像是在质问十五年前那个冰冷的黎明。

  一下,两下,三下……额头很快便血肉模糊,而他掌心那个凝固了十五年的“空”字,也在这剧烈的撞击与心绪的决堤中,寸寸碎裂。

  裂纹如蛛网般蔓延,金色的光芒自裂缝中迸射而出。

  那“空”字彻底崩解、剥落,显露出一幅崭新的图景——那是一页古朴的书卷扉页,上面用朱砂细细描绘着一双手,一只手心脉络尽碎,另一只手却坚定地伸出。

  图下,一行清隽而决绝的小字,正是殷璃十七岁时亲笔所绘的《初问集》扉页图题词:“医者,先碎心,后执手。”

  几乎在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北境,“无墙庐”庭院中,那曾因一己之私掌掴弟子的富商,自双耳失聪后,已粒米未进,在庭心跪了整整三日。

  他听不见风声,听不见鸟鸣,更听不见旁人的劝慰或嘲讽。

  世界于他,是一片绝对的死寂。

  他以为这是天罚,是报应。

  第四日清晨,一缕晨光刺破云层。

  卧房内,他那高热昏迷多日的独子,眼皮忽然动了动。

  仆人惊喜地围上前,只见孩子缓缓睁开眼,目光越过众人,直直地望向庭中那个跪得如同一尊石像的父亲,用虚弱却清晰无比的声音,说出了第一句话:“爹,你终于听见我了。”

  一语惊雷。

  富商的身躯剧烈一颤,他什么也没听见,却又好像什么都听见了。

  他看见了儿子嘴唇的开合,看见了周围人震惊的表情,更“听”见了儿子心中那句压抑已久的呼唤。

  刹那间,两行混浊的老泪从他脸上滚滚而下,他嚎啕大哭,哭声嘶哑,仿佛要将这几十年来的傲慢与偏执一并哭尽。

  他挣扎着起身,对身旁的弟子喊道:“快!快去!用我所有的钱,建一座‘听心堂’!我要让天下所有人都来此听见彼此的心声!”

  弟子却拦住了他,眼神平静而锐利:“师父,你若真的听见了,就不该是建堂,而是拆墙。”

  拆墙?

  富商浑身一震,呆立当场。

  他看着自家高大坚固的院墙,那墙隔开了贫富,隔开了贵贱,也隔开了人心。

  他瞬间顿悟。

  当夜,一把大火,将他库房里所有的地契、借据、契约文书烧成了灰烬。

  他亲手拆掉了自家的大门,将宅邸改名为“无门居”——不设门禁,不分贵贱,凡有病痛者,皆可自入。

  药材就放在庭中,随需自取,分文不收。

  唯一的要求,是离开前,必须在院墙上,刻下一句“我曾听见不见的”。

  一夜之间,百人夜行,借着月光,在那面象征着隔阂的墙上刻下了自己的忏悔。

  有佝偻老者刻下:“我未见母泪”;有富家子弟刻下:“我笑人咳喘”;更有曾作威作福的乡绅刻下:“我谓贫贱不配活”。

  字字如刀,句句诛心。

  次日天明,庭院中那片早已枯死的断经草,竟于一夜之间,破土重生,绽放出无数金色的小花。

  花心滴落的露水,触地即散为一缕清气,能启“闭心症”。

  而在更南方的乱葬岗,“埋药灰”之地。

  那得了“赎”字的家族后人,自那日后,便枯坐了七天七夜,不言不语。

  第八日,他终于起身,从族中领来一个年仅五岁的幼子。

  他带着孩子来到那片灰败的土地前,面无表情地抓起孩子的稚嫩小手,按在了冰冷的地面上。

  孩子不明所以,还以为是游戏,咯咯直笑。

  但下一刻,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一股如万马奔腾、如地底惊雷的恐怖搏动,顺着他的掌心,直冲天灵盖。

  那是无数冤魂的哀鸣,是大地深处积压了百年的痛楚。

  孩子吓得魂飞魄散,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男人却不哄他,只蹲下身,用一种近乎残忍的平静,低声在他耳边说:“哭吧,尽情地哭。你爷爷那一辈的人,就是不让别人哭的。”

  话音落下的瞬间,孩子那被吓得毫无血色的小小掌心上,竟也浮现出一个鲜红的“痛”字。

  那“痛”字扭曲挣扎,仿佛也承受着巨大的苦楚,随即,笔画流转,竟缓缓变成了一个“听”字。

  男人看到这一幕,双膝一软,对着这片埋葬了无数医者枯骨的土地,重重叩首。

  “先祖在上,罪孽由我辈始,亦由我辈终。从此,我族不传血脉,传痛。”

  当夜,族中那座传承百年的老宅,地基无声自裂,轰然洞开一个巨大的豁口。

  一座深埋地底的密室,暴露在月光之下。

  密室之内,没有金银财宝,只有堆积如山、被焚烧得残破不堪的医书典籍。

  那是三百名被活活烧死的医者的遗书残卷,每一页残卷的边缘,都布满了细密而深刻的指甲划痕——那是他们临终前,在无尽的痛苦与绝望中,无声的哀鸣。

  极北之地,风雪依旧。

  猎人的家中,那曾心如死灰、口头禅是“无趣”的旅人,自雪林中醒悟后,仿佛变了一个人。

  他不再言语,只是日复一日地为村人劈柴、挑水,沉默得像一块石头。

  某个风雪交加的夜里,村中最年长的老妇人忽然咳血不止,眼看就要断气。

  村里的几个草药医生都束手无策,只能围在一旁叹气。

  就在众人绝望之际,那旅人默默放下手中的水桶,走到老妇床前,本能地跪下,将自己温热的右掌,轻轻贴在了老妇冰冷的心口。

  他闭上眼,喉结滚动,用一种只有自己能听见的、破碎的低语,说道:“我替你跳。”

  话音未落,他掌心那本已模糊的纹路,竟瞬间亮起,交织成一个繁复无比的十二划终律图腾。

  那图腾的每一次闪烁,每一次搏动,都不是他曾学过的任何一种功法,而是一段深埋在他记忆最深处的、被恐惧淹没的旋律——那是他父亲病逝那晚,他躲在门外,死死捂着嘴,不敢进屋,偷听到的、父亲最后那越来越微弱、越来越艰难的呼吸节奏。

  一息,两息,三息。

  那濒死的律动通过他的手掌,覆盖了老妇衰竭的心跳。

  奇迹发生了。

  老妇人猛地咳出一口黑血,竟缓缓睁开了眼睛。

  她的目光浑浊,却准确地找到了旅人的脸,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抬起手,轻轻抚摸着他的脸颊,气若游丝地说:“你……和我儿临终前,喘得一样。”

  次日,旅人掌心的终律纹路渐渐隐去,最终化作一个深刻的“承”字。

  自此,他成了村里的“渡息人”——不制药,不施针,只在生死关头,以己心律,引他人回魂。

  春意渐深,南境。

  少年终于迎来了他第一次真正的“心渡”。

  村里一个老农喘疾复发,倒在田埂上,脸色青紫,眼看就要憋死过去。

  少年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就在他准备伸出手掌,贴上老农胸口的那一刻,他自己的心跳,却猛地一阵紊乱、抽搐——一股源自灵魂深处的恐惧攫住了他。

  他怕,他怕再次被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所穿透。

  他下意识地退后了一步。

  这一退,让他瞬间回到了十五年前那个风雪之夜。

  他想起了自己是如何死死咬住舌头,用剧痛来压制哭声;想起了自己是如何睁大眼睛,任由滚烫的眼泪在睫毛上凝结成冰。

  “不……”他猛地睁开双眼,眼底一片赤红。

  他再次伸出手,这一次,掌心那原本因恐惧而混乱的纹路,竟随着他的意志,重新变得稳定、清晰,最终,与脚下那沉稳的大地脉搏,达到了完美的同频。

  他将手掌贴上老农的心口。

  一息,两息……五息之后,老农剧烈地咳嗽起来,大口大口地吐出污浊的痰气,随即长长地吸了一口气,睁开了浑浊的双眼。

  他看着眼前的少年,眼神有些迷茫,喃喃自语:“你这心跳的节奏……像,像极了当年死活不肯走的殷璃……”

  一滴泪,毫无征兆地从少年眼角滑落。

  他哽咽着,声音轻得像风:“我不是她,我只是……终于敢疼了。”

  夏初,风过原野。

  老药师远远看见,那个曾经总在墙角撒尿,然后慌张涂去掌心印记的幼女,又一次蹲下了身。

  这一次,她掌心的微光浮现后,她没有再涂抹,而是好奇地盯着看了三息,然后,用小小的手指,轻轻沾了一滴尿液,抹在旁边一株早已枯死的野草根部。

  三日后,那株枯草,竟从焦黑的根部,抽出了一抹鲜嫩的绿芽。

  细看之下,新生的叶脉之中,竟有微光流转,其搏动的频率,与终律别无二致。

  老药师见状,并未惊奇,只是缓缓走过去,将自己苍老的手掌贴在温热的大地上,轻声呢喃:“你终于……不是在逃避心跳,而是在回应它了。”

  风,温柔地掠过新生的草叶,掠过整片原野。

  那些闪烁着微光的叶脉,仿佛在回应他的话语,它们汇聚成一种无声的共鸣,如低语,如血脉,如一句早已无需说出,却响彻在所有觉醒者心中的话——

  “你们终于懂了,我不是要你们不疼,我是要你们疼了,还愿意去碰别人的痛。”

  老农那一句“像极了当年不肯走的殷璃”,如同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小小的村落里激起千层涟漪。

  人们看他的眼神变了,从同情,到惊异,再到一种近乎狂热的敬畏。

  他们开始用一个新的称呼来叫他。

  少年听着那三个字,却只是默默收回了自己那只尚在微微发烫的手掌。

  掌心滚烫,心口却是一片冰凉。

  他没有应承,也没有否认。

  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不是什么救世的医者。

  他只是一个……刚刚从坟墓里爬出来,连如何呼吸都还没学会的,怕疼的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