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执传来的消息,如同在沈清弦本就波澜起伏的心湖中,又投下了一颗足以引动漩涡的石子。“玉华润肌膏”,这五个字带着前朝宫廷的神秘光环与失传技艺的遗憾,沉沉地压在了她的心头。这并非硬性要求,却是一条隐含的、通往更深远圣眷的路径,其背后蕴含的机遇与风险,比之之前的“瑞雪兆丰”香,有过之而无不及。
她没有声张,甚至未对韩管事等人提及,只将这份沉甸甸的压力与挑战,默默扛在了自己肩上。白日里,她依旧如常处理玲珑阁与漱玉轩的各项事务,听取东市新铺的筹备进展,批复各类订单与账目,巡查工坊,考校秋雁、冬青两个丫头的功课。一切看似井然有序,波澜不惊。
唯有到了夜晚,书房便成了她探寻“玉华”奥秘的孤岛。她几乎翻遍了手头所有能寻到的前朝医典、香方杂录、乃至一些野史笔记。关于“玉华润肌膏”的记载确实零星而模糊,大多只提及此膏乃前朝某位宠妃的心爱之物,以“玉屑”、“珍珠”、“奇花之髓”等名贵之物合制,有令肌肤“光润如玉,久驻芳华”之奇效,然具体配方与制法,皆语焉不详,或是在朝代更迭、宫闱动荡中散佚了。
“玉屑”为何?是真正研磨的玉石粉末,还是某种形似玉、质润泽的药材代称?“奇花之髓”又是何物?是花露?是花油?还是某种特殊的萃取精华?一个个难题,如同迷雾般笼罩在前。
她并不气馁,深知复原古方绝非易事。她将有限的线索一一记录在专门的册子上,尝试从药性、物性上去推演。玉屑,若真是玉石,其性寒凉,直接敷面恐伤肌肤,古籍中亦有“玉屑……美肌,然需精研至极,配伍得宜”的零星提示,或许需经过特殊炮制,或并非主料,而是作为某种催化或承载的介质?珍珠倒是常用,但其用法炮制,亦大有讲究。
至于“奇花之髓”,她联想到了母亲手札中曾提及的一种几近失传的“凝露法”,并非简单蒸馏,而是通过反复的冷凝、收集、再凝萃,提取花朵中最精纯的香气与滋养成分,得到的露液极为稀少,色泽澄澈,香气幽微而持久,或可勉强称之为“髓”。
思路渐有轮廓,但每一步都需反复试验验证。她开始小范围地尝试。首先便是那“凝露法”,选取香气浓郁持久的玫瑰与白兰,在净室中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冷凝收集的过程,往往耗费数斤鲜花,仅能得一小瓶精华露液。接着是珍珠的炮制,寻常珍珠粉恐不够细腻,她尝试用口感极细腻的糯米与珍珠同研,再以清水反复漂澄,取其最悬浮的细微粉末,务求其质如轻烟。
至于“玉屑”,她暂未找到合适的替代品或理解其真正含义,只得先将此疑问搁置,专注于其他成分的融合试验。
就在她沉浸于“玉华”之谜时,外界的事务亦在推进。东市新铺“凝香馆”筹备妥当,择吉日开业。有了玲珑阁与漱玉轩的名声在前,凝香馆甫一开业,便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客人,其中不乏许多寻常富户与殷实之家的女眷,她们或许无法轻易踏足漱玉轩,但对玲珑阁的品质早已向往,凝香馆定位适中,货品齐全,正好满足了她们的需求。赵掌柜经营老道,将铺子打理得有声有色。
然而,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这日,宋怀瑾从漱玉轩过来,面色有些凝重。
“东家,近日市面上出现了几种香露,其香气……与我们玲珑阁的几款经典香露,有七八分相似,但价格低廉近半。”宋怀瑾将几个粗糙的瓷瓶放在书案上,“属下买来细闻,用料粗劣,香气刺鼻短暂,分明是仿冒劣品。虽无法在漱玉轩这等地方售卖,但在一些街巷小铺和货郎担子上,却颇有市场,长此以往,恐会混淆视听,损害我玲珑阁名声。”
沈清弦拿起一瓶,拔开塞子,那劣质香精的气味便冲鼻而来。她眉头微蹙,这已不是第一次遇到仿冒,但如此大规模、低价格的仿冒,还是首次。看来,玲珑阁的壮大,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
“可知源头来自何处?”她放下瓷瓶,声音平静。
“属下暗中查访,线索隐约指向南城几家小作坊,背后似乎有当地漕帮的影子。”宋怀瑾道,“他们仿的只是香气表象,用料与工艺天差地别,寻常百姓或难分辨,但若流入市面,以次充好,挂我玲珑阁之名,后果不堪设想。”
沈清弦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上次应对陆承宗,她借了萧执的雷霆之势。此次,面对的可能是盘踞地方的地头蛇,手段需有所不同。
“此事我知晓了。”她对宋怀瑾道,“你且按兵不动,约束好漱玉轩与下面的人,绝不与那些劣货扯上关系,也莫要与那些人起正面冲突。对外,可适当向熟客说明我玲珑阁货品的防伪标识与独特之处。”
送走宋怀瑾,沈清弦并未立刻采取行动。她需要更稳妥的办法。直接动用王府势力固然可以镇压,但难免给人仗势欺人之感,且容易将矛盾激化,引来更多不必要的关注。或许,该从商业规则本身入手?
她思索着,目光无意间落在桌角那几瓶试验失败的“玉华润肌膏”半成品上。由于缺少关键的“玉屑”或者对其理解有误,膏体要么难以融合,要么效果平平。一个念头忽然闪过——既然无法阻止别人仿冒表象,何不让自己变得更快,更难以模仿?当她的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始终保持领先,那些仿冒者便永远只能跟在她身后拾人牙慧。
“玉华润肌膏”的研制,必须加快步伐了。这不仅是为了宫中那条路,更是为了夯实玲珑阁无可替代的技术壁垒。
她重新摊开记录“玉华”线索的册子,目光落在“玉屑”二字上,久久沉思。或许,她该换个思路,不去执着于字面的“玉”,而是探寻其背后所代表的“润泽”、“光华”、“稳固”的特性?母亲手札中,似乎提及过一种名为“玉板茯苓”的药材,生于极阴之地,质润如玉,有健脾渗湿、宁心安神之效,其性温和,或许……可以尝试?
思路一变,仿佛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她立刻起身,走向药柜。无论前路还有多少仿冒与竞争,她唯一要做的,便是不断向前,用更高的技艺与更好的产品,将这“玲珑”二字,铸成真正的金字招牌。玉华初探,道阻且长,但她心志愈坚。
她没有声张,甚至未对韩管事等人提及,只将这份沉甸甸的压力与挑战,默默扛在了自己肩上。白日里,她依旧如常处理玲珑阁与漱玉轩的各项事务,听取东市新铺的筹备进展,批复各类订单与账目,巡查工坊,考校秋雁、冬青两个丫头的功课。一切看似井然有序,波澜不惊。
唯有到了夜晚,书房便成了她探寻“玉华”奥秘的孤岛。她几乎翻遍了手头所有能寻到的前朝医典、香方杂录、乃至一些野史笔记。关于“玉华润肌膏”的记载确实零星而模糊,大多只提及此膏乃前朝某位宠妃的心爱之物,以“玉屑”、“珍珠”、“奇花之髓”等名贵之物合制,有令肌肤“光润如玉,久驻芳华”之奇效,然具体配方与制法,皆语焉不详,或是在朝代更迭、宫闱动荡中散佚了。
“玉屑”为何?是真正研磨的玉石粉末,还是某种形似玉、质润泽的药材代称?“奇花之髓”又是何物?是花露?是花油?还是某种特殊的萃取精华?一个个难题,如同迷雾般笼罩在前。
她并不气馁,深知复原古方绝非易事。她将有限的线索一一记录在专门的册子上,尝试从药性、物性上去推演。玉屑,若真是玉石,其性寒凉,直接敷面恐伤肌肤,古籍中亦有“玉屑……美肌,然需精研至极,配伍得宜”的零星提示,或许需经过特殊炮制,或并非主料,而是作为某种催化或承载的介质?珍珠倒是常用,但其用法炮制,亦大有讲究。
至于“奇花之髓”,她联想到了母亲手札中曾提及的一种几近失传的“凝露法”,并非简单蒸馏,而是通过反复的冷凝、收集、再凝萃,提取花朵中最精纯的香气与滋养成分,得到的露液极为稀少,色泽澄澈,香气幽微而持久,或可勉强称之为“髓”。
思路渐有轮廓,但每一步都需反复试验验证。她开始小范围地尝试。首先便是那“凝露法”,选取香气浓郁持久的玫瑰与白兰,在净室中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冷凝收集的过程,往往耗费数斤鲜花,仅能得一小瓶精华露液。接着是珍珠的炮制,寻常珍珠粉恐不够细腻,她尝试用口感极细腻的糯米与珍珠同研,再以清水反复漂澄,取其最悬浮的细微粉末,务求其质如轻烟。
至于“玉屑”,她暂未找到合适的替代品或理解其真正含义,只得先将此疑问搁置,专注于其他成分的融合试验。
就在她沉浸于“玉华”之谜时,外界的事务亦在推进。东市新铺“凝香馆”筹备妥当,择吉日开业。有了玲珑阁与漱玉轩的名声在前,凝香馆甫一开业,便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客人,其中不乏许多寻常富户与殷实之家的女眷,她们或许无法轻易踏足漱玉轩,但对玲珑阁的品质早已向往,凝香馆定位适中,货品齐全,正好满足了她们的需求。赵掌柜经营老道,将铺子打理得有声有色。
然而,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这日,宋怀瑾从漱玉轩过来,面色有些凝重。
“东家,近日市面上出现了几种香露,其香气……与我们玲珑阁的几款经典香露,有七八分相似,但价格低廉近半。”宋怀瑾将几个粗糙的瓷瓶放在书案上,“属下买来细闻,用料粗劣,香气刺鼻短暂,分明是仿冒劣品。虽无法在漱玉轩这等地方售卖,但在一些街巷小铺和货郎担子上,却颇有市场,长此以往,恐会混淆视听,损害我玲珑阁名声。”
沈清弦拿起一瓶,拔开塞子,那劣质香精的气味便冲鼻而来。她眉头微蹙,这已不是第一次遇到仿冒,但如此大规模、低价格的仿冒,还是首次。看来,玲珑阁的壮大,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
“可知源头来自何处?”她放下瓷瓶,声音平静。
“属下暗中查访,线索隐约指向南城几家小作坊,背后似乎有当地漕帮的影子。”宋怀瑾道,“他们仿的只是香气表象,用料与工艺天差地别,寻常百姓或难分辨,但若流入市面,以次充好,挂我玲珑阁之名,后果不堪设想。”
沈清弦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上次应对陆承宗,她借了萧执的雷霆之势。此次,面对的可能是盘踞地方的地头蛇,手段需有所不同。
“此事我知晓了。”她对宋怀瑾道,“你且按兵不动,约束好漱玉轩与下面的人,绝不与那些劣货扯上关系,也莫要与那些人起正面冲突。对外,可适当向熟客说明我玲珑阁货品的防伪标识与独特之处。”
送走宋怀瑾,沈清弦并未立刻采取行动。她需要更稳妥的办法。直接动用王府势力固然可以镇压,但难免给人仗势欺人之感,且容易将矛盾激化,引来更多不必要的关注。或许,该从商业规则本身入手?
她思索着,目光无意间落在桌角那几瓶试验失败的“玉华润肌膏”半成品上。由于缺少关键的“玉屑”或者对其理解有误,膏体要么难以融合,要么效果平平。一个念头忽然闪过——既然无法阻止别人仿冒表象,何不让自己变得更快,更难以模仿?当她的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始终保持领先,那些仿冒者便永远只能跟在她身后拾人牙慧。
“玉华润肌膏”的研制,必须加快步伐了。这不仅是为了宫中那条路,更是为了夯实玲珑阁无可替代的技术壁垒。
她重新摊开记录“玉华”线索的册子,目光落在“玉屑”二字上,久久沉思。或许,她该换个思路,不去执着于字面的“玉”,而是探寻其背后所代表的“润泽”、“光华”、“稳固”的特性?母亲手札中,似乎提及过一种名为“玉板茯苓”的药材,生于极阴之地,质润如玉,有健脾渗湿、宁心安神之效,其性温和,或许……可以尝试?
思路一变,仿佛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她立刻起身,走向药柜。无论前路还有多少仿冒与竞争,她唯一要做的,便是不断向前,用更高的技艺与更好的产品,将这“玲珑”二字,铸成真正的金字招牌。玉华初探,道阻且长,但她心志愈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