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城外的赵匡凝大营,此刻已如同一座被绝望笼罩的孤岛。赵匡凝本人更是心急如焚,如同热锅上的蚂蚁。长子赵承晦从襄州发来的求救信,一封比一封措辞凄厉,字里行间仿佛能听到襄州城墙在汴军猛攻下摇摇欲坠的呻吟。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襄州,然而现实却是寸步难行。
他每一次尝试调动部队,做出后撤的姿态,对面严阵以待的钱穆与高彦联军便会立刻前压,摆出攻击阵型,逼得他不得不缩回营垒。他若强行撤退,且不说能否突破拦截,麾下那早已士气低迷、军心浮动的数万大军,很可能在移动中自行崩溃,尤其是那部分新兵,届时必将演变成一场无法收拾的大溃败。
他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京山方向的那一万援军身上。若能与之里应外合,哪怕不能击败敌军,至少也能提振一下士气,稳住阵脚,再图后撤。他日夜盼望着援军的旗帜出现在地平线上。
然而,他等来的却是荆门伏击战惨败、一万援军全军覆没的噩耗。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将他心中最后一点侥幸和希望彻底击碎。他瘫坐在帅椅上,面色灰败,久久无言。
就在赵匡凝陷入绝望之际,北线的崩坏速度远超他的想象。
歼灭了山南援军后,猛将张灏留下三千人看管那八千多名垂头丧气的俘虏,自己则率领得胜之师,马不停蹄,北上直逼已然空虚的郢州州治京山。
此时的郢州刺史,早已得知援军覆灭、赵匡凝主力被围荆州、襄州自身难保的消息。眼看赵匡凝这棵大树已然倾倒,他审时度势,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开城投降!几乎未等张灏兵临城下,乞降的使者就已经携带着户籍图册出了城。
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前几天才匆匆离开京山南下“救援”的那一万山南军,此刻其中八千多人作为俘虏,又被钱镠军“押送”回了他们刚刚离开的京山城,只不过身份已然从天之骄子般的“援军”变成了阶下之囚。
张灏迅速接管了郢州防务,稳定局势。经过与安仁义商议,决定由张灏留守郢州,巩固这片新得之地。而另一员猛将安仁义,则率领六千精锐,继续北上,目标直指风雨飘摇中的襄州,意图趁杨师厚久攻不下、守军濒临极限之际,看看能否有机会火中取栗,甚至夺取这座山南东道的核心重镇。
北线彻底崩坏的消息如同瘟疫般在赵匡凝大营中蔓延。“襄州失守了!”“节度使老家被抄了!”“我们被彻底包围了!”各种真假难辨的流言肆意传播,军心彻底瓦解,恐慌情绪如同野火燎原。将领约束不力,士卒窃窃私语,逃亡现象与日俱增,整个大营笼罩在末日将至的压抑氛围中。
赵匡凝左思右想,发现自己已然身处绝境,找不到任何突破口。向东,是严阵以待的高彦、钱穆;向南,是巍然不动的荆州坚城;向北,是刚刚投降的郢州和虎视眈眈的张灏。归路已被切断,安仁义正扑向襄州,而杨师厚的大军恐怕已经兵临城下甚至破城在即……
就在他彷徨无计之时,斥候来报,杨行密亲率的大军主力,其前锋旗帜已经出现在兴安县一带,这意味着最后的生路也可能被彻底封死。
最后的时刻,到了。
打?麾下这群惊弓之鸟,如何是养精蓄锐、士气正旺的杨行密、高彦等部的对手?强行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跑?四面合围,军无战心,又能跑到哪里去?乱军之中,恐怕死得更快更难堪。
巨大的恐惧和绝望之后,一种奇异的平静反而涌上心头。赵匡凝开始冷静地权衡利弊:
朱温不仁,自己卑躬屈膝求援,换来的却是引狼入室,假道伐虢。朱温此举,可谓背信弃义,毫无盟友之情谊,令人心寒齿冷。襄州若破,父母妻儿皆在城中,落入杨师厚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若投降钱镠,或许还能借此谈判,保全家人性命。而且对面的杨行密,昔日也是与自己父亲赵德諲平起平坐的一方诸侯,归附钱镠,如今不仅得以保全性命,更被委以重任,封庐国公,独镇鄂州,手握重兵,可见钱镠确有容人之量和用人之明。自己若降,未必没有一条生路,甚至可能保住富贵。
降了吧……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如同野草般疯长。虽然屈辱,但或许是此刻唯一能保全性命、家族,甚至部分部众的理性选择。
终于,赵匡凝下定了决心。他唤来心腹,沉声道:“准备白旗,派遣使者,前往杨行密将军大营……请降。”
当赵匡凝的请降使者高举白旗,来到杨行密军前时,饶是杨行密这般见惯风浪,也不禁喜出望外!
他围着荆州布局良久,调动各方力量,正准备发动最后的总攻,没想到这重重围困、心理攻势之下,赵匡凝竟如此干脆地选择了投降!这简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好!好!好!”杨行密抚掌大笑,立刻接见了来使,好言抚慰,并迅速将这天大的好消息飞马报往润州的的钱镠。同时,他下令前线各部保持戒备但暂缓进攻,准备受降事宜。
随着赵匡凝的命令下达,困守营中的四万山南大军,早已丧失了最后一丝斗志,纷纷丢弃兵甲,按照指令,有序出营,向钱镠军指定的区域集结,等待整编。一场原本可能尸横遍野的攻城战,就以这样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他每一次尝试调动部队,做出后撤的姿态,对面严阵以待的钱穆与高彦联军便会立刻前压,摆出攻击阵型,逼得他不得不缩回营垒。他若强行撤退,且不说能否突破拦截,麾下那早已士气低迷、军心浮动的数万大军,很可能在移动中自行崩溃,尤其是那部分新兵,届时必将演变成一场无法收拾的大溃败。
他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京山方向的那一万援军身上。若能与之里应外合,哪怕不能击败敌军,至少也能提振一下士气,稳住阵脚,再图后撤。他日夜盼望着援军的旗帜出现在地平线上。
然而,他等来的却是荆门伏击战惨败、一万援军全军覆没的噩耗。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将他心中最后一点侥幸和希望彻底击碎。他瘫坐在帅椅上,面色灰败,久久无言。
就在赵匡凝陷入绝望之际,北线的崩坏速度远超他的想象。
歼灭了山南援军后,猛将张灏留下三千人看管那八千多名垂头丧气的俘虏,自己则率领得胜之师,马不停蹄,北上直逼已然空虚的郢州州治京山。
此时的郢州刺史,早已得知援军覆灭、赵匡凝主力被围荆州、襄州自身难保的消息。眼看赵匡凝这棵大树已然倾倒,他审时度势,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开城投降!几乎未等张灏兵临城下,乞降的使者就已经携带着户籍图册出了城。
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前几天才匆匆离开京山南下“救援”的那一万山南军,此刻其中八千多人作为俘虏,又被钱镠军“押送”回了他们刚刚离开的京山城,只不过身份已然从天之骄子般的“援军”变成了阶下之囚。
张灏迅速接管了郢州防务,稳定局势。经过与安仁义商议,决定由张灏留守郢州,巩固这片新得之地。而另一员猛将安仁义,则率领六千精锐,继续北上,目标直指风雨飘摇中的襄州,意图趁杨师厚久攻不下、守军濒临极限之际,看看能否有机会火中取栗,甚至夺取这座山南东道的核心重镇。
北线彻底崩坏的消息如同瘟疫般在赵匡凝大营中蔓延。“襄州失守了!”“节度使老家被抄了!”“我们被彻底包围了!”各种真假难辨的流言肆意传播,军心彻底瓦解,恐慌情绪如同野火燎原。将领约束不力,士卒窃窃私语,逃亡现象与日俱增,整个大营笼罩在末日将至的压抑氛围中。
赵匡凝左思右想,发现自己已然身处绝境,找不到任何突破口。向东,是严阵以待的高彦、钱穆;向南,是巍然不动的荆州坚城;向北,是刚刚投降的郢州和虎视眈眈的张灏。归路已被切断,安仁义正扑向襄州,而杨师厚的大军恐怕已经兵临城下甚至破城在即……
就在他彷徨无计之时,斥候来报,杨行密亲率的大军主力,其前锋旗帜已经出现在兴安县一带,这意味着最后的生路也可能被彻底封死。
最后的时刻,到了。
打?麾下这群惊弓之鸟,如何是养精蓄锐、士气正旺的杨行密、高彦等部的对手?强行开战,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跑?四面合围,军无战心,又能跑到哪里去?乱军之中,恐怕死得更快更难堪。
巨大的恐惧和绝望之后,一种奇异的平静反而涌上心头。赵匡凝开始冷静地权衡利弊:
朱温不仁,自己卑躬屈膝求援,换来的却是引狼入室,假道伐虢。朱温此举,可谓背信弃义,毫无盟友之情谊,令人心寒齿冷。襄州若破,父母妻儿皆在城中,落入杨师厚之手,后果不堪设想。
若投降钱镠,或许还能借此谈判,保全家人性命。而且对面的杨行密,昔日也是与自己父亲赵德諲平起平坐的一方诸侯,归附钱镠,如今不仅得以保全性命,更被委以重任,封庐国公,独镇鄂州,手握重兵,可见钱镠确有容人之量和用人之明。自己若降,未必没有一条生路,甚至可能保住富贵。
降了吧……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如同野草般疯长。虽然屈辱,但或许是此刻唯一能保全性命、家族,甚至部分部众的理性选择。
终于,赵匡凝下定了决心。他唤来心腹,沉声道:“准备白旗,派遣使者,前往杨行密将军大营……请降。”
当赵匡凝的请降使者高举白旗,来到杨行密军前时,饶是杨行密这般见惯风浪,也不禁喜出望外!
他围着荆州布局良久,调动各方力量,正准备发动最后的总攻,没想到这重重围困、心理攻势之下,赵匡凝竟如此干脆地选择了投降!这简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好!好!好!”杨行密抚掌大笑,立刻接见了来使,好言抚慰,并迅速将这天大的好消息飞马报往润州的的钱镠。同时,他下令前线各部保持戒备但暂缓进攻,准备受降事宜。
随着赵匡凝的命令下达,困守营中的四万山南大军,早已丧失了最后一丝斗志,纷纷丢弃兵甲,按照指令,有序出营,向钱镠军指定的区域集结,等待整编。一场原本可能尸横遍野的攻城战,就以这样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