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轻启战端-《吴越霸业之这个钱镠不一般》

  中和二年(882年)春正月,江东的年味尚未完全散去,越州观察使府内却已弥漫着一股躁动不安的气息。刘汉宏踱步于堂上,指尖无意识地捻动着腰间玉佩。经过一年多的蛰伏与积蓄,他麾下的七万大军已装备一新,操练亦未曾松懈。看着府库中虽因购买军械粮草而消耗大半但仍算充实的积蓄,一股不甘心的念头再次涌上心头。

  “董昌匹夫,据守杭州,实乃吾心头之刺!”刘汉宏对心腹将领恨声道,“去岁碍于钱镠之势,兼之军需未备,暂且容他逍遥。今我军容齐整,岂能再坐视?春耕在即,彼必松懈,正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他决心不再等待,要趁春耕开始前,再试一次杭州的锋芒。此次他吸取了上次仓促战败的教训,精心挑选了训练最为扎实的八千精锐作为偏师,交由较为稳重可靠的弟弟刘汉宥为主将,并再次启用熟悉杭州情况但曾吃过亏的辛约为副,期望其能戴罪立功。

  “汉宥,此战贵在神速奇袭!”刘汉宏叮嘱道,“悄然进兵,直扑杭州城下,若其无备,或可一击而下!若其有备,则速退,不可恋战,保全实力为上。”他选择的目的地是西陵(即萧山,时属越州永兴县),此地距杭州城不足二十里,隔钱塘江相望,是发起渡江突袭的理想前进基地。

  刘汉宥与辛约领命,率八千精兵,偃旗息鼓,乘着夜色和晨雾,离开越州,向西北方向悄然进发。初期一切顺利,军队纪律严明,行动迅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当这支偷袭部队即将抵达西陵,预备秘密渡江之时,天色陡然转变。绵绵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起初细密,继而转为中雨。江南初春的雨水,冰冷而黏腻,迅速将道路浇灌得一片泥泞。

  军队的行进速度瞬间慢了下来。沉重的车轮陷入泥淖,士卒们脚上的草鞋很快浸透,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水中跋涉,苦不堪言。更麻烦的是,盔甲被雨水打湿后变得格外沉重冰冷,弓弦受潮松弛,战斗力大打折扣。整个队伍笼罩在一种湿冷、疲惫和迟缓的气氛中,奇袭所必需的锐气和速度荡然无存。

  这场不期而至的春雨,也打乱了江面上的平静。董昌虽然内部压力巨大,但对于老对手刘汉宏的警惕从未放松。他深知钱塘江防线的重要性,尤其是开春之际,特地命令水军加强了对杭州湾和钱塘江口的巡逻力度。

  就在刘汉宥军艰难行进于泥泞之中时,一艘董昌军的巡逻快船,正冒雨在江面上执行任务。眼尖的哨兵突然发现,对岸西陵方向,原本应该空旷的地带,似乎出现了大量不同寻常的人影移动,且在泥水中行动迟缓,不像寻常百姓。

  “有情况!”哨兵立刻示警。船长不敢怠慢,下令船只小心靠近侦察。虽然雨水模糊了视线,但那黑压压一片、明显是成建制的军队,是无法完全掩饰的。

  “是越州兵!刘汉宏的人!”船长立刻判断出情况,大惊失色,“快!升急帆!回杭州报信!”

  快船如离弦之箭,冲破雨幕,飞速驶回杭州水门。

  消息如同惊雷,瞬间炸响了杭州刺史府。正在处理公务的董昌接到急报,惊得猛地站起身,笔掉在地上都浑然不觉。

  “什么?!刘汉宏那狗贼又来了?!还是在雨天?”他又惊又怒,“快!传令!全城戒严!四门紧闭!所有守军即刻上城防御!快!”

  杭州城瞬间从年后的慵懒中惊醒,警钟长鸣,士兵们匆忙奔跑着进入战位,百姓惊慌失措地躲回家中。董昌的心脏怦怦直跳,他一方面庆幸自己一直保持着警惕,另一方面又对刘汉宏选择这种恶劣天气偷袭感到恼火和一丝后怕。

  他迅速做出部署: 首先亲自坐镇城头,督促严防死守。同时立刻派出快马,飞驰西南方向的富阳县,命令驻守此地的清平军使陈晟提高警惕,严防刘汉宏分兵或从侧翼迂回。最后就是派出大量精锐斥候,乘小船或从上游渡江,千方百计贴近侦察,务必弄清敌军具体兵力、主将、以及真实意图。

  与此同时,对岸西陵的刘汉宥军也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辛约看着毫无停歇迹象的雨水,以及军中一片泥泞、士卒怨声载道的景象,眉头紧锁。他快步骑马跑到中军。

  “刘将军!”辛约语气沉重,“雨势不止,道路难行,我军行动迟缓,看来奇袭之机已失。方才江上有敌船窥视后疾驰而去,想必杭州已然警觉。此时若再贸然进兵,恐于我不利。末将建议,暂缓进攻,先在离杭州二十里外择地扎营,固守待命,并向越州请示下一步行动。”

  刘汉宥并非莽撞之人,他看着帐外凄风冷雨,再听到辛约的分析,也觉得有理。冒雨强攻一座已有准备的坚城,实为不智。他采纳了辛约的建议。

  “传令下去,停止向江边前进,后队变前队,退往东南方向那片高地,扎营固守!多派斥候,警戒杭州方向动向!”

  “另,立刻起草军报,六百里加急送往越州,禀明我兄此处天气突变、敌军已察之情,请示行止。”

  命令下达,八千越州精兵开始在这冰冷的春雨中,艰难地后撤、扎营。他们原本燃烧的战意,似乎也被这无情的雨水一点点浇灭。营寨立起,旗帜湿漉漉地垂下,士兵们蜷缩在营帐里瑟瑟发抖,等待着来自越州的命令,也等待着未知的战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