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宣州后,那个念头再也无法遏制。他独坐书房,对比着宣州的死气沉沉和湖州的井然有序,对比着自己的无能为力和钱镠的雷厉风行。朝廷?朝廷在长安,自身难保,除了给他一纸空文和这个随时可能被乱兵冲进来的观察使空名,还能给他什么?高骈?那个龟缩扬州、只知求仙问卦的老朽,更是指望不上。
“或许……或许唯有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裴枢喃喃自语,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他想要的,不是投降,不是背叛。他想要的,是秩序,是让宣歙这片土地和百姓,从眼前这地狱般的混乱中解脱出来。既然朝廷的正统名分已无法带来秩序,那么,借用强者的力量,是否是一条出路?
钱镠,有兵,有粮,有能力,更有无限的潜力。而他裴枢,有朝廷钦命的宣歙观察使这个名分!虽然这名分如今在宣歙境内一文不值,但对于志在天下的钱镠来说,或许……或许是一份有价值的礼物?
一个计划的轮廓在他脑中逐渐清晰:邀请钱镠入主宣歙,借其兵力,肃清境内所有不臣的豪强、匪寇! 作为交换,他愿意承认钱镠的实际统治权,甚至……甚至可以接受在钱镠的指挥体系下,保留一部分行政权力,或者说,成为一个拥有名分和部分治权的“合作者”。
这无疑是与虎谋皮,是饮鸩止渴。但他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坐等某股乱兵冲进观察使府,砍下他的头颅?或者眼睁睁看着宣歙在无止境的混乱中彻底糜烂?
决心已定。裴枢深吸一口气,铺开最好的绢帛,提起笔,斟酌着最恰当的措辞。这封信,将避开一切官方渠道,由他绝对的心腹家奴,秘密送往苏州。
信中,他极力赞扬了钱镠的赫赫武功和治理之才,痛陈宣歙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亟待拯救的惨状,最后,他抛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提议:
“……宣歙糜烂,非雷霆手段无以廓清。枢,手无缚鸡之力,空负朝廷之托,愧对黎庶之望。久闻将军威德,海内钦仰。若能仗义兴师,拯此一方生灵于倒悬,枢,愿竭诚相辅,唯将军马首是瞻。境内军政,概由将军总揽;地方安靖之后,民政诸务,枢或可效犬马,以安民心,亦全朝廷体面……此乃万千生民之幸,亦乃大势所趋之道。望将军察之,怜之,慨然应允……”
写完最后一个字,裴枢放下笔,仿佛被抽空了所有力气,又仿佛卸下了千钧重担。他望着跳动的烛火,眼神复杂,有屈辱,有决绝,有一丝士大夫操守破碎的痛苦,但更多的,是一种在绝境中看到一丝光亮的疯狂赌徒般的希冀。
他不知道这封信会带来什么。是引狼入室?还是真能迎来一个重归秩序的新宣歙?他不知道钱镠会如何对待他这个“前任”的观察使。
但他知道,坐以待毙,必死无疑。放手一搏,或有一线生机,至少……能让这片土地少流一些血。
“来人。”他声音沙哑地唤来老仆,“将此信……亲手交予……唉,去吧,小心行事,万勿走漏风声。”
老仆接过那封沉甸甸的、足以掀起惊涛骇浪的密信,身影悄无声息地融入了宣州冰冷的夜色之中。裴枢独自留在书房,等待着未知的命运,也等待着将宣歙的未来,亲手交到那个东方强邻的手中。
钱镠刚将裴枢那封暗藏机锋、近乎乞援的密信收好,尚未及细细权衡,另一封来自杭州的书信便已送到了他的案头。信使是董昌的心腹家将,态度恭谨异常。
展开董昌的信,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久违的热络,甚至带着几分刻意的亲近。董昌在信中盛赞钱镠苏州大捷,“威震东南,功盖当世”,又称念及旧日情谊,特邀钱镠赴杭州一叙,“把酒言欢,共商保境安民之大计”。
钱镠看完信,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董昌这老上司,自杭州败逃、仰他鼻息以来,何时如此热情过?事出反常必有妖。
“主公,董昌此人,心术不正,此番相邀,恐是鸿门宴,不可不防!”周繇第一时间进言,面露忧色。
钱镠却朗声一笑:“鸿门宴?他董昌也配学项羽?我观其信,非有杀心,实有求于我,又怕我趁机吞并,故先示好试探耳。”
他略一沉吟,决断道:“无妨。我便去杭州走一遭,看看我这老上司,究竟唱的是哪一出。”
“主公!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纵非鸿门宴,亦需重兵护卫!”
“带多了兵,反而显得我心虚,弱了我苏州的气势。”钱镠摆手,眼中是绝对的自信,“便带五百铁卫足矣。尔等守好家业,待我归来。”
次日,钱镠只率五百黑衣黑甲、装备精良的铁卫军,乘船沿运河而下,直趋杭州。铁卫们沉默如山,杀气内敛,所过之处,两岸观望者无不凛然。
船至杭州,但见码头已是净水泼街,仪仗陈列。董昌竟亲自率众在城外五里迎接,脸上堆满了热情洋溢的笑容,仿佛全然忘却了当初从杭州狼狈逃往盐官的窘迫。
“具美!别来无恙!可想煞为兄了!”董昌抢步上前,执手相看,情真意切,“昔日苏州并肩血战,恍如昨日!若非具美神勇,昌今日焉有命在?快请入城,酒宴早已备好!”
钱镠也是笑容满面,应对自如:“使君言重了!镠岂敢居功?全赖将士用命,使君洪福罢了。”两人把臂同行,一副将相和的场面,看得不知内情的杭州百姓啧啧称奇。
接风宴设于修缮一新的刺史府中,极尽奢华,歌舞升平。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董昌脸上的笑容渐渐被一抹愁绪和羡慕取代。
“唉,”他放下酒杯,长叹一声,“贤弟啊,看到你在苏湖之地搞得风生水起,屯田练兵,府库充盈,为兄真是……既欣慰,又惭愧啊!”
他开始大倒苦水:“你看为兄这杭州,经黄巢蹂躏,又遭……唉,又经战乱,城垣残破,府库空空如也。为兄也想效仿贤弟,重整河山,奈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小打小闹,难成气候啊!”
钱镠微笑着听着,并不接话,只是慢慢品着酒,他知道,戏肉要来了。
果然,董昌话锋一转,身体前倾,压低声音道:“为兄近日听闻,浙东观察使换人了,来了个叫刘汉宏的竖子!此獠听闻原先不过是徐州一叛将,甚至曾在江陵作乱,形同匪寇!此等人物,竟也能窃据观察使之位,统辖浙东七州?岂非滑天下之大稽!”
他越说越激动,脸上泛起红光:“浙东富庶,岂容此等鼠辈糟蹋?为兄不才,愿提一旅之师,东渡钱塘,为朝廷除此奸佞,收复浙东!”
说到这,他紧紧盯着钱镠的眼睛,语气变得小心翼翼:“只是……只是为兄若东进,这杭州根本之地,难免空虚,又恐贤弟……咳咳,又恐周边有所误会。故而,特请贤弟前来,便是想与你商议一个万全之策。”
他终于图穷匕见:“不若如此,你我兄弟,便以天目山独松岭为界,自此以西,包括湖州乃至贤弟以后打下的宣歙,皆由贤弟经营;自杭州以东,越州、明州、台州等浙东七州,便由为兄去取。你我兄弟,划界而治,互不侵犯,永结盟好,贤弟以为如何?”
说罢,董昌紧张地看着钱镠,等待他的回答。他自知实力远不如钱镠,最怕的就是钱镠趁他东进时背后捅刀,或是也看上了浙东之地。
钱镠心中瞬间明了。董昌这是既眼红浙东的富庶,又极度恐惧自己,故而想出的稳己防人之策。划界而治?眼下正合他意!他正全力谋划西进宣歙,吞并董昌并非急务,反而需要一个稳定的东线。让董昌去浙东和刘汉宏狗咬狗,岂不妙哉?
心思电转间,钱镠脸上已绽开无比爽朗真诚的笑容,他举起酒杯,朗声道:“我道是何事!此议甚好!甚好!使君雄才大略,东取浙东,正当时也!镠对此绝无异议!便依使君之言,以山岭为界,西归钱镠,东属董公!钱镠在此对天立誓,必恪守此约,绝不越界半步!愿与董公,永为唇齿,共保东南!”
言罢,一饮而尽,姿态干脆利落,豪气干云。
董昌没想到钱镠答应得如此痛快,愣了片刻,随即大喜过望,心中一块巨石落地,也连忙举杯痛饮:“好!贤弟快人快语!真豪杰也!从此我兄弟二人,西东呼应,这东南之地,谁人能敌?哈哈!哈哈哈!”
宴席气氛顿时达到高潮,宾主尽欢,仿佛真是一对毫无芥蒂的生死兄弟。
次日,钱镠辞别董昌,率五百铁卫返回苏州。有人问道:“董昌狼子野心,又无甚能耐,今日允他东进,他日必成后患!”
钱镠淡然一笑:“疥癣之疾,何足道哉?他欲东去,便让他去。刘汉宏岂是易与之辈?正好让他们二人纠缠不休。我等之志,在西不在东。宣歙之地,方是沃野千里,如今裴枢自请上门,岂能辜负?待我西定宣歙,尽收其地其民,届时……”
“或许……或许唯有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裴枢喃喃自语,手指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他想要的,不是投降,不是背叛。他想要的,是秩序,是让宣歙这片土地和百姓,从眼前这地狱般的混乱中解脱出来。既然朝廷的正统名分已无法带来秩序,那么,借用强者的力量,是否是一条出路?
钱镠,有兵,有粮,有能力,更有无限的潜力。而他裴枢,有朝廷钦命的宣歙观察使这个名分!虽然这名分如今在宣歙境内一文不值,但对于志在天下的钱镠来说,或许……或许是一份有价值的礼物?
一个计划的轮廓在他脑中逐渐清晰:邀请钱镠入主宣歙,借其兵力,肃清境内所有不臣的豪强、匪寇! 作为交换,他愿意承认钱镠的实际统治权,甚至……甚至可以接受在钱镠的指挥体系下,保留一部分行政权力,或者说,成为一个拥有名分和部分治权的“合作者”。
这无疑是与虎谋皮,是饮鸩止渴。但他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坐等某股乱兵冲进观察使府,砍下他的头颅?或者眼睁睁看着宣歙在无止境的混乱中彻底糜烂?
决心已定。裴枢深吸一口气,铺开最好的绢帛,提起笔,斟酌着最恰当的措辞。这封信,将避开一切官方渠道,由他绝对的心腹家奴,秘密送往苏州。
信中,他极力赞扬了钱镠的赫赫武功和治理之才,痛陈宣歙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亟待拯救的惨状,最后,他抛出了那个石破天惊的提议:
“……宣歙糜烂,非雷霆手段无以廓清。枢,手无缚鸡之力,空负朝廷之托,愧对黎庶之望。久闻将军威德,海内钦仰。若能仗义兴师,拯此一方生灵于倒悬,枢,愿竭诚相辅,唯将军马首是瞻。境内军政,概由将军总揽;地方安靖之后,民政诸务,枢或可效犬马,以安民心,亦全朝廷体面……此乃万千生民之幸,亦乃大势所趋之道。望将军察之,怜之,慨然应允……”
写完最后一个字,裴枢放下笔,仿佛被抽空了所有力气,又仿佛卸下了千钧重担。他望着跳动的烛火,眼神复杂,有屈辱,有决绝,有一丝士大夫操守破碎的痛苦,但更多的,是一种在绝境中看到一丝光亮的疯狂赌徒般的希冀。
他不知道这封信会带来什么。是引狼入室?还是真能迎来一个重归秩序的新宣歙?他不知道钱镠会如何对待他这个“前任”的观察使。
但他知道,坐以待毙,必死无疑。放手一搏,或有一线生机,至少……能让这片土地少流一些血。
“来人。”他声音沙哑地唤来老仆,“将此信……亲手交予……唉,去吧,小心行事,万勿走漏风声。”
老仆接过那封沉甸甸的、足以掀起惊涛骇浪的密信,身影悄无声息地融入了宣州冰冷的夜色之中。裴枢独自留在书房,等待着未知的命运,也等待着将宣歙的未来,亲手交到那个东方强邻的手中。
钱镠刚将裴枢那封暗藏机锋、近乎乞援的密信收好,尚未及细细权衡,另一封来自杭州的书信便已送到了他的案头。信使是董昌的心腹家将,态度恭谨异常。
展开董昌的信,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久违的热络,甚至带着几分刻意的亲近。董昌在信中盛赞钱镠苏州大捷,“威震东南,功盖当世”,又称念及旧日情谊,特邀钱镠赴杭州一叙,“把酒言欢,共商保境安民之大计”。
钱镠看完信,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董昌这老上司,自杭州败逃、仰他鼻息以来,何时如此热情过?事出反常必有妖。
“主公,董昌此人,心术不正,此番相邀,恐是鸿门宴,不可不防!”周繇第一时间进言,面露忧色。
钱镠却朗声一笑:“鸿门宴?他董昌也配学项羽?我观其信,非有杀心,实有求于我,又怕我趁机吞并,故先示好试探耳。”
他略一沉吟,决断道:“无妨。我便去杭州走一遭,看看我这老上司,究竟唱的是哪一出。”
“主公!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纵非鸿门宴,亦需重兵护卫!”
“带多了兵,反而显得我心虚,弱了我苏州的气势。”钱镠摆手,眼中是绝对的自信,“便带五百铁卫足矣。尔等守好家业,待我归来。”
次日,钱镠只率五百黑衣黑甲、装备精良的铁卫军,乘船沿运河而下,直趋杭州。铁卫们沉默如山,杀气内敛,所过之处,两岸观望者无不凛然。
船至杭州,但见码头已是净水泼街,仪仗陈列。董昌竟亲自率众在城外五里迎接,脸上堆满了热情洋溢的笑容,仿佛全然忘却了当初从杭州狼狈逃往盐官的窘迫。
“具美!别来无恙!可想煞为兄了!”董昌抢步上前,执手相看,情真意切,“昔日苏州并肩血战,恍如昨日!若非具美神勇,昌今日焉有命在?快请入城,酒宴早已备好!”
钱镠也是笑容满面,应对自如:“使君言重了!镠岂敢居功?全赖将士用命,使君洪福罢了。”两人把臂同行,一副将相和的场面,看得不知内情的杭州百姓啧啧称奇。
接风宴设于修缮一新的刺史府中,极尽奢华,歌舞升平。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董昌脸上的笑容渐渐被一抹愁绪和羡慕取代。
“唉,”他放下酒杯,长叹一声,“贤弟啊,看到你在苏湖之地搞得风生水起,屯田练兵,府库充盈,为兄真是……既欣慰,又惭愧啊!”
他开始大倒苦水:“你看为兄这杭州,经黄巢蹂躏,又遭……唉,又经战乱,城垣残破,府库空空如也。为兄也想效仿贤弟,重整河山,奈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小打小闹,难成气候啊!”
钱镠微笑着听着,并不接话,只是慢慢品着酒,他知道,戏肉要来了。
果然,董昌话锋一转,身体前倾,压低声音道:“为兄近日听闻,浙东观察使换人了,来了个叫刘汉宏的竖子!此獠听闻原先不过是徐州一叛将,甚至曾在江陵作乱,形同匪寇!此等人物,竟也能窃据观察使之位,统辖浙东七州?岂非滑天下之大稽!”
他越说越激动,脸上泛起红光:“浙东富庶,岂容此等鼠辈糟蹋?为兄不才,愿提一旅之师,东渡钱塘,为朝廷除此奸佞,收复浙东!”
说到这,他紧紧盯着钱镠的眼睛,语气变得小心翼翼:“只是……只是为兄若东进,这杭州根本之地,难免空虚,又恐贤弟……咳咳,又恐周边有所误会。故而,特请贤弟前来,便是想与你商议一个万全之策。”
他终于图穷匕见:“不若如此,你我兄弟,便以天目山独松岭为界,自此以西,包括湖州乃至贤弟以后打下的宣歙,皆由贤弟经营;自杭州以东,越州、明州、台州等浙东七州,便由为兄去取。你我兄弟,划界而治,互不侵犯,永结盟好,贤弟以为如何?”
说罢,董昌紧张地看着钱镠,等待他的回答。他自知实力远不如钱镠,最怕的就是钱镠趁他东进时背后捅刀,或是也看上了浙东之地。
钱镠心中瞬间明了。董昌这是既眼红浙东的富庶,又极度恐惧自己,故而想出的稳己防人之策。划界而治?眼下正合他意!他正全力谋划西进宣歙,吞并董昌并非急务,反而需要一个稳定的东线。让董昌去浙东和刘汉宏狗咬狗,岂不妙哉?
心思电转间,钱镠脸上已绽开无比爽朗真诚的笑容,他举起酒杯,朗声道:“我道是何事!此议甚好!甚好!使君雄才大略,东取浙东,正当时也!镠对此绝无异议!便依使君之言,以山岭为界,西归钱镠,东属董公!钱镠在此对天立誓,必恪守此约,绝不越界半步!愿与董公,永为唇齿,共保东南!”
言罢,一饮而尽,姿态干脆利落,豪气干云。
董昌没想到钱镠答应得如此痛快,愣了片刻,随即大喜过望,心中一块巨石落地,也连忙举杯痛饮:“好!贤弟快人快语!真豪杰也!从此我兄弟二人,西东呼应,这东南之地,谁人能敌?哈哈!哈哈哈!”
宴席气氛顿时达到高潮,宾主尽欢,仿佛真是一对毫无芥蒂的生死兄弟。
次日,钱镠辞别董昌,率五百铁卫返回苏州。有人问道:“董昌狼子野心,又无甚能耐,今日允他东进,他日必成后患!”
钱镠淡然一笑:“疥癣之疾,何足道哉?他欲东去,便让他去。刘汉宏岂是易与之辈?正好让他们二人纠缠不休。我等之志,在西不在东。宣歙之地,方是沃野千里,如今裴枢自请上门,岂能辜负?待我西定宣歙,尽收其地其民,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