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老秀才“醉”琼林,梦里犹在教顽童-《糊涂县令贾清廉》

  全县狂欢的三日里,有一个人,喜悦之情尤甚,甚至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他便是义学的启蒙先生,王老夫子。

  这位年过花甲、考了半辈子科举却止步于秀才功名的老读书人,平生最大的憾事,便是自己未能更进一步,光耀门楣。他将全部的心血与期望,都寄托在了义学的娃娃们身上。如今,亲眼见到自己手把手启蒙、一字一句教导的学生,一举高中三人,这份成就感与欣慰,远比他当年自己中秀才时,更加猛烈、更加醉人!

  庆典第一日的流水席上,王老夫子便被乡民们奉为上宾,敬酒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感念他的教诲之恩,酒杯一次次斟满。老夫子平日严谨克己,几乎滴酒不沾,但此情此景,他竟来者不拒,满面红光,笑声朗朗,花白的胡须上都沾满了酒渍。他握着三个新科秀才的手,反复叮咛:“尔等今日之功,乃寒窗苦读之果!日后……当时时谨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报效朝廷,造福桑梓……切莫……切莫懈怠啊!” 说到动情处,老泪纵横**。

  待到席散人稀,王老夫子已酩酊大醉。他被李火火和几个乡勇搀扶着,送回义学他那间简陋的卧房。他口中仍念念有词,一会儿是“后生可畏”,一会儿是“吾道不孤”。

  夜半时分,月光如水,透过窗棂洒入屋内。王老夫子沉睡正酣,忽然,他手臂挥舞起来,嘴唇翕动,发出模糊却清晰的梦呓:

  “狗蛋!…… 手……手放平!…… 这‘人’字,一撇一捺,要……要站稳当!”

  “小丫…… 莫要瞌睡…… 听先生讲,‘子不学,非所宜’…… 何解呀?”

  “石头…… 汝天资聪颖…… 更需……更需勤勉…… 切莫……切莫负了杜大人…… 期望……”

  他眉头时而紧蹙,仿佛在训斥顽童;时而舒展,露出欣慰的笑容,仿佛看到了学生们的进步。在这琼林宴般的梦境里,他魂牵梦绕的,依旧是他那三尺讲台,依旧是他那些或调皮或聪慧的学生。教书育人,早已融入他的骨血,成为他生命的全部意义。

  第二天日上三竿,王老夫子才悠悠转醒。他头痛欲裂,挣扎着坐起身,环顾这间堆满书籍、弥漫着墨香的小屋,昨日的喧嚣与梦境交织浮现眼前。他没有立刻起身,而是静静坐了许久。阳光照在他布满皱纹却异常平和的脸上。

  他缓缓下床,走到窗前,推开窗户,看着学堂院子里追逐嬉戏的蒙童,听着那稚嫩却充满希望的琅琅书声。他深吸一口清晨新鲜的空气,嘴角慢慢扬起,最终化作一个无比释然、无比满足的笑容。他捻着胡须,低声自语,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一乐……今观弟子有成,胜似吾身登科甲…… 老夫……此生无憾矣!无憾矣!”

  一位老读书人的价值,在学生的成就中得到了最圆满的实现。

  他的梦呓,是对过去最好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最深的期许。

  这份无憾,能否化作义学更坚定的基石?

  平安县的文运,能否承载起更多这样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