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杜明远“建”学堂,矿利润修起读书声-《糊涂县令贾清廉》

  赵德柱伏法,周文渊殒命,笼罩在青州上空近一年的阴霾终于散去。平安县迎来了久违的、真正意义上的太平。银矿的开采渐入佳境,第一批提炼出的官银已解往州库,而朝廷特旨允准留县的三成矿利,也如同甘霖,开始滋润这片饱经磨难的土地。

  杜明远没有忘记自己“造福一方”的初心。他深知,挖矿终有尽时,真正的富足,在于人,在于教化。在与孙慢慢、钱多多等人反复商议后,他做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有些“不划算”的决定:从首批留县矿利中,拨出最大的一笔款项,在平安县兴建第一座官办学堂——启明义学。

  消息传出,全县哗然。有乡绅觉得杜明远傻,银子不拿来修桥铺路、或者给县衙上下改善生活,却去搞那虚无缥缈的“教化”,穷孩子念书能当饭吃?但更多的贫苦百姓,尤其是那些面黄肌瘦、整日里只能帮家里干活或满山乱跑的孩子们,他们的父母眼中,却燃起了前所未有的希望之光。

  选址就在县衙旁边一块空地上。杜明远亲自勘定,孙慢慢绘制图纸,钱多多虽然肉疼银子,但拨付钱粮时却也一丝不苟(他如今对杜明远的决策有种盲目的信任)。李火火吊着一只胳膊,也闲不住,带着乡勇们帮忙平整土地,搬运木石。红姑虽不说话,却时常在工地上巡视,确保安全。整个平安县,仿佛都在为这座学堂而忙碌。

  开工那天,没有鞭炮锣鼓,杜明远只是带着县衙众人和闻讯赶来的百姓,举行了一个简朴的奠基仪式。他铲起第一锹土,对众人道:“诸位乡亲!这学堂,不建高墙大院,不求雕梁画栋,只求坚固敞亮,能遮风避雨!银子,是矿山赐予的,但未来,要靠学堂里的娃娃们去创造!今日我们种下读书的种子,来日,平安县必能长出参天大树!”

  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百姓们掌声雷动。

  建造过程,杜明远事事躬亲。材料选用坚固耐用的青砖灰瓦,窗棂力求明亮。他甚至参考了孙慢慢从古籍中找到的南方书院样式,设计了通风和采光都极好的格局。工匠们感念杜县令恩德,干活格外卖力。不过月余,一座虽不华丽却结实整齐、窗明几净的学堂便拔地而起。学堂门前,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启明义学”四个大字,乃杜明远亲笔所题。

  学堂建好,下一步是请先生。杜明远贴出告示,诚聘品学兼优的教书先生,束修从优。消息传出,竟有几位邻县不得志的穷秀才前来应聘。杜明远亲自考核,最终选了一位姓陈的老秀才,虽科举不顺,但学问扎实,为人敦厚。杜明远又请孙慢慢兼任学监,定期去讲授经史子集之外的杂学,如地理、算数。

  最让人感动的是招生。杜明远宣布:启明义学,束修全免!凡平安县适龄孩童,无论贫富,皆可入学! 并且,每日中午,学堂还提供一顿简单的午膳,以免孩子挨饿读书。

  开学那日,景象令人动容。大大小小的孩子们,穿着母亲连夜浆洗缝补的最干净的衣服,有的紧张,有的兴奋,在父母的千叮万嘱下,怯生生地走进学堂。他们中很多人的父辈、祖辈,都是睁眼瞎,一辈子在土里刨食。如今,他们竟能坐在明亮的学堂里,闻着墨香,听先生讲课,这是他们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杜明远也换下官袍,穿着一身半旧的青衫,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陈先生一字一句地诵读《三字经》。他那认真专注的神情,丝毫不像一县之主,倒更像一个渴求知识的学子。下课后,他还手把手地教那些握笔颤抖的孩子写字,耐心讲解字的含义。

  朗朗读书声,第一次从平安县衙旁响起,清脆悦耳,如同天籁,飘荡在县城的空气中。这声音,比银矿的开采声更让人心安,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百姓们劳作之余,听到这读书声,脸上都会不自觉地露出欣慰的笑容。他们知道,杜青天带来的,不只是眼前的银钱,更是子孙后代真正的希望。

  红姑有次路过学堂,听到里面的读书声,驻足良久。李火火凑过来,咧着嘴笑:“红姑,你听,这帮小崽子念得还挺带劲!说不定真能念出个状元来呢!”

  红姑瞥了他一眼,没说话,但眼神柔和了许多。或许,她也在这读书声中,看到了某种不同于刀光剑影的未来。

  学堂的建立,是平安县从物质脱贫走向精神富足的开始。

  这些今日牙牙学语的孩童,或许真有一天,能走出大山,成为国家的栋梁。

  杜明远播下的这颗种子,其价值,远非金银所能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