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武汉的“重逢与决策”-《沪上银窟龙虎斗》

  1938年的春汛来得急。

  长江水裹着泥沙,拍打着武汉三镇的堤岸。

  沈逸风站在汉口法租界的办事处窗前,望着江面上穿梭的货船,手里攥着刚收到的电报——发报人是林婉清,只有五个字:“我到汉口了。”

  门被推开的瞬间,穿灰布军装的林婉清带着一身风尘进来。

  她的短发用卡子别在耳后,眼角添了些细纹,却比在上海时更显利落。

  “逸风!”她笑着将一叠文件拍在桌上,“中央指示:庄票体系即刻向华南推广。日军在广州、香港搞金融封锁,我们要用庄票撕开这道口子!”

  沈逸风转身,目光落在地图上。

  地图上,华南地区被红笔圈出几个关键节点:汕头、梧州、海口。

  他拿起铅笔,在香港旁边画了个圈:“日军的海关卡得严,直接运物资进不去。但侨胞的捐款,总能绕开封锁线。”

  林婉清凑过来,指尖点了点汕头:“我在延安收到消息,东南亚侨胞早就在找渠道捐钱。他们不信日军的‘大东亚共荣’,可缺个可信的‘钱袋子’——庄票正好。”

  两人头碰头,开始规划具体路径:

  - 东南亚侨胞将捐款汇至香港钱庄,兑换成卫国庄票;

  - 庄票通过地下渠道运到广州湾,再分送各游击区;

  - 兑换比例按“一庄票=半块银元”浮动,确保侨胞和百姓都受益。

  午后,沈逸风带着方案去电报局。

  发报员小周戴着耳机,手指在键盘上飞舞。

  他的额角挂着汗,却笑得腼腆:“沈先生,这电报要是发出去,华南的鬼子该睡不着了——他们的银元,要被咱们的庄票‘挤’得没地方藏!”

  电流的“嘀嗒”声里,一封封加密电报飞向汕头、梧州、海口。

  内容包括:

  - 各地钱庄需设立“侨胞兑换窗口”;

  - 庄票背面加印“支持华南抗战”暗纹;

  - 配合游击队,建立“庄票-物资”快速通道。

  傍晚,两人回到办事处。

  窗外,长江水仍在奔涌,浪花拍打着码头的石墩。

  林婉清望着江面,轻声说:“当年在上海,咱们守的是一座城的粮仓;现在,咱们要守的是整个华南的命脉。”

  沈逸风倒了杯茶,推到她面前:“从上海到武汉,再到华南——庄票的根,越扎越深了。”

  他想起小豆子在沦陷区的地下银行,想起阿福在码头的货物,想起上海百姓排队存庄票的模样。

  所有的努力,都在这一刻交汇——他们不仅在印一张纸,更是在织一张覆盖全国的金融网,一张能兜住希望、挡住侵略的网。

  深夜,电报局的灯还亮着。

  小周将最后一份回电递给沈逸风。

  内容来自汕头钱庄:“侨胞首批捐款已到账,庄票兑换踊跃。百姓说,‘这票子,能换救命药!’”

  沈逸风捏着电报,望向窗外的星空。

  他知道,华南的战场上,很快会有更多战士用上庄票换的药品;

  会有更多百姓攥着庄票,挺直腰杆说“不买皇军的假票”。

  庄票的旅程,

  从黄浦江出发,

  过长江,入珠江,

  终将抵达

  每一个

  需要希望的,

  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