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晒酱油-《逃荒,狗都不逃!苟在深山种田忙》

  这日清晨,祁老缓步来到围屋前,望着在空地上追逐嬉戏的孩子们,眼中流露出慈祥的笑意。

  这些孩子虽然已在林家村安顿下来,摆脱了食不果腹的困境,但整日无所事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林村长,祁老见老村长正在查看新修的水渠,便上前说道,老夫思忖多时,这些孩子年纪尚小,重活做不得,倒不如让他们都来学堂读书识字。虽说眼下不能为村里出力,但待他们学有所成,将来都是村里不可多得的人才。

  老村长闻言,连连点头称是:“先生所言极是。”

  祁老捋须含笑,老夫这些年来也积攒了些许束修,愿意拿出来请几位勤快的婶婶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

  村长也跟着附和道:“粮食由村里供给便是。”

  消息不胫而走,村里几位家境清贫的妇女闻讯纷纷前来。

  经过仔细挑选,祁老最终选定了手脚麻利的几个王姓村人和做事细致的林秀,每月付给她们每人二钱银子的工钱,由她们专门照料这三十多个孩子的日常起居。

  这日天色正好,碧空如洗,万里无云。

  苏荷想起去年精心酿制的酱油已到了该晾晒的时候。

  天刚蒙蒙亮,苏荷便唤来林大山,让他将存放在仓房里的十几个酱缸一一搬至围屋前的空地上。

  娘!这酱油的晾晒最是讲究。苏荷正在一边轻轻掀开缸盖。

  这边林小薇前来帮忙,娘!这酱油须得晒到恰到好处,味道方能醇厚绵长。

  只见酱缸内深褐色的酱汁在晨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一股浓郁的酱香随风飘散,沁人心脾。

  苏荷取来特制的长柄木勺,动作娴熟而轻柔地搅动着酱汁,酱香顿时更加浓郁了。

  晒酱必得选这样的晴好天气,林小薇一边操作一边向苏荷传授知识,每日早晚各搅拌一次,让酱汁均匀受热。若是遇上阴雨天,务必及时盖上缸盖,万万不可让雨水淋入。

  苏荷凝神倾听着林小薇的讲解。

  这时,林小薇忽然灵光一现:娘,我有个主意。若是请人编些竹盖,既透气又能防雨,岂不两全其美?

  说罢,她立即前去寻找村里的篾匠林大柱。

  听了林小薇的详细描述,林大柱很快领会了她的用意。

  他精选上好的毛竹,破成细薄均匀的竹篾,手指翻飞间,一个精巧的圆锥形竹盖渐渐初具雏形。

  这竹盖的编织最考较功夫,林大柱一边熟练地编织一边解释道,过密则不透气,过疏则难挡雨水。

  与此同时,林小薇还请他用细竹篾编织了一个圆形的滤网:要能恰好置于酱缸中央,将酱渣与清汁分隔开来。

  翌日,林大柱便将制作完成的竹盖和滤网送来了。苏荷依照女儿教授的方法,先将滤网轻轻放入酱缸正中,再盖上崭新的竹盖。

  令人称奇的是,不过半日工夫,滤网中间便澄出一汪清亮醇香的酱油,而酱渣则被完美地隔绝在外围。

  这法子当真巧妙!苏荷惊喜地赞叹道,往后再也不必费力过滤了。

  时近黄昏,林小薇决定用新滤出的酱油为家人烹制一锅香喷喷的酱油拌饭。

  她先选取今年新收的稻米,用清冽的山泉水细细淘洗三遍,待米粒颗颗饱满晶莹,方才倒入锅中,加水没过米粒一指,盖上锅盖以文火慢蒸。

  待米饭将熟未熟之时,她掀开锅盖,用竹筷在米饭上轻轻戳出几个气孔,让蒸汽均匀升腾。

  这时,她取来一只粗陶碗,舀入一大勺昨日刚熬制的猪油。那猪油色泽乳白,在碗中微微颤动,散发着诱人的荤香。

  接着,她小心翼翼地用木勺舀起刚滤出的酱油。

  那酱油色泽红褐,在勺中流动时泛着琥珀般的光泽。

  她将酱油缓缓淋在猪油上,看着二者渐渐交融。随后,她撒上一把清晨刚采摘的嫩绿葱花,又添了几粒碾碎的花生米。

  这时,米饭恰好蒸至最佳火候:米粒饱满透亮,软硬适中,散发着腾腾热气。

  她将调好的酱料均匀地浇在米饭上,然后用木勺从锅底轻轻翻拌。每一下翻拌都极尽耐心,让每一粒米都裹上酱汁,却又不敢将米粒搅碎。

  随着她的动作,酱香、猪油香、米香渐渐融合,在厨房中弥漫开来。

  待米饭与酱料完全拌匀,只见米粒呈现出诱人的酱色,其间点缀着翠绿的葱花和金黄的油光,令人食欲大动。

  当这锅酱油拌饭端上桌时,浓郁的香气立刻盈满了整个院落。

  林大山深深吸了一口气,由衷赞叹:这般香味,便是天耀城最大的酒楼也难比拟!

  小乔早已按捺不住,迫不及待地舀了一大勺送入口中。

  米饭入口的刹那,她满足地眯起双眼,含糊不清地说道:真好吃!姐姐做的饭最是香甜!

  子杰更是连吃了两碗,腮帮子塞得鼓鼓的,连脸颊上沾了饭粒都浑然不觉,只顾着说:这酱油拌饭我能天天吃,永远吃不腻!

  林小薇望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的模样,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林小薇轻声解释道:这酱油之所以香醇,全在于日晒充足,时光沉淀。恰如读书求学,需要日积月累,方能有所成就。

  这话正好被前来串门的祁老听见,他欣慰地点头称赞:小薇此言深得学问三昧。治学之道,贵在持之以恒,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