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mm加农炮量产提速:月产达10门-《铁血长征,军工崛起》

  一九四二年一月,华北平原天寒地冻,瓦窑堡兵工厂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清晨六点,天还没亮,林烽就已经站在总装车间里,看着工人们在新改造的生产线上忙碌。

  厂长,您又来这么早!老周搓着手从外面进来,哈出一团白气。

  睡不着啊。林烽指着正在组装的加农炮,老周,你说这个月咱们真能完成十门?

  老周还没答话,王老铁的大嗓门就从门口传来:必须能!我老王把话撂这儿,完不成任务,我这个月工资不要了!

  众人回头一看,只见王老铁带着几个徒弟,推着一车闪亮的炮管零件进来。那些零件在煤油灯下泛着幽蓝的光泽,一看就是上等钢材。

  好家伙!老周上前摸了摸炮管,老王,你这钢材质量又提高了?

  王老铁得意地一挺胸:那可不!新炼钢炉投产后,咱们的钢材比鬼子的还强!

  正说着,唐忠祥抱着一堆图纸匆匆进来,眼镜片上还沾着雪花:厂长!三个卫星加工点这个月的零件合格率都超过百分之九十五!

  太好了!林烽接过报表仔细查看,刘伟他们干得不错!

  沈泉不知什么时候也凑了过来:运输队保证随叫随到,绝不会让零件在仓库里过夜!

  林烽环视众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既然条件都具备了,那咱们就开始吧!

  总装车间里顿时忙碌起来。新的生产线采用模块预装 总装校准模式,工人们分成若干小组,各司其职。

  老周亲自带着一组老师傅在预装区忙碌。他们先把炮管、炮架、转向机构等大件组装成模块。

  这个卡槽要对准!老周指导着一个年轻工人,差一毫米都不行!

  那年轻人紧张得满头大汗:周师傅,这比绣花还难啊!

  废话!王老铁在旁边插话,你以为造大炮是捏泥人呢?

  众人哄笑声中,唐忠祥在检验区拿着各种仪器测量:炮管直线度合格...膛线精度合格...

  最热闹的要数总装区。这里像个大型手术室,工人们把预装好的模块精准地组合在一起。

  起重组注意!炮管模块准备就位!老周高声指挥。

  巨大的吊车缓缓移动,炮管模块精准地落在炮架模块上。

  好!停!老周眯着眼睛,用手比划着距离,左边下来一毫米...好!

  一声,两个模块完美对接。工人们立即上前紧固螺栓。

  太快了!一个老技工感叹,以前装一门炮得七天,现在看样子五天就能完成!

  王老铁得意地说:这就是模块化的好处!

  然而,困难总是难免的。第三天,总装线上就出了状况。

  周师傅!这个炮闩装不进去!一个工人焦急地报告。

  老周快步上前检查,眉头紧锁:公差出了问题。这是哪个加工点生产的?

  很快查出来,是刘伟负责的卫星加工点生产的这批零件尺寸偏大。

  刘伟接到消息,骑着马就从三十里外赶来了。小伙子急得满头大汗:厂长,周师傅,我...

  别急,林烽拍拍他的肩膀,说说怎么回事。

  原来,最近天气太冷,车床的热胀冷缩没计算准确,导致零件尺寸出了偏差。

  王老铁一听就笑了:我当多大个事!让老唐算个补偿值不就行了?

  唐忠祥立即拿出计算尺:根据温度变化,需要把公差调整0.02毫米...

  问题很快解决了。刘伟激动地说:谢谢厂长!谢谢各位师傅!我这就回去调整工艺!

  这个小插曲反而让工人们更加认真了。接下来的组装异常顺利。

  一月十五日,第一门加农炮完成总装。

  试炮准备!林烽亲自下令。

  靶场上,新下线的加农炮威风凛凛。炮管在冬日阳光下闪着寒光,精密的转向机构灵活自如。

  目标,正前方山体,距离一万五千米!观测手报告。

  炮长老李深吸一口气,稳稳握住击发装置:

  炮弹呼啸而出,在远处山体上炸起一团烟尘。

  命中目标!观测手兴奋地大喊。

  车间里顿时沸腾了。工人们互相拥抱,庆祝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王老铁激动地拍着炮身:好小子!争气!

  老周却依然保持着冷静:这才第一门,还有九门呢!

  接下来的生产果然遇到了新问题。随着产量提高,总装线的瓶颈开始显现。

  厂长,校准工序太费时间了。老周报告,一门炮的校准就要大半天。

  唐忠祥提出建议:我们可以设计专用校准工具,把经验数据化。

  说干就干。唐忠祥带着几个技术员,连夜设计出一套校准装置。这套装置能快速检测炮管直线度、瞄准系统精度等关键参数。

  妙啊!老周试用后赞不绝口,这下校准时间能缩短一半!

  王老铁也不甘示弱,改进了零件配送方式:咱们搞个流水配送,零件直接送到工位,省去中间环节!

  在这些改进措施的推动下,生产效率显着提高。一月二十日,第五门加农炮下线;一月二十五日,第八门...

  一月三十日晚上,整个兵工厂的人都聚集在总装车间。第十门加农炮正在进行最后的总装。

  小心!慢点!老周的声音都有些发抖。

  当最后一个螺栓拧紧时,车间里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成功了!月产十门!我们做到了!王老铁激动得老泪纵横。

  唐忠祥认真地在生产记录上写下:1942年1月,122毫米加农炮产量:10门。

  沈泉围着第十门炮转了好几圈:这下前线该乐开花了!

  林烽站在炮前,心中百感交集。从月产五门到十门,这个跨越来之不易。

  同志们!他提高声音,我们不仅完成了任务,还把组装时间从七天缩短到五天!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工人们齐声欢呼,掌声雷动。

  然而,庆功会刚开完,林烽就把各车间主任叫到办公室。

  月产十门是个里程碑,但还不是终点。林烽指着墙上的生产计划,下个月,我们要向十二门发起冲击!

  王老铁一拍桌子:干!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老周慢悠悠地说:要是能再优化几个工序,十二门也不是不可能。

  唐忠祥已经开始计算:如果总装时间能再缩短半天...

  看着干劲十足的部下,林烽满意地笑了。他知道,有了这样一支敢打敢拼的队伍,没有什么目标是实现不了的。

  夜深了,林烽独自在车间里巡视。工人们已经下班,十门新下线的加农炮整齐排列,像一队等待检阅的士兵。

  抚摸着冰凉的炮管,林烽轻声自语:有了你们,看小鬼子还能嚣张到几时!

  窗外,雪花静静飘落。但在瓦窑堡兵工厂里,创造的激情正在融化这个严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