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巷的暮色刚漫过槐树叶梢,孙晓就被窗台下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动吵醒了。她揉着眼睛往下看,只见小宇轩蹲在石桌旁,正拿着根竹条在地上画圈圈,旁边堆着好几根长短不一的竹枝,都是上次张叔劈好剩下的。
“小宇轩,你怎么这么早来啦?”孙晓趿着拖鞋跑下楼,漫画本还夹在胳膊肘里——昨晚她特意把画满收获的那页描了边,想着今天要是编竹筐,刚好能补画步骤图。
小宇轩听见声音,猛地抬起头,脸上还沾着点泥土:“晓晓姐!我跟爷爷说想早点来练编竹筐,不然下次手作日跟不上张叔的进度。”他说着举起手里的竹条,“你看,我试着编了个小篮子,可是底总也编不圆,爷爷说要先把竹条泡软,可我等不及了。”
孙晓凑过去看,石桌上放着个歪歪扭扭的竹篮,竹条间的缝隙大得能漏下橘子。她忍不住笑出声:“别急呀,张叔昨天不是说,编竹筐得先选软竹条吗?你拿的这几根太硬了,肯定编不圆。”正说着,就看见张叔扛着个竹篓走过来,篓子里装着泡在水里的竹条,水珠顺着竹篓缝往下滴。
“哟,俩小家伙这么早就来啦?”张叔把竹篓放在石桌上,拿起根竹条递给小宇轩,“你看这泡过的竹条,能弯成圈还不断,编筐底就得用这个。昨天跟你说的‘米字底’,记得怎么起头不?”
小宇轩赶紧接过竹条,试着弯了弯,果然比自己手里的软多了:“记得!先拿四根竹条交叉成米字,再用细竹条绕着缠。可是我昨天缠到第三圈就乱了,张叔你再教我一次好不好?”
张叔点点头,蹲在石桌旁,拿起四根竹条摆成米字:“看好了,先把细竹条压在第一根上,再从第二根下面穿过去,像给竹条‘系鞋带’似的,每圈都要对齐,这样底才平。”他一边说一边缠,手指灵活地绕着竹条转,没一会儿,一个圆圆的筐底就初见雏形。
孙晓掏出漫画本,笔尖飞快地描着张叔的手势,连竹条交叉的角度都画得清清楚楚。刚画完,就听见巷口传来李婶的声音:“张叔,小宇轩,晓晓,你们看我带什么来啦!”
转头一看,李婶提着个布袋子走过来,里面装着好几块彩色的碎布:“昨天缝沙包剩下的布,我想着编竹筐的时候,在筐沿上缝点布边,既不硌手,看着也好看。你看这块黄布,配桂花的颜色多搭,到时候缝在大竹筐上,就像把秋天绣在筐上了。”
小宇轩凑过去摸了摸黄布,软乎乎的:“李婶,我能要块红布吗?我想给我的小竹篮缝个布把手,这样提着不勒手。”
“当然能!”李婶笑着从袋子里拿出块红布递给小宇轩,“你要是会绣图案,还能在布上绣个小灯笼,跟你上次编的那个正好配一对。对了,晓晓,你漫画本里不是画了我缝布袋的样子吗?今天能不能画个缝布边的步骤,我怕等会儿教大家的时候,有人记不住。”
孙晓赶紧点头,翻到漫画本新的一页:“没问题!我等会儿就画,连穿针引线的细节都画出来,保证大家一看就会。”正说着,林晚和她妈妈提着个竹篮走过来,篮子里装着刚蒸好的南瓜糕,还冒着热气。
“大家快尝尝!”林晚妈妈把竹篮放在石桌上,拿出几块南瓜糕分给众人,“昨天做桂花糕剩下点面粉,我就加了点南瓜泥蒸了糕,想着大家编竹筐费力气,垫垫肚子。晓晓,你尝尝看,比上次的桂花糕甜不甜?”
孙晓接过南瓜糕咬了一口,软糯的糕体里带着南瓜的清香,甜得一点都不腻:“太好吃了!林晚,你妈妈的手艺又进步了,下次手作日能不能教大家做这个?我想给我爸妈也带点回去。”
林晚得意地挑眉:“早就跟你说过我妈妈是‘老巷厨神’!她今早特意多蒸了点,说等会儿街坊们来编竹筐,大家都能尝尝。对了,我妈妈还带来了上次做糕模剩下的木片,说等会儿编完竹筐,咱们可以在木片上刻图案,贴在竹筐上做装饰。”
她妈妈笑着补充:“木片已经用砂纸磨光滑了,不会扎手。等会儿我教大家用彩笔在木片上画桂花、橘子,画好再贴在竹筐上,这样每个竹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孙晓刚把南瓜糕吃完,就看见陈屿抱着个纸箱走过来,里面装着上次印的漫画册和几支马克笔:“我昨晚把晓晓画的编竹筐步骤加进漫画册里了,还多印了几十本,等会儿分给街坊们。这些马克笔是我特意买的,颜色特别亮,画木片装饰正好用。”
张叔接过一本新漫画册,翻到编竹筐的那页,忍不住点头:“这画得真详细,连竹条泡多久都写清楚了,比我口头说的明白多了。陈屿,你这孩子心思真细,下次印册子要是缺人手,跟张叔说,我来给你搭把手。”
陈屿笑着摆手:“不用麻烦张叔,我自己就能搞定。对了,我还带了个小黑板,等会儿挂在槐树上,把编竹筐的注意事项写在上面,大家忘了就能看一眼。”
正说着,刘奶奶提着个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剪好的红纸和几个剪好的橘子图案:“我今早特意剪了点橘子、桂花的剪纸,等会儿贴在竹筐上,看着喜庆。晓雅呢?她不是说今早要来学编竹筐吗?”
话音刚落,就听见苏晓雅的喊声:“刘奶奶!我来啦!”她手里提着个小竹篮,里面装着几个刚摘的柿子,“我妈妈说柿子能当零食吃,编竹筐累了就能咬一口。刘奶奶,你今天还教我剪剪纸吗?我想剪个柿子图案贴在我的小竹筐上。”
刘奶奶笑着拉过苏晓雅,把红纸和剪刀递给她:“当然教!先把红纸对折,再画半个柿子的形状,剪的时候要慢慢剪,别剪到手指头。你看,我已经剪好一个了,等会儿贴在大竹筐上,多好看。”
苏晓雅认真地接过剪刀,坐在石桌旁剪了起来。孙晓看着她专注的样子,掏出漫画本,飞快地画下她剪剪纸的画面,还特意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柿子。刚画完,就看见赵爷爷拿着毛笔和砚台走过来,后面跟着王爷爷,手里提着个酒坛。
“大家都这么热闹,我也来凑个趣!”赵爷爷把红纸铺在石桌上,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我今早写了几个‘丰收’‘喜乐’的字,等会儿贴在大竹筐上,寓意好。王爷爷,你怎么也来了?不是说今早要去后山采草药吗?”
王爷爷笑着拍了拍酒坛:“草药哪有编竹筐重要!我昨晚把桂花酒又封了封,想着等会儿编完竹筐,大家一起尝尝。对了,我还带来了几个小瓷碗,干净的,等会儿倒酒正好用。”
孙晓凑过去闻了闻酒坛,桂花香比上次更浓了:“王爷爷,这酒是不是比上次更甜了?我上次喝着有点烈,这次闻着好像温柔多了。”
王爷爷哈哈笑:“还是你鼻子灵!我昨晚加了点蜂蜜,中和了点酒劲,女孩子喝着也不呛。等会儿编完竹筐,你多喝点,尝尝王爷爷的手艺。”
正说着,巷口传来一阵脚步声,街坊们陆陆续续都来了。李婶的儿媳抱着孩子,手里还提着个布袋子:“妈,我带了点针线,等会儿缝布边要是缺线,大家就能用。这孩子吵着要来看看,说想看看大家怎么编竹筐。”
孩子看见小宇轩手里的竹条,伸手就要抓:“哥哥,我也要编竹筐!我想编个小的,装我的玩具车。”
小宇轩赶紧拿出根软竹条递给孩子:“那你跟我学,先从编小篮子开始,慢慢来,别着急。”孩子高兴地接过竹条,蹲在石桌旁,跟着小宇轩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
张叔看着热闹的场面,清了清嗓子:“大家静一静!咱们今天分分工,想编大竹筐的跟我来,我教大家编筐身;想编小竹篮的跟陈屿学,他昨晚特意学了编小篮子的技巧;李婶和林晚妈妈负责教大家缝布边、画木片装饰;刘奶奶教大家剪剪纸;赵爷爷负责写吉祥话;王爷爷……就负责给大家倒酒,解解乏!”
大家都笑了起来,纷纷找自己想做的事。孙晓跟着张叔学编大竹筐,手里拿着泡软的竹条,学着张叔的样子往筐底上加竹条:“张叔,加竹条的时候要不要留缝隙呀?留多大合适?”
张叔耐心地指导:“要留缝隙,大概一根手指宽就行,这样装东西透气,桂花放里面也不容易坏。你看,加竹条的时候要错开加,别都挤在一边,不然筐身会歪。”
孙晓照着张叔说的做,果然比刚开始顺手多了。刚编了几行,就听见林晚喊:“晓晓,你快来看!我画的木片装饰好了!”
跑过去一看,林晚手里拿着块木片,上面画着一棵桂花树,树枝上还挂着个小灯笼,颜色涂得特别鲜亮:“你看好不好看?我等会儿把它贴在我的小竹筐上,再缝个黄布边,肯定是最漂亮的!”
孙晓忍不住点头:“太好看了!你这画技跟我有得一拼了,下次画漫画册,我能不能请你帮忙涂颜色?我涂的总没你这么亮。”
林晚笑着答应:“没问题!下次你画好线稿,我来帮你涂颜色,保证比现在的好看十倍。”
正说着,李婶拿着块缝好布边的竹筐走过来:“晓晓,你看我缝的布边怎么样?我特意把布边缝成了波浪形,看着像小裙子似的,比直边好看多了。”
孙晓凑过去看,黄布边弯弯曲曲的,确实比直边精致:“李婶,你这手艺也太好了!下次缝布袋,能不能教我缝这种波浪边?我想给我的漫画本缝个书套,用这种边肯定好看。”
李婶笑着点头:“当然能!等会儿编完竹筐,我就教你,保证你一学就会。”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张叔编的大竹筐已经有半人高了,竹条间的缝隙均匀,筐身圆圆的,看着特别结实。小宇轩的小竹篮也编好了,虽然还是有点歪,但比早上的那个好多了,他还在筐沿上缝了个红布把手,看着特别可爱。
苏晓雅的剪纸也剪好了,她剪了个柿子和桂花的图案,贴在自己的小竹筐上,还用水彩笔在竹筐上涂了点黄色,像撒了层桂花似的。刘奶奶拿着她的剪纸,忍不住夸奖:“晓雅真聪明,剪得比上次好多了,下次手作日,你就能当小老师,教其他小朋友剪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苏晓雅高兴得蹦起来:“真的吗?那我下次要早点来,准备好剪纸工具,教大家剪小兔子!”
林晚妈妈教大家做的木片装饰也都做好了,有的画了桂花,有的画了橘子,还有的画了小灯笼,贴在竹筐上,每个竹筐都变得独一无二。陈屿把大家的竹筐摆在一起,用手机拍了张照片:“等会儿我把照片洗出来,贴在漫画册里,这样大家就能记住自己编的竹筐是什么样子了。”
赵爷爷把写好的“丰收”“喜乐”贴在了大竹筐上,红色的字配着黄色的布边,看着特别喜庆。王爷爷打开酒坛,给大家倒了点桂花酒:“来,大家都尝尝!编了一上午竹筐,喝点酒解解乏。这酒加了蜂蜜,女孩子喝着也不呛。”
孙晓端起小瓷碗,抿了一口桂花酒,甜甜的酒香混着桂花香,在嘴里散开,一点都不烈:“太好喝了!王爷爷,你这酒能不能多酿点?我想等过年的时候,给我爸妈也带点回去,让他们也尝尝老巷的味道。”
王爷爷笑着点头:“没问题!等下次采了桂花,我多酿几坛,到时候给你留一坛。”
大家围坐在石桌旁,喝着桂花酒,吃着南瓜糕,看着自己编的竹筐,脸上都带着笑容。小宇轩抱着自己的小竹筐,兴奋地说:“我要把我的小竹筐放在我的书桌上,里面装我的漫画书,这样看书的时候,就能想起今天编竹筐的日子了。”
孙晓掏出漫画本,翻到新的一页,画了个大大的竹筐,里面装满了大家编的小竹篮、贴满剪纸的木片,还有大家围坐在一起喝酒的画面。她在旁边写了一行字:“竹筐里的不只是秋天,还有老巷的温暖。”
张叔看着她的漫画本,忍不住感慨:“晓晓,你这漫画本都快成咱们老巷的‘手作日记’了,等以后老了,翻起来看看,就能想起咱们一起编灯笼、做桂花糕、编竹筐的日子,多好啊。”
孙晓笑着点头:“我就是想把这些日子都画下来,等以后大家不在老巷了,看到这本漫画本,就能想起这里的人和事。对了,下次手作日咱们做什么呀?我好提前画步骤图。”
林晚举手:“我妈妈说想教大家做柿子饼!昨天看到晓雅带的柿子,觉得做柿子饼肯定好吃。”
刘奶奶也附和:“好啊!我还能教大家剪柿子图案的剪纸,贴在装柿子饼的盒子上,看着就有秋天的味道。”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下次手作日的计划,欢声笑语飘满了整个老巷。孙晓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这些一起手作的日子,这些老巷的烟火气,会像竹筐里的秋日光影一样,永远留在每个人的心里,不会褪色。
“小宇轩,你怎么这么早来啦?”孙晓趿着拖鞋跑下楼,漫画本还夹在胳膊肘里——昨晚她特意把画满收获的那页描了边,想着今天要是编竹筐,刚好能补画步骤图。
小宇轩听见声音,猛地抬起头,脸上还沾着点泥土:“晓晓姐!我跟爷爷说想早点来练编竹筐,不然下次手作日跟不上张叔的进度。”他说着举起手里的竹条,“你看,我试着编了个小篮子,可是底总也编不圆,爷爷说要先把竹条泡软,可我等不及了。”
孙晓凑过去看,石桌上放着个歪歪扭扭的竹篮,竹条间的缝隙大得能漏下橘子。她忍不住笑出声:“别急呀,张叔昨天不是说,编竹筐得先选软竹条吗?你拿的这几根太硬了,肯定编不圆。”正说着,就看见张叔扛着个竹篓走过来,篓子里装着泡在水里的竹条,水珠顺着竹篓缝往下滴。
“哟,俩小家伙这么早就来啦?”张叔把竹篓放在石桌上,拿起根竹条递给小宇轩,“你看这泡过的竹条,能弯成圈还不断,编筐底就得用这个。昨天跟你说的‘米字底’,记得怎么起头不?”
小宇轩赶紧接过竹条,试着弯了弯,果然比自己手里的软多了:“记得!先拿四根竹条交叉成米字,再用细竹条绕着缠。可是我昨天缠到第三圈就乱了,张叔你再教我一次好不好?”
张叔点点头,蹲在石桌旁,拿起四根竹条摆成米字:“看好了,先把细竹条压在第一根上,再从第二根下面穿过去,像给竹条‘系鞋带’似的,每圈都要对齐,这样底才平。”他一边说一边缠,手指灵活地绕着竹条转,没一会儿,一个圆圆的筐底就初见雏形。
孙晓掏出漫画本,笔尖飞快地描着张叔的手势,连竹条交叉的角度都画得清清楚楚。刚画完,就听见巷口传来李婶的声音:“张叔,小宇轩,晓晓,你们看我带什么来啦!”
转头一看,李婶提着个布袋子走过来,里面装着好几块彩色的碎布:“昨天缝沙包剩下的布,我想着编竹筐的时候,在筐沿上缝点布边,既不硌手,看着也好看。你看这块黄布,配桂花的颜色多搭,到时候缝在大竹筐上,就像把秋天绣在筐上了。”
小宇轩凑过去摸了摸黄布,软乎乎的:“李婶,我能要块红布吗?我想给我的小竹篮缝个布把手,这样提着不勒手。”
“当然能!”李婶笑着从袋子里拿出块红布递给小宇轩,“你要是会绣图案,还能在布上绣个小灯笼,跟你上次编的那个正好配一对。对了,晓晓,你漫画本里不是画了我缝布袋的样子吗?今天能不能画个缝布边的步骤,我怕等会儿教大家的时候,有人记不住。”
孙晓赶紧点头,翻到漫画本新的一页:“没问题!我等会儿就画,连穿针引线的细节都画出来,保证大家一看就会。”正说着,林晚和她妈妈提着个竹篮走过来,篮子里装着刚蒸好的南瓜糕,还冒着热气。
“大家快尝尝!”林晚妈妈把竹篮放在石桌上,拿出几块南瓜糕分给众人,“昨天做桂花糕剩下点面粉,我就加了点南瓜泥蒸了糕,想着大家编竹筐费力气,垫垫肚子。晓晓,你尝尝看,比上次的桂花糕甜不甜?”
孙晓接过南瓜糕咬了一口,软糯的糕体里带着南瓜的清香,甜得一点都不腻:“太好吃了!林晚,你妈妈的手艺又进步了,下次手作日能不能教大家做这个?我想给我爸妈也带点回去。”
林晚得意地挑眉:“早就跟你说过我妈妈是‘老巷厨神’!她今早特意多蒸了点,说等会儿街坊们来编竹筐,大家都能尝尝。对了,我妈妈还带来了上次做糕模剩下的木片,说等会儿编完竹筐,咱们可以在木片上刻图案,贴在竹筐上做装饰。”
她妈妈笑着补充:“木片已经用砂纸磨光滑了,不会扎手。等会儿我教大家用彩笔在木片上画桂花、橘子,画好再贴在竹筐上,这样每个竹筐都是独一无二的。”
孙晓刚把南瓜糕吃完,就看见陈屿抱着个纸箱走过来,里面装着上次印的漫画册和几支马克笔:“我昨晚把晓晓画的编竹筐步骤加进漫画册里了,还多印了几十本,等会儿分给街坊们。这些马克笔是我特意买的,颜色特别亮,画木片装饰正好用。”
张叔接过一本新漫画册,翻到编竹筐的那页,忍不住点头:“这画得真详细,连竹条泡多久都写清楚了,比我口头说的明白多了。陈屿,你这孩子心思真细,下次印册子要是缺人手,跟张叔说,我来给你搭把手。”
陈屿笑着摆手:“不用麻烦张叔,我自己就能搞定。对了,我还带了个小黑板,等会儿挂在槐树上,把编竹筐的注意事项写在上面,大家忘了就能看一眼。”
正说着,刘奶奶提着个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剪好的红纸和几个剪好的橘子图案:“我今早特意剪了点橘子、桂花的剪纸,等会儿贴在竹筐上,看着喜庆。晓雅呢?她不是说今早要来学编竹筐吗?”
话音刚落,就听见苏晓雅的喊声:“刘奶奶!我来啦!”她手里提着个小竹篮,里面装着几个刚摘的柿子,“我妈妈说柿子能当零食吃,编竹筐累了就能咬一口。刘奶奶,你今天还教我剪剪纸吗?我想剪个柿子图案贴在我的小竹筐上。”
刘奶奶笑着拉过苏晓雅,把红纸和剪刀递给她:“当然教!先把红纸对折,再画半个柿子的形状,剪的时候要慢慢剪,别剪到手指头。你看,我已经剪好一个了,等会儿贴在大竹筐上,多好看。”
苏晓雅认真地接过剪刀,坐在石桌旁剪了起来。孙晓看着她专注的样子,掏出漫画本,飞快地画下她剪剪纸的画面,还特意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柿子。刚画完,就看见赵爷爷拿着毛笔和砚台走过来,后面跟着王爷爷,手里提着个酒坛。
“大家都这么热闹,我也来凑个趣!”赵爷爷把红纸铺在石桌上,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我今早写了几个‘丰收’‘喜乐’的字,等会儿贴在大竹筐上,寓意好。王爷爷,你怎么也来了?不是说今早要去后山采草药吗?”
王爷爷笑着拍了拍酒坛:“草药哪有编竹筐重要!我昨晚把桂花酒又封了封,想着等会儿编完竹筐,大家一起尝尝。对了,我还带来了几个小瓷碗,干净的,等会儿倒酒正好用。”
孙晓凑过去闻了闻酒坛,桂花香比上次更浓了:“王爷爷,这酒是不是比上次更甜了?我上次喝着有点烈,这次闻着好像温柔多了。”
王爷爷哈哈笑:“还是你鼻子灵!我昨晚加了点蜂蜜,中和了点酒劲,女孩子喝着也不呛。等会儿编完竹筐,你多喝点,尝尝王爷爷的手艺。”
正说着,巷口传来一阵脚步声,街坊们陆陆续续都来了。李婶的儿媳抱着孩子,手里还提着个布袋子:“妈,我带了点针线,等会儿缝布边要是缺线,大家就能用。这孩子吵着要来看看,说想看看大家怎么编竹筐。”
孩子看见小宇轩手里的竹条,伸手就要抓:“哥哥,我也要编竹筐!我想编个小的,装我的玩具车。”
小宇轩赶紧拿出根软竹条递给孩子:“那你跟我学,先从编小篮子开始,慢慢来,别着急。”孩子高兴地接过竹条,蹲在石桌旁,跟着小宇轩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
张叔看着热闹的场面,清了清嗓子:“大家静一静!咱们今天分分工,想编大竹筐的跟我来,我教大家编筐身;想编小竹篮的跟陈屿学,他昨晚特意学了编小篮子的技巧;李婶和林晚妈妈负责教大家缝布边、画木片装饰;刘奶奶教大家剪剪纸;赵爷爷负责写吉祥话;王爷爷……就负责给大家倒酒,解解乏!”
大家都笑了起来,纷纷找自己想做的事。孙晓跟着张叔学编大竹筐,手里拿着泡软的竹条,学着张叔的样子往筐底上加竹条:“张叔,加竹条的时候要不要留缝隙呀?留多大合适?”
张叔耐心地指导:“要留缝隙,大概一根手指宽就行,这样装东西透气,桂花放里面也不容易坏。你看,加竹条的时候要错开加,别都挤在一边,不然筐身会歪。”
孙晓照着张叔说的做,果然比刚开始顺手多了。刚编了几行,就听见林晚喊:“晓晓,你快来看!我画的木片装饰好了!”
跑过去一看,林晚手里拿着块木片,上面画着一棵桂花树,树枝上还挂着个小灯笼,颜色涂得特别鲜亮:“你看好不好看?我等会儿把它贴在我的小竹筐上,再缝个黄布边,肯定是最漂亮的!”
孙晓忍不住点头:“太好看了!你这画技跟我有得一拼了,下次画漫画册,我能不能请你帮忙涂颜色?我涂的总没你这么亮。”
林晚笑着答应:“没问题!下次你画好线稿,我来帮你涂颜色,保证比现在的好看十倍。”
正说着,李婶拿着块缝好布边的竹筐走过来:“晓晓,你看我缝的布边怎么样?我特意把布边缝成了波浪形,看着像小裙子似的,比直边好看多了。”
孙晓凑过去看,黄布边弯弯曲曲的,确实比直边精致:“李婶,你这手艺也太好了!下次缝布袋,能不能教我缝这种波浪边?我想给我的漫画本缝个书套,用这种边肯定好看。”
李婶笑着点头:“当然能!等会儿编完竹筐,我就教你,保证你一学就会。”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张叔编的大竹筐已经有半人高了,竹条间的缝隙均匀,筐身圆圆的,看着特别结实。小宇轩的小竹篮也编好了,虽然还是有点歪,但比早上的那个好多了,他还在筐沿上缝了个红布把手,看着特别可爱。
苏晓雅的剪纸也剪好了,她剪了个柿子和桂花的图案,贴在自己的小竹筐上,还用水彩笔在竹筐上涂了点黄色,像撒了层桂花似的。刘奶奶拿着她的剪纸,忍不住夸奖:“晓雅真聪明,剪得比上次好多了,下次手作日,你就能当小老师,教其他小朋友剪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苏晓雅高兴得蹦起来:“真的吗?那我下次要早点来,准备好剪纸工具,教大家剪小兔子!”
林晚妈妈教大家做的木片装饰也都做好了,有的画了桂花,有的画了橘子,还有的画了小灯笼,贴在竹筐上,每个竹筐都变得独一无二。陈屿把大家的竹筐摆在一起,用手机拍了张照片:“等会儿我把照片洗出来,贴在漫画册里,这样大家就能记住自己编的竹筐是什么样子了。”
赵爷爷把写好的“丰收”“喜乐”贴在了大竹筐上,红色的字配着黄色的布边,看着特别喜庆。王爷爷打开酒坛,给大家倒了点桂花酒:“来,大家都尝尝!编了一上午竹筐,喝点酒解解乏。这酒加了蜂蜜,女孩子喝着也不呛。”
孙晓端起小瓷碗,抿了一口桂花酒,甜甜的酒香混着桂花香,在嘴里散开,一点都不烈:“太好喝了!王爷爷,你这酒能不能多酿点?我想等过年的时候,给我爸妈也带点回去,让他们也尝尝老巷的味道。”
王爷爷笑着点头:“没问题!等下次采了桂花,我多酿几坛,到时候给你留一坛。”
大家围坐在石桌旁,喝着桂花酒,吃着南瓜糕,看着自己编的竹筐,脸上都带着笑容。小宇轩抱着自己的小竹筐,兴奋地说:“我要把我的小竹筐放在我的书桌上,里面装我的漫画书,这样看书的时候,就能想起今天编竹筐的日子了。”
孙晓掏出漫画本,翻到新的一页,画了个大大的竹筐,里面装满了大家编的小竹篮、贴满剪纸的木片,还有大家围坐在一起喝酒的画面。她在旁边写了一行字:“竹筐里的不只是秋天,还有老巷的温暖。”
张叔看着她的漫画本,忍不住感慨:“晓晓,你这漫画本都快成咱们老巷的‘手作日记’了,等以后老了,翻起来看看,就能想起咱们一起编灯笼、做桂花糕、编竹筐的日子,多好啊。”
孙晓笑着点头:“我就是想把这些日子都画下来,等以后大家不在老巷了,看到这本漫画本,就能想起这里的人和事。对了,下次手作日咱们做什么呀?我好提前画步骤图。”
林晚举手:“我妈妈说想教大家做柿子饼!昨天看到晓雅带的柿子,觉得做柿子饼肯定好吃。”
刘奶奶也附和:“好啊!我还能教大家剪柿子图案的剪纸,贴在装柿子饼的盒子上,看着就有秋天的味道。”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下次手作日的计划,欢声笑语飘满了整个老巷。孙晓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这些一起手作的日子,这些老巷的烟火气,会像竹筐里的秋日光影一样,永远留在每个人的心里,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