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投资人的老巷情结-《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

  第二天下午一点半,林晚和陈屿提前到达咖啡馆。相比昨天谈文创合作时的紧张,今天林晚的神色放松了不少,手里握着林溪整理的老巷资料,指尖偶尔会轻轻拂过纸页上印的槐树叶图案。

  “要不要再看看资料?”陈屿把一杯温好的柠檬水推到她面前,“里面记了投资人之前做的民俗项目,等会儿聊的时候能更有话题。”

  林晚笑着摇头,把资料叠好放进包里:“昨晚看了三遍,都快背下来了。不过说真的,一想到能给老巷争取到体验馆,还是有点激动。”话音刚落,咖啡馆门口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一个穿着深灰色中山装的男人走了进来,手里拎着个古朴的木盒,头发梳理得整齐,眼神温和却透着干练。

  男人径直走向他们,主动伸出手:“是林晚小姐吧?我是赵景明,之前托你朋友林溪联系的。”他的声音浑厚,握手时力度适中,让人觉得很踏实。

  “赵先生您好,我是林晚,这是陈屿。”林晚起身介绍,目光不自觉地落在他手里的木盒上——盒面上刻着细密的云纹,看起来有些年头了。

  赵景明顺着她的目光看向木盒,笑着把盒子放在桌上:“这是我爷爷留下的,里面装的是他当年在老巷做的竹编蝈蝈笼,今天特意带来的,也算跟老巷有点渊源。”

  这话让林晚和陈屿都愣了一下。林晚连忙问:“赵先生的爷爷,以前在老巷住过?”

  “何止住过,”赵景明打开木盒,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巴掌大的竹编蝈蝈笼,笼身上编着精致的槐花图案,“我爷爷年轻时是老巷的竹编匠人,后来因为工作调动才离开。我小时候常听他说,老巷的槐花开时,整个巷子都是香的,张记竹编铺的师傅还教过他编复杂的花纹。”

  “张记竹编铺?”林晚惊喜地看向陈屿,“那不就是张叔家的铺子吗!张叔现在还在老巷编竹器呢!”

  赵景明眼睛一亮:“真的?那太好了!我这次想投资老巷体验馆,一来是想圆爷爷的心愿,让老巷的手艺传下去;二来也是觉得,现在年轻人太需要接触这种有温度的传统手艺了。”

  陈屿适时开口:“赵先生,我们之前了解到您投资过皖南的民俗村落,把老宅子改成了手作体验馆,效果很好。不知道您对老巷体验馆有什么初步想法?”

  “我打算分两部分来做,”赵景明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手绘地图,铺在桌上,“一部分是‘手艺体验区’,把张师傅的竹编、陈师傅的木雕、周慧老师的绣花都集中在一个院子里,让游客能亲手跟着师傅学做简单的手作;另一部分是‘老巷记忆馆’,收集老巷的旧物件,比如以前的竹编工具、绣花绷子,再配上老照片,让大家知道老巷的历史。”

  林晚看着地图上标注的区域,正是老巷中段闲置的那个大院子,之前张叔还说想把那里改成竹编晾晒场。她忍不住点头:“这个院子很合适,空间大,而且离各位师傅的家都近。不过赵先生,您有没有考虑过体验馆的运营模式?比如收费标准、开放时间这些。”

  “收费方面,我觉得可以分两种,”赵景明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继续说,“基础的参观记忆馆免费,让更多人能了解老巷;手作体验项目按课程收费,比如竹编小篮子五十元一节课,绣花手帕六十元,价格不能太高,要让普通游客都能接受。运营团队我会派专业的人来,但核心的手艺教学必须由老巷的师傅们负责,这样才能保证原汁原味。”

  陈屿皱了皱眉,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赵先生,您投资后,对老巷的手艺会不会有干预?比如要求师傅们改变传统技法,迎合游客的喜好。”

  赵景明放下咖啡杯,神色变得严肃:“这点你们放心,我投资的是‘传承’,不是‘改造’。我爷爷当年常说,手艺里藏着老祖宗的智慧,不能随便改。所以体验馆里所有的手作项目,都必须按照老巷的传统技法来,我派的运营团队只负责管理和宣传,绝不干涉手艺本身。而且盈利后,除了运营成本和我的投资回报,剩下的利润都会分给参与教学的师傅们,算是对他们坚守手艺的补贴。”

  林晚心里一暖,之前还担心投资人会追求商业化,忽略手艺本身,现在看来完全是多虑了。她拿出手机,打开相册里老巷的照片:“赵先生,您看,这是老巷的槐树,每年五月都会开花;这是张叔编竹篮的样子,他编了四十多年,手上全是老茧;还有陈师傅的木雕,他能在木头上刻出比头发丝还细的纹路。”

  赵景明凑过来看照片,眼神里满是怀念:“跟我爷爷描述的一模一样。我爷爷当年也在槐树下编过竹器,说槐花落在竹篾上,编出来的东西都带着香味。”他顿了顿,看向林晚,“林小姐,其实我这次来,还有个请求。如果体验馆能成,我想请张师傅教我编一个蝈蝈笼,就像我爷爷当年那个一样,算是替爷爷完成一个心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没问题!”林晚立刻答应,“张叔最喜欢教年轻人编竹器了,您要是去学,他肯定特别高兴。”

  三人又聊了一个多小时,从体验馆的装修风格聊到宣传计划,赵景明提出的想法都很贴合老巷的气质,没有一点商业化的浮躁。临走前,赵景明把木盒里的蝈蝈笼递给林晚:“这个先放你这儿,等体验馆开馆那天,我再请张师傅看看,能不能按照这个样式,教我编一个新的。”

  林晚小心翼翼地接过蝈蝈笼,指尖碰到冰凉的竹编,心里满是感动:“赵先生,谢谢您对老巷的认可,我们一定会好好配合,把体验馆做好。”

  “应该是我谢谢你们,”赵景明笑着说,“是你们一直在坚守老巷的手艺,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事。下周我会让团队过来和你们对接具体方案,到时候再请张师傅、陈师傅他们一起聊聊。”

  送走赵景明后,林晚和陈屿坐在咖啡馆里,久久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林晚才笑着说:“没想到会这么顺利,赵先生不仅靠谱,还跟老巷有这么深的渊源。”

  陈屿看着她眼里的光,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是老巷的手艺打动了他,也是你一直以来的坚持,让大家看到了老巷的价值。走吧,回去跟大家说这个好消息,张叔要是知道赵先生爷爷也是竹编匠人,肯定会特别激动。”

  两人走出咖啡馆时,夕阳正好,把影子拉得很长。林晚手里捧着那个蝈蝈笼,脚步轻快,陈屿跟在她身边,偶尔会帮她挡开路边的自行车,两人的身影在街边梧桐树的光影里,显得格外温馨。

  回到老巷时,院子里比昨天更热闹。张叔正带着几个年轻人编竹篮,周慧和学员们在槐树下绣花,陈师傅则在打磨一块木头,准备做一个新的木雕摆件。林晚一进门,就被张叔拉住:“晚晚,跟投资人谈得怎么样?能成不?”

  林晚举起手里的蝈蝈笼,笑着说:“不仅能成,赵先生还跟咱们老巷有渊源呢!他爷爷以前是老巷的竹编匠人,还跟您家张记竹编铺的师傅学过手艺!”

  张叔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凑过来仔细看着蝈蝈笼:“这竹编纹路,是咱们老巷特有的‘斜纹编’!当年我父亲就教过不少人这个手艺,没想到还有人记得!”他越看越激动,手都有点发抖,“赵先生现在在哪儿?我想跟他聊聊,问问他爷爷的名字,说不定我还听过!”

  “赵先生已经回去了,下周会派团队过来对接方案,到时候他也会来,您到时候再跟他细聊。”林晚把蝈蝈笼递给张叔,“这个是赵先生爷爷当年做的,他特意带来的,还说想跟您学编一个新的。”

  张叔接过蝈蝈笼,像捧着宝贝一样,轻轻抚摸着笼身上的槐花图案:“没问题!我一定好好教他,让他把咱们老巷的竹编手艺学扎实了!”

  陈师傅也凑了过来,看着蝈蝈笼:“这竹编的手艺确实地道,跟我父亲当年收藏的竹编摆件一个风格。看来这赵先生是真心想帮咱们老巷,不是来圈钱的。”

  “可不是嘛!”周慧放下手里的绣花针,笑着说,“赵先生还说,体验馆的手作项目都要按咱们的传统技法来,不允许随便改,盈利后还会给咱们分利润。”

  孙晓和林溪也挤了过来,林溪兴奋地说:“晚晚姐,这下咱们老巷要火了!以后会有更多人来学手艺,咱们的手艺就不会失传了!”

  林晚看着大家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她走到槐树下,抬头看着满树的绿叶,阳光透过叶子的缝隙洒下来,落在她的脸上。陈屿走到她身边,轻声说:“你看,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林晚点头,嘴角扬起温柔的笑容:“是啊,以后咱们老巷会越来越热闹,师傅们的手艺会传得越来越远,这就是我一直想看到的样子。”

  晚饭时,张叔特意多做了几个菜,还拿出了自己珍藏的米酒,说是要庆祝一下。大家围坐在石桌旁,喝着米酒,吃着家常菜,聊着体验馆和文创产品的未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夜深了,老巷渐渐安静下来。林晚躺在床上,手里拿着赵先生留下的蝈蝈笼,心里满是期待。她想起赵先生说的话,想起张叔激动的神情,想起陈屿一直以来的陪伴,突然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而此刻,陈屿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着满天的星星,手里拿着一个刚做好的小木雕——是一片槐树叶,上面刻着细密的纹路。他轻轻把木雕放在林晚的窗台上,心里默默想着:晚晚,谢谢你一直坚守着老巷,以后我会陪你一起,把老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老巷的手艺传得更远。

  月光下,槐树叶的影子落在窗台上,和那个小小的木雕依偎在一起,就像老巷里的人们,紧紧相依,共同守护着这片充满温暖和回忆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