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初褪,天光未明,紫宸宫外已有内侍捧着朱漆托盘往来穿梭。昨夜榜文张贴之后,京畿民心渐安,而宫中却暗流未息。苏桐立于勤政殿侧廊,指尖轻抚袖中一卷黄绸,其上墨迹犹新,是昨夜彻查所得最后一份供词——内侍周通亲笔画押,详述皇后如何命其调换兵部驿传火漆、私启边关军报印匣。
她未披华服,亦未佩金饰,只着一袭素青宫装,领口微敞,露出颈间一道浅痕,那是叛军攻门那夜碎瓦擦过肌肤所留。伤已结痂,不痛,却时刻提醒她:权柄之下,从无安宁。
殿内传来低沉步履声,玄烨宸拂袖而入,龙袍未整,眉宇间尚带倦意,眼中却清明如刃。他目光落在苏桐身上,略一顿,随即颔首:“皇后已在昭狱候审,你可 ready?”
苏桐垂眸,将黄绸双手奉上:“证据俱全,只待陛下亲裁。”
昭狱深处,寒气浸骨。铁栏之内,纳兰婉兮端坐于蒲团之上,凤冠未除,衣裳尚整,然鬓发微乱,指尖泛白。她抬眼望来,唇角竟勾起一丝冷笑:“苏氏,你倒真成了这宫中的青天白日了?昨在朝堂上风光够了,今日还要亲自来听本宫认罪?”
苏桐缓步上前,声如清泉击石:“臣非为听罪而来,只为呈证。”
她展开黄绸,第一幅乃火药库出入簿影抄,其上赫然记有周通七次取料,皆无皇后签批,却盖有凤仪宫私印。第二幅为铠甲内衬拓片,纹样与工部贡品册一致,唯独多出一道暗线——乃叛军私自加装铁片之痕。第三幅,则是北狄密信残页,墨色经香料局比对,确含沉水香屑,而此香,宫中唯皇后寝殿常年熏用。
“三证并立,皆指凤仪宫。”苏桐声落,目光直视,“娘娘若欲辩,不妨先解此三问:火药何来?铠甲何出?密信何通?”
纳兰婉兮冷笑更甚:“荒唐!宫中用香者岂止本宫一人?一枚内衬便定本宫死罪,你这是欲加之罪!况且——”她猛然抬手,指向苏桐,“你私启冰川遗器,擅用奇技扰敌,此等邪术,岂非比叛乱更乱纲常?”
苏桐不怒,只轻轻摇头:“术为器,心为本。铜瓮声波不伤人命,只为破敌阵;火弩烟幕不焚民舍,只为断敌目。而娘娘所为,却是伪造军令,诱敌入境,致使边军误撤,百姓流离。若论乱纲常,谁更甚?”
话音未落,狱门再启。两名亲信宫婢被押入内,面色惨白,膝行至前。一人颤声道:“奴婢……奴婢奉命于七日前,将密信藏于送膳食盒夹层,由西华门守将之妻带出宫外……”
“住口!”纳兰婉兮厉喝,眼中怒火几欲喷出,“你们竟敢背主攀咬!本宫待你们如何,竟换得此等背叛?”
那婢女伏地痛哭:“娘娘曾许奴婢家人免役,可……可奴婢弟弟昨夜死于乱军之中,奴婢……再也骗不了自己了……”
苏桐静静看着,从袖中取出第四份文书——乃尉迟凌峰亲笔战报附录,记载西华门守将临阵倒戈后,其妻携密信出城,被锐字营截获,信中明言“凤仪宫已备内应,三日内举事”。
“娘娘,”苏桐轻声道,“您以为,您还能瞒到几时?”
纳兰婉兮猛然起身,衣袖扫落案上茶盏,碎瓷四溅。她盯着苏桐,一字一句:“本宫是大雍正妻,母仪天下,岂容你一介侍女出身之人,以几张纸便定本宫之罪?陛下若真信你,那这江山,也不过是你手中提线木偶罢了!”
玄烨宸立于阶上,始终未语。此刻,他终于开口,声如寒潭:“朕问你,边军南撤之令,可是你私调印信所发?”
“是又如何?”她昂首,“北狄压境,边军久战疲敝,本宫不过为江山计,暂调其归防京畿,何罪之有?”
“那为何军报封泥有裂纹?”苏桐再展一纸,“兵部原印完好,而伪报之印边缘裂痕清晰可见。此印,唯有陛下与皇后可调用。若非你亲启,又是何人?”
纳兰婉兮语塞,片刻后忽而冷笑:“好,好一个铁证如山。可你莫要忘了,这宫中,从来不是证据说了算。只要本宫一日为后,便一日是这后宫之主!”
话音未落,殿外忽有脚步声急促而至。一名御史捧册入内,跪奏:“启禀陛下,臣等查实,凤仪宫近月共支取沉水香屑三十斤,远超例额;且工部火药库失硝石二百斤,账册已被焚毁,然守库吏昨夜招供,确系皇后近侍强取。”
苏桐未动,只将最后一份供词递上——乃周通亲笔所书,详述如何受皇后指使,在军报上伪造裂印,又如何联络西华门守将,许其“事成封侯”。
玄烨宸接过,目光缓缓扫过每一页,终是闭目良久。再睁眼时,已无半分犹豫。
“纳兰婉兮,”他声沉如钟,“勾结外敌,伪造军令,私调火药,煽动叛乱,罪证确凿,不容狡辩。念你曾为国母,免去赐死之刑——即日起,废去后位,打入冷宫,终身禁足,不得见君臣、不得涉政事、不得通外信。”
“不——!”纳兰婉兮猛然扑向铁栏,十指抓握,指甲崩裂,“陛下!臣妾一心为国,何至于此?苏桐才是那祸乱之源!她用邪术、乱纲常、掌兵权,她才是该被囚禁之人!”
玄烨宸转身,不再看她一眼:“冷宫之门,今日起便为你而开。”
两名内侍上前,强押其出。她挣扎嘶喊,凤冠坠地,发髻散乱,昔日威仪荡然无存。经过苏桐身侧时,她猛然扭头,眼中恨意如刀:“苏桐,你赢了今日,可这宫闱深似海,你以为,你能走得长远?”
苏桐静静立着,未退一步,亦未回一句。
只待那身影被拖入长廊尽头,她才缓缓抬手,将那卷黄绸收入袖中。指尖触到绸面,微凉,却稳。
殿外天光渐亮,晨风拂过檐角铜铃,叮然一声,如释重负。
忽有数名大臣趋步而来,为首者乃礼部尚书,拱手奏道:“陛下,皇后虽有错,然毕竟曾母仪天下,若打入冷宫,恐寒了宗室之心。不如贬居别宫,留其名分,以全皇家体面。”
玄烨宸立于阶上,目光冷然:“体面?当叛军兵临城下时,她可曾顾及皇家体面?当百姓流离失所时,她可曾念及天下苍生?”
礼部尚书低头不语,其余几人亦悄然退后半步。
苏桐上前半步,声音清越:“诸位大人所虑,或是情面,或是礼法。可臣所见,却是城楼之下,老农持锄问安;村妇抱子望榜,问‘她是谁’。百姓不问出身,不问名分,只问——谁护他们周全。”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若今日因‘体面’二字,轻纵谋逆之人,明日便有更多人敢铤而走险。新政未稳,根基未固,若连法度都不能立,何谈安民?何谈强国?”
殿中寂然。
玄烨宸缓缓抬手,落于龙椅扶手之上,声如定鼎:“冷宫之令,即刻执行。”
苏桐退后一步,垂首而立。阳光自殿门斜照而入,映在她肩头,如披金纱。
冷宫门开,铁锁坠地,发出沉闷一响。
纳兰婉兮被推入其中,踉跄跌倒。她抬头望去,四壁斑驳,蛛网横结,唯有高窗一道,透进微光。她伸手欲抓,却只触到冰冷石墙。
门外,内侍正欲落锁。
她忽然翻身扑至门边,十指抠住铁栏,嘶声喊道:“本宫不甘!本宫乃纳兰氏嫡女,先帝亲赐婚配,你苏桐不过一介……”
话未说完,门已合拢。
锁舌入槽,咔哒一声。
苏桐立于宫墙之下,遥望冷宫方向。风起,吹动她袖角,露出腕间一道旧痕——那是初入宫时,被秀女推搡撞上铜炉所留。
她抬手,轻轻抚过。
远处,一只白鸽自冷宫檐角飞起,扑棱棱冲向天际。
她未披华服,亦未佩金饰,只着一袭素青宫装,领口微敞,露出颈间一道浅痕,那是叛军攻门那夜碎瓦擦过肌肤所留。伤已结痂,不痛,却时刻提醒她:权柄之下,从无安宁。
殿内传来低沉步履声,玄烨宸拂袖而入,龙袍未整,眉宇间尚带倦意,眼中却清明如刃。他目光落在苏桐身上,略一顿,随即颔首:“皇后已在昭狱候审,你可 ready?”
苏桐垂眸,将黄绸双手奉上:“证据俱全,只待陛下亲裁。”
昭狱深处,寒气浸骨。铁栏之内,纳兰婉兮端坐于蒲团之上,凤冠未除,衣裳尚整,然鬓发微乱,指尖泛白。她抬眼望来,唇角竟勾起一丝冷笑:“苏氏,你倒真成了这宫中的青天白日了?昨在朝堂上风光够了,今日还要亲自来听本宫认罪?”
苏桐缓步上前,声如清泉击石:“臣非为听罪而来,只为呈证。”
她展开黄绸,第一幅乃火药库出入簿影抄,其上赫然记有周通七次取料,皆无皇后签批,却盖有凤仪宫私印。第二幅为铠甲内衬拓片,纹样与工部贡品册一致,唯独多出一道暗线——乃叛军私自加装铁片之痕。第三幅,则是北狄密信残页,墨色经香料局比对,确含沉水香屑,而此香,宫中唯皇后寝殿常年熏用。
“三证并立,皆指凤仪宫。”苏桐声落,目光直视,“娘娘若欲辩,不妨先解此三问:火药何来?铠甲何出?密信何通?”
纳兰婉兮冷笑更甚:“荒唐!宫中用香者岂止本宫一人?一枚内衬便定本宫死罪,你这是欲加之罪!况且——”她猛然抬手,指向苏桐,“你私启冰川遗器,擅用奇技扰敌,此等邪术,岂非比叛乱更乱纲常?”
苏桐不怒,只轻轻摇头:“术为器,心为本。铜瓮声波不伤人命,只为破敌阵;火弩烟幕不焚民舍,只为断敌目。而娘娘所为,却是伪造军令,诱敌入境,致使边军误撤,百姓流离。若论乱纲常,谁更甚?”
话音未落,狱门再启。两名亲信宫婢被押入内,面色惨白,膝行至前。一人颤声道:“奴婢……奴婢奉命于七日前,将密信藏于送膳食盒夹层,由西华门守将之妻带出宫外……”
“住口!”纳兰婉兮厉喝,眼中怒火几欲喷出,“你们竟敢背主攀咬!本宫待你们如何,竟换得此等背叛?”
那婢女伏地痛哭:“娘娘曾许奴婢家人免役,可……可奴婢弟弟昨夜死于乱军之中,奴婢……再也骗不了自己了……”
苏桐静静看着,从袖中取出第四份文书——乃尉迟凌峰亲笔战报附录,记载西华门守将临阵倒戈后,其妻携密信出城,被锐字营截获,信中明言“凤仪宫已备内应,三日内举事”。
“娘娘,”苏桐轻声道,“您以为,您还能瞒到几时?”
纳兰婉兮猛然起身,衣袖扫落案上茶盏,碎瓷四溅。她盯着苏桐,一字一句:“本宫是大雍正妻,母仪天下,岂容你一介侍女出身之人,以几张纸便定本宫之罪?陛下若真信你,那这江山,也不过是你手中提线木偶罢了!”
玄烨宸立于阶上,始终未语。此刻,他终于开口,声如寒潭:“朕问你,边军南撤之令,可是你私调印信所发?”
“是又如何?”她昂首,“北狄压境,边军久战疲敝,本宫不过为江山计,暂调其归防京畿,何罪之有?”
“那为何军报封泥有裂纹?”苏桐再展一纸,“兵部原印完好,而伪报之印边缘裂痕清晰可见。此印,唯有陛下与皇后可调用。若非你亲启,又是何人?”
纳兰婉兮语塞,片刻后忽而冷笑:“好,好一个铁证如山。可你莫要忘了,这宫中,从来不是证据说了算。只要本宫一日为后,便一日是这后宫之主!”
话音未落,殿外忽有脚步声急促而至。一名御史捧册入内,跪奏:“启禀陛下,臣等查实,凤仪宫近月共支取沉水香屑三十斤,远超例额;且工部火药库失硝石二百斤,账册已被焚毁,然守库吏昨夜招供,确系皇后近侍强取。”
苏桐未动,只将最后一份供词递上——乃周通亲笔所书,详述如何受皇后指使,在军报上伪造裂印,又如何联络西华门守将,许其“事成封侯”。
玄烨宸接过,目光缓缓扫过每一页,终是闭目良久。再睁眼时,已无半分犹豫。
“纳兰婉兮,”他声沉如钟,“勾结外敌,伪造军令,私调火药,煽动叛乱,罪证确凿,不容狡辩。念你曾为国母,免去赐死之刑——即日起,废去后位,打入冷宫,终身禁足,不得见君臣、不得涉政事、不得通外信。”
“不——!”纳兰婉兮猛然扑向铁栏,十指抓握,指甲崩裂,“陛下!臣妾一心为国,何至于此?苏桐才是那祸乱之源!她用邪术、乱纲常、掌兵权,她才是该被囚禁之人!”
玄烨宸转身,不再看她一眼:“冷宫之门,今日起便为你而开。”
两名内侍上前,强押其出。她挣扎嘶喊,凤冠坠地,发髻散乱,昔日威仪荡然无存。经过苏桐身侧时,她猛然扭头,眼中恨意如刀:“苏桐,你赢了今日,可这宫闱深似海,你以为,你能走得长远?”
苏桐静静立着,未退一步,亦未回一句。
只待那身影被拖入长廊尽头,她才缓缓抬手,将那卷黄绸收入袖中。指尖触到绸面,微凉,却稳。
殿外天光渐亮,晨风拂过檐角铜铃,叮然一声,如释重负。
忽有数名大臣趋步而来,为首者乃礼部尚书,拱手奏道:“陛下,皇后虽有错,然毕竟曾母仪天下,若打入冷宫,恐寒了宗室之心。不如贬居别宫,留其名分,以全皇家体面。”
玄烨宸立于阶上,目光冷然:“体面?当叛军兵临城下时,她可曾顾及皇家体面?当百姓流离失所时,她可曾念及天下苍生?”
礼部尚书低头不语,其余几人亦悄然退后半步。
苏桐上前半步,声音清越:“诸位大人所虑,或是情面,或是礼法。可臣所见,却是城楼之下,老农持锄问安;村妇抱子望榜,问‘她是谁’。百姓不问出身,不问名分,只问——谁护他们周全。”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若今日因‘体面’二字,轻纵谋逆之人,明日便有更多人敢铤而走险。新政未稳,根基未固,若连法度都不能立,何谈安民?何谈强国?”
殿中寂然。
玄烨宸缓缓抬手,落于龙椅扶手之上,声如定鼎:“冷宫之令,即刻执行。”
苏桐退后一步,垂首而立。阳光自殿门斜照而入,映在她肩头,如披金纱。
冷宫门开,铁锁坠地,发出沉闷一响。
纳兰婉兮被推入其中,踉跄跌倒。她抬头望去,四壁斑驳,蛛网横结,唯有高窗一道,透进微光。她伸手欲抓,却只触到冰冷石墙。
门外,内侍正欲落锁。
她忽然翻身扑至门边,十指抠住铁栏,嘶声喊道:“本宫不甘!本宫乃纳兰氏嫡女,先帝亲赐婚配,你苏桐不过一介……”
话未说完,门已合拢。
锁舌入槽,咔哒一声。
苏桐立于宫墙之下,遥望冷宫方向。风起,吹动她袖角,露出腕间一道旧痕——那是初入宫时,被秀女推搡撞上铜炉所留。
她抬手,轻轻抚过。
远处,一只白鸽自冷宫檐角飞起,扑棱棱冲向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