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军事改革推进,装备技术升级-《凤途冰魄:逆袭女帝传奇》

  晨光未散,军政参议堂外的石阶上还留着夜露的湿痕。苏桐立于廊下,手中握着一卷新呈的工造图样,纸面微皱,是昨夜反复翻阅所致。她并未回宫歇息,只在案前小憩片刻,便起身赶赴军工坊。尉迟凌峰已在门外候了半刻,见她出来,只点了点头。

  “霍震霆刚派人送信,说战车初样今日可验。”

  苏桐将图样收入袖中,“那就现在去。”

  两人并肩而行,途中不语。昨日学堂开课,八十七名士卒齐声诵读口令的声音尚在耳畔,今日便是检验所学能否落地之时。改革若无利器相辅,终是空谈。

  军工坊内炉火正旺,铁匠们赤膊挥锤,火星四溅。中央空地上停着三辆新制轻型战车,车身以硬木为架,外包薄铁,轮轴加装滚珠,前部设有弩机支架。一名匠首迎上前,额上沁汗,语气却有些迟疑:“娘娘,此物按您所绘图纸打造,只是……山地试推行不顺,轴距似窄了些。”

  苏桐未答,径直走到一辆战车旁,俯身查看轮毂与底盘间隙。她伸手比量两轮间距,又抬头望向远处沙盘台上的地形模型。

  “取黑水原北坡道图来。”

  副官迅速展开舆图铺于案上。苏桐抽出一支细杆,点在几处陡弯之上:“此处坡急弯窄,轮距过小则易倾覆,过大则难转弯。现下这尺寸,进退皆受制。”

  匠首低头看图,额头汗意更浓。

  尉迟凌峰站在一旁,沉声道:“若改宽轮距,需重铸轴架,工期至少再拖五日。”

  “不必五日。”苏桐从袖中取出另一张折叠图样,摊开于案,“这是我昨夜修改的第二版,加设可调式横梁,平地用宽轨,山路换窄轮,拆装不过半炷香时间。你们照此再造一辆,今日午时前必须完成。”

  匠首接过图纸,手指微微发颤。他从未见过如此精细的器械构图,每一处榫卯、每一道滑槽皆有标注尺寸与用途。

  “我亲自监工。”苏桐转身走向炉台,“要让将士用得安心,先得让匠人做得明白。”

  两个时辰后,改良战车推出。苏桐登车试运行一圈,车身稳而不滞,转向灵活。她跳下车,对尉迟凌峰道:“明日拉去校场,实演冲锋与伏击。”

  尉迟凌峰点头:“我已通知试点营集结待命。”

  当日下午,校场尘土飞扬。新军百人列阵于东侧,每人腰间佩短铳一把,背负改良弓弩。十辆战车呈弧形布列前方,车顶弩机由两名士兵协同操作。苏桐立于高台之上,手持一面铜镜反射日光,发出信号。

  演练开始。

  敌情模拟:北方骑兵突袭,兵力三百,携火把与长矛。

  第一轮,传统步兵迎敌,列盾阵推进。行至半途,哨骑回报敌已绕后包抄,但传令旗尚未举起,阵型已乱。裁判判定溃败。

  第二轮,新军出阵。

  战车先行推进,在前沿设障,同时释放烟雾弹遮蔽视线。侦察小组三人一组,分左右迂回探路,手持小型罗盘与里程计,不断回报方位。火器队列分三排轮射,每发射一轮即后退装弹,节奏分明。

  一次试射中,一名士兵扣动扳机未响。周围将领顿时交头接耳。

  苏桐立即下令暂停。

  她走下高台,来到那名士兵面前,接过火铳,当场拆解。“闭气塞未清,火药受潮,只需每日擦拭保养即可避免。”她说完,将部件一一复原,重新装填,举铳对靶射击——轰然一声,靶心应声而裂。

  全场寂静。

  她将火铳交还士兵:“不是兵器不行,是没人教你怎么用它活命。”

  当晚,兵部发出新规:各营设器械专训岗,每两名技官负责五十人装备维护;凡精通三种以上器械操作者,优先晋升队首。

  三日后,夜间合演在黑水原展开。

  天色漆黑,无月。新军以战车为移动掩体,配合烟雾与灯光信号交替前进。侦察组提前埋伏于隘口两侧,待“敌军”进入伏击圈,立刻点燃信号炮。战车上的连发弩机同时启动,箭雨覆盖通道,随后突击小队从侧翼包抄,仅用半炷香时间完成歼灭。

  尉迟凌峰亲赴现场查验“战果”,见假想敌主力未及展开阵型便已被分割击破,久久不语。

  良久,他低声道:“这不是车阵……是会走的壁垒。”

  苏桐站在高地,风拂衣袂。她取出一份文书,当场宣布成立“机动突击营”,由参与此次行动的老兵自主推选指挥官。

  次日清晨,工造营送来首批定型装备清单:

  改良火铳五百柄,轻型战车三十辆,可拆卸弩机一百二十具,烟雾弹与信号炮各千枚。

  全部入库新军辎重营,即日起配发训练。

  苏桐坐在校场帐中,亲自核对每一项编号与去向。尉迟凌峰走进来,将一张名单放在案上。

  “报名参加器械专训的士卒,共二百一十三人。最年长者四十八岁,曾是马厩老兵。”

  苏桐翻看姓名,停在一栏:“王大河?去年冬雪中断粮时,靠烧皮甲熬汤撑到援兵到来的那个?”

  “是他。”

  她提笔在其名旁画了个圈,“让他做第一批教习副手。识字慢不要紧,经验是最硬的道理。”

  午后,霍震霆亲自策马而来。他未入帐,只在帐外勒马停下,递上一封密函。

  苏桐接过打开,只见纸上八字:**利器在手,不可迟疑。**

  她抬眼看他。

  霍震霆神色冷峻,却不再回避她的目光。“我营愿抽调五十精锐,加入突击营轮训。条件同前——不裁一人,不贬一职。”

  “准。”苏桐当即批复,“明日即可交接。”

  霍震霆调转马头欲走,忽又停住。“那战车……若真能在崖道通行,北境七处险关皆可设防。”

  “我会让匠人随军勘测。”苏桐答,“每一寸山路,都要算进去。”

  夕阳西沉,校场仍未歇息。新兵正在练习火铳装弹,动作由生涩渐趋熟练。战车在空地上反复演练变阵,轮轴转动声与口令声交织成片。

  苏桐立于点将台最高处,手中握着最新战报简录——三日连破七道模拟防线,零重大伤亡。她命人将《装备列装进度表》誊抄三份,分别送往兵部、工造营与尉迟凌峰府邸。

  风起,旌旗猎猎作响。

  尉迟凌峰走到她身旁,低声对副将吩咐:“传令各营,自明日始,每日申时操练新械半个时辰,不得懈怠。”

  苏桐望着远方,那里是北疆的方向。她没有说话,只是将手中简录折好,收入怀中。

  此时,一名小校疾步奔来,手中捧着一只木匣。

  “禀将军!军工坊紧急呈送——新型望远镜已完成,可窥十里之外动静。”

  苏桐接过木匣,打开,取出一截铜管,两端镶着透明薄片。她举目北望,透过镜筒,远处山脊轮廓清晰可见,连林间小道都历历在目。

  她缓缓放下望远镜,指尖仍贴着冰凉的铜壁。

  远处,最后一道防线正在重新布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