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新的挑战-《螺丝人生梦》

  维修部的日子,与流水线截然不同。这里没有恒定不变的节奏,只有随时可能响起的呼叫和层出不穷的问题。那本《机械设备基础维护手册》成了强子新的“圣经”,他几乎把所有休息时间都泡在了上面,对着上面复杂的剖面图和密密麻麻的文字,一点点地啃。

  老李的教学方式简单粗暴——扔给你工具和手册,让你在旁边看,偶尔提点一句,剩下的全靠自己领悟。强子像个影子一样跟在老李身后,看着他如何通过听声音判断轴承磨损,如何用手感知温度异常,如何用万用表快速定位电路故障。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模糊理解的,都飞快地记在那本越来越厚的笔记本上。

  然而,看和做是两回事。理论知识在真正的故障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这天,一台负责给电路板钻孔的数控钻床出了故障,定位不准,钻出来的孔位偏差很大。老李被叫去处理别的紧急问题,临走前看了一眼围着机器束手无策的强子和另一个年轻维修工,丢下一句:“你俩先看看,找找原因。”

  这是强子第一次被“委以重任”,虽然只是“先看看”。他深吸一口气,和那个叫小王的维修工一起,开始检查机器。

  小王比强子早来半年,有点经验,但显然也有些抓瞎。他围着机器转了两圈,摸了摸电机,看了看传动带,嘟囔着:“听起来没啥异响啊,是不是控制系统出问题了?”

  强子没说话,他回想起手册上关于伺服电机和滚珠丝杠传动精度的内容。他拿出百分表,小心翼翼地安装在钻头主轴上进行测量,又检查了各轴导轨的润滑和磨损情况。动作还有些生涩,但步骤一丝不苟。

  “你看这里,”强子指着丝杠连接处一个微小的松动,“间隙好像有点大。”

  “这点间隙应该没事吧?”小王不以为意,“我看还是控制卡的问题可能性大。”

  两人意见不一,又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检查陷入了僵局。生产线那边催得急,负责那台设备的操作工不停地过来张望,脸上写满了焦急和不耐烦。

  “到底行不行啊?不行就叫李师傅回来啊!”操作工忍不住抱怨。

  压力和挫败感像潮水般涌来。强子额头冒汗,他发现自己那些纸上谈兵的知识,在真正的故障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他开始怀疑自己选择来维修部是不是一个错误。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准备去叫老李的时候,老李自己回来了。他扫了一眼现场,没理会小王和强子的解释,直接走到强子之前指出的那个丝杠连接处,用手晃了晃,又趴下去听了一会儿。

  “嗯,预紧螺母松了,导致反向间隙过大。”老李直起身,从工具包里拿出专用的扳手,三下五除二地将螺母重新紧固到位,“再试试。”

  小王启动机器,运行测试程序。钻头精准地落在预定坐标上,分毫不差。

  故障排除了,前后不过几分钟。

  操作工松了口气,连声道谢后回去了。小王有些讪讪地摸了摸鼻子。强子则站在原地,心里五味杂陈。他找对了方向,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老李收拾着工具,看了一眼强子:“看出来问题,是第一步。敢动手,能解决问题,才是关键。维修这行,经验比书本重要,但书本能让你少走弯路。今天你观察得对,但手生了,胆子小了。”

  没有批评,也没有表扬,只有冷静的分析和指出不足。

  强子用力点了点头。他明白了,在这里,他必须完成从“观察者”到“执行者”的蜕变。这需要更多的实践,需要敢于下手、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也需要承受失败和质疑的心理准备。

  下午,老李丢给他一个拆下来的、坏掉的旧气缸:“把它拆了,搞清楚里面结构,找出损坏的零件,然后试着装回去。装不回去,或者多出零件,今晚就别吃饭了。”

  这是一个更具体、也更残酷的挑战。

  强子看着那个布满油污的钢铁圆筒,深吸一口气,拿起工具,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解剖”。他知道,通往“技术”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唯有在一次次的拆解、失败和重装中,将知识和经验,一点点拧进自己的骨头里。

  这新的挑战,比流水线上的重复,艰难百倍,但也精彩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