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平稳地降落在熟悉的跑道之上,一阵轻微的颠簸将林烨从浅眠中唤醒。透过舷窗,他看到远处城市熟悉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一种难以言喻的踏实感悄然漫上心头。十多个小时的飞行,跨越了半个地球,从古典与现代交织的欧洲都市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仿佛只是做了一场漫长而奇异的梦。
世界音乐博览会的喧嚣与荣光犹在耳边——那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些国际音乐人欣赏中带着探究的目光、还有那些措辞严谨的合作邀约,都如同烙印般深刻。然而,当他的双脚踏上坚实的地面,呼吸到带着微微尘霾却无比熟悉的空气时,那些漂浮在云端的感觉迅速沉淀下来,转化为脚下清晰的路。
他刻意没有通知任何媒体或粉丝,选择了最普通的通道。拉着行李箱,混在熙攘的旅客中,他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属于普通人的宁静。只是,这份宁静在到达接机口时被打破了。
在略显嘈杂的人群边缘,两个熟悉的身影静静地伫立着,与周围举着牌子、焦急张望的人群格格不入。
陈艺迅师傅依旧穿着那件仿佛长在身上的、沾着些许油渍的工装背心,双手插在裤兜里,下巴微抬,一副“老子只是刚好来机场修个音响”的别扭表情。但当他看到林烨的身影时,那刻意板着的脸上,眼角细微的皱纹却不自觉地舒展了一下。
站在他身旁的苏雨墨,则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她穿着一件素色的连衣裙,外面罩着浅灰色的针织开衫,安静得仿佛要融入背景。看到林烨,她没有激动的挥手,只是清澈的眸子里漾开一丝浅浅的笑意,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荡起温柔的涟漪。
“哟,这不是咱们的国际大明星吗?”陈艺迅率先开口,嗓门依旧洪亮,带着他特有的、混合着嘲讽与关心的语调,“咋样?外面的洋面包,有咱巷口的豆浆油条实在不?”
林烨拖着行李箱快步走过去,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真诚的笑容,那是在异国他乡面对无数赞誉时都未曾有过的完全放松。“陈师傅,雨墨,”他招呼着,然后看向陈艺迅,“就惦记您说的那一口呢,在那边天天啃面包,胃里都快淡出鸟来了。”
苏雨墨自然地伸手,接过了他手中那个装着纪念品和资料的稍小行李袋,动作轻柔而理所当然。“路上还顺利吗?”她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和。
“嗯,挺顺利的。”林烨点头,感受着这份不着痕迹的关怀。
陈艺迅上下打量了他几眼,哼了一声:“没瘦,还行!走吧,别在这儿杵着了,挡人家道!”说着便转身,背着手,迈着他那略显外八字的步子走在前面,仿佛他才是领队。
苏雨墨与林烨并肩跟在后面,她微微侧头,轻声说:“李教授前天托人带话,说他机缘巧合,得了一床声音极好的唐琴仿品,问你什么时候得空,可以去他院里听听。他说,‘天地龙鳞’之气,或可试以唐韵载之。”
林烨心中一动。唐琴!其音色浑厚饱满,韵长苍古,若能与《天地龙鳞》的意境结合……这无疑又是一个令人心动的艺术构想。他点头应道:“好,等我处理完手头积压的事情,一定去拜访李教授。”
坐上车,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熟悉街景,高耸的写字楼与老旧的居民区交错,繁华的商业街与幽静的胡同并存,一种奇异的感觉在林烨心中升腾。他刚刚从聚光灯下的国际舞台归来,身上似乎还沾染着那些古老音乐厅里的庄重气息,与世界各地音乐精英交谈的余温尚存。但此刻,穿行于这充满了生活痕迹与嘈杂活力的市井长巷中,他却感觉不到丝毫的割裂与不适。仿佛那广阔的世界舞台与这烟火缭绕的人间,本就是他音乐生命不可或缺的一体两面,如同阴阳流转,相辅相成。
回到中央音乐学院那间分配给他的临时工作室,推开门,空气中还残留着出发前夜熬夜编曲时留下的、淡淡的咖啡与旧纸张混合的气息。他放下行李,第一时间打开了电脑。电子邮箱的图标上,赫然显示着99 的未读邮件。
他深吸一口气,点开。里面充斥着各种语言的邮件——世界音乐博览会上接触的那些唱片公司、音乐节主办方、独立制作人发来的后续跟进邮件,措辞更加具体,条件也更为明晰;国内各大媒体的采访申请,希望能深度报道他此次“文化交流之旅”的成果与感悟;还有一些商业合作意向书,虽然他已明确表示近期不接纯商业活动,但依旧不乏试探者。
然而,在众多邮件中,他首先点开并仔细阅读的,是那颖工作室发来的正式邮件。邮件明确了进棚录制合作曲《浮生未歇》(暂定名)的具体时间,就在三天之后,并附上了最终的编曲版本和录音棚地址。这意味着,他几乎没有多少调整和准备的时间,必须立刻进入状态。
同时,他也看到了“世界音乐博览会”组委会官方发来的感谢信,信中高度评价了他的演出对促进文化交流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邮件附件里是一份关于明年计划在亚洲举办区域性世界音乐论坛的初步构想草案,组委会希望他能以“核心艺术家”的身份参与前期策划,并期待他能带来具有东方特色的议题与表演。这已不仅仅是表演者的身份,更是向策划者、推动者的角色迈出了一步。
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邀约,林烨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但更多的是一种澎湃的动力。他没有急于回复任何一封工作邮件,而是关掉了邮箱界面,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厚厚的、封面已经有些磨损的牛皮笔记本和一支铅笔。
他需要沉淀,需要规划。
笔尖在纸页上沙沙作响,他不再仅仅列出下一首要“兑换”或演唱的歌曲名字。他开始勾勒一个更加立体、更具野心的音乐世界蓝图。一页纸上,他写下“《诗经》电子化演绎可行性探析”,旁边标注着可能的编曲元素和需要请教的相关领域学者;另一页上,他画下了敦煌飞天飘逸的线条,试图捕捉那跨越千年的色彩与韵律,思考如何用音符去描绘壁画的流光与神韵;他甚至在一页的角落,匆匆记下“写给非遗守护者的歌”这个念头,想着那些像陈艺迅、像展览上那些默默耕耘的匠人,他们的坚守本身,就是一首沉默而伟大的史诗。
文明的传唱,不应只有一种声调,一种模式。它可以如《天地龙鳞》般磅礴,如《人间烟火》般温暖,也可以如他笔下的构想般,充满实验性与探索精神,从不同的维度,去触碰那个伟大文明的灵魂。
他放下笔,站起身,再次走到窗边。夜色已然浓重,学院的古老建筑在灯光下显得静谧而庄严,远处城市的霓虹依旧闪烁着不息的活力。他的内心前所未有地宁静与清晰。
归来并非终点,而是为了下一次更有力量的启航。他知道,未来的道路必将伴随着更多的挑战、更复杂的抉择、更汹涌的波涛。但他的根须已在这片土地的深处疯狂生长,他的方向已在与世界碰撞后变得无比明确。
(第五十章 终)
世界音乐博览会的喧嚣与荣光犹在耳边——那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些国际音乐人欣赏中带着探究的目光、还有那些措辞严谨的合作邀约,都如同烙印般深刻。然而,当他的双脚踏上坚实的地面,呼吸到带着微微尘霾却无比熟悉的空气时,那些漂浮在云端的感觉迅速沉淀下来,转化为脚下清晰的路。
他刻意没有通知任何媒体或粉丝,选择了最普通的通道。拉着行李箱,混在熙攘的旅客中,他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属于普通人的宁静。只是,这份宁静在到达接机口时被打破了。
在略显嘈杂的人群边缘,两个熟悉的身影静静地伫立着,与周围举着牌子、焦急张望的人群格格不入。
陈艺迅师傅依旧穿着那件仿佛长在身上的、沾着些许油渍的工装背心,双手插在裤兜里,下巴微抬,一副“老子只是刚好来机场修个音响”的别扭表情。但当他看到林烨的身影时,那刻意板着的脸上,眼角细微的皱纹却不自觉地舒展了一下。
站在他身旁的苏雨墨,则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她穿着一件素色的连衣裙,外面罩着浅灰色的针织开衫,安静得仿佛要融入背景。看到林烨,她没有激动的挥手,只是清澈的眸子里漾开一丝浅浅的笑意,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荡起温柔的涟漪。
“哟,这不是咱们的国际大明星吗?”陈艺迅率先开口,嗓门依旧洪亮,带着他特有的、混合着嘲讽与关心的语调,“咋样?外面的洋面包,有咱巷口的豆浆油条实在不?”
林烨拖着行李箱快步走过去,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真诚的笑容,那是在异国他乡面对无数赞誉时都未曾有过的完全放松。“陈师傅,雨墨,”他招呼着,然后看向陈艺迅,“就惦记您说的那一口呢,在那边天天啃面包,胃里都快淡出鸟来了。”
苏雨墨自然地伸手,接过了他手中那个装着纪念品和资料的稍小行李袋,动作轻柔而理所当然。“路上还顺利吗?”她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和。
“嗯,挺顺利的。”林烨点头,感受着这份不着痕迹的关怀。
陈艺迅上下打量了他几眼,哼了一声:“没瘦,还行!走吧,别在这儿杵着了,挡人家道!”说着便转身,背着手,迈着他那略显外八字的步子走在前面,仿佛他才是领队。
苏雨墨与林烨并肩跟在后面,她微微侧头,轻声说:“李教授前天托人带话,说他机缘巧合,得了一床声音极好的唐琴仿品,问你什么时候得空,可以去他院里听听。他说,‘天地龙鳞’之气,或可试以唐韵载之。”
林烨心中一动。唐琴!其音色浑厚饱满,韵长苍古,若能与《天地龙鳞》的意境结合……这无疑又是一个令人心动的艺术构想。他点头应道:“好,等我处理完手头积压的事情,一定去拜访李教授。”
坐上车,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熟悉街景,高耸的写字楼与老旧的居民区交错,繁华的商业街与幽静的胡同并存,一种奇异的感觉在林烨心中升腾。他刚刚从聚光灯下的国际舞台归来,身上似乎还沾染着那些古老音乐厅里的庄重气息,与世界各地音乐精英交谈的余温尚存。但此刻,穿行于这充满了生活痕迹与嘈杂活力的市井长巷中,他却感觉不到丝毫的割裂与不适。仿佛那广阔的世界舞台与这烟火缭绕的人间,本就是他音乐生命不可或缺的一体两面,如同阴阳流转,相辅相成。
回到中央音乐学院那间分配给他的临时工作室,推开门,空气中还残留着出发前夜熬夜编曲时留下的、淡淡的咖啡与旧纸张混合的气息。他放下行李,第一时间打开了电脑。电子邮箱的图标上,赫然显示着99 的未读邮件。
他深吸一口气,点开。里面充斥着各种语言的邮件——世界音乐博览会上接触的那些唱片公司、音乐节主办方、独立制作人发来的后续跟进邮件,措辞更加具体,条件也更为明晰;国内各大媒体的采访申请,希望能深度报道他此次“文化交流之旅”的成果与感悟;还有一些商业合作意向书,虽然他已明确表示近期不接纯商业活动,但依旧不乏试探者。
然而,在众多邮件中,他首先点开并仔细阅读的,是那颖工作室发来的正式邮件。邮件明确了进棚录制合作曲《浮生未歇》(暂定名)的具体时间,就在三天之后,并附上了最终的编曲版本和录音棚地址。这意味着,他几乎没有多少调整和准备的时间,必须立刻进入状态。
同时,他也看到了“世界音乐博览会”组委会官方发来的感谢信,信中高度评价了他的演出对促进文化交流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邮件附件里是一份关于明年计划在亚洲举办区域性世界音乐论坛的初步构想草案,组委会希望他能以“核心艺术家”的身份参与前期策划,并期待他能带来具有东方特色的议题与表演。这已不仅仅是表演者的身份,更是向策划者、推动者的角色迈出了一步。
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邀约,林烨感到一股无形的压力,但更多的是一种澎湃的动力。他没有急于回复任何一封工作邮件,而是关掉了邮箱界面,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厚厚的、封面已经有些磨损的牛皮笔记本和一支铅笔。
他需要沉淀,需要规划。
笔尖在纸页上沙沙作响,他不再仅仅列出下一首要“兑换”或演唱的歌曲名字。他开始勾勒一个更加立体、更具野心的音乐世界蓝图。一页纸上,他写下“《诗经》电子化演绎可行性探析”,旁边标注着可能的编曲元素和需要请教的相关领域学者;另一页上,他画下了敦煌飞天飘逸的线条,试图捕捉那跨越千年的色彩与韵律,思考如何用音符去描绘壁画的流光与神韵;他甚至在一页的角落,匆匆记下“写给非遗守护者的歌”这个念头,想着那些像陈艺迅、像展览上那些默默耕耘的匠人,他们的坚守本身,就是一首沉默而伟大的史诗。
文明的传唱,不应只有一种声调,一种模式。它可以如《天地龙鳞》般磅礴,如《人间烟火》般温暖,也可以如他笔下的构想般,充满实验性与探索精神,从不同的维度,去触碰那个伟大文明的灵魂。
他放下笔,站起身,再次走到窗边。夜色已然浓重,学院的古老建筑在灯光下显得静谧而庄严,远处城市的霓虹依旧闪烁着不息的活力。他的内心前所未有地宁静与清晰。
归来并非终点,而是为了下一次更有力量的启航。他知道,未来的道路必将伴随着更多的挑战、更复杂的抉择、更汹涌的波涛。但他的根须已在这片土地的深处疯狂生长,他的方向已在与世界碰撞后变得无比明确。
(第五十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