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三国:我在三国支教》

  “且慢!兄长,小弟听闻蔡邕之女早与河东卫氏定亲?”曹洪迟疑道。可莫要为先生寻了位嫠妇,若先生不喜此道,恐适得其反。

  曹操抚须朗笑:“子廉只知皮毛!那卫仲道纳采当日便旧疾骤发而亡,蔡氏女至今仍是完璧。世人皆道她命克夫君,故而无人敢聘,始终随侍蔡邕左右。”

  此事隐情,曹操最是清楚。

  陈宫与曹洪闻言释然,前者肃容竟透出几分促狭:“如此说来,此女合该与叶先生缔缘,常人无福沾染。”三人相视大笑,满室生春。

  议定蔡昭姬之事,曹操忽正色:“尚有二要务亟待处置!”

  “其一须速迎家父脱离徐州险境,绝不可再遭陶谦毒手!”

  “其二先生今日提及乘氏李进,言其可败吕布。此等绝世猛将,纵未列二十四名将,武力恐犹在奉先之上。当速延揽,为我所用!”

  当此用人之际,曹操恨不能网罗天下英才。

  曹洪抱拳道:兄长,待我寻到许褚后,便赴琅琊接叔父来此!

  不可!陈宫断然阻止:

  主公,无论何人前往,曹公携带贵重物品都极易招致祸端。

  钱财易惹是非,纵使陶谦不动邪念,泰山贼寇亦会出手,旁人难免起贪念。

  曹操拧眉道:依你之见当如何?

  属下建议,不如让曹公将这些家产尽数花用,而后轻装简从暗中启程,方能避人耳目。陈宫眼中精光一闪:

  我军正缺粮草,何不令曹公在徐州采买?亦可派人赴豫州、扬州收购。此外还需多购铁料,安置百万黄巾众需大量农具。

  曹操听罢双目炯炯,抚掌赞道:妙计!当真妙计!

  如此既免去运送钱财之劳,又分散花销。待陶谦等人察觉,为时已晚!

  更能为我军预先储备战时军粮。

  陈宫继续献策:若谋划得当,更可借此削弱陶谦、袁术实力,行釜底抽薪之计!

  哈哈哈,公台如今愈发足智多谋了!

  ......

  次日拂晓,曹洪便启程前往谯县。

  曹府门前喜鹊喳喳鸣叫。

  曹操处理政务至午时,忽闻前院人声嘈杂。

  禀主公,有颍川来的叔侄二人前来投效!

  颍川人士!

  曹操眼中顿现喜色。

  颍川多英才,皆负经天纬地之能。

  曹操即刻出迎,见府外停着马车。

  车旁立着两位青年。

  二人皆二十余岁,衣冠楚楚,气度不凡。

  曹操拱手道:请教二位高士姓名,曹某在此有礼了!

  二人对视一眼,齐声作揖:

  颍川荀彧拜见明公!

  颍川荀攸拜见明公!

  荀彧!

  曹操心头狂跳。

  这不正是我渴求的辅弼之才。

  想起叶辉曾盛赞荀彧之能,曹操难掩激动:竟是文若与公达二位大贤!曹某何德何能,得二位王佐之才相助,实乃三生之幸!

  荀彧叔侄见曹操求才若渴,相视而笑。

  与袁绍不同,曹操这番热忱发自肺腑。袁绍虽好养士,却如昔年稷下学宫般徒有其表,既不善用才,更不重才。

  且改原文如下:

  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爱才重贤罢了。

  曹公过誉了,我等此次前来投奔,只为寻得安身立命之处,施展所学,为兖州百姓谋福!荀攸谦逊答道。

  曹操当即相邀:二位先生快请入内,我们到厅中详谈治国安邦之策!

  见曹操如此热切,荀彧与荀攸相视颔首。他们正想试探这位主公的真实抱负与理政理念。

  三人入内长谈,宾主尽欢。最终曹操任命荀彧为行军司马,荀攸为行军教授。

  两日后,陈宫引荐一人入府觐见。来者正是程昱!曹操大喜过望,当即召来荀彧、荀攸共议兖州未来大计。

  四位谋士各抒己见。程昱提议:听闻文若交游广阔,慧眼识人,何不为主公举荐几位颍川贤士?

  曹操闻言面露期待。荀彧沉吟道:确有布衣能人,只恐主公......

  未待说完,曹操朗声道:文若多虑,我用人唯才,不问出身!说着指向程昱:这不就是明证?

  荀彧遂道:那我便修书举荐戏忠戏志才,此人嗜酒如命,现居长社,只是不知是否尚在人世。

  曹操当即表态:即刻派百人队寻访,必不让贤才埋没乡野!

  此时荀攸也举荐:刘晔刘子阳,乃光武帝之后,精通器械,现居淮南成德。

  听到刘晔之名,曹操与陈宫交换眼色。荀攸不解,陈宫解释:我们早闻其名,苦于不知去向,今日得公达举荐,实乃天意!

  公达真乃吾之子房也!曹操大笑,急催荀攸修书,当即派使者分赴颍川、淮南。

  刘晔到后,又举荐满宠满伯宁与吕虔吕子恪二位贤才。

  曹操素闻二人声名,便征辟为帐下幕僚。

  满宠与吕虔共举贤才,乃陈留平丘人士毛玠,字孝先,素有清名。

  彼时虎将许褚、李进相继投效曹营。

  曹军声威大振。

  明公,末将自任城国归来,察觉徐州兵马异动,似有进犯鲁国之意!吕虔谏言道:

  陶谦恐欲趁兖州动荡之际来袭,不可不防!

  此等军情连吕虔都已察觉,足见陶谦狼子野心。

  曹操抚须笑道:子恪勿忧,吾已有破敌之策。徐州军若敢来犯,必令其有来无回!

  子恪熟知任城至泗水地形,届时由汝为先锋,当予陶谦一份!

  吕虔闻言大喜,肃然拜道:谨遵主公之命!

  ......

  战事平息后。

  曹昂等学子如期前来求学。

  因新学堂落成,众人径直前往。

  尚未入室,便见叶辉在院中持刨锯制器。

  先生在做何物?曹昂好奇相询。

  叶辉搁下工具道:

  闻典三言,尔等仍用直辕犁耕田?此等陋器早该摒弃。

  竟连曲辕犁都未得见,着实令人唏嘘。叶辉招呼道:

  既来求学,便随我制作新犁。今日起授尔等匠作之道。

  曲辕犁?

  三人怔忡片刻,顿悟此物或将革新农事。

  遂围前听教。

  叶辉边制构件,边详解各类耕犁沿革优劣。

  三人凝神静听,分毫不敢懈怠。

  虽手法生疏,不及叶辉精熟,

  却已渐悟其中关窍。

  今日勤勉可嘉。日暮时分,叶辉拂去衣上木屑道:

  当予嘉奖。

  闻听此言,倦容顿扫。

  不知先生以何相赐?曹安民急问。

  曹真更直言:恳请先生赐那放大宝镜!

  曹昂沉默不语。

  叶辉含笑道:今日的奖品别具一格,你们可还记得马铃薯?

  马铃薯!

  稀世珍宝啊,莫非此番叶辉要赐予我们其他高产神种?

  刹那间三人热血沸腾,心跳加速。

  先生,莫非您还藏有其他高产作物良种?曹昂开门见山道。

  叶辉赞许道:聪明!猜得没错!

  叶辉道:我这里有十万斤玉米种子,此物同样耐旱,可种植于旱地,不与稻麦争田。亩产虽不算惊人,也就千余斤。

  此物青嫩时鲜甜多汁,成熟后灿若黄金。磨粉制饼,既美味饱腹又营养丰富。更重要的是,它是最佳饲料,可喂养家禽牲畜,且耐储存。

  千余斤!

  产量确实不及马铃薯。

  但比起当今大汉所有作物,仍高出三四倍。

  实乃稀世珍宝。

  得到玉米种子后,曹昂立即前往禀报曹操。

  ............

  主公,农具赶制尚可加快进度,但开荒造田实在急不得。程昱禀报,

  连年战乱导致屯田军半数田地荒废逾年,耕作极为迟缓。

  曹操环视众人:诸位有何良策?

  众人面面相觑。

  农事本非他们所长。

  特别是农具器械之事。

  见天色已晚,曹操道:今日暂且议到这里,诸位回去再想想办法。

  众人告退后,恰逢曹昂前来。

  子昂来了!曹操立即打起精神,

  听说你们去叶先生处听课了?今日又学到什么新奇学问?

  曹昂回禀:父亲,今日我等初访鄄城学堂,聆听叶先生教诲。

  没想到竟有两件意外收获,绝对出乎父亲预料!

  哦?

  去叶辉那里听课了?

  曹操正襟危坐,目露好奇:说来听听,是何收获?

  莫非叶辉又研制出什么新奇美食?

  念头刚起,便觉口舌生津。

  “父亲,师傅觉得我们用的直犁不好用,自己动手做了个新式犁具。还没完工,不过等做成了,翻地速度能快好几倍,耕得还能比原来深三四寸。”曹昂仔细汇报着这一整天跟着师傅做木工的事。

  曹操霍然起身。

  “此话当真?”

  他喉结上下滚动。

  犁啊,这可是关乎千家万户吃饭的家伙。

  能快几倍,还能耕得更深。

  既省工夫,又能让庄稼扎根更深。

  这样的好东西,竟然快要问世了!

  刚才军师们还在为春耕发愁,转眼就有眉目了。

  曹操激动得手指微颤。

  “父亲,我们亲手帮着制作的,哪能有假!”曹昂认真道:

  “师傅边做边教,不光教我们做犁,连犁的演变过程和原理都讲透了。

  孩儿打算回房后就把要点记下来,好教工匠们照着打造。”

  曹操连连点头,欣慰地拍着儿子肩膀:“好好好,还是我儿机灵,正该如此!”

  “对了,你刚才说还有件好事,是什么?”曹操很快冷静下来。

  曹昂答道:“父亲,师傅看我们学得认真,又拿出一种叫玉米的新种子。听说亩产能有千斤以上!

  不怕干旱好存放,人畜都能吃,还特别养人!”

  说着他摊开紧握的掌心,金灿灿的玉米粒滚了出来,像一粒粒小金子般耀眼。

  “亩产千斤!”曹操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虽然比不上土豆的产量,但他深知粮食品种的重要性。

  光是土豆虽然管饱,可总不能顿顿都吃。

  要是能搭配其他粮食,对身体更好。

  到底出身官宦世家,曹操想得更长远。

  一味追求高产并非上策。

  若百姓常年只吃土豆,体质迟早要出问题。

  “这玉米虽说产量稍逊,可也是宝贝!”曹操接过玉米粒细细端详。

  发现颗粒坚硬,确实耐储存。

  “好!耐存耐放,经年不坏,正适合备战备荒。”

  “这种作物何时下种?何时收获?”

  曹昂答道:“回父亲,叶师傅说春夏播种,夏末秋初就能收。”

  眼下正是播种时节,待至夏末即可收获。

  一年仅得一季,着实可惜。

  若能如土豆般一年两熟该多好。

  曹操沉吟道:土豆可作救荒之用,保百姓温饱;玉米则宜储存,可改善膳食!

  待日后百姓丰衣足食,土豆只种秋冬一季,春夏专种玉米,岂不正合适?

  曹昂颔首道:父亲高见,玉米与土豆错季而植,互不耽搁。

  叶先生曾言,玉米抗旱,可植于田埂;良田引水灌溉,可种五谷。因地制宜,方为上策。

  次日清晨!

  荀彧、陈宫、程昱、荀攸等人齐聚府中,继续商议昨日未决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