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渊心中豁然,继而涌起极大的惊讶。
清河崔氏!
这可是东汉末年至隋唐年间,北方最负盛名的世家大族之一;
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并称“崔卢”,门第高华,冠冕不绝,世代公卿;
门生故吏遍及朝野——是真正意义上的顶级门阀。
他万万不曾想到,在这荒郊野岭、流民之中,竟能遇到清河崔氏的子弟。
即便只是支脉旁系,那份刻入骨髓的家学与风仪,也远非寻常人家可比。
再看这一家人身陷绝境,却仍竭力维持着尊严与礼数——这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养成。
“竟是清河崔氏……”陆渊心中暗惊,“这真是意料之外的‘捡漏’。
只是不知他们这一支,究竟遭遇了什么,才会沦落至此?”
惊讶之余,他对崔林一家的遭遇,也产生了更深的疑问与探究之意。
陆渊忍不住心中好奇,开口问道:“听德儒兄谈吐见识,绝非寻常乡野之人所能及。
既有这等才学胆识,为何不去投效一方诸侯,谋个前程?”
崔林闻言,嘴角泛起一丝苦笑,那笑容里掺杂着难以尽述的无奈与风霜。
他目光投向远处官道上尚未落定的烟尘,声音低沉下来:
“恩公既然问起,崔林也不敢隐瞒。实不相瞒,林……确实曾投过一方诸侯。”
他略作停顿,仿佛掀开一段不愿轻易触碰的往事,“昔日,我曾投效于渤海袁绍麾下,在其幕府之中担任一书吏。”
“然而,”崔林语气一转,隐隐透出几分锐利与清醒;
“那袁本初,虽名满天下,门第显赫,号称四世三公,实则好谋而无断,多疑而少决。
更兼麾下各立山头,谋士彼此倾轧,内耗不休。”
他声音渐沉,似又见当时画面:“我亲眼见其与曹公对峙之时,帐下非无良策,非无忠言,他却刚愎自用、充耳不闻。
最令人心寒者,其幼子病重,他便方寸大乱,军政要务几近停滞,视万千将士如无物……
林冷眼旁观,知其绝非成大事之主,内部崩坏日甚,料定其与曹公之战,必败无疑。
若不及早抽身,来日必成阶下之囚。
故而……只得携家弃官而走,辗转漂泊,直至此处。
此番欲往许昌,也不过是希冀于曹公之地,另谋一线生机。”
陆渊听罢,心中震动不已。
他不仅惊讶于崔林竟有如此经历,更惊叹于他对局势的判断竟如此精准——与自己来自后世的认知完全吻合!
他不由叹道:“德儒兄真乃洞若观火!我亦观袁绍外宽内忌,谋而不决,年内必败于曹公!只是……”
陆渊话锋稍转,坦诚道:“曹公麾下,如今谋臣如云,猛将如雨,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皆为人中龙凤。
德儒兄此时前往,纵有才学,恐也难即时崭露头角,出头之路……怕是不易。”
陆渊目光诚挚,提出一个念头:“德儒兄若不嫌弃,不如暂且随我与师父同行。
我们此行意在巡医四方,赈济百姓,亦是积善行德之事。
兄可暂且安顿家小,亦可助我一臂之力,以待天时。
或许将来,另有际遇。”
崔林闻言,几乎未有丝毫犹豫,当即拱手,言辞恳切灼热:
“恩公愿予林及家人安身立命之所,林求之不得!
既已应允恩公雇佣,林必竭诚效力,料理事务,照应车马,绝不负恩公今日收留之情!”
他此刻只觉得终于抓住了一块浮木,心中被劫后余生的庆幸填满。
但他并不知道,自己方才那一番透彻剖析,早已在眼前的“恩公”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陆渊注视着他,面上不显,心底却已暗潮涌动。
“这样一位有远见、有胆识、能于乱世浊流中清醒判断时局,却暂时困顿的人才……岂能再放走去投曹操?”
一个清晰无比的念头铮然响起:
“必须将他留在身边。”
至于崔林原本投靠曹操的念头?
在陆渊这里,恐怕是再难实现了。
车轮辘辘,碾过中原略显荒芜的土路,扬起细微的烟尘。
陆渊与华佗简短商议后,见崔林一家已稍事休息、略进饮食;
便细心地将崔老夫人、崔妻及小女孩崔钰一一扶进马车内厢安顿。
他自己则与华佗、崔林三人同坐于车辕之前。
两匹驽马虽不神骏,脚步却极稳,拉车载人,默默前行。
途中为缓解小女孩的不安,陆渊心中一动,讲起了《白雪公主》的故事。
车内的小崔钰听得入神,一双原本写满惶恐的大眼睛渐渐漾出些许属于孩童的光彩。
也是从崔林口中,陆渊得知他女儿名叫崔钰,已年满五岁,只因长期颠沛饥饿,看起来竟只有三四岁模样,瘦弱得令人心怜。
愈向南行,官道上的气氛便愈发不同。
庞大的辎重车队不时与他们擦身而过,麻袋上“兖州军粮”的墨迹赫然在目——这些都是从许都北运,支援官渡前线的粮草。
押运的曹军士兵面容疲惫,眼神却如鹰隼般警惕,不敢有丝毫松懈。
时有斥候快马驰过,蹄声如急鼓,卷起烟尘直奔北方,传递着不知是吉是凶的军情。
望着这紧张有序、南粮北运的景象,陆渊心有所感,转头向身旁执缰驾车的崔林笑问:
“德儒兄,曹公以三万精锐正面力抗袁绍十余万大军,你既早已料定曹公必胜,不知可否详析其中关窍,以解我惑?”
崔林手握缰绳,目光平稳地望向前方尘烟隐隐的官道,闻言微微一笑:
“军国大事,本非林这等微末之人所该妄议。
然恩公垂询,林便姑妄言之——所谓胜负之数,往往不在兵卒多寡,而在主帅之‘习惯’。”
他声音沉着,却字字清晰:“曹公兵虽寡,然其为人坚毅果决、知人善任,法度严明,令出必行,麾下将士皆愿效死。
反观袁本初,兵虽众,却内外不一:号令不专,谋士各怀私心,将帅互有猜忌。
近日白马、延津两役,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此二人实为袁绍臂膀,连失大将,其军心必受重挫。”
“袁绍性矜名节,连遭此辱,必羞愤交加,急于寻战雪耻。”崔林语气转深,如抽丝剥茧;
“而他只要一急,部署必乱,破绽自现。
曹公用兵,最善捕捉战机,见隙则进、一动则雷霆万钧。
届时袁绍纵有十万大军,亦不过是一盘散沙,焉能不败?”
一旁静听的华佗抚须颔首,适时插言,声调平和却自有深意:
“德儒此言,暗合医道。老夫虽不谙兵事,却深知人体气血——急火攻心,则气机逆乱;
气乱则脉络缠结,营卫失守,乃至百病丛生。
袁公心态若此,其军阵亦如病体,外强中干,易为曹公一击而溃。”
陆渊听得心头震动,不由埋首沉思。
他想起历史上官渡之战的结局——不正是袁绍因急生乱,又逢许攸叛逃、乌巢粮草被焚;
以致方寸大乱、决策连连失误,终致一败涂地,之后更是郁结成疾、含恨而终么?
崔林从局势剖析,华佗以医理印证,竟从不同角度精准预见了一切。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由衷叹服:“德儒兄洞若观火,真乃大才!师父以医喻兵,更是微妙精深。
徒儿受教了——这天下大势,竟真藏在这气血脉络与人性习惯之中!”
清河崔氏!
这可是东汉末年至隋唐年间,北方最负盛名的世家大族之一;
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并称“崔卢”,门第高华,冠冕不绝,世代公卿;
门生故吏遍及朝野——是真正意义上的顶级门阀。
他万万不曾想到,在这荒郊野岭、流民之中,竟能遇到清河崔氏的子弟。
即便只是支脉旁系,那份刻入骨髓的家学与风仪,也远非寻常人家可比。
再看这一家人身陷绝境,却仍竭力维持着尊严与礼数——这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养成。
“竟是清河崔氏……”陆渊心中暗惊,“这真是意料之外的‘捡漏’。
只是不知他们这一支,究竟遭遇了什么,才会沦落至此?”
惊讶之余,他对崔林一家的遭遇,也产生了更深的疑问与探究之意。
陆渊忍不住心中好奇,开口问道:“听德儒兄谈吐见识,绝非寻常乡野之人所能及。
既有这等才学胆识,为何不去投效一方诸侯,谋个前程?”
崔林闻言,嘴角泛起一丝苦笑,那笑容里掺杂着难以尽述的无奈与风霜。
他目光投向远处官道上尚未落定的烟尘,声音低沉下来:
“恩公既然问起,崔林也不敢隐瞒。实不相瞒,林……确实曾投过一方诸侯。”
他略作停顿,仿佛掀开一段不愿轻易触碰的往事,“昔日,我曾投效于渤海袁绍麾下,在其幕府之中担任一书吏。”
“然而,”崔林语气一转,隐隐透出几分锐利与清醒;
“那袁本初,虽名满天下,门第显赫,号称四世三公,实则好谋而无断,多疑而少决。
更兼麾下各立山头,谋士彼此倾轧,内耗不休。”
他声音渐沉,似又见当时画面:“我亲眼见其与曹公对峙之时,帐下非无良策,非无忠言,他却刚愎自用、充耳不闻。
最令人心寒者,其幼子病重,他便方寸大乱,军政要务几近停滞,视万千将士如无物……
林冷眼旁观,知其绝非成大事之主,内部崩坏日甚,料定其与曹公之战,必败无疑。
若不及早抽身,来日必成阶下之囚。
故而……只得携家弃官而走,辗转漂泊,直至此处。
此番欲往许昌,也不过是希冀于曹公之地,另谋一线生机。”
陆渊听罢,心中震动不已。
他不仅惊讶于崔林竟有如此经历,更惊叹于他对局势的判断竟如此精准——与自己来自后世的认知完全吻合!
他不由叹道:“德儒兄真乃洞若观火!我亦观袁绍外宽内忌,谋而不决,年内必败于曹公!只是……”
陆渊话锋稍转,坦诚道:“曹公麾下,如今谋臣如云,猛将如雨,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皆为人中龙凤。
德儒兄此时前往,纵有才学,恐也难即时崭露头角,出头之路……怕是不易。”
陆渊目光诚挚,提出一个念头:“德儒兄若不嫌弃,不如暂且随我与师父同行。
我们此行意在巡医四方,赈济百姓,亦是积善行德之事。
兄可暂且安顿家小,亦可助我一臂之力,以待天时。
或许将来,另有际遇。”
崔林闻言,几乎未有丝毫犹豫,当即拱手,言辞恳切灼热:
“恩公愿予林及家人安身立命之所,林求之不得!
既已应允恩公雇佣,林必竭诚效力,料理事务,照应车马,绝不负恩公今日收留之情!”
他此刻只觉得终于抓住了一块浮木,心中被劫后余生的庆幸填满。
但他并不知道,自己方才那一番透彻剖析,早已在眼前的“恩公”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陆渊注视着他,面上不显,心底却已暗潮涌动。
“这样一位有远见、有胆识、能于乱世浊流中清醒判断时局,却暂时困顿的人才……岂能再放走去投曹操?”
一个清晰无比的念头铮然响起:
“必须将他留在身边。”
至于崔林原本投靠曹操的念头?
在陆渊这里,恐怕是再难实现了。
车轮辘辘,碾过中原略显荒芜的土路,扬起细微的烟尘。
陆渊与华佗简短商议后,见崔林一家已稍事休息、略进饮食;
便细心地将崔老夫人、崔妻及小女孩崔钰一一扶进马车内厢安顿。
他自己则与华佗、崔林三人同坐于车辕之前。
两匹驽马虽不神骏,脚步却极稳,拉车载人,默默前行。
途中为缓解小女孩的不安,陆渊心中一动,讲起了《白雪公主》的故事。
车内的小崔钰听得入神,一双原本写满惶恐的大眼睛渐渐漾出些许属于孩童的光彩。
也是从崔林口中,陆渊得知他女儿名叫崔钰,已年满五岁,只因长期颠沛饥饿,看起来竟只有三四岁模样,瘦弱得令人心怜。
愈向南行,官道上的气氛便愈发不同。
庞大的辎重车队不时与他们擦身而过,麻袋上“兖州军粮”的墨迹赫然在目——这些都是从许都北运,支援官渡前线的粮草。
押运的曹军士兵面容疲惫,眼神却如鹰隼般警惕,不敢有丝毫松懈。
时有斥候快马驰过,蹄声如急鼓,卷起烟尘直奔北方,传递着不知是吉是凶的军情。
望着这紧张有序、南粮北运的景象,陆渊心有所感,转头向身旁执缰驾车的崔林笑问:
“德儒兄,曹公以三万精锐正面力抗袁绍十余万大军,你既早已料定曹公必胜,不知可否详析其中关窍,以解我惑?”
崔林手握缰绳,目光平稳地望向前方尘烟隐隐的官道,闻言微微一笑:
“军国大事,本非林这等微末之人所该妄议。
然恩公垂询,林便姑妄言之——所谓胜负之数,往往不在兵卒多寡,而在主帅之‘习惯’。”
他声音沉着,却字字清晰:“曹公兵虽寡,然其为人坚毅果决、知人善任,法度严明,令出必行,麾下将士皆愿效死。
反观袁本初,兵虽众,却内外不一:号令不专,谋士各怀私心,将帅互有猜忌。
近日白马、延津两役,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此二人实为袁绍臂膀,连失大将,其军心必受重挫。”
“袁绍性矜名节,连遭此辱,必羞愤交加,急于寻战雪耻。”崔林语气转深,如抽丝剥茧;
“而他只要一急,部署必乱,破绽自现。
曹公用兵,最善捕捉战机,见隙则进、一动则雷霆万钧。
届时袁绍纵有十万大军,亦不过是一盘散沙,焉能不败?”
一旁静听的华佗抚须颔首,适时插言,声调平和却自有深意:
“德儒此言,暗合医道。老夫虽不谙兵事,却深知人体气血——急火攻心,则气机逆乱;
气乱则脉络缠结,营卫失守,乃至百病丛生。
袁公心态若此,其军阵亦如病体,外强中干,易为曹公一击而溃。”
陆渊听得心头震动,不由埋首沉思。
他想起历史上官渡之战的结局——不正是袁绍因急生乱,又逢许攸叛逃、乌巢粮草被焚;
以致方寸大乱、决策连连失误,终致一败涂地,之后更是郁结成疾、含恨而终么?
崔林从局势剖析,华佗以医理印证,竟从不同角度精准预见了一切。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由衷叹服:“德儒兄洞若观火,真乃大才!师父以医喻兵,更是微妙精深。
徒儿受教了——这天下大势,竟真藏在这气血脉络与人性习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