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情怀大义-《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

  曹操满意颔首,这才环视一众神情激动的医官,朗声问道:“所学如何?可有收获?”

  为首的医官程十三,激动得上前一步,声音都在发颤:

  “回禀司空!陆小先生所授医理,许多皆是我等闻所未闻之论!

  尤、尤其是那‘防邪物’之说,强调洁净至极,令往日诸多困惑豁然开朗!更、更令人感佩的是……”

  他猛地转向华佗,声音哽咽,“华老先生竟……竟将视为不传之秘的‘麻沸散’秘方,也倾囊相授!此恩同再造!”

  他猛然深深一揖,几乎及地,“我程十三,愿奉华老为师,终生执弟子礼!”

  “我等皆愿奉华老为师!”帐内医官齐声响应,声浪中充满了由衷的敬服与激动;

  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能拯救无数性命的新世界。

  华佗连忙摆手,言辞恳切而真诚:“诸位言重了!医道之本,在于济世救人,非为一家之私。

  你我既为同道,正当相互切磋,共谋善法。

  老朽别无他求,唯愿诸位学成后,能竭尽所能,救治更多伤患,使天下少些无谓的伤亡与啼哭。”

  曹操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抚掌笑道:“好!能有所获便是大善!

  拜师之事,尔等若诚心,华老若首肯,孤乐见其成。

  此刻,诸位先且退下吧,孤与华老师徒尚有要事相商。”

  众人依言,恭敬行礼后欲躬身告退。

  恰在此时,陆渊却上前一步,声音清朗而坚定:“司空,还请稍候片刻。”

  他指向那位仍躺在木台上的兵士,“容晚辈为这位兄弟完成最后包扎,否则前功恐弃。”

  曹操微感讶异,目光在陆渊认真的脸庞和那士兵感激的神情间流转一圈,随即颔首应允:“可。”

  帐内顿时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陆渊之手。

  但见他取来一卷洁净麻布,手法熟练而轻柔地为兵士包扎固定,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一种专注的美感。

  他口中依旧细致叮嘱,声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此种麻布绷带,可反复使用,然每次用后,务必以皂角洗净、于烈日下彻底曝晒,下次使用前,仍需沸水滚煮消毒。

  切记,洁净一事,关乎生死,万万不可懈怠!

  另外伤好之后还有拆线事宜,我们明天再做探究”

  直至包扎完毕,目送医官们搀扶着那千恩万谢的兵士离去,帐帘落下,帐内方才重归寂静。

  曹操的目光再次落在华佗与陆渊身上,那目光中先前的好奇与赞赏已然沉淀,转化为更深沉的探究与难以捉摸的思量。

  他沉吟片刻,问出了那个萦绕于心的问题:

  “陆小先生,孤有一事不解。

  医道传承,素来讲究门户之见、秘方私授;

  为何你与尊师却愿将这安身立命之本,倾囊相授于他人?莫非真无半分保留?”

  帐内顿时静得能听见灯火燃烧的噼啪声。

  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少年身上。

  陆渊似乎早已思考过这个问题。

  他抬起头,目光清澈如泉,竟无半分闪躲,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

  “回司空,这并非我师徒二人有何超凡入圣的大公无私之心。

  实是有两层忧虑,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他稍作停顿,组织了一下语言,继续道:“其一,若人人固守门户之见,诸多精妙医术包括现下所存的其它技艺;

  必在辗转单传中渐次失传,或因战火、或因意外而彻底湮灭。

  试想若千百年后,有外夷慕我华夏,窥我文明,他们或掘坟搜书,或巧取豪夺;

  将我们早已失传和仍存的技艺、文化的碎片拼凑了去,研究一番;

  造出坚船利炮破我国门,再稍加改头换面,把这些技艺说成是他们的发明,反传回故土。

  届时,我华夏后世子孙见识浅薄,不知此本乃我先祖智慧,反赞夷狄先进,从而心生自卑,仰人鼻息。

  此等景象,思之岂不令人痛心疾首?”

  这番话如同巨石投入深潭,在众人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千百年后?技艺外流?坚船利炮?这些概念远远超出了当下众人的想象,却勾勒出一幅令人莫名心悸的图景。

  “其二,”陆渊的声音愈发沉凝,“司空明鉴,近二十年来,战火连绵,瘟疫横行,我大汉子民折损甚巨。

  人口乃国之根基,若因伤病瘟疫致使生灵继续凋零,汉土之上无足够汉民驻守耕耘,恐生‘夷狄乱夏’之祸,动摇华夏根本。”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帐内每一位重臣,最终回到曹操身上:“我与师父皆乃医者,深知人之寿命终有尽时。

  身怀济世之术,若不能广传后人,惠及众生,纵有通天之能,深藏于一身,其意义又何在呢?

  医术的价值,在于救治的人,而不在于独占的名。”

  一旁的华佗闻言,轻捋长须,眼中流露出欣慰与释然的微光。

  自从收了这名小弟子,他许多固有的观念确被悄然改变。

  此刻听陆渊此番解释,那点曾经有过的郁结瞬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开阔的胸怀。

  帐内一片默然。

  荀攸、郭嘉等人面面相觑,他们猜测过各种答案,或为名,或为利,或为理想;

  却万万没想到,这少年心中所思所想,竟是这般深远辽阔的格局与深沉的家国情怀。

  连关羽都不禁微微颔首,抚髯的手动作放缓,目中欣赏之色更浓。

  半晌,曹操眼中精光更盛,他再次细细打量陆渊,仿佛要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的医者。

  他忽然开口,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度与期许:

  “陆小先生,见识非凡,胸怀天下。你与元化先生,便长久留在孤之麾下,助孤成就大业,如何?”

  此言一出,气氛骤然紧绷。

  华佗心头猛地一悸,背后瞬间渗出冷汗。

  荀攸、郭嘉、夏侯渊等人也皆屏息凝神,暗自为这师徒二人捏了一把汗——

  司空此言,虽是邀请,实则近乎不容拒绝的招揽。

  唯有陆渊,眉头微蹙,似在极短时间内经过了深思熟虑。

  他恭敬行礼,言辞恳切却不失风骨:

  “司空何须执着于形式?我师徒二人此刻所为,救治将士,传授医道,难道不正是在为司空效力么?”

  他稍作停顿,继续从容道:“唯有不断精进医术,方能更好为司空,为天下人解除病痛。

  而医术欲精进,非深临疫病一线、遍察百症、实践总结不可。

  若困守于一隅,纵然有心,其效亦微。望丞相明鉴。”

  说完这番话,陆渊自己的心脏也在袍袖下怦怦直跳,但他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

  帐内落针可闻,空气仿佛凝固。所有人都等待着曹操的反应。

  突然,曹操爆发出一阵洪亮的大笑:“哈哈哈!好,好,好!好一个‘非亲临一线不可’!果然是少年意气,赤子之心!”

  他笑着拍了拍陆渊的肩膀,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话锋随即一转:“孤听妙才说,你不仅医术了得,还精通庖厨之术?

  今日便露一手,做两道佳肴,让孤与诸位一同尝尝,如何?”

  陆渊暗自松了一口气,立刻应道:“谨遵司空之命。不知司空想品尝何种口味?您点了食材,小子才好下厨。”

  说着,他悄悄瞥了夏侯渊一眼,眼神里传递着“定是你这个馋嘴的老夏侯说漏了嘴”的无奈。

  曹操心情颇佳,笑道:“既如此,便让妙才陪你同去,军中现有何物,便用何物。孤今日便尝个新鲜!”

  夏侯渊即刻出列,领命拉着陆渊向外走去。

  刚一出帐,远离了那迫人的威压,陆渊便忍不住压低声音抱怨道:“好你个夏侯妙才!竟在司空面前揭我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