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这本书想法-《食卦人》

  写完《食卦人》卷二《风起青萍》60章大纲的那天,我放下手机没歇着,转身就去掀“多多麻辣烫”的灶门——灶里的火还没全灭,温着半锅早上熬的番茄浓汤,揭开锅盖时,热气裹着番茄的酸香扑在脸上,恍惚间竟分不清这是现实里的汤,还是书中“我”守着的那锅。其实没多少人知道,《食卦人》里那些关于“食材见人心”的念想,全是我在这冷清的小店里,守着时常空荡的桌椅、记着零星的点单,一点点攒出来的。

  卷二的核心是“变”,但这份“变”的根,是我在店里守了四年的人间细碎。每天早上十点开门,第一个来的常是穿校服的初中生,背着书包站在柜台前,小声说“叔叔,要清汤,加两份海带结,下午要考数学”;中午偶尔会来两个工地上的师傅,进门就喊“小伙子,来两碗红汤,多加肥牛和午餐肉,再舀两勺麻酱”,边吃边算“今天多搬两袋水泥,能给娃多买本练习册”;晚上多半是加班到深夜的白领,推开门带着一身寒气,说“老板,要最辣的汤底,加份宽粉,越辣越能扛住熬夜”。这些零星的场景,慢慢让我摸出了些规律:爱点清汤的人,大多性子稳;总追着加麻加辣的,多半是心里压着事、想靠辣劲松口气;每次把碗里的菜吃得干干净净的,过日子大抵都仔细;而像书中张记老板那样“剩半碗回锅肉”的,十有八九正背着解不开的压力。

  后来闲下来的时候,我就拿个旧笔记本记这些“点单习惯”,从“汤底要红要清”到“加菜是选素还是选荤”,再到“碗底剩多少菜”,记着记着就冒出个念头:能不能顺着这些细节,再往深里探探人的心思?就像卷二里“毛肚藏机”的周老板,他“烫毛肚必等3秒”的设定,其实来自店里一个熟客——那人每次来都只点毛肚,非要等锅里的水滚得冒白泡,再把毛肚放进去数“1、2、3”才捞起,后来熟了才知道他是做建材生意的,凡事都要“算准了再落手”,连吃毛肚都不肯冒一点险。还有“剩肉破局”里张记老板的窘迫,灵感是去年冬天,一个开小超市的大哥来吃饭,点了份回锅肉盖饭,却只扒米饭不吃肉,我递给他一瓶水时随口问了句,他才搓着手说“房租快交不上了,肉想带回家给娃吃”。这些真实的人和事,成了卷二最实在的骨架,让“食卦”不是飘着的玄虚,而是埋在烟火里的观察。

  写第一幕“初入权贵圈的试探”时,我特意往故事里塞了很多“多多麻辣烫”的影子:王姨那本夹着5万婚房首付的存折,像极了店里常来的李阿姨,去年她拿着养老钱问我“小伙子,这理财能买不”,我怕她被骗,陪她跑了三趟银行查公司信息;老陈那个3块钱一个的包子,总让我想起隔壁卖馒头的张叔,馒头卖了六年没涨价,常说“都是老街坊,赚这点够糊口就行”;还有每天来喝一碗清汤的老人,原型是店里一位退休教师,他总说“汤要熬到火候才鲜,人要活到踏实才稳”,后来他搬去跟儿子住,走之前还来店里喝了最后一碗汤,说“以后想喝汤,就想起你这了”。我把这些现实里的暖,都揉进了书中的“烟火气锚点”,就是想让“我”的转变有根——最初的“我”,算的不是“权贵的局”,是像“多多麻辣烫”里这些顾客一样的“普通人的生计”,《卦食笔记》里记的也不是“饮食偏好与性格关联”,是“张姐爱加两勺醋”“陆俊总剩半份青菜”,这些细碎的字,才是“食卦”最初的样子。

  店里的生意一直清淡,多数时候柜台前都空着,我就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翻那本点单笔记,也琢磨着卷二里“欲望冒头”的戏份。其实这也是我自己的自问:开“多多麻辣烫”的第三年,有个做餐饮加盟的人来找我,说“给你四十万,把汤底配方卖我,再挂你的名”,我当时确实动了心——四十万,抵得上我守这冷清小店四五年的收入。但那天晚上关店后,我坐在空荡的店里,给自己煮了碗清汤,喝着喝着就想通了:我守的不是这锅汤的配方,是偶尔来的熟客进门时那句“叔叔,还按老样子来”,是哪怕一天只卖几碗汤,灶里也不能断的那点火。这种纠结,我全放进了书中“我”的转变里:“刘小姐绑架案”让“我”一战成名后,咨询室里摆上了真皮沙发,《卦食笔记》里没了普通人的点单记录,甚至忘了怎么熬一碗不糊底的汤——就像我差点忘了,当初开“多多麻辣烫”,只是想“让路过的人能喝口热汤”。老陈说“你这汤没以前好喝了”,其实是我在借老陈的口,问自己“是不是离最初想守的东西越来越远了”。

  写第三幕“欲望萌芽与初心拉扯”时,我常常对着店里冷清的桌椅发呆。卷二里“我”为了500万利润,犹豫要不要隐瞒城东地块的生态风险,这个挣扎太真实了——就像有人劝我“把店转了吧,开个网红店赚得多”,我也会夜里睡不着想“是不是该妥协”,但第二天早上掀开灶门,看着锅里慢慢翻滚的汤,又会清醒:有些钱能赚,有些“热闹”凑不得;有些店能转,有些“冷清”得守着。书中“我”卖掉麻辣烫店、搬去高档小区时,车里凉透的包子,其实是我怕自己丢掉的“根”——就像“多多麻辣烫”这冷清的小店,赚得不多,却让我心里踏实;千万存款再厚,也填不满守着冷灶时的那份安稳。卷二结尾,“我”听到自己是周老板的“棋子”时,手机掉在地上的声音,是“我”的“觉醒时刻”,也是我对自己的提醒:别让欲望的火,烧糊了守着冷灶的那份踏实。

  现在每天关店前,我都会把灶里的火调小,温上半锅汤——万一有晚归的人想喝口热的呢?有人问我“守着这冷清的店、写着没人知道的书,图啥”,其实我想写的从来不是“算卦”,是像“多多麻辣烫”里这些来来往往的普通人:他们会为一碗热汤驻足,会为几块钱的菜斟酌,会在欲望面前犹豫,但最终还是会选“踏实”。就像我守着这冷清的“多多麻辣烫”,没转店,没跟风改网红口味,只是每天熬好一锅汤,等着偶尔进门的熟客说那句“叔叔,老样子”。

  最后得说清楚,《食卦人》里的故事都是虚构的,周老板、张总这些角色,是我把店里的人和事揉在一起编的,但那份“从食材里看人心”的真诚,是我在这冷清小店里,守着冷灶热汤攒出来的。往后写卷三,我想让书中的“我”重新找回“熬汤的火候”,就像我守着自己的小店那样——不用多热闹,不用赚多钱,只要灶里的火没灭,能让路过的人喝到一碗热汤,就够了。毕竟,再厉害的“卦”,不如一碗热汤暖;再大的“局”,不如守着冷灶的那份真。

  额,其实有这一章的出现,最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新章节发布错了,本来是第三卷内容,怎么跑到第二卷来了,结果改不回去了,所以只好写一些心得体会替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