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晨光斜斜地切进书房时,我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财务报表出神。观澜旗下餐饮板块的季度营收同比下滑了3.2%,红色的数字像根细刺,扎在密密麻麻的表格里——虽然在可控范围内,可每次看到这种下滑,神经还是会下意识绷紧。指尖在键盘上悬了半天,终究没按下去,转而抓起手机,给邹帅发了条消息:“今天的局,我准时到。”
半小时后,我坐在了老洋房的牌桌前。红木桌面被阳光晒得暖融融的,墨绿色台几上还留着昨天的咖啡渍印,被管家擦得淡了,却没完全消失,像块浅浅的胎记。周先生已经到了,正坐在沙发上翻一本厚厚的心理学着作,手指在书页边缘摩挲着,见我进来,立刻合上书,指腹习惯性地蹭了蹭鼻梁:“张总来得早,我还以为要等你半小时呢。”
“公司的事处理完了,就过来了。”我拉开牌桌旁的椅子坐下,皮质椅面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这声音让我想起大学城麻辣烫店的那把旧木椅,每次有人坐下,都会发出类似的声响,只是那时候的声音里裹着烟火气,现在的却带着点昂贵的沉闷。
沈女士是踩着十点整的钟声进来的,她今天换了身香槟色的丝绸衬衫,领口别着一枚小巧的珍珠胸针,走路时胸针随着步伐轻轻晃动,折射出细碎的光。“抱歉,来晚了。”她将手里的鳄鱼皮手包放在桌角,拉开椅子时,动作轻得像片羽毛,“路上遇到个老朋友,聊了几句。”
林先生是最后到的,手里提着个古朴的木盒,盒面上刻着缠枝莲纹样,一看就是老物件。“给各位带了点好东西。”他把木盒放在桌上,打开时,一股淡淡的茶香飘了出来,里面装着些蜷缩的茶叶,色泽墨绿,叶脉清晰,“去年在武夷山收的老枞水仙,用山泉水泡,能喝出兰花香。”
管家很快端来一套紫砂茶具,林先生亲自煮水、洗茶、冲泡,动作行云流水,像是演练过千百遍。第一杯茶递到我面前时,热气裹着茶香扑在脸上,我低头抿了一口,茶汤滑过舌尖时,果然有股淡淡的兰香,混着木质的温润,比上次喝的碧螺春多了层厚重感。
“张总的‘食卦’,今天可得多露两手。”周先生端着茶杯,眼神落在我握着杯柄的手上,“上次你看出我手里的黑桃A,我回去想了半宿,还是没琢磨透,你到底是怎么看出来的。”
我笑了笑,没接话,只是将茶杯放在桌角,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杯壁。这几天我特意查了周先生的背景——前几年在国内顶尖的心理学研究所做过副研究员,后来突然辞职,没人知道原因,只听说他现在靠给企业家做私人心理顾问谋生。沈女士的底细更简单,华尔街对冲基金的前交易员,五年前因为一场“意外”的投资亏损,离开了金融圈,手里握着几笔不菲的遗产,日子过得清闲。林先生则是古董圈的老玩家,家里世代做古董生意,眼光毒辣,却很少参与圈内的交易,更多时候是自己收藏。
这三个人,背景看似毫无交集,却都有个共同点:远离了曾经的核心战场,现在过着看似闲散的生活。这种“闲散”,到底是真的与世无争,还是刻意营造的假象?
牌局在林先生泡完第三泡茶时开始。周先生洗牌的动作依旧流畅,扑克牌在他手里翻飞时,指关节偶尔会轻轻敲击桌面,节奏均匀,像是在打某种暗号。我盯着他的手指,忽然想起上次他记牌时的细微停顿,这次却没发现任何异常——难道是我多心了?
第一局我拿到的牌不算好,一对8,剩下的三张散牌分别是3、6、10,毫无章法。周先生第一个下注,一万块,沈女士和林先生都跟了,轮到我时,我犹豫了一下,目光扫过三人的表情:周先生嘴角噙着笑,眼神平静;沈女士端着茶杯,指尖在杯沿轻轻划过;林先生则低头看着自己的牌,手指在桌布上轻轻画着圈。
“跟。”我把筹码推到桌中间,清脆的碰撞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翻牌出来,一张8,一张K,一张Q。我心里微微一动,手里的牌变成了三条8,算是不小的牌。周先生看了眼翻牌,又下注两万,沈女士皱了皱眉,弃了牌,林先生犹豫了一下,也跟了两万。轮到我时,我没立刻下注,而是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目光落在林先生的手上——他的手指在桌布上画圈的速度变慢了,指腹微微泛白,显然是牌面不算太好。
“加注两万。”我把筹码推出去,声音平静,却能感觉到周先生和林先生的目光都落在了我身上。
周先生沉吟了几秒,跟了注,林先生则咬了咬下唇,最终还是弃了牌。河牌翻出来,是一张5,对我手里的牌没任何影响。周先生摊开自己的牌,一对K,显然比我的三条8小。“看来今天张总运气不错。”他笑着把筹码推到我面前,眼神里没什么失落,反而带着点欣赏。
接下来的几局,我渐渐找到了节奏。用“食卦”观察他们的气息波动和微表情,再结合牌面概率,赢多输少。周先生擅长用心理战术,偶尔会故意下注迷惑对手,却总在最后关头被我看穿;沈女士则精于计算概率,每次下注前都会停顿几秒,像是在心里演算,可遇到我手里的大牌时,还是会忍不住跟注;林先生最谨慎,一旦觉得牌面不好,会立刻弃牌,可一旦拿到好牌,眼神里的兴奋藏都藏不住。
中午吃饭时,管家端上来的是中式菜肴,清蒸石斑鱼、东坡肉、清炒时蔬,还有一盅佛跳墙。周先生一边给我夹鱼,一边笑着说:“张总,你这‘食卦’不光能看牌,看食材肯定也厉害吧?你尝尝这石斑鱼,是不是野生的?”
我夹起一块鱼肉,放进嘴里,肉质细嫩,带着淡淡的海水味,没有养殖鱼的土腥味。“是野生的,而且应该是从南海运过来的,离水不超过二十四小时。”我放下筷子,拿起纸巾擦了擦嘴,“鱼肉的鲜味很足,没有冷冻过的僵硬感,应该是活鱼现杀的。”
周先生眼睛一亮,拍了下手:“果然厉害!这鱼是我昨天让朋友从南海空运过来的,本来想考考你,没想到你一口就尝出来了。”
沈女士也笑着说:“张总的舌头,比仪器还准。以后我们要是想吃点好东西,直接问你就行了,省得被商家骗。”
我笑了笑,没接话,心里却在琢磨——周先生特意用野生石斑鱼来考我,到底是单纯的好奇,还是在试探我的“食卦”到底有多厉害?
下午的牌局更加顺利。我赢了几局大的,其中一局更是拿到了皇家同花顺,把周先生的四条A比了下去。当我摊开牌时,周先生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沈女士也忍不住“哇”了一声,林先生则推了推眼镜,若有所思地看着我:“张总这运气,也太好了吧?”
“不是运气,是实力。”邹帅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门口,手里拿着个黑色的皮质文件夹,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我在门口看了一会儿,张总的‘食卦’,果然是降维打击。”
我心里微微一怔——邹帅怎么来了?他之前说今天有私事,不能来。我抬头看向他,发现他的目光在我面前的筹码堆上停留了几秒,又很快移开,落在周先生身上:“老周,你们今天可输惨了。”
“输得心服口服。”周先生笑着说,把面前的筹码推到我面前,“张总,今天你可是大赢家,这钱你可得收下。”
我看了眼筹码堆,大概有三百多万。心里犹豫了一下,想推回去,却被邹帅按住了手:“收下吧,都是朋友间的小玩闹,别客气。再说了,你赢的这些钱,要是捐出去做慈善,不是更好?”
邹帅的话提醒了我。我最近正打算给山区的学校捐一批图书和电脑,赢的这些钱正好能派上用场。“好,那我就收下了。”我把筹码收起来,对邹帅说,“这些钱,我会捐给慈善机构,用来帮助山区的孩子。”
周先生、沈女士和林先生都露出了赞赏的表情。周先生笑着说:“张总不光有本事,还有善心,真是难得。”
沈女士也说:“以后我们要是有慈善活动,一定找张总一起参与。”
离开老洋房时,已经是傍晚了。邹帅陪我走到门口,看着我把筹码交给管家,让他帮忙换成现金,再转到慈善机构的账户上。“你今天表现得不错。”邹帅拍了拍我的肩膀,手指带着点微凉的温度,“跟他们玩,不用有压力,就当是放松。”
“我知道。”我点了点头,目光落在老洋房的窗户上,夕阳正从窗棂间斜射进去,在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不过,我总觉得他们三个,不简单。”
“都是些有故事的人,”邹帅笑了笑,没再多说,只是递给我一把伞,“天气预报说晚上有雨,拿着吧。”
我接过伞,黑色的伞面上印着精致的暗纹,是我
半小时后,我坐在了老洋房的牌桌前。红木桌面被阳光晒得暖融融的,墨绿色台几上还留着昨天的咖啡渍印,被管家擦得淡了,却没完全消失,像块浅浅的胎记。周先生已经到了,正坐在沙发上翻一本厚厚的心理学着作,手指在书页边缘摩挲着,见我进来,立刻合上书,指腹习惯性地蹭了蹭鼻梁:“张总来得早,我还以为要等你半小时呢。”
“公司的事处理完了,就过来了。”我拉开牌桌旁的椅子坐下,皮质椅面发出轻微的“吱呀”声,这声音让我想起大学城麻辣烫店的那把旧木椅,每次有人坐下,都会发出类似的声响,只是那时候的声音里裹着烟火气,现在的却带着点昂贵的沉闷。
沈女士是踩着十点整的钟声进来的,她今天换了身香槟色的丝绸衬衫,领口别着一枚小巧的珍珠胸针,走路时胸针随着步伐轻轻晃动,折射出细碎的光。“抱歉,来晚了。”她将手里的鳄鱼皮手包放在桌角,拉开椅子时,动作轻得像片羽毛,“路上遇到个老朋友,聊了几句。”
林先生是最后到的,手里提着个古朴的木盒,盒面上刻着缠枝莲纹样,一看就是老物件。“给各位带了点好东西。”他把木盒放在桌上,打开时,一股淡淡的茶香飘了出来,里面装着些蜷缩的茶叶,色泽墨绿,叶脉清晰,“去年在武夷山收的老枞水仙,用山泉水泡,能喝出兰花香。”
管家很快端来一套紫砂茶具,林先生亲自煮水、洗茶、冲泡,动作行云流水,像是演练过千百遍。第一杯茶递到我面前时,热气裹着茶香扑在脸上,我低头抿了一口,茶汤滑过舌尖时,果然有股淡淡的兰香,混着木质的温润,比上次喝的碧螺春多了层厚重感。
“张总的‘食卦’,今天可得多露两手。”周先生端着茶杯,眼神落在我握着杯柄的手上,“上次你看出我手里的黑桃A,我回去想了半宿,还是没琢磨透,你到底是怎么看出来的。”
我笑了笑,没接话,只是将茶杯放在桌角,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杯壁。这几天我特意查了周先生的背景——前几年在国内顶尖的心理学研究所做过副研究员,后来突然辞职,没人知道原因,只听说他现在靠给企业家做私人心理顾问谋生。沈女士的底细更简单,华尔街对冲基金的前交易员,五年前因为一场“意外”的投资亏损,离开了金融圈,手里握着几笔不菲的遗产,日子过得清闲。林先生则是古董圈的老玩家,家里世代做古董生意,眼光毒辣,却很少参与圈内的交易,更多时候是自己收藏。
这三个人,背景看似毫无交集,却都有个共同点:远离了曾经的核心战场,现在过着看似闲散的生活。这种“闲散”,到底是真的与世无争,还是刻意营造的假象?
牌局在林先生泡完第三泡茶时开始。周先生洗牌的动作依旧流畅,扑克牌在他手里翻飞时,指关节偶尔会轻轻敲击桌面,节奏均匀,像是在打某种暗号。我盯着他的手指,忽然想起上次他记牌时的细微停顿,这次却没发现任何异常——难道是我多心了?
第一局我拿到的牌不算好,一对8,剩下的三张散牌分别是3、6、10,毫无章法。周先生第一个下注,一万块,沈女士和林先生都跟了,轮到我时,我犹豫了一下,目光扫过三人的表情:周先生嘴角噙着笑,眼神平静;沈女士端着茶杯,指尖在杯沿轻轻划过;林先生则低头看着自己的牌,手指在桌布上轻轻画着圈。
“跟。”我把筹码推到桌中间,清脆的碰撞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翻牌出来,一张8,一张K,一张Q。我心里微微一动,手里的牌变成了三条8,算是不小的牌。周先生看了眼翻牌,又下注两万,沈女士皱了皱眉,弃了牌,林先生犹豫了一下,也跟了两万。轮到我时,我没立刻下注,而是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目光落在林先生的手上——他的手指在桌布上画圈的速度变慢了,指腹微微泛白,显然是牌面不算太好。
“加注两万。”我把筹码推出去,声音平静,却能感觉到周先生和林先生的目光都落在了我身上。
周先生沉吟了几秒,跟了注,林先生则咬了咬下唇,最终还是弃了牌。河牌翻出来,是一张5,对我手里的牌没任何影响。周先生摊开自己的牌,一对K,显然比我的三条8小。“看来今天张总运气不错。”他笑着把筹码推到我面前,眼神里没什么失落,反而带着点欣赏。
接下来的几局,我渐渐找到了节奏。用“食卦”观察他们的气息波动和微表情,再结合牌面概率,赢多输少。周先生擅长用心理战术,偶尔会故意下注迷惑对手,却总在最后关头被我看穿;沈女士则精于计算概率,每次下注前都会停顿几秒,像是在心里演算,可遇到我手里的大牌时,还是会忍不住跟注;林先生最谨慎,一旦觉得牌面不好,会立刻弃牌,可一旦拿到好牌,眼神里的兴奋藏都藏不住。
中午吃饭时,管家端上来的是中式菜肴,清蒸石斑鱼、东坡肉、清炒时蔬,还有一盅佛跳墙。周先生一边给我夹鱼,一边笑着说:“张总,你这‘食卦’不光能看牌,看食材肯定也厉害吧?你尝尝这石斑鱼,是不是野生的?”
我夹起一块鱼肉,放进嘴里,肉质细嫩,带着淡淡的海水味,没有养殖鱼的土腥味。“是野生的,而且应该是从南海运过来的,离水不超过二十四小时。”我放下筷子,拿起纸巾擦了擦嘴,“鱼肉的鲜味很足,没有冷冻过的僵硬感,应该是活鱼现杀的。”
周先生眼睛一亮,拍了下手:“果然厉害!这鱼是我昨天让朋友从南海空运过来的,本来想考考你,没想到你一口就尝出来了。”
沈女士也笑着说:“张总的舌头,比仪器还准。以后我们要是想吃点好东西,直接问你就行了,省得被商家骗。”
我笑了笑,没接话,心里却在琢磨——周先生特意用野生石斑鱼来考我,到底是单纯的好奇,还是在试探我的“食卦”到底有多厉害?
下午的牌局更加顺利。我赢了几局大的,其中一局更是拿到了皇家同花顺,把周先生的四条A比了下去。当我摊开牌时,周先生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沈女士也忍不住“哇”了一声,林先生则推了推眼镜,若有所思地看着我:“张总这运气,也太好了吧?”
“不是运气,是实力。”邹帅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门口,手里拿着个黑色的皮质文件夹,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我在门口看了一会儿,张总的‘食卦’,果然是降维打击。”
我心里微微一怔——邹帅怎么来了?他之前说今天有私事,不能来。我抬头看向他,发现他的目光在我面前的筹码堆上停留了几秒,又很快移开,落在周先生身上:“老周,你们今天可输惨了。”
“输得心服口服。”周先生笑着说,把面前的筹码推到我面前,“张总,今天你可是大赢家,这钱你可得收下。”
我看了眼筹码堆,大概有三百多万。心里犹豫了一下,想推回去,却被邹帅按住了手:“收下吧,都是朋友间的小玩闹,别客气。再说了,你赢的这些钱,要是捐出去做慈善,不是更好?”
邹帅的话提醒了我。我最近正打算给山区的学校捐一批图书和电脑,赢的这些钱正好能派上用场。“好,那我就收下了。”我把筹码收起来,对邹帅说,“这些钱,我会捐给慈善机构,用来帮助山区的孩子。”
周先生、沈女士和林先生都露出了赞赏的表情。周先生笑着说:“张总不光有本事,还有善心,真是难得。”
沈女士也说:“以后我们要是有慈善活动,一定找张总一起参与。”
离开老洋房时,已经是傍晚了。邹帅陪我走到门口,看着我把筹码交给管家,让他帮忙换成现金,再转到慈善机构的账户上。“你今天表现得不错。”邹帅拍了拍我的肩膀,手指带着点微凉的温度,“跟他们玩,不用有压力,就当是放松。”
“我知道。”我点了点头,目光落在老洋房的窗户上,夕阳正从窗棂间斜射进去,在墙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不过,我总觉得他们三个,不简单。”
“都是些有故事的人,”邹帅笑了笑,没再多说,只是递给我一把伞,“天气预报说晚上有雨,拿着吧。”
我接过伞,黑色的伞面上印着精致的暗纹,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