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俊竞赛失利那个寒风凛冽的傍晚,像一道深刻而冰冷的刻痕,留在了我那个冬天的记忆里。随之而来的期末考试周,大学城在一种集体性的焦灼中沸腾后又迅速冷却,然后便是人去楼空的寒假。我的“多多麻辣烫”,也迎来了开业以来最漫长、最难熬的一段时光。
学生们如同候鸟般迁徙离去,喧闹的街道变得空旷而寂静,只剩下呼啸的北风卷着残雪和落叶,一遍遍刮过冷清的店面。每天的营业额骤降至冰点,常常一整天都开不了张。那锅每日例行公事般熬煮的骨汤,大部分最终都只能无奈地倒掉,看着乳白色的汤汁混入下水道,仿佛能看到我微薄的积蓄也在以同样的速度流逝。
这种物理上的寒冷与生意上的惨淡,反而给了我太多独处和思考的时间。我无法再像之前那样,用忙碌的假象来麻痹自己。陆俊事件带来的冲击,在日复一日的寂静中被反复咀嚼、发酵。
那个蓝色的笔记本,我几乎不敢再翻开。它静静地躺在抽屉里,却像一块具有强大引力的磁石,无时无刻不在牵扯着我的思绪。我既恐惧于其中可能蕴含的、超越常理的力量,又无法摆脱那次精准“预测”带来的、如同鬼魅附体般的诱惑。
冬日的沉淀与良知的拷问
整个寒假,我像一只冬眠的动物,蜷缩在我的小店和出租屋里。白天,我依旧开门营业,尽管门可罗雀。我守着那口咕嘟作响的汤桶,看着窗外萧索的街景,脑海里却不断回放着陆俊崩溃的身影和他那句“就差一个文件夹”。
愧疚感并未随时间流逝而淡化,反而因为有了大把空闲反复思量而变得更加清晰、尖锐。我开始不断地进行假设推演:
如果当时我提醒了,他会信吗?大概率不会,甚至可能觉得我莫名其妙。
但如果……如果我换一种方式呢?如果我写得含糊一点,只做提示,不做断言呢?
就算他不信,没有检查,结果和现在一样,我也没有损失。
可万一……万一他信了呢?万一他因为我的提醒,真的去检查了,避免了失误呢?
那个“万一”的可能性,像黑暗中的一点星火,虽然微弱,却顽固地闪烁着,灼烧着我的良知。我意识到,我的沉默,不仅仅是怯懦,更是一种自私——我为了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正常”感,为了逃避对未知力量的恐惧,而选择了一个可能改变他人命运的关键时刻,闭上了嘴巴。
老陈那句“把一件事做明白”的话,偶尔也会在我耳边响起。我以前只觉得这是踏实干活,但现在想来,或许也包含着面对自己能力(无论这能力多么诡异)的责任感?我拥有了这种近乎“窥秘”的苗头,却因为恐惧而选择蒙上眼睛,这算不算另一种意义上的“没做明白”?
这种内心的拉锯战,贯穿了整个寒冷的冬季。我对那个本子的态度,也从纯粹的恐惧,慢慢掺杂进一丝复杂的好奇和一种模糊的、想要“再做一次测试”的冲动。我想知道,陆俊事件是独一无二的奇迹,还是……某种可以重复验证的“规律”?
春日的信号与重逢
时间在挣扎中悄然流逝。冬雪消融,春风捎来了暖意,也带来了返校的学生。大学城像是从漫长的睡梦中苏醒,重新注入了活力。街上的行人多了起来,店铺的生意也开始回暖。
我的心情却依旧复杂。既期待着什么,又害怕着什么。
就在开学后约两周的一个下午,春光明媚,店里零零散散坐了几桌客人。风铃声响,一个熟悉的身影推门而入。
是陆俊。
他看起来比寒假前精神了一些,但眉宇间似乎还残留着一丝未能完全散去的阴霾,像是经历过重大挫折后,人虽然重新站起来了,但气质里终究沉淀下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他依旧是那副黑框眼镜,穿着普通的运动外套。
他看到我,眼神微微动了一下,似乎想打招呼,但又有些迟疑,最终还是沉默地走向选菜柜。
我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他来了!他再次出现了!
我强迫自己保持镇定,看着他点单。这一次,他没有再点那种夸张的“能量风暴”组合,而是选择了比较常规的肥牛、一些丸子和蔬菜,但分量依旧不算少。
“老板,微辣。”他的声音平静,但少了上次那种急迫的火药味。
我一边应着,一边手脚麻利地给他称重、算钱。大脑却在飞速运转,如同精密仪器上了润滑油。机会!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弥补愧疚的机会,也是一个验证那该死“规律”的机会!
根据我之前的记录和观察(虽然寒假中断了,但模式依稀可辨),像他这样经历过重大失利,再次面临类似挑战(我猜测他可能会参加补考或者其他竞赛)时,心态会更为谨慎,但潜意识里对“完整性”、“备份”的焦虑感可能会提升。结合他今天的点单(肉类为主,但搭配了蔬菜,显得更均衡,是一种寻求“稳定”和“周全”的心态),以及他进店时那略显沉重但坚定的步伐……
那个熟悉的、令人心悸的“推导”过程又开始了。这一次,不再是模糊的“可能遗漏文件”,而是变得更加具体:他可能会过度专注于核心代码的调试,而忽略了再次核对所有提交文件的完整性,尤其是那些看似不重要的、位于次级目录下的配置文件或说明文档。
这个念头清晰得可怕!
激烈的挣扎与纸条的诞生
内心的风暴再次掀起。
说,还是不说?
同样的选择题,再次摆在了面前。
理性依旧在警告:别再干傻事了!上次是运气,这次万一错了呢?你凭什么觉得自己能看透人心?
但这一次,另一种声音变得更加强大:难道要再次眼睁睁看着可能发生的遗憾而无动于衷吗?就算被当成神经病,就算再次验证失败,至少我尝试过了!我不能再背负一次那样的愧疚!
两种力量在我体内疯狂角力。我给他烫煮食材的手,都有些微微发颤。我能感觉到自己的额头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的麻辣烫快要做好了。
我必须做出决定!
最终,那种想要弥补、想要验证、以及一丝连自己都不愿深究的、想要再次触碰那神秘规律的冲动,压倒了对未知后果的恐惧。
我迅速转身,背对着就餐区,从柜台下面摸出那个蓝皮本子和一支笔。我的手抖得厉害,几乎握不住笔。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在本子的空白页上,撕下小小的一角。
然后,我用尽可能快又尽可能清晰的笔迹,写下了那句话。没有落款,没有解释,只有一句看似没头没脑的提醒:
“下次竞赛,务必核对所有文件,尤其是‘数据备份’文件夹。”
写完,我将那张小纸条紧紧地攥在手心,纸条边缘硌得掌心生疼。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项危险的秘密交易,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狂跳。
我把烫好的麻辣烫端到他的桌上。他正低头看着手机,似乎是在查阅资料。
就是现在!
我趁着将碗放在他面前的瞬间,以极其快速而隐蔽的动作,将攥着纸条的手靠近桌沿,手指一松,那张折叠成小方块的纸条,便无声地落在了他的手机旁边。
“您的微辣好了,请慢用。”我尽量让声音听起来平稳正常。
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似乎并没有立刻注意到那张小纸条,只是习惯性地说了一句:“谢谢。”
我点点头,没有再多看那张纸条一眼,迅速转身离开,回到了柜台后面。但我的全部感官,都像雷达一样聚焦在他那一桌。
我能听到自己震耳欲聋的心跳声,能感觉到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我假装低头算账,眼角的余光却死死地锁定着他。
他会看到吗?
他会当作垃圾扔掉吗?
他会打开看吗?
他会有什么反应?
每一秒的等待,都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他终于放下了手机,拿起了筷子。他的目光扫过桌面,似乎落在了那个白色的小纸块上。他停顿了一下,脸上露出一丝疑惑的神情。他看了看四周,又看了看我(我赶紧低下头),似乎在想这是不是从哪儿飘来的废纸。
然后,他伸出了手。
我的呼吸几乎停止了。
他捡起了那张纸条,在手里捏了捏,似乎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带着几分好奇,将它打开了。
我看不到他脸上的表情,只能看到他的动作停顿了。他低着头,看着那张纸条,看了很久。
他没有立刻把它揉碎扔掉,也没有表现出愤怒或诧异。他就那么静静地坐着,看着那张纸条,仿佛在破解某种密码。
过了一会儿,他缓缓地将纸条折好,没有扔掉,而是……塞进了自己牛仔裤的口袋里。
然后,他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开始低头吃他的麻辣烫。
我长长地、无声地舒出了一口气,整个人几乎虚脱般地靠在了柜台后面,才发现自己紧握的拳头里,指甲已经深深嵌入了掌心。
他收下了。
他没有质问。
他没有嗤之以鼻。
这就够了。
无论结果如何,这一次,我没有选择沉默。我遵循了内心那点微弱但执拗的良知(或者说,是那诡异能力的驱使),跨出了那一步。
我再次拿出蓝皮本子,手依旧有些颤抖,但这一次,笔迹却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坚定:
“日期:次年3月中旬,下午
顾客:陆俊再次出现,状态恢复中,面临新挑战(推测)。
点单:趋于均衡,寻求稳定。
行动:经过激烈思想斗争,传递匿名提醒纸条,内容涉及‘核对文件,尤其是数据备份文件夹’。
结果:纸条被其收起,未产生什么负面反应。
心态:愧疚稍缓,完成自我救赎的第一步。同时,对‘规律’的验证进入主动干预阶段。忐忑与期待并存。”
窗外的春光照进店里,暖洋洋的。我看着街上重新充满生机的景象,心里却像是刚刚经历了一场暴风雨。
我知道,从写下那张纸条的那一刻起,我与那个隐藏在食材与点单背后的神秘世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我,主动伸出了手,搅动了那池静水。
前方的路是吉是凶,我无从知晓。但至少,这个春天,我做出了一次不同于寒冬的选择。
学生们如同候鸟般迁徙离去,喧闹的街道变得空旷而寂静,只剩下呼啸的北风卷着残雪和落叶,一遍遍刮过冷清的店面。每天的营业额骤降至冰点,常常一整天都开不了张。那锅每日例行公事般熬煮的骨汤,大部分最终都只能无奈地倒掉,看着乳白色的汤汁混入下水道,仿佛能看到我微薄的积蓄也在以同样的速度流逝。
这种物理上的寒冷与生意上的惨淡,反而给了我太多独处和思考的时间。我无法再像之前那样,用忙碌的假象来麻痹自己。陆俊事件带来的冲击,在日复一日的寂静中被反复咀嚼、发酵。
那个蓝色的笔记本,我几乎不敢再翻开。它静静地躺在抽屉里,却像一块具有强大引力的磁石,无时无刻不在牵扯着我的思绪。我既恐惧于其中可能蕴含的、超越常理的力量,又无法摆脱那次精准“预测”带来的、如同鬼魅附体般的诱惑。
冬日的沉淀与良知的拷问
整个寒假,我像一只冬眠的动物,蜷缩在我的小店和出租屋里。白天,我依旧开门营业,尽管门可罗雀。我守着那口咕嘟作响的汤桶,看着窗外萧索的街景,脑海里却不断回放着陆俊崩溃的身影和他那句“就差一个文件夹”。
愧疚感并未随时间流逝而淡化,反而因为有了大把空闲反复思量而变得更加清晰、尖锐。我开始不断地进行假设推演:
如果当时我提醒了,他会信吗?大概率不会,甚至可能觉得我莫名其妙。
但如果……如果我换一种方式呢?如果我写得含糊一点,只做提示,不做断言呢?
就算他不信,没有检查,结果和现在一样,我也没有损失。
可万一……万一他信了呢?万一他因为我的提醒,真的去检查了,避免了失误呢?
那个“万一”的可能性,像黑暗中的一点星火,虽然微弱,却顽固地闪烁着,灼烧着我的良知。我意识到,我的沉默,不仅仅是怯懦,更是一种自私——我为了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正常”感,为了逃避对未知力量的恐惧,而选择了一个可能改变他人命运的关键时刻,闭上了嘴巴。
老陈那句“把一件事做明白”的话,偶尔也会在我耳边响起。我以前只觉得这是踏实干活,但现在想来,或许也包含着面对自己能力(无论这能力多么诡异)的责任感?我拥有了这种近乎“窥秘”的苗头,却因为恐惧而选择蒙上眼睛,这算不算另一种意义上的“没做明白”?
这种内心的拉锯战,贯穿了整个寒冷的冬季。我对那个本子的态度,也从纯粹的恐惧,慢慢掺杂进一丝复杂的好奇和一种模糊的、想要“再做一次测试”的冲动。我想知道,陆俊事件是独一无二的奇迹,还是……某种可以重复验证的“规律”?
春日的信号与重逢
时间在挣扎中悄然流逝。冬雪消融,春风捎来了暖意,也带来了返校的学生。大学城像是从漫长的睡梦中苏醒,重新注入了活力。街上的行人多了起来,店铺的生意也开始回暖。
我的心情却依旧复杂。既期待着什么,又害怕着什么。
就在开学后约两周的一个下午,春光明媚,店里零零散散坐了几桌客人。风铃声响,一个熟悉的身影推门而入。
是陆俊。
他看起来比寒假前精神了一些,但眉宇间似乎还残留着一丝未能完全散去的阴霾,像是经历过重大挫折后,人虽然重新站起来了,但气质里终究沉淀下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他依旧是那副黑框眼镜,穿着普通的运动外套。
他看到我,眼神微微动了一下,似乎想打招呼,但又有些迟疑,最终还是沉默地走向选菜柜。
我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他来了!他再次出现了!
我强迫自己保持镇定,看着他点单。这一次,他没有再点那种夸张的“能量风暴”组合,而是选择了比较常规的肥牛、一些丸子和蔬菜,但分量依旧不算少。
“老板,微辣。”他的声音平静,但少了上次那种急迫的火药味。
我一边应着,一边手脚麻利地给他称重、算钱。大脑却在飞速运转,如同精密仪器上了润滑油。机会!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弥补愧疚的机会,也是一个验证那该死“规律”的机会!
根据我之前的记录和观察(虽然寒假中断了,但模式依稀可辨),像他这样经历过重大失利,再次面临类似挑战(我猜测他可能会参加补考或者其他竞赛)时,心态会更为谨慎,但潜意识里对“完整性”、“备份”的焦虑感可能会提升。结合他今天的点单(肉类为主,但搭配了蔬菜,显得更均衡,是一种寻求“稳定”和“周全”的心态),以及他进店时那略显沉重但坚定的步伐……
那个熟悉的、令人心悸的“推导”过程又开始了。这一次,不再是模糊的“可能遗漏文件”,而是变得更加具体:他可能会过度专注于核心代码的调试,而忽略了再次核对所有提交文件的完整性,尤其是那些看似不重要的、位于次级目录下的配置文件或说明文档。
这个念头清晰得可怕!
激烈的挣扎与纸条的诞生
内心的风暴再次掀起。
说,还是不说?
同样的选择题,再次摆在了面前。
理性依旧在警告:别再干傻事了!上次是运气,这次万一错了呢?你凭什么觉得自己能看透人心?
但这一次,另一种声音变得更加强大:难道要再次眼睁睁看着可能发生的遗憾而无动于衷吗?就算被当成神经病,就算再次验证失败,至少我尝试过了!我不能再背负一次那样的愧疚!
两种力量在我体内疯狂角力。我给他烫煮食材的手,都有些微微发颤。我能感觉到自己的额头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的麻辣烫快要做好了。
我必须做出决定!
最终,那种想要弥补、想要验证、以及一丝连自己都不愿深究的、想要再次触碰那神秘规律的冲动,压倒了对未知后果的恐惧。
我迅速转身,背对着就餐区,从柜台下面摸出那个蓝皮本子和一支笔。我的手抖得厉害,几乎握不住笔。我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在本子的空白页上,撕下小小的一角。
然后,我用尽可能快又尽可能清晰的笔迹,写下了那句话。没有落款,没有解释,只有一句看似没头没脑的提醒:
“下次竞赛,务必核对所有文件,尤其是‘数据备份’文件夹。”
写完,我将那张小纸条紧紧地攥在手心,纸条边缘硌得掌心生疼。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项危险的秘密交易,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狂跳。
我把烫好的麻辣烫端到他的桌上。他正低头看着手机,似乎是在查阅资料。
就是现在!
我趁着将碗放在他面前的瞬间,以极其快速而隐蔽的动作,将攥着纸条的手靠近桌沿,手指一松,那张折叠成小方块的纸条,便无声地落在了他的手机旁边。
“您的微辣好了,请慢用。”我尽量让声音听起来平稳正常。
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似乎并没有立刻注意到那张小纸条,只是习惯性地说了一句:“谢谢。”
我点点头,没有再多看那张纸条一眼,迅速转身离开,回到了柜台后面。但我的全部感官,都像雷达一样聚焦在他那一桌。
我能听到自己震耳欲聋的心跳声,能感觉到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我假装低头算账,眼角的余光却死死地锁定着他。
他会看到吗?
他会当作垃圾扔掉吗?
他会打开看吗?
他会有什么反应?
每一秒的等待,都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他终于放下了手机,拿起了筷子。他的目光扫过桌面,似乎落在了那个白色的小纸块上。他停顿了一下,脸上露出一丝疑惑的神情。他看了看四周,又看了看我(我赶紧低下头),似乎在想这是不是从哪儿飘来的废纸。
然后,他伸出了手。
我的呼吸几乎停止了。
他捡起了那张纸条,在手里捏了捏,似乎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带着几分好奇,将它打开了。
我看不到他脸上的表情,只能看到他的动作停顿了。他低着头,看着那张纸条,看了很久。
他没有立刻把它揉碎扔掉,也没有表现出愤怒或诧异。他就那么静静地坐着,看着那张纸条,仿佛在破解某种密码。
过了一会儿,他缓缓地将纸条折好,没有扔掉,而是……塞进了自己牛仔裤的口袋里。
然后,他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开始低头吃他的麻辣烫。
我长长地、无声地舒出了一口气,整个人几乎虚脱般地靠在了柜台后面,才发现自己紧握的拳头里,指甲已经深深嵌入了掌心。
他收下了。
他没有质问。
他没有嗤之以鼻。
这就够了。
无论结果如何,这一次,我没有选择沉默。我遵循了内心那点微弱但执拗的良知(或者说,是那诡异能力的驱使),跨出了那一步。
我再次拿出蓝皮本子,手依旧有些颤抖,但这一次,笔迹却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坚定:
“日期:次年3月中旬,下午
顾客:陆俊再次出现,状态恢复中,面临新挑战(推测)。
点单:趋于均衡,寻求稳定。
行动:经过激烈思想斗争,传递匿名提醒纸条,内容涉及‘核对文件,尤其是数据备份文件夹’。
结果:纸条被其收起,未产生什么负面反应。
心态:愧疚稍缓,完成自我救赎的第一步。同时,对‘规律’的验证进入主动干预阶段。忐忑与期待并存。”
窗外的春光照进店里,暖洋洋的。我看着街上重新充满生机的景象,心里却像是刚刚经历了一场暴风雨。
我知道,从写下那张纸条的那一刻起,我与那个隐藏在食材与点单背后的神秘世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我,主动伸出了手,搅动了那池静水。
前方的路是吉是凶,我无从知晓。但至少,这个春天,我做出了一次不同于寒冬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