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方承是被饿醒的。
他顶着一头乱糟糟的鸡窝,睡眼惺忪地扒拉着杜梁:“老杜,醒醒,去吃早饭了!我听说铂尔曼的自助早餐巨牛逼!”
杜梁早就醒了,正在做拉伸,闻言瞥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道:“出息。昨晚打呼噜跟打雷似的,吵得我都没睡好。”
“有吗?”方承一脸无辜地挠挠头,“我那是进入了深度睡眠的证明。”
两人吵吵闹peh闹地洗漱完毕,才发现周远的床铺已经空了,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像块豆腐干。
“我靠,周远人呢?”方承探头探脑。
“估计早就醒了,”杜梁指了指桌上还冒着热气的豆浆和包子,“喏,早饭都给我们带回来了。”
方承凑过去拿了个包子,咬了一大口,含糊不清地说道:“太卷了,真的太卷了。这让我们这些当学长的脸往哪儿搁?”
吃过早饭,三人便按照学校通知的时间和地点,前往这次比赛的场地——锦州大学的计算机中心。
三人找到自己学校的指定位置坐下,调试好设备,等待着比赛正式开始。
“紧张不?”方承搓着手,手心有点冒汗。
“还行。”杜梁深呼吸了一下,故作镇定,但微微颤抖的指尖还是出卖了他。
周远则显得异常平静,他靠在椅背上,闭着眼睛,像是在养神。
上午九点整。
随着比赛系统一声清脆的提示音,202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准时出现在所有人的电脑屏幕上。
一瞬间,整个机房的嘈杂声都消失了,只剩下鼠标滚轮滑动的声音。
但这种安静并没有持续多久。
几分钟后,压抑的惊呼和抱怨声开始在机房的各个角落此起彼伏。
“我没看错吧?A题是FAST主动反射面的形状调节?这玩意儿怎么建模型啊?”
“这数据量也太离谱了!光是看附件里的数据说明都得半天!”
“B题……‘面向高性能石墨烯电池的结构设计与参数优化’……这确定是数学建模,不是材料科学前沿论坛?”
“完犊子了,今年的题也太变态了吧!跟我们之前练的那些根本不是一个路子啊!”
方承的脸也垮了下来,他盯着屏幕,嘴巴张得能塞进一个鸡蛋。
“搞什么啊!”他哀嚎一声,抓着自己的头发,“FAST?中国天眼?这玩意儿是国之重器,它的形状调节是顶级科学家的活儿,让我们这帮本科生来搞?还有这个石墨烯电池,听着就头大,跟我们平时做的那些企业生产优化、交通规划模型,完全是两个次元的东西!”
他平时练习的题目,大多是已有成熟模型可以套用,或者是有清晰的优化目标的。
可眼前这两道题,一个涉及复杂的工程力学和控制论,另一个则深入到了微观的材料科学领域,都显得那么的“高大上”,让人无从下手。
杜梁的眉头也紧紧锁了起来。
作为队长,他比方承想得更多。
这两道题都非常开放,不仅考验数学能力,更考验信息检索、论文研读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
他们之前的准备,在这种题目面前,效果大打折扣。
他下意识地看向周远,想从他脸上找到一丝波动,却发现周远只是平静地看着屏幕,眼神在A题和B题之间来回切换,表情没有丝毫变化。
“周远,”杜梁的声音有些干涩,“你怎么看?选哪个?A题还是B题?”
整个团队的希望,此刻都压在了这个学弟身上。
周远终于收回了目光,他转过头,看着两位一脸紧张的学长,忽然轻笑了一下。
“小孩子才做选择。”
方承和杜梁都愣住了。
啥意思?
下一秒,周远伸出两根手指,慢悠悠地说道:“我们,两个都要。”
“啥?!”方承的音调瞬间拔高,引得旁边几个队伍都投来了侧目的眼光,他赶紧压低声音,但语气里的震惊一点没少,“你疯了吧!两个都要?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我们三天三夜不睡觉,能把一个题的论文写完就谢天谢地了!你还想搞两个?”
杜梁也觉得这太不现实了,他严肃地说道:“周远,这不是开玩笑的时候。比赛规则虽然没有禁止同时做两个题,但时间和精力根本不允许。贪多嚼不烂,最后可能一个奖都拿不到。”
“我没开玩笑。”周远的态度很认真。
他指着屏幕上的A题:“这个,FAST的题目,用来比赛,拿奖。”
他的手指又移到了B题上。
“这个,石墨烯电池的题目,”他顿了顿,看着杜梁,“是做给我自己的。”
“给你自己?”方承更懵了。
周远没有理会他,而是继续对杜梁说:“杜梁学长,我最近在研究一个电池,遇到了一些瓶颈。这个B题里提到的模型和优化方向,或许能给我一些启发。我的想法是,我们集中精力先解决A题,如果时间充裕,你能不能帮我个忙,用建模软件,根据我的一些想法和数据,构建一个关于石墨烯电池的初步模型?”
原来如此。
杜梁瞬间明白了周远的意图。
他是想借助这次比赛的资源和机会,来解决自己的私人研究难题。
这个想法很大胆,甚至可以说有些疯狂。
但看着周远那双清澈而自信的眼睛,杜梁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好。只要我们能提前搞定A题,剩下的时间,我帮你。”
“那就这么定了。”周远一拍板,立刻进入了指挥官模式。
“方承学长。”
“啊?在!”方承还处在震惊中,下意识地应道。
“别‘啊’了,动起来。”周远语速极快,条理清晰,“马上,去所有数据库里搜集关于FAST主动反射面控制算法、促动器数据分析、球面几何校正的相关文献,越多越好,质量越高越好。然后根据摘要,把论文的引言、问题重述和背景分析的框架先搭起来。”
“哦哦,好!”方承被周远这股强大的气场震慑住了,立刻手忙脚乱地打开了文献检索网站。
“杜梁学长,你把MATLAB和Lingo这些软件都打开,环境配置好,随时准备录入公式和数据。”
“没问题。”杜梁也立即行动起来。
分配完任务,周远将椅子拉近电脑,双手放上键盘,整个人的气质陡然一变。
如果说刚才他还像个邻家学弟,那么现在,他就是一位即将攻克城池的将军。
他打开A题的附件,那是一堆包含了几十万条数据的压缩包。
在别人看来,这简直是天书。
但在周远眼中,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隐藏着清晰的逻辑和规律。
他的目光在屏幕上飞速扫过,大脑如同最高速的处理器,疯狂地分析、整理、归纳。
他顶着一头乱糟糟的鸡窝,睡眼惺忪地扒拉着杜梁:“老杜,醒醒,去吃早饭了!我听说铂尔曼的自助早餐巨牛逼!”
杜梁早就醒了,正在做拉伸,闻言瞥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道:“出息。昨晚打呼噜跟打雷似的,吵得我都没睡好。”
“有吗?”方承一脸无辜地挠挠头,“我那是进入了深度睡眠的证明。”
两人吵吵闹peh闹地洗漱完毕,才发现周远的床铺已经空了,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像块豆腐干。
“我靠,周远人呢?”方承探头探脑。
“估计早就醒了,”杜梁指了指桌上还冒着热气的豆浆和包子,“喏,早饭都给我们带回来了。”
方承凑过去拿了个包子,咬了一大口,含糊不清地说道:“太卷了,真的太卷了。这让我们这些当学长的脸往哪儿搁?”
吃过早饭,三人便按照学校通知的时间和地点,前往这次比赛的场地——锦州大学的计算机中心。
三人找到自己学校的指定位置坐下,调试好设备,等待着比赛正式开始。
“紧张不?”方承搓着手,手心有点冒汗。
“还行。”杜梁深呼吸了一下,故作镇定,但微微颤抖的指尖还是出卖了他。
周远则显得异常平静,他靠在椅背上,闭着眼睛,像是在养神。
上午九点整。
随着比赛系统一声清脆的提示音,2024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准时出现在所有人的电脑屏幕上。
一瞬间,整个机房的嘈杂声都消失了,只剩下鼠标滚轮滑动的声音。
但这种安静并没有持续多久。
几分钟后,压抑的惊呼和抱怨声开始在机房的各个角落此起彼伏。
“我没看错吧?A题是FAST主动反射面的形状调节?这玩意儿怎么建模型啊?”
“这数据量也太离谱了!光是看附件里的数据说明都得半天!”
“B题……‘面向高性能石墨烯电池的结构设计与参数优化’……这确定是数学建模,不是材料科学前沿论坛?”
“完犊子了,今年的题也太变态了吧!跟我们之前练的那些根本不是一个路子啊!”
方承的脸也垮了下来,他盯着屏幕,嘴巴张得能塞进一个鸡蛋。
“搞什么啊!”他哀嚎一声,抓着自己的头发,“FAST?中国天眼?这玩意儿是国之重器,它的形状调节是顶级科学家的活儿,让我们这帮本科生来搞?还有这个石墨烯电池,听着就头大,跟我们平时做的那些企业生产优化、交通规划模型,完全是两个次元的东西!”
他平时练习的题目,大多是已有成熟模型可以套用,或者是有清晰的优化目标的。
可眼前这两道题,一个涉及复杂的工程力学和控制论,另一个则深入到了微观的材料科学领域,都显得那么的“高大上”,让人无从下手。
杜梁的眉头也紧紧锁了起来。
作为队长,他比方承想得更多。
这两道题都非常开放,不仅考验数学能力,更考验信息检索、论文研读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
他们之前的准备,在这种题目面前,效果大打折扣。
他下意识地看向周远,想从他脸上找到一丝波动,却发现周远只是平静地看着屏幕,眼神在A题和B题之间来回切换,表情没有丝毫变化。
“周远,”杜梁的声音有些干涩,“你怎么看?选哪个?A题还是B题?”
整个团队的希望,此刻都压在了这个学弟身上。
周远终于收回了目光,他转过头,看着两位一脸紧张的学长,忽然轻笑了一下。
“小孩子才做选择。”
方承和杜梁都愣住了。
啥意思?
下一秒,周远伸出两根手指,慢悠悠地说道:“我们,两个都要。”
“啥?!”方承的音调瞬间拔高,引得旁边几个队伍都投来了侧目的眼光,他赶紧压低声音,但语气里的震惊一点没少,“你疯了吧!两个都要?你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我们三天三夜不睡觉,能把一个题的论文写完就谢天谢地了!你还想搞两个?”
杜梁也觉得这太不现实了,他严肃地说道:“周远,这不是开玩笑的时候。比赛规则虽然没有禁止同时做两个题,但时间和精力根本不允许。贪多嚼不烂,最后可能一个奖都拿不到。”
“我没开玩笑。”周远的态度很认真。
他指着屏幕上的A题:“这个,FAST的题目,用来比赛,拿奖。”
他的手指又移到了B题上。
“这个,石墨烯电池的题目,”他顿了顿,看着杜梁,“是做给我自己的。”
“给你自己?”方承更懵了。
周远没有理会他,而是继续对杜梁说:“杜梁学长,我最近在研究一个电池,遇到了一些瓶颈。这个B题里提到的模型和优化方向,或许能给我一些启发。我的想法是,我们集中精力先解决A题,如果时间充裕,你能不能帮我个忙,用建模软件,根据我的一些想法和数据,构建一个关于石墨烯电池的初步模型?”
原来如此。
杜梁瞬间明白了周远的意图。
他是想借助这次比赛的资源和机会,来解决自己的私人研究难题。
这个想法很大胆,甚至可以说有些疯狂。
但看着周远那双清澈而自信的眼睛,杜梁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好。只要我们能提前搞定A题,剩下的时间,我帮你。”
“那就这么定了。”周远一拍板,立刻进入了指挥官模式。
“方承学长。”
“啊?在!”方承还处在震惊中,下意识地应道。
“别‘啊’了,动起来。”周远语速极快,条理清晰,“马上,去所有数据库里搜集关于FAST主动反射面控制算法、促动器数据分析、球面几何校正的相关文献,越多越好,质量越高越好。然后根据摘要,把论文的引言、问题重述和背景分析的框架先搭起来。”
“哦哦,好!”方承被周远这股强大的气场震慑住了,立刻手忙脚乱地打开了文献检索网站。
“杜梁学长,你把MATLAB和Lingo这些软件都打开,环境配置好,随时准备录入公式和数据。”
“没问题。”杜梁也立即行动起来。
分配完任务,周远将椅子拉近电脑,双手放上键盘,整个人的气质陡然一变。
如果说刚才他还像个邻家学弟,那么现在,他就是一位即将攻克城池的将军。
他打开A题的附件,那是一堆包含了几十万条数据的压缩包。
在别人看来,这简直是天书。
但在周远眼中,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隐藏着清晰的逻辑和规律。
他的目光在屏幕上飞速扫过,大脑如同最高速的处理器,疯狂地分析、整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