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领导者-《逆贼竟是我自己》

  护卫老实道:“并未看到女郎身影。”

  “啊?”骆并行下车,僵硬一宿,落地的时候腿都有点麻。

  踉跄一瞬,护卫将其撑住。

  扈三娘没出来看看?

  谢依水看着身体不适的某人也是无奈,还真会给她挑时候。

  卓鸣义派人来问,要不要去城门处一观。

  扈通明这小子卡准了点,突然开始肚子痛。明知有猫腻,谢依水还是稍微等了会儿。

  待医士说无事之后,她径直离开。

  扈通明快腿跟上,二人的动作在街边吸引了一些人的注视。“我是不想你去前面犯险。”都是为她好。

  谢依水脚步一停,扈通明差点栽她身上。

  她停下了脚步,而他却再也不敢抬眸。“对不住,是我的错。”

  虽然还不是很清楚错在了哪儿,她都生气了,应该是错了。

  谢依水语气强硬:“看我。”

  扈通明缩着肩膀掀眼望去,只见她目光笃定,双眸清正,对着她坦然无波的眼,他似乎知道了自己错在哪儿。

  她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凭什么回了家,就能有人用为她好的名义替她做决定。

  如此这般,不也和他在家里的处境一般。

  少年第一次意味到何为痛苦。

  痛苦就是,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个样子。

  往日扈赏春对他说的话,他竟能嘴直口快地直接挪用到另一个人身上。而就在刚刚,他心里对她不听劝的愤懑,对她不顾安危的行为仍旧保持批判态度。

  少年后撤半步,眼眸水润。他没法忽略谢依水眼眸里的诘问,更没法忽视自己的弊端。

  一次对视,令他觉得自己像极了蜗居地下幽闭阴暗的死臭虫。

  转身离开,脚步飞快,一溜就没影了。

  骆并行的护卫低着头,而后对视一眼,然后又垂首。

  谢依水是要出去看的,一项项目的落地注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她不亲自看看,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逻辑还有什么漏洞。

  没工夫管小孩,谢依水命护卫跟上,她要去城门处。

  腰侧的长剑被她左手压制,剑柄稍倾,她整个人昂首阔步,走出了大将气势。

  疾走片刻,洞开的城门出现在眼前。

  昨天进来走的还是侧门,眼下大门开了,站在内里她便可以望见百姓们的神情。

  城内的民众们都被官兵警告过,近几日凡城中居民皆不得靠近这一侧城门口。

  人就怕对比,一对比就容易有落差。

  皆为百姓,一处平和安然,一处苟延残喘。

  哪怕城内的百姓只是用探究的目光看一看,都有可能变成点燃枯枝的一点星火。

  她昨日作为县令的座上宾,但凡有眼力见的,都不会拦住她的脚步。

  而且她抵达城门处没多久,卓鸣义便过来了。

  此时他衣衫轻皱,面色稍霁,“令弟还好吧?”听闻那小子身体不适,多半是装的,但他还是稍微关心一下吧。

  谢依水点头,“好得很。城外如何?执笔者可还算多?目前有没有通过的队伍?”

  三连问,卓鸣义将人带到城门前一观。

  “方才我宽慰他们,言官衙有粮,只要按章程来,人人都有饭吃。”

  大白话,却是他们眼下最爱听的话。

  “我还说你捐赠了一笔钱款,最后引得城中百姓纷纷捐款捐物,大家都颇为感激。”

  谢依水没听到城内有动静,川游民众和平时期是过得还行,但眼下远没有阔绰到朝贫困者伸出援手的地步。

  这是借了她的力,替城中百姓补一份安稳。

  伸出援手那便是戮力同心的‘一家人’,自此,一家人便不能再朝自家人下手。

  城内外的矛盾便稍微化解。

  而这句话,卓鸣义不止是说给灾民听,现在更是向她坦白。

  卓鸣义怕她觉得不适,余光一直盯着她瞧。直至她满不在意地点头,卓鸣义才松了一口气。

  果然大气,胸襟海阔,越世上多人尔。

  后面越说越顺,卓鸣义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气场已经被谢依水完全压制。“现在情况都很好,城外的人通笔墨者虽然不多,但也够用。”实在不够,请人代笔也是一个法子,或乡亲,或官衙吏。

  找官府,一般人没这种思维。

  大部分人对于官府都是敬而远之的态度,除非家里有人,见过世面,如此才会有点底气。

  官府有可差遣的笔吏,但不多。

  所以这些人不能由官府下派,只能对方来请,官府‘为民解忧’而出手。

  主动出面,人数与安排会被诟病。被动出手,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谢依水权衡过后只得做此决策。

  卓鸣义有意了解谢依水,加之听完她的解释豁然开朗,他烧了多日的脑子终于有了可以歇息的时候。

  对于她的建议,卓大人表示:“赞同。”

  昨日他们其实聊了很多,甚至聊到最后卓鸣义恨不得拊掌赞叹——大智,谋士尔!

  再次遗憾,女郎缘何不姓卓?姓姚也行啊,他妻族姚姓。

  只要是自家人,他都可以接受。

  扈赏春:多余的话,某一个字都不想说。

  还剩最后一个问题,有没有通过的队伍?

  卓鸣义眼神突然亮了,还真有。

  谢依水终于笑了,极轻极浅的一抹笑。

  这是告令下行的第一日,如果在第一天就有人用智谋吃上饭,灾民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

  昨日下告,今日通过。

  也就是说,那只队伍的领头人在收到消息的第一瞬,便有了对策。

  划分领域,聚拢人脉,小股为集,大股为合。其中的调动性与其人在队伍里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谢依水看向卓鸣义,“可以看看那人是谁吗?”

  卓鸣义点头,“请。”

  走到城门东区,这里被清出一片空地,木栏为域,此处便是领食水的地方。

  城内煮好粥食,而后搬出分食。

  不敢在外头现煮,堆积的粮食太多,容易引人侧目。

  本来就不多的良心,被粮食一勾引,就什么都不剩了。

  一百个人?

  看上去不止!

  谢依水好奇侧目,卓鸣义给她解答,“三百又十二人。”

  他手里的手势都微微颤抖,足足三百多个人!

  告令只说最少多少,没说上限。

  因为上限需要花费的时间更多,所以每个官吏看到具体限止,都认为谢依水的猜想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