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拉制造的“甜蜜风暴”仍在洛城上空盘旋,那虚假的欢愉如同色彩斑斓的毒雾,侵蚀着城市的年轻血脉与味觉未来。然而,就在这片甜腻的阴影之下,另一股更加深沉、更加绝望的力量,如同地下涌出的暗流,悄然蔓延,目标直指这座古城的精神根基与传承脊梁。
与“幸福糖果屋”瞄准繁华商业区、主打年轻群体不同,苦使徒黄连的活动范围更加隐蔽,渗透方式更为潜移默化。他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公园僻静处、老社区棋牌室旁、以及那些承载着往昔记忆如今却略显破败的街角。
陈洋和林晓雨根据之前线索和能量感知,寻至洛城老区一处名为“槐安”的社区小公园。时近黄昏,公园里远不似中心广场那般喧嚣,只有零星几个老人散坐在长椅上,或呆望天空,或低头不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令人舌根发紧的苦涩气息,比之前在老马家汤馆后巷感受到的更为浓郁、更为沉滞。
在一棵巨大的、据说有百年树龄的古槐树下,黄连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灰色中山装,佝偻着背,坐在自带的小马扎上。他面前围着十来位老人,年龄皆在花甲之上,他们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沟壑,眼神大多浑浊无光,带着一种被生活磨平棱角后的麻木,或是深藏于心的愁绪。
黄连没有像蜜拉那样声情并茂地演讲,他只是用那沙哑低沉、仿佛饱含世间所有不如意的嗓音,缓缓叙述着,如同念诵着一段永恒的悲咒。
“……诸位老哥老姐,活了大半辈子,你们说说,这人生到头来,是个什么滋味?”他目光扫过众人,那愁苦的眼神仿佛能勾出每个人心底最不愿触碰的记忆,“年少时奔波劳碌,为一口吃食;中年时养家糊口,受尽闲气;到老了,一身病痛,儿女嫌拖累,社会嫌无用……细细品来,哪一桩哪一件,不是苦?”
他手中摩挲着那个紫砂小药瓶,继续道:“甜?那是骗小孩子的把戏,片刻就散。唯有这苦,才是真实,才是永恒。认清这苦,接受这苦,方能放下那不切实际的念想,得个内心安宁。”
他打开瓶塞,那股令人心头发闷、绝望沮丧的苦涩气味再次弥漫开来。他倒出几粒“苦胆丸”,分发给面前的老人。
“这‘苦胆丸’,非是治病,乃是明心。服下它,好好品味这人生的真味。什么祖传的手艺,什么儿孙的期盼,什么节日的热闹,都是镜花水月,徒增烦恼罢了……”
一位曾是老木匠的张大爷,接过药丸,喃喃道:“黄先生说的是啊……我那一手雕花手艺,现在谁还瞧得上?儿子说不如机器做的快,便宜……守着那些老工具,有什么用?想想这一辈子,真是没滋没味……”他顺从地将药丸放入口中,脸上的皱纹似乎更深了,眼神愈发黯淡。
另一位李奶奶,看着手里的药丸,想起常年不回家的儿子和昂贵的药费,眼圈一红,也默默服下,随即深深叹了口气,仿佛将最后一点对生活的热望也吐了出去。
陈洋和林晓雨隐在不远处的树后,将这一切尽收眼底。林晓雨的微型探测器捕捉着空气中那异常的精神波动数据,低声道:“目标确认,黄连。他散播的‘绝望苦意’能量频率稳定且持久,主要作用于边缘系统和前额叶,抑制积极情绪的产生,强化负面记忆的提取。长期接触,会导致动机缺乏、兴趣丧失,完全符合重度抑郁样状态的特征。”
陈洋的【真相之舌】则更清晰地“尝”到了那“苦胆丸”中蕴含的恶毒。那并非单纯的味觉之苦,而是一种能引动生命本源中对于衰老、病痛、分离、失败等固有恐惧的能量,它像一种粘稠的墨汁,滴入心湖,迅速污染整个精神世界,让人沉溺于自怜自艾的泥沼,丧失所有行动力。
随着“黄河文化节”的临近,本应是洛城最为热闹、充满期待的时节,整座城市却陷入一种诡异的割裂氛围。
大街小巷,张贴着文化节的宣传海报,上面印着奔腾的黄河、金黄的麦浪、以及寓意丰收的五谷图案。官方组织的筹备工作仍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但民间的热情却仿佛被无形的寒冰冻结。
年轻一代,大多被“幸福糖果屋”的“极乐盛宴”所吸引,对传统的“五谷祭”、“百家宴”兴趣缺缺,认为那些“土气”、“过时”,不如嘉年华和“极乐方糖”来得刺激有趣。社交媒体上,关于文化节的讨论热度,远不及“极乐”话题的零头。
而本应是传统文化最坚定守护者和参与者的中老年人群体,却在黄连“人生皆苦”论调和“苦胆丸”的影响下,普遍弥漫着一种消极情绪。
在社区组织的文化节排练现场,情况可见一斑。几位原本负责指导秧歌队的老艺人,如今意兴阑珊,动作敷衍。
“老了,跳不动了,也没什么意思。”
“是啊,闹哄哄的,不如在家清净。”
“黄连先生说得对,这些都是虚热闹,费那劲干嘛……”
一些准备在“百家宴”上展示家传手艺的老师傅,也打起了退堂鼓。
“我那手‘牡丹燕菜’,费工费时,现在年轻人谁爱吃这个?做了也是浪费。”
“听说今年好多人都去吃那什么‘极乐盛宴’了,咱们这老一套,没人看了……”
甚至连家庭内部,也出现了裂痕。年轻人嫌弃长辈坚守的传统“陈旧”,长辈则因被苦味侵蚀,对儿女的“离经叛道”感到失望且无力管教,家庭关系变得冷漠。
与“幸福糖果屋”瞄准繁华商业区、主打年轻群体不同,苦使徒黄连的活动范围更加隐蔽,渗透方式更为潜移默化。他的身影,更多地出现在公园僻静处、老社区棋牌室旁、以及那些承载着往昔记忆如今却略显破败的街角。
陈洋和林晓雨根据之前线索和能量感知,寻至洛城老区一处名为“槐安”的社区小公园。时近黄昏,公园里远不似中心广场那般喧嚣,只有零星几个老人散坐在长椅上,或呆望天空,或低头不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令人舌根发紧的苦涩气息,比之前在老马家汤馆后巷感受到的更为浓郁、更为沉滞。
在一棵巨大的、据说有百年树龄的古槐树下,黄连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灰色中山装,佝偻着背,坐在自带的小马扎上。他面前围着十来位老人,年龄皆在花甲之上,他们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沟壑,眼神大多浑浊无光,带着一种被生活磨平棱角后的麻木,或是深藏于心的愁绪。
黄连没有像蜜拉那样声情并茂地演讲,他只是用那沙哑低沉、仿佛饱含世间所有不如意的嗓音,缓缓叙述着,如同念诵着一段永恒的悲咒。
“……诸位老哥老姐,活了大半辈子,你们说说,这人生到头来,是个什么滋味?”他目光扫过众人,那愁苦的眼神仿佛能勾出每个人心底最不愿触碰的记忆,“年少时奔波劳碌,为一口吃食;中年时养家糊口,受尽闲气;到老了,一身病痛,儿女嫌拖累,社会嫌无用……细细品来,哪一桩哪一件,不是苦?”
他手中摩挲着那个紫砂小药瓶,继续道:“甜?那是骗小孩子的把戏,片刻就散。唯有这苦,才是真实,才是永恒。认清这苦,接受这苦,方能放下那不切实际的念想,得个内心安宁。”
他打开瓶塞,那股令人心头发闷、绝望沮丧的苦涩气味再次弥漫开来。他倒出几粒“苦胆丸”,分发给面前的老人。
“这‘苦胆丸’,非是治病,乃是明心。服下它,好好品味这人生的真味。什么祖传的手艺,什么儿孙的期盼,什么节日的热闹,都是镜花水月,徒增烦恼罢了……”
一位曾是老木匠的张大爷,接过药丸,喃喃道:“黄先生说的是啊……我那一手雕花手艺,现在谁还瞧得上?儿子说不如机器做的快,便宜……守着那些老工具,有什么用?想想这一辈子,真是没滋没味……”他顺从地将药丸放入口中,脸上的皱纹似乎更深了,眼神愈发黯淡。
另一位李奶奶,看着手里的药丸,想起常年不回家的儿子和昂贵的药费,眼圈一红,也默默服下,随即深深叹了口气,仿佛将最后一点对生活的热望也吐了出去。
陈洋和林晓雨隐在不远处的树后,将这一切尽收眼底。林晓雨的微型探测器捕捉着空气中那异常的精神波动数据,低声道:“目标确认,黄连。他散播的‘绝望苦意’能量频率稳定且持久,主要作用于边缘系统和前额叶,抑制积极情绪的产生,强化负面记忆的提取。长期接触,会导致动机缺乏、兴趣丧失,完全符合重度抑郁样状态的特征。”
陈洋的【真相之舌】则更清晰地“尝”到了那“苦胆丸”中蕴含的恶毒。那并非单纯的味觉之苦,而是一种能引动生命本源中对于衰老、病痛、分离、失败等固有恐惧的能量,它像一种粘稠的墨汁,滴入心湖,迅速污染整个精神世界,让人沉溺于自怜自艾的泥沼,丧失所有行动力。
随着“黄河文化节”的临近,本应是洛城最为热闹、充满期待的时节,整座城市却陷入一种诡异的割裂氛围。
大街小巷,张贴着文化节的宣传海报,上面印着奔腾的黄河、金黄的麦浪、以及寓意丰收的五谷图案。官方组织的筹备工作仍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但民间的热情却仿佛被无形的寒冰冻结。
年轻一代,大多被“幸福糖果屋”的“极乐盛宴”所吸引,对传统的“五谷祭”、“百家宴”兴趣缺缺,认为那些“土气”、“过时”,不如嘉年华和“极乐方糖”来得刺激有趣。社交媒体上,关于文化节的讨论热度,远不及“极乐”话题的零头。
而本应是传统文化最坚定守护者和参与者的中老年人群体,却在黄连“人生皆苦”论调和“苦胆丸”的影响下,普遍弥漫着一种消极情绪。
在社区组织的文化节排练现场,情况可见一斑。几位原本负责指导秧歌队的老艺人,如今意兴阑珊,动作敷衍。
“老了,跳不动了,也没什么意思。”
“是啊,闹哄哄的,不如在家清净。”
“黄连先生说得对,这些都是虚热闹,费那劲干嘛……”
一些准备在“百家宴”上展示家传手艺的老师傅,也打起了退堂鼓。
“我那手‘牡丹燕菜’,费工费时,现在年轻人谁爱吃这个?做了也是浪费。”
“听说今年好多人都去吃那什么‘极乐盛宴’了,咱们这老一套,没人看了……”
甚至连家庭内部,也出现了裂痕。年轻人嫌弃长辈坚守的传统“陈旧”,长辈则因被苦味侵蚀,对儿女的“离经叛道”感到失望且无力管教,家庭关系变得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