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锣余音尚在广场回荡,二十口灶台已然化作激烈的战场。火焰升腾,铁锅铿锵,各种辣椒、花椒、香料在热油中碰撞,爆发出令人舌底生津又头皮发麻的复合香气,整个广场仿佛被笼罩在一锅无形却巨大的沸腾红汤之中。
陈洋立于37号灶台前,心神沉静如水。周遭的喧嚣、对手的忙碌、刘掌柜那不时瞥来的阴冷目光,都被他隔绝在外。他的眼中,只有眼前的食材,与心中已然成型的蓝图。
他没有像大多数选手那样,急不可耐地将所有辣椒一股脑倒入滚油。他深知,火锅底料的灵魂在于层次与底蕴,在于各种味道在时间与火候的催化下,循序渐进、最终完美交融的过程。
他首先取用的,是灯笼椒。这种辣椒辣度适中,但香气醇厚,味道持久。他用【灵犀手】将其去蒂、剪段,动作流畅而精准。随后,他取出一部分灯笼椒,放入一个干燥的铁锅中,用文火慢慢焙烤。这不是为了增辣,而是为了逼出、并升华其内在最深沉的干香与醇厚气息。这是彭铁锅笔记中强调的“炼香”之法,火候需稳,耐心要足,急不得。
与此同时,他另起一锅,倒入品质极佳的菜籽油。油温升至五成热,微妙的白烟刚刚升起时,他投入了葱段、姜片、拍松的蒜瓣,以及几颗完整的汉源贡椒。中火慢炸,让这些香料的辛香与麻香,如同涓涓细流,缓缓融入清澈的油中,为底料奠定第一层沉稳而富有层次的基底香气。
空气中,其他选手灶台传来的,多是霸道刺鼻的辣味,而陈洋这边,却率先飘出了一股温和醇厚、带着些许焦香与麻意的复合香气,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不少观众和评委都不由自主地抽了抽鼻子,目光被吸引过来。
“哼,装神弄鬼!”不远处的刘掌柜见状,不屑地嗤笑一声。他采用的是“辣翻天”的秘传手法——猛火急攻!只见他将大把的朝天椒、小米辣碎末直接投入滚烫的牛油中,瞬间爆发出极其猛烈、极具攻击性的辣香,如同战场上的冲锋号,试图以最直接的方式抢占先机,征服评委的嗅觉。他的两个徒弟在一旁奋力扇风,让那霸道的气味更加张扬地弥漫开来。
陈洋对这一切恍若未闻。他专注地看着自己锅中的变化。当葱姜蒜变得金黄,花椒的麻香达到顶峰时,他用细网漏勺将其全部捞出。此刻的油,已经饱含了第一重风味。
接下来,是关键的炒制辣椒环节。
他没有使用常见的郫县豆瓣酱,而是选择了辣婆那缸秘制辣酱作为核心引子。他手持【百味勺】,舀起一勺那深红近黑、凝聚了时光与情感的辣酱。当勺子触及滚油的瞬间,陈洋能清晰地感觉到,【百味勺】那“调和”的特性被悄然引动。
他没有粗暴地搅动,而是手腕以一种极其玄妙的韵律轻轻晃动,让辣酱在【百味勺】的引导下,如同墨汁滴入清水,却又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约束着,均匀而缓慢地晕染、渗透进热油之中。那原本暴烈的辣酱,在【百味勺】的梳理下,仿佛被驯服的烈马,其尖锐的棱角被稍稍磨平,而其中蕴含的醇厚、复合的酱香与发酵底蕴,却被无限放大、凸显出来!
“咦?”评委席上,那位见多识广的老厨师轻咦一声,坐直了身体,紧紧盯着陈洋手中的木勺和锅中的变化。他隐约感觉到,那年轻人的手法和锅中气息的演变,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和谐与道韵。
辣酱与热油初步融合后,陈洋将之前焙烤好的灯笼椒碎末,以及另外一部分未经焙烤、保留其鲜辣风味的二荆条辣椒碎,分次、分批地投入锅中。每一次投入,他都通过【百味勺】和【灵犀手】的微控,调整着火候的大小与翻炒的力度。
灯笼椒的醇厚干香,二荆条的鲜辣香气,与辣酱的深沉底蕴,在【百味勺】无形的调和力场中,开始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如同不同声部的合唱,在指挥家(陈洋)的引导下,开始交织、共鸣、融合!
锅中红色的酱料不断翻滚,颜色变得越来越深沉油亮,散发出的香气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诱人!那不再是单一的辣,而是辣中有香,香中带麻,麻中蕴鲜,层次极其丰富!更奇妙的是,这香气虽然浓郁,却并不刺鼻呛人,反而带着一种圆融、温润的质感,仿佛经过千锤百炼,去除了所有的浮躁与火气。
反观刘掌柜那边,虽然香气霸道猛烈,初闻确实震撼,但细品之下,却显得有些单调和毛躁,缺乏这种层层递进、圆融和谐的深度。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陈洋的底料在中小火的持续炒制下,水分逐渐蒸发,油色越发红亮,所有的味道在时间的沉淀和【百味勺】的调和下,彻底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最后,他加入少许自酿的米酒激发出最后一抹香气,并投入几片陈皮、两颗冰糖,用以平衡辣度,增添一丝难以察觉、却能让回味更加绵长的甘醇。
当比赛的铜锣再次敲响,宣告第一项比赛时间结束时,陈洋刚好将炒制完成的火锅底料盛入一个粗陶盆中。那底料色泽红亮如玛瑙,油光润泽,粘稠度恰到好处,静静地散发着令人沉醉的复合香气。
二十位选手的作品被逐一端上评委席。
评委们开始逐一品尝。他们用干净的小勺,取一点底料,放入小碗中,冲入滚烫的高汤,轻轻搅动,然后观察汤色,嗅闻香气,最后才小口品尝。
大多数选手的底料,或辣味单一,或香气浮躁,或麻味过重掩盖了辣香,或多或少都存在瑕疵。刘掌柜的“辣翻天”底料,确实辣度惊人,入口如同火烧,瞬间就能让人冒汗,但正如陈洋所感知的那样,缺乏层次,回味有些发苦,辣劲过后只剩下空洞的灼烧感。
轮到品尝陈洋的37号作品时,五位评委(除了刘掌柜,他需避嫌)都露出了格外郑重的神色。光是那冲调开后,汤色红亮而不浑浊,香气复合而温润的表现,就已经远超其他作品。
老厨师率先舀起一勺汤,吹了吹气,送入口中。
汤汁入口的瞬间,他的眼睛猛地瞪大了!
首先感受到的,并非预想中的猛烈攻击,而是一股醇厚绵长、带着微妙焦香与酱香的辣意,如同暖流般包裹住舌苔,温暖而舒适;
紧接着,二荆条那鲜活的辣味才如同跃动的精灵,在醇厚的基底上跳跃起来,带来清晰的辣度体验;
与此同时,汉源花椒那醇正麻香恰到好处地出现,并非麻痹,而是如同节奏器般,调节着辣味的韵律,让人口舌生津;
细细品味,还能感受到陈皮那一丝若有若无的甘醇,以及冰糖带来的、几乎无法察觉、却真实存在的回甘……
各种味道,层次分明,却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和谐而激昂的味觉交响乐!辣得过瘾,麻得舒服,香得醇厚,最后竟还有一丝意犹未尽的甘甜回味!
这底料,不仅味道绝佳,更难得的是,吃下去之后,喉咙没有丝毫的不适感,胃里反而暖洋洋的,十分舒坦!
“好!好啊!”老厨师激动得拍案而起,连声赞叹,“辣而不燥,麻而不木,油而不腻,回味悠长! 这才是火锅底料该有的样子!这才是真正的香辣醇厚!”
其他几位评委品尝后,也无不露出惊艳之色,纷纷点头称是。就连那位随机抽选的观众评委,也被这味道征服,辣得满头大汗,却一脸畅快,竖起了大拇指。
结果毫无悬念。
主持人高声宣布:“第一项‘百转千回麻辣锅’,经评委一致评定,优胜者为——37号,陈洋!”
全场哗然!
谁也没想到,这个最初被众人嘲笑的外乡小子,竟然在第一项最考验基本功的火锅底料对决中,拔得头筹!而且是以一种近乎碾压的姿态!
刘掌柜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握着椅子的手背青筋暴起。他死死地盯着陈洋,眼中几乎要喷出火来。
陈洋面色平静,对着评委席微微躬身示意。他能感觉到,怀中【百味勺】传来一丝愉悦的波动,仿佛也为这完美的调和而欣喜。
第一战,告捷。
但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那更为刁钻的“冰火两重天”,才是真正的考验。
陈洋立于37号灶台前,心神沉静如水。周遭的喧嚣、对手的忙碌、刘掌柜那不时瞥来的阴冷目光,都被他隔绝在外。他的眼中,只有眼前的食材,与心中已然成型的蓝图。
他没有像大多数选手那样,急不可耐地将所有辣椒一股脑倒入滚油。他深知,火锅底料的灵魂在于层次与底蕴,在于各种味道在时间与火候的催化下,循序渐进、最终完美交融的过程。
他首先取用的,是灯笼椒。这种辣椒辣度适中,但香气醇厚,味道持久。他用【灵犀手】将其去蒂、剪段,动作流畅而精准。随后,他取出一部分灯笼椒,放入一个干燥的铁锅中,用文火慢慢焙烤。这不是为了增辣,而是为了逼出、并升华其内在最深沉的干香与醇厚气息。这是彭铁锅笔记中强调的“炼香”之法,火候需稳,耐心要足,急不得。
与此同时,他另起一锅,倒入品质极佳的菜籽油。油温升至五成热,微妙的白烟刚刚升起时,他投入了葱段、姜片、拍松的蒜瓣,以及几颗完整的汉源贡椒。中火慢炸,让这些香料的辛香与麻香,如同涓涓细流,缓缓融入清澈的油中,为底料奠定第一层沉稳而富有层次的基底香气。
空气中,其他选手灶台传来的,多是霸道刺鼻的辣味,而陈洋这边,却率先飘出了一股温和醇厚、带着些许焦香与麻意的复合香气,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不少观众和评委都不由自主地抽了抽鼻子,目光被吸引过来。
“哼,装神弄鬼!”不远处的刘掌柜见状,不屑地嗤笑一声。他采用的是“辣翻天”的秘传手法——猛火急攻!只见他将大把的朝天椒、小米辣碎末直接投入滚烫的牛油中,瞬间爆发出极其猛烈、极具攻击性的辣香,如同战场上的冲锋号,试图以最直接的方式抢占先机,征服评委的嗅觉。他的两个徒弟在一旁奋力扇风,让那霸道的气味更加张扬地弥漫开来。
陈洋对这一切恍若未闻。他专注地看着自己锅中的变化。当葱姜蒜变得金黄,花椒的麻香达到顶峰时,他用细网漏勺将其全部捞出。此刻的油,已经饱含了第一重风味。
接下来,是关键的炒制辣椒环节。
他没有使用常见的郫县豆瓣酱,而是选择了辣婆那缸秘制辣酱作为核心引子。他手持【百味勺】,舀起一勺那深红近黑、凝聚了时光与情感的辣酱。当勺子触及滚油的瞬间,陈洋能清晰地感觉到,【百味勺】那“调和”的特性被悄然引动。
他没有粗暴地搅动,而是手腕以一种极其玄妙的韵律轻轻晃动,让辣酱在【百味勺】的引导下,如同墨汁滴入清水,却又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约束着,均匀而缓慢地晕染、渗透进热油之中。那原本暴烈的辣酱,在【百味勺】的梳理下,仿佛被驯服的烈马,其尖锐的棱角被稍稍磨平,而其中蕴含的醇厚、复合的酱香与发酵底蕴,却被无限放大、凸显出来!
“咦?”评委席上,那位见多识广的老厨师轻咦一声,坐直了身体,紧紧盯着陈洋手中的木勺和锅中的变化。他隐约感觉到,那年轻人的手法和锅中气息的演变,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和谐与道韵。
辣酱与热油初步融合后,陈洋将之前焙烤好的灯笼椒碎末,以及另外一部分未经焙烤、保留其鲜辣风味的二荆条辣椒碎,分次、分批地投入锅中。每一次投入,他都通过【百味勺】和【灵犀手】的微控,调整着火候的大小与翻炒的力度。
灯笼椒的醇厚干香,二荆条的鲜辣香气,与辣酱的深沉底蕴,在【百味勺】无形的调和力场中,开始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它们不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如同不同声部的合唱,在指挥家(陈洋)的引导下,开始交织、共鸣、融合!
锅中红色的酱料不断翻滚,颜色变得越来越深沉油亮,散发出的香气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诱人!那不再是单一的辣,而是辣中有香,香中带麻,麻中蕴鲜,层次极其丰富!更奇妙的是,这香气虽然浓郁,却并不刺鼻呛人,反而带着一种圆融、温润的质感,仿佛经过千锤百炼,去除了所有的浮躁与火气。
反观刘掌柜那边,虽然香气霸道猛烈,初闻确实震撼,但细品之下,却显得有些单调和毛躁,缺乏这种层层递进、圆融和谐的深度。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陈洋的底料在中小火的持续炒制下,水分逐渐蒸发,油色越发红亮,所有的味道在时间的沉淀和【百味勺】的调和下,彻底融为一体,不分彼此。最后,他加入少许自酿的米酒激发出最后一抹香气,并投入几片陈皮、两颗冰糖,用以平衡辣度,增添一丝难以察觉、却能让回味更加绵长的甘醇。
当比赛的铜锣再次敲响,宣告第一项比赛时间结束时,陈洋刚好将炒制完成的火锅底料盛入一个粗陶盆中。那底料色泽红亮如玛瑙,油光润泽,粘稠度恰到好处,静静地散发着令人沉醉的复合香气。
二十位选手的作品被逐一端上评委席。
评委们开始逐一品尝。他们用干净的小勺,取一点底料,放入小碗中,冲入滚烫的高汤,轻轻搅动,然后观察汤色,嗅闻香气,最后才小口品尝。
大多数选手的底料,或辣味单一,或香气浮躁,或麻味过重掩盖了辣香,或多或少都存在瑕疵。刘掌柜的“辣翻天”底料,确实辣度惊人,入口如同火烧,瞬间就能让人冒汗,但正如陈洋所感知的那样,缺乏层次,回味有些发苦,辣劲过后只剩下空洞的灼烧感。
轮到品尝陈洋的37号作品时,五位评委(除了刘掌柜,他需避嫌)都露出了格外郑重的神色。光是那冲调开后,汤色红亮而不浑浊,香气复合而温润的表现,就已经远超其他作品。
老厨师率先舀起一勺汤,吹了吹气,送入口中。
汤汁入口的瞬间,他的眼睛猛地瞪大了!
首先感受到的,并非预想中的猛烈攻击,而是一股醇厚绵长、带着微妙焦香与酱香的辣意,如同暖流般包裹住舌苔,温暖而舒适;
紧接着,二荆条那鲜活的辣味才如同跃动的精灵,在醇厚的基底上跳跃起来,带来清晰的辣度体验;
与此同时,汉源花椒那醇正麻香恰到好处地出现,并非麻痹,而是如同节奏器般,调节着辣味的韵律,让人口舌生津;
细细品味,还能感受到陈皮那一丝若有若无的甘醇,以及冰糖带来的、几乎无法察觉、却真实存在的回甘……
各种味道,层次分明,却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和谐而激昂的味觉交响乐!辣得过瘾,麻得舒服,香得醇厚,最后竟还有一丝意犹未尽的甘甜回味!
这底料,不仅味道绝佳,更难得的是,吃下去之后,喉咙没有丝毫的不适感,胃里反而暖洋洋的,十分舒坦!
“好!好啊!”老厨师激动得拍案而起,连声赞叹,“辣而不燥,麻而不木,油而不腻,回味悠长! 这才是火锅底料该有的样子!这才是真正的香辣醇厚!”
其他几位评委品尝后,也无不露出惊艳之色,纷纷点头称是。就连那位随机抽选的观众评委,也被这味道征服,辣得满头大汗,却一脸畅快,竖起了大拇指。
结果毫无悬念。
主持人高声宣布:“第一项‘百转千回麻辣锅’,经评委一致评定,优胜者为——37号,陈洋!”
全场哗然!
谁也没想到,这个最初被众人嘲笑的外乡小子,竟然在第一项最考验基本功的火锅底料对决中,拔得头筹!而且是以一种近乎碾压的姿态!
刘掌柜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握着椅子的手背青筋暴起。他死死地盯着陈洋,眼中几乎要喷出火来。
陈洋面色平静,对着评委席微微躬身示意。他能感觉到,怀中【百味勺】传来一丝愉悦的波动,仿佛也为这完美的调和而欣喜。
第一战,告捷。
但这仅仅是开始。接下来那更为刁钻的“冰火两重天”,才是真正的考验。